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杜鹏程传奇>杜鹏程传奇 (五)

杜鹏程传奇 (五)

作品名称:杜鹏程传奇      作者:吉春      发布时间:2013-03-05 11:40:03      字数:3528

  “忘年交”
  年6月底,杜鹏程与夫人张文彬回故乡韩城来了。这不是什么荣归故里,而是在西安那“口诛笔伐”《保卫延安》的躁声中回故乡住闲的。
  月2日,在县政府办公室工作的我,一听杜作家在县政府客房休息,便到对面客房拜望。他、不象是受批判之人,照样谈笑风生、那么平易近人。这一夜我失眠了。
  第二天上午,我到肉食公司用肉票割了三斤猪肉,带上《公社论》草稿,带上夜里构思的一首小诗,骑上自行车,来到苏村杜鹏程的家。杜鹏程和张文彬热情地接待了我,并一块吃了一顿可口的猪肉熬的大米午饭。
  在吃饭桌上,我将《寄语杜作家》的小诗从笔记本中抽出来,交给杜鹏程。杜老看着诗、又看看我,激动地热泪盈眶。
  这首小诗共两段、八句:
  闻君故乡还,县府邀相见。
  谈话逗众笑,热气满房间。
  名书万代传,小人乱批判。
  延安宝塔固,蜀道已通天。
  杜老看完此诗,连说:“好,好!我要永久保存,留作纪念,咱们从今天起,算是忘年交了。你的笔名就叫吉春,把后边的‘盛’字简化掉吧。”
  说毕,将这首诗夹到他的笔记本中去了。1991年8月11日,杜老在为我的拙著《同马迁演义》(即未来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千秋太史公》一书)作的《序》中,还特别提到后边的四句诗。
  纺线线
  年的后季,杜鹏程在韩城盘龙山区妹妹杜凤娃家住了很长一段时间。
  他隐居在盘龙山坳,山青水秀,空气清新,埋头写作《太平年月》小说,写乏了,他就要纺棉车,盘腿坐在地上,纺起了棉花。
  你看他,车子绞的“哗哗”转,捻子拉的高半天,纺出的线又细又匀,一天能纺三两三。
  山区的人们传开了,男人能纺线真不简单!杜老笑说:“这是在延安学的真工夫!”杜鹏程的外甥女李能各从小就是跟着杜老学会纺线的。
  口诛笔伐对口诛笔伐
  年12月9日的报纸上,发表了《〈保卫延安〉——利用小说反党的活标本》,在全国范围内笔伐杜鹏程。
  年1月15日的《陕西日报》上,发表了杜鹏程《为战士歌唱 为英雄树碑》的笔伐“四人帮”的文章。文中写道:
  “我就是忘不了战士们,忘不了人民群众,忘不了那一场壮烈的战争,忘不了战斗生活对自己的深切的教育,忘不了流血流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的历史。”
  “《保卫延安》是第一个尝试着塑造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形象,近30年过去了,长篇小说领域,它似乎在这一方面还保持‘第一’,这是可悲的事。同志们,在‘第一’的背后,是空白,这是多么让人痛苦和百思莫解的文学状况啊!后代人会愤怒地责问:那些追随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战斗过的可以执笔为文的人,把‘空白’的文学留给我们,把这一份贫乏的精神遗产留给我们,难道不觉得羞愧么?”
  “林彪、‘四人帮’的逻辑是,我说你写的是毒草就是毒草,我说你是黑帮就是黑帮,但是历史和客观现实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谁违反这铁的法则,谁就碰得头破血流,不管他地位多高,权势多大。记得有一次,我和柳青、王汶石等,被拉到新城广场‘示众展览’了6个小时,成千上万的人围着观看,不明真相的群众指我说:‘这家伙吹捧彭德怀,钞票用麻袋装哩!……。’其实96000元稿费,我把85000元交了党费和捐献给国家,其余的买了书。这就是我要向同志们报的近30年来的一笔帐,想一想,战士流的鲜血,你的钱就那么好花吗?”
  在作协机关的一次大会上,针对林彪、“四人帮”诬陷他吹捧彭德怀,他义正言辞地驳斥道:“在写作《保卫延安》以前,我只见过一次彭总,那是1948年,在黄龙山的一个窑洞里。彭总召集全体前线记者谈话,参加的有一二十人,除了去世的,现在活着的还有十几个。彭总怎么能授意我为他写什么书——‘树碑立传’?这是活着的人可以作证的。只是在战争年代,我作为部队的一员,深深地感到,在那与人民群众和每一个革命战士都生死攸关的严重关头,他按照党的意志,忠诚地执行了毛主席军事路线,带领我们在那样困苦的条件下,以少胜多,连打胜仗,最后解放了全西北,而且他时时把人民群众和战士们放在心上,觉得他自己比群众和战士多吃一口菜也是深为惭愧的!这开始在我心里产生的不是抽象意念,而是激动人心的巨大的形象,部队的干部、战士和人民群众中,流传着关于彭总的许多热爱党、热爱革命事业,艰苦朴素和痛恨阶级敌人的事情,这一切都使我深为所动。我把它诉之于笔墨,诉之于形象。这难道不是一个革命文艺工作者起码的职责么?为什么对于一个最先塑造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形象的人要那么痛恨呢?难道把战士流的血当作污水来看等是公平的吗?难道把中国人民精神上优美的东西摧残殆尽才甘心吗?是的,要怎么干就怎么干,要怎么说就怎么说。但是,这样干,这样说,要把中国人民置于何地?要知道,一切胡作非为的后果,都落到了人民群众身上,没穿的,是他们;没吃的,是他们;忍受这一切艰难困苦的是他们啊!这难道不是有目共睹的生活现象吗?……”
  帮助青年作者
  杜鹏程对许多青年作者进行过热情的帮助和扶植。这里仅说他对袁银波同志帮助的几件事。
  年夏天,袁银波刚调到陕西文艺创作研究室。一次会后,杜鹏程走进《延河》编辑部小说组的屋子,问夫人张文彬有什么事没有。张文彬将刚调来的小袁介绍给他。他很高兴地说:“你一农村青年,复员军人,能有个工作干就很不错了。且幸你能进了咱们这文学团体,真不容易呢!”
  一次杜鹏程既亲切又严肃地问小袁:“你从内心讲,觉得呆在咱们这个单位好不好?”袁银波回答:“好呵!”
  杜鹏程说:“当然,这无疑是个好单位。但是,任何事情有利自然有弊,学文学跟着我们这些老人手好不好,当然好。但我们好象是长成的树,你们年轻人好象是树苗。我们可以帮助你们,但你们却不能依赖我们,背靠大树能乘凉,但树大了也荒树苗呢!有志的青年,尽管背靠大树,但不图乘凉,不怕树荒,藐视大树,他便能抗荒,便能成长,便能长成参天大树。否则,就只有沉伦,只有消亡,只能长成嫩嫩的弱苗。环境,对于一个人的熏陶是重要的,但个人的努力还是起着决定作用。在咱们这个单位,你要想立住脚,就必须出成绩,出作品,并且是出像样的作品,这动力大,压力更大呢!我了解到,现在你虽处身于一个不错的单位,可你好象存在着自卑感。有什么可自卑呢?大概只为是农村来的,文化程度低,发的作品少罢了。说老实话,咱俩的经历差不多,并有着共同的文学爱好。我只有高小文化程度,你不只上了个农中,还因为‘文革’耽误得在中学里没念几天书。可你有幸比我早进文艺团体。人说‘青出于蓝胜于蓝’,你得下决心超过我们才是。年轻的小作者得下决心超过年老的作家以至于大作家,否则他以后不可能有大的出息。”
  一年后,袁银波在《延河》上发表了短篇小说《牙痕》。杜鹏程高兴地找小袁谈话:“照这个势头很好,你就按这个路子走下去。这实际上是篇动物小说,可以作为儿童文学,也可以作为成人文学。看得出,你在儿童文学方面已有所长,以后是不是可以多写点儿童文学作品。对于儿童文学,有人认为是‘小儿科’,这看法不对,儿童文学同样是文学的一个重要门类,它甚至比其它任何艺术门类有着更为重要的地位。因为,全中国3亿多少年儿童更为需要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我很惭愧,没有写过儿童文学,但我很尊敬写儿童文学的人,支持他们的创作。像我们家老张(张文彬)就写儿童文学,我就很支持她,我很希望她成为写儿童文学的专门家。”
  颁奖开始了,袁银波的童话寓言故事集《诸葛亮三请刘备》获了二等奖。杜鹏程亲手为小袁发奖,开玩笑地对小袁说:“好啊,这阵你由幕后跑到幕前来了!”
  王姓错认亲
  年5月7日,杜鹏程和夫人张文彬受邀回故乡作文学辅导报告。他在商业局会议室讲完,和文学爱好者一块到俱乐部照像。
  刚照完像,一男一妇走到杜老跟前,对杜说:“我老人下世时,留下遗言,说你是我们王家后代,状元王杰的后裔,你父亲原是庙后村人,姓王,过继给北苏村,在你三岁时,你父亲去世,你母改嫁给中苏村一家杜姓。”
  这时,这一男一妇手中拿着一张他父亲的遗照,真有点象杜鹏程的面容。杜老感到莫名其妙,连说:“不可能,不可能,我姐嫁在北苏村那家姓王。你们搞错了吧。”
  这点是清楚的。我在1984年7月29日骑车到北苏村采访,得知杜鹏程姐姐67岁脑子有毛病,他姐的儿子叫王天恩。
  最后的日子
  年10月初,杜鹏程因病住进了西安医学院。
  他在病床上,关心着不久要召开的“研讨会”。他病情一有好转,就闲不住,修改他的发言稿。
  当时,杜老的侄儿杜天海侍候在身旁。杜鹏程叮咛侄儿:“要多学习一些文化,在农村也能用得上”;“家庭过日子要仔细、节约,要学会改善生活。”“我在‘牛棚’劳改时,仅发生活费,买不起得烟,吃的烟是叫您捎家乡的旱烟,不是也挺过来了!”“我一生是个写书人,没有为家乡办什么事情。”
  10月27日下午5时许,杜老突然眼发呆,但没有什么剧痛表现。侄儿杜天海在病床前,发现杜老人不行了,急忙叫医生抢救。一直抢救到晚上七八时,未能救过来。杜老逝世了!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