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蛙”鸣一片,人性尽现

编辑推荐 “蛙”鸣一片,人性尽现 ——有感于莫言作品《蛙》


作者:冰翡冷翠 秀才,1020.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765发表时间:2013-03-03 16:54:15

我阅读莫言小说《蛙》时,使我常常思考着这样的一个问题:姑姑,这个人物,她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是什么信仰让她变得如此的冷酷,无情,她活生生的扼杀尚在年轻母亲的腹中未成形的婴儿——因为这些孩子都是非法超生的小生命。姑姑,她原本是个善良的温顺的女人,很有母爱的一个乡村的女子。在那革命激情的岁月里,是一场人口过剩的计生的浪潮改变了她原本的性格,成了一个野蛮、专制、冷血、不讲理只讲原则的女人。姑姑扼杀了1680个尚在母亲腹中的婴儿,无情地剥夺那些已成形幼儿的生命,这些无辜的生命在姑姑的心里没有负罪感。我思考着是什么原因让原本很有母爱的姑姑改变她善良的女人呢?是有原因的,当代社会进程中,历史也犯了不少一些“左”倾冒进的错误路线,由于当时一些特定盲目的社会急功近利只看结果不看过程,泯灭人性的一种手段。《蛙》这篇作品很好的揭示了这一点。
   小说中的耿秀莲、王仁美、王胆都是让那个时代计生结扎闹下的悲剧的人物,却倒在姑姑的手术刀台上,成为那个年代因超生而结扎的牺牲品。王仁美这个善良的女人因为想要一个孩子被姑姑下了罚单——出了人命。王仁美说:“姑姑是共产党的忠实走狗,党指向哪里,她就咬向哪里。”虽是一句玩笑话,彰显出姑姑对党的忠诚,做个“苗根正红”的人民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小说里的耿秀莲、王仁美、王胆被姑姑强行扭送到卫生院做“引产”手术的路上发生意外的场景,在莫言的笔下娓娓道来,扣人心弦的情节让读者身临其境为之捏把汗。这些素材没有在农村体验生活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作者是编造不出来的小说。
   小说深刻的刻画那段“文革”期间,姑姑的第二个男友杨林被肖上唇绑去批斗。批斗会上,杨林因经受不住精神上的折磨,他招了以“莫须有”的谣言,称多次与姑姑发生“奸情”,这些男女间风流韵事都是空穴来风,捏造事实。小说真实的再现那段阶级斗争思想混乱的年代,被批判的对象是知识分子,地主成份的人们,那些知识分子在工人的眼中被称之为“臭老九”,叫响一段很长的时间,以至渐渐消失人们的耳畔。年幼时,我常常听到父亲讲述他经历那段“文革”人性扭曲的年代,他也曾头戴纸糊高帽受到批斗,因为他挪用食堂的粮票。我不知道,人在那种非人折磨的情况下,人的意志力和心理承受力有多大也有多久。姑姑,这样一个彪悍、敢做敢为的女人竟然会害怕起田间的那些恶心的蛙,让她感到恐惧,证明她还是个正常终身未嫁的老处女。
   莫言的作品给人启迪,更让人感慨,大胆地写那个时代对于社会、人性、自然所力及的扭曲和异化。我从他的作品中深刻地反思当时的社会人情的风貌,探索人的那块善恶深处的“处女地”,倾听远去的时代的回响,释放出文学的“正能量”。
   文学,是什么?我没有多少文化,也回答不了这么大的命题。我认为,但它至少反思社会,思考人的灵魂,探讨人性深层次的内心世界,荡涤附在灵魂的丑陋,自我救赎,鞭挞社会一些丑恶现象,颂扬真善美,陶冶人的情操,它最终使命——人文关怀。什么是文学?它叩问着尘世的每人深处灵魂,是作家用一种真挚的情感通过文字来表达洞察生活、观察社会的情怀。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属于人的文学,是描写人的感情,描写人的命运。它应该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应该具有普世的价值。
   文学,对于一个喜欢写作的青年作者来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凭着一腔热忱埋头创作,其作品在没有得到编辑赏识,社会认可之前,它都是一堆废纸,也正如一家主流报刊记者几年前对柳江县本土的一位热衷于文学创作的作者刘强所说的:“刘强,搞文学创作,是其无效劳动”就像画家梵·高的画或海子的诗集生前没有得到主编、读者的认可,失去它的文学价值。在他们去世后,他们的作品才绽放出作者的才华,体现他们的作品应有的价值,释放出画家和诗人的“正能量”。
   刘强,这位执着于文学创作的朋友,我不认识,但他专心于文学事迹,我是从居住于这个城市一家主流报刊报道得知的。他利用工作业余时间,别人空闲打麻将牌、吃喝玩乐时间,躲在墙角某个旮旯里书写他独有的精神世界,不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刘强,对文学的执着,在一亩三分地辛勤耕耘,播种希望,追求自己的“梦想”。他这份对文学的热情深深感染了我,令我不由得对他敬佩,也对文学产生好奇——文字,可以让人茶饭不思的魔力。我喜欢写作,在我的电脑里不觉中已敲出几万字的作品,假如把它打印出来,就便成了别人上茅厕时揉成一团擦拭屁股的手纸,拌和污水流入马桶里。但这些都阻挡不了我对文学的热情,对写作的喜爱,对文字一种敬畏,它像情人温柔的纤手,拂去我内心的忧伤、痛苦和孤独,抚慰我那颗流浪无可安处的心灵,一如既往地执笔谱写我人生精彩的华章,拖着残缺的灵魂在尘世中孤独的舞蹈……
   我读《蛙》这篇小说,读到人间百态,生活舞台里各种小丑,被那些时代扭曲的灵魂,了解父辈曾发生过昨天辛酸的故事,让我领略到莫言小说叙事独特的言语,天马行空的构思,新颖想像的空间,简约跳跃的文字,感受到他对乡土的挚爱,用他的笔,构建他精神王国领域,让读者读到他细腻的内心世界,触摸到他对故乡土地的一种情怀。莫言的作品大都是乡村题材,围绕着他生长过的地方——高密东北乡所发生的故事。小说的主角是他的奶奶和爷爷、姑姑和姥姥都成为莫言笔下故事的主人公,以他的奇绝的想像力,独特的文学叙事语言,独具匠心的构思构建他“文学的王国”,向读者传递他的文学“正能量”。我在莫言小说《蛙》中嗅不到一丝一毫的瑞典评委给出的魔幻味道,反而读到的是现实主义题材,惊心动魄的场面,丝丝入扣的故事情节,细致的主人公内心活动描写,捲卷长思,心驰神往。
   我不是很跟风的人,也很少去关注当代的文学成果。由于莫言的书夺得世界大奖,出于对他的文字产生好奇,托在柳州打工的表姐买他的作品来读,我也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写作者,喜欢写些乡村题材不成文的小说,希望从中吸取“大师”们的叙事技巧,使我的文字越走越远,达到另一个高度。
   蛙,这个蝌蚪水体的动物,成了莫言这篇小说的题目,赋予小说深刻的主题,我想他起的书名有其一定的深意。七月的田野,池塘边都有一蹦一跳的青蛙从混浊的水里冒出,捕捉田间的害虫,模样丑陋,让人恶心。哇鸣一片,书中人物的人性尽现。
   我轻轻地合上这本《蛙》的小说时,让我慢慢品味书中所叙湮没在往昔的时光里的那些人,那些事,如同一位未曾招呼静静呆在一旁黙不作声的旧朋友,重温那些曾走过旧日时光……
   莫言,这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这个湮没无闻的名字,随着他幸运的夺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了国人的骄傲,犹如一声春雷划破华夏寂静的天空。他因文学而崭露头角,因作品而获奖。一时间,他成了世界名人,他的成功至少让一些喜爱的写作者有提笔写自己东西的勇气,给业余文学爱好者树立一支鲜明的标杆——写作可以出名。但我觉得,文人一向都是清贫一生,坦荡一世,有陶渊明的淡泊名利的心态去写作,于荣耀、花环处境波澜不惊。但如今社会上仍有一些功成名就的人士一旦在某个领域出业绩在公众的场合里,四处吹捧,放个屁都是香喷喷的,衣锦还乡,豪车相伴,美女相拥,折射出国人一种“名人效应”的某些丑陋的心态。
   朋友!在这春天里,不辜负春光明媚的时光,找个时间,躲在某个角落里,捧一本经典的好书阅读吧,品读经典,咀嚼美味,它让你枯燥的心灵变得滋润——阅读生命,感受文学的“正能量”。

共 296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学是人学。脱离了人、人性、人的生活、人的社会、人的遭遇、人的被扭曲、被异化等等这些社会的节点,是不能写出动人的作品的。这些,应该被有志于用现代主义文学创作手法创作的人所学习和实践。尽管社会对于莫言有这样那样的评论,文章还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不容置疑,莫言的作品,是敢于用现实主义和典型性环境与典型性人物创作出的文学作品。拜读。谢谢赐稿。【编辑:欣雨文萃】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欣雨文萃        2013-03-03 16:56:37
  肯定一些和否定一切都是错误的。对于文学批评也是这样。学习莫言的创作经验和手法,可以打开创作的视野。
因眼睛问题已删除数百全部好友有事可飞笺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