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征文』4700米的高原和手摇钻探机(散文)

精品 『流年征文』4700米的高原和手摇钻探机(散文)


作者:西藏老人 秀才,1365.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575发表时间:2013-03-07 22:10:51
摘要:手摇钻探机

只要一提到湖,特别是西藏高原那些海拔或高或低,面积或大或小的湖,所有的影视画面上几乎都能够看到:瓦蓝瓦蓝的天空,白亮白亮的浮云,刺破蓝天的雪山,明媚绚丽的草原。再细看那湖:水波荡漾,一碧万顷;鱼游水底,鸥游湖面……就在此时,你的耳边一定还会响起令人荡气回肠的高原歌曲,真是一幅充满诗情画意,令人心驰神往的画面呀!这几十年来,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无数次走进过这样的画面。直到今天,每当我在影视上看到这样的画面,听到这样的歌声,一股暖流就会立刻传遍全身,我也就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但是,在辽阔的羌塘高原,也有那么一些湖(全都是咸水湖),却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了。就拿1958年我们的工作区班戈湖二湖来说,湖面全是高低不平的硭硝壳;湖岸是褐黄色的乱石滩;湖边难见一棵草。一场大风刮过来,昏天暗地灰茫茫;一场大雨泼下来,湖里立即成了烂泥塘。加上4700米的海拔高程,年平均零下三、四度的气温。来自江苏的地质员小万无可奈何地叹了一口气,又轻轻地摇摇头,再运用他在地质学校学得的知识,给班戈湖定了个“性”:“这也能算是个湖吗?还不如将约旦河谷南部那个死海的名字借给它,干脆就叫它‘半个死湖’,那才是名副其实哩。”
   但这些还算不上真正的困难。要说难,要说苦,我首先还是想说说那些钻工师傅。
   先说人。班戈湖地质队的那些钻工师傅,几乎人人都经历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枪林弹雨,不少人还负过伤。在五十多年前,人们尊称他们为“老革命”。
   再说他们使用的钻探机。1958年班戈湖地质队使用的是两台50米手摇钻机。论“辈分”,它应该算得上是钻机家族的老祖宗;但论个头,它可又是钻机家族里的孙子辈。手摇钻机的结构十分简单:钻机立轴两边各有一个大转轮,每只转轮上连着一根铁摇柄;三根长木杆连成一个三角架,升降钻具的滑轮就吊在那架子顶上。钻进时,班长掌握给进把,四个钻工分立在两旁,握住摇柄使劲摇。你摇一摇,钻机立轴就卡着钻杆转一转。你用的力气大一点,它的进尺就快一点;你摇轻了,它进尺也就慢了;你累了,使的劲小了,它也就干脆不动了。英国利物浦大学曾编有一本《人在高原》的书,认为人在海拔4500米以上地方无法定居,并以此为依据,将海拔4500米以上的地方称之为“生命禁区”。1978年我调到地热地质大队工作,在有关资料上看到:6250型柴油机,在气温20摄氏度、相对湿度50%,海拔高度4000米时,功率比海平面下降47%。这也就让我想起了当年班戈湖。我想,柴油机是个没有生命的铁疙瘩,“喝”的是柴油,在海拔4000米的地方,它竟然也会有“高山反应”,功率较海平面下降了将近一半。那么当年班戈湖那些“老革命”钻工师傅呢?他们每天就是吃着半生不熟的米饭和黏糊糊的馒头,喝着味道怪怪的水,在海拔4700米的地方,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代替了柴油机,他们的“功率”究竟该用什么办法来计算呢?
   这还只是说的海拔高度和缺氧,这是班戈湖的地理“常数”,在它面前,钻探工与从事其他工种的人遇到的困难是1:1。但是班戈湖那些可怕的气候“变数”,却给钻工师傅带来了更多的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困难。前面说了,50米手摇钻机十分简陋,没有钻塔,完全是露天作业。钻探施工时人们几乎无一日不在经受着烈日、寒风、暴雨、冰雹的“考验”。往往是:上班时还是晴空万里,火辣辣的太阳像一只大炭火炉,卷起滚滚烈焰,灼人的热浪席卷着每一寸土地,使人喘不过气来。人们只感到脸上火烤般地烫,眼也睁不开,个个都成了蜕了一层皮的黑土豆。那原本就稀薄的氧气,经这“炭火”一“烤”,变得更为稀薄,人们呼吸困难,窒息般地痛苦,除了吱吱响着的钻探机,谁也不愿意开口多说一句话,空气好像也凝固了。这时候,唯有那话篓子赵师傅还是管不住自己那张嘴,偶尔还会费劲地、断断续续地发表着议论:“古,古往今来,都,都说那,英雄难过美人,关,依我看,现如今,只要,只要多给我一口氧气,就是那,貂禅再生,站到了,我的面前,我,我也发誓,绝不看她一眼!”也只有此时此地,人们才真正意识到,平日里谁也不关心的氧气,在班戈湖,却成了一件多么珍贵,又多么可望而不可即的宝贝啊。
   一天我到二号钻机跟班。开始时,晴空万里,虽说山高地燥,毒太阳晒得人难受,可那天我的心情竟然跟那蓝蓝的天空一样好。就这样钻进了几个回次。我手摇动着钻机摇柄,情不自禁地哼出了:“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可还没等那下半句的马儿“跑”起来,很远很远的天边边上,悄然浮起几缕淡淡的云彩,一会儿工夫,那原本蓝得发黑的天穹深处猛地传来一阵干巴巴的炸雷:“格,隆隆隆……”接着狂风突起,卷天席地扑了过来,霎时间飞沙走石,天昏地暗,天地立刻连成了一片。狂风嘶叫着,翻滚着,凶暴得像要将人撕成碎片。我抬头看看天,只见乌云压顶,让你感到天好像马上就会塌下来。突然,利剑般的一道闪电,一下子将那乌黑的天空劈成了两半,天地变得一片惨白,紧接着一串沉雷,大地颤抖。沉雷刚过,天也就像真被戳开了一个大口子,哗——地泼下来一阵揭地掀天的大雨。李班长二话没说,一把将钻探班报表卷起塞进了自己的怀里,跟班地质员急忙用自己的雨衣盖住了岩心箱(因为硼矿岩心经猛雨一浇就会被冲坏,直接影响到岩心采取率)。成千上万吨的雨水,不停地倾泻下来,我只觉得空中的雨水竖着在向地上倒,地上的积水横着在往四处流。我们刚刚被烈日烤出了一身臭汗,连胶鞋里都灌满了汗水,可这会儿被冰冷冰冷的雨水一浇,又立即变成了一只只冻得上下牙齿直打战的掉到了泥汤里的鸡。虽说大家都穿上了雨衣(除了跟班地质员),但在那猛烈的雨夹雹的袭击下,全身早就被浇得没有了一根干丝,人们还不敢让钻机停下来,因为钻机停止转动,时间一长,钻具就有被湖里的烂泥巴紧紧卡住的危险。你只得一边咬紧牙关抵御着风雨的袭击,一边使劲继续摇动钻机,捱到风雨过后,再靠自己那可怜的一点点体温去“烘烤”湿透了的衣裤。
   但有的时候,开始时也会叭哒叭哒地掉下几滴黄豆大小的雨滴或冰雹,就像是来给人们打声招呼:“喂,我来了哟。”一刹那,大雨就是瓢泼,甚至倾盆了。这班戈湖的雨,大多数还夹着雹。往往是核桃般大小的冰雹夹着雨水,不是“下”,而是劈头盖脑地砸下来,甚至是直接捣了下来。有的时候,也是光响雷,刮狂风,却不下雨。但那来去无常的狂风同样吓人。大风一来,像是有千万头野牦牛和狗熊扯着嗓子在嚎叫,在狂奔,整个天地间充满了恐怖的吼声。风裹着刺鼻的芒硝粉铺天盖地、黑地昏天直扫过来,吞没了一切,四周灰茫茫一片,人像掉进了浑水中,用不了几分钟,你满嘴巴、满鼻孔、满耳朵,甚至是全身的每一条皱纹,每一个毛孔统统塞满了芒硝灰。可是你的手还要紧紧抓住钻机摇柄,以防自己也被狂风刮走。一次,人称黄大头的一号钻机黄师傅,就真的被风刮走了,害得赵队长组织人出去找了一整天,最后在湖南边的小山沟里才将晕倒在地的他找到。回来后,队长赶紧扶他在行军床上躺下,再递上一杯热开水,随后轻轻地叹了一口气,说道:“三班长(过去黄师傅在部队时是班长),我记得那次阵地遭轰炸,老美的重磅炸弹也没能把你炸迷糊,现如今,一阵风就将你弄成了这模样?”大头难过地回答道:“老营长,我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那天还真迷糊了……”直到后来,我才从一本介绍高原的书上知道,在高度缺氧的情况下,人们常常会产生错觉,甚至做出一些违反常理的事情来。几个月下来,不少人得了关节炎、气管炎。
   再说说人们的生活,说句老实话,那时候全国人民正过着吃糠咽菜的“苦日子”,一些地方听说还饿死了人。但国家对班戈湖的供应还是十分照顾的,听说连敬爱的周总理都多次过问过班戈湖的粮食供应。班戈湖不缺大米白面,可就是做不出熟饭来。煮大米饭时,炊事员将灶火烧得旺旺的,还特意延长了煮饭时间,甚至将贴着锅子的那层“锅巴”都烧得冒了烟,可锅里依旧是夹生饭!还有那黏糊糊的馒头,任你变着法子“蒸”,个个都像“万能胶”,你的手一碰上它,一层黏糊糊的面糊就会紧紧粘到手上来,不用水洗根本弄不干净。这万能胶只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人们粘信封从来不需要胶水,它比胶水还牢靠。再有就是下面条,一大锅水烧得翻滚起来了,任凭你再加大火力,延长时间,那水温也就是八十来度。炊事员无奈,也就只能将面条下到锅里去,很快就变成了一锅面糊糊。开始时,有人埋怨炊事员连面条都不会下,还当什么炊事员?过了不久,人们才发觉这是错怪了好人,真正的原因是班戈湖的海拔太高了,水的沸点低。但那时候,“高压锅”在班戈湖连名词都没有人听说过。人们也就只好将就吃着半生不熟的夹生“饭”。结果是肚子胀得难受,不断地放屁。平时就爱开玩笑的地质员大老李问大家:“同志们,你们知道为什么胀肚子吗?”见没有人回答他,他又自己回答道:“这是半成品的大米正在各位的肚子里进行再加工。至于放屁嘛,那是因为肚子加工机也要排气哟。”逗得大家一阵苦笑。更让人不舒服的是那用汽车从几十公里外拉来的高成本“生活用水”,喝下去味道也是怪怪的,肚子不是胀就是泻。就连偶尔用它洗把脸,手上脸上都会有抹上了一层油的感觉。我觉得那水里就是有油。至于其他的副食品,特别是新鲜蔬菜,就全要靠拉运器材的汽车偶尔从西宁稍点上来了。可就是捎来的那点菜,光在路上就得耽搁十来天,新鲜菜早就成了“脱水菜”;再加上要穿越可可西里、唐古拉山一道又一道的“冰冻封锁线”,等运来班戈湖,少得可怜的那点鲜蔬菜早就成了冰坨坨。人们成年累月吃着腌萝卜、腌大头菜、煮黄豆,连偶尔改善生活吃的猪肉也是咸的。
   一天傍晚,人们收工回到三湖边临时搭起的帐篷,炊事员从基地送来晚饭。大家正准备吃饭,一阵狂风裹着大雨突然袭来,眼看帐篷就要被狂风卷走了,人们赶紧丢下饭碗,出去加固绳索。大风过后,回到帐篷,锅里碗里统统都盖上了一层泥沙。再回基地去做饭已经来不及,大家也就只好在碗里倒上点水,用筷子搅一搅,让泥沙沉到碗下面去,“咯吱咯吱”吃了一顿“泥夹饭”。
   再说人手也严重不足。一次我问赵队长:“队长,地质部人员定额规定,手摇钻每台定员15人,那还是在内地。可我们队只有12人,若是有人生了病怎么办?”赵队长看了我一眼,并不直接回答我的问题,又给我讲起了“过去的故事”。他说:“在朝鲜,我们营的高射机枪连被敌特发现了,美国鬼子的轰炸机暴风骤雨般丢下来成吨的炸弹,一眨眼功夫,整整一个连只剩下十几个人,可还得照样打敌人,守阵地。”好像要验证他的这句话,几天后,二号钻机的钻工大老刘患感冒真的爬不起来了。赵队长说:“今天预备一组上。”我心想,我今天倒要看看你队长葫芦里装的是什么药,看你这“预备一组”从哪变出来?只见赵队长一声不响,换上工作服,跟上钻工们出发了。原来,队部所有的行政管理干部(包括赵队长自己和另一位“年轻的老革命”机要员老张),早就被队长编成了他的“预备队”。我想,到底是打过美国佬的独立营长,处理事情就是不同凡响。这种“预备制”一直保留到1960年。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工作,我队完成了1958年的野外地质工作任务。

共 445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海拔4500米以上的地方称之为“生命禁区”,而在4700米的高原,班戈湖地质队的钻工师傅不仅要克服氧气稀薄的困难,就着咸菜,吃着怎么也蒸不熟的夹生饭,还要经受着烈日、寒风、暴雨、冰雹的“考验”,在柴油机功率比海平面下降47%的情况下,更是要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代替了柴油机!那些曾经在解放战争、在朝鲜战场浴血奋战的老革命们,在“半个死湖”的班戈湖克服了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困难,以革命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精神为着祖国的地质事业的发展再立新功。作者开篇诗情画意的美丽景物描写与后文班戈湖地质队恶劣的工作环境描写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更有力地突出了班戈湖地质队队员的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赵队长将行政管理干部编成了“预备队”有病号随时顶上的一节不仅表现了老革命军人继承战场上浴血奋战的优良传统,更让人看到了班戈湖地质队的火车头的带头作用,在今天,这种精神更为可贵。以恶劣的景物描写衬托人物的高贵品质,是本文突出的特色,使得班戈湖地质队员的形象更为高大,令人读之,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一篇弘扬美好精神的佳作,读之,可以涤荡人的心灵,鼓舞人们在新时期为民族的振兴尽心尽力。推荐赏阅。【编辑:风逝】【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0308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风逝        2013-03-07 22:16:45
  您的文,读着真的很感动。那些艰苦年代为着共和国的强盛付出了青春、心血和汗水的人们,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今天,他们的牺牲精神一一展示在西藏老人的笔下,带给人许多感动。向他们致敬!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2 楼        文友:逝水流年        2013-03-08 07:38:10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
回复2 楼        文友:西藏老人        2013-03-08 09:47:05
  尊敬的老师:您好!有些事情也真怪。就在我给您们投了这篇稿子后,打开电视,我就真的看到了班戈湖!那是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北纬30°中国行(176)】那里面一个小标题讲的就是班戈湖。女主持人站在碧蓝碧蓝的湖水旁边讲述着,其中好像有一句:过去人们在这里挖硼砂···那湖里还有了两种鱼···。我估计她站立的地方应该是班戈三湖。开采硼砂的二湖不可能有那么漂亮的水,更不会有鱼。接着几位记者去了全世界海拔最高、面积最大、野生动物最多的双湖县,那里还有位列世界第三的大冰川:普若岗日冰川,它的面积是422平方公里。
   谢谢老师对我的指导。希望您们今后去班戈湖旅游,看看湖,看看那里的野牦牛和藏羚羊。祝老师扎西德勒、!!
3 楼        文友:西藏老人        2013-03-08 09:18:30
  我写这些故事的时候,自己也好像回到了班戈湖。赵队长,机要员老张,那些钻工和汽车驾驶员师傅,那些地质技术员,他们有的还健在,有的已经离开了我们。他们都是我的好老师,赵队长更是我的带路恩人!几十年过去了,现在,我总算是找到了报答他们的好办法:将那些年、那些人默默为共和国做出的贡献写出来,用此来寄托我对他们永远永远也不会忘记的深深的敬意和感谢!!
   只是,在写作上,我这个年过古稀的老人还是个刚学步的小孩,各位老师要多指导我,帮助我完成这个心愿!!!谢谢老师们!!
我要将在西藏半个世纪难忘的故事写下来。
4 楼        文友:风逝        2013-03-08 12:00:10
  老师,您的文是用心,用情写出来的,无需那些所谓的手法技巧,就业已感人肺腑,动人心弦!问好您,愿您创作快乐!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