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军警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文苑★散文】广西田林县壮族风情录

精品 【文苑★散文】广西田林县壮族风情录


作者:鹏程 秀才,1042.1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354发表时间:2013-03-11 21:52:06
摘要:田林县壮族悠久的历史、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风俗习俗,还有那美丽的民间传说,都让到过田林的客人,流连忘返,深深陶醉......

【文苑★散文】广西田林县壮族风情录
   具有“中国八渡笋之乡、北路壮剧文化发源地、广西林业大县”三大闪亮名片的田林县,位于广西西北部,总面积5577平方公里,是广西面积最大的县份,是滇黔桂的重要通道。这里生活着壮、汉、瑶、苗、彝、仫佬、布依、回、京、满、蒙古等11个民族,其中壮族是该县人口最多的民族。
   田林县雨量充沛、森林茂盛,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有得天独厚的植物、动物、矿藏等资源。这里山雄、水秀、洞奇、竹翠,千百年来,壮族人民世世代代在这块沃土上繁衍生息,辛勤耕耘,勇敢开拓,用自己非凡的智慧,描绘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正是这里雄壮的山,锻造了壮族人民胸怀大志、坚韧不拔、勤劳勇敢的性格;正是这里清秀的水,孕育了壮族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正是这里奇特的洞,造就了壮族能歌善舞、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正是这里青翠的竹林,创造了壮族人民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这里的民风很古朴,这里的民俗很精彩这里的风情很纯厚,这里的传说很动人。走进田林,你会看到风光旖旎的亚热带雨林,看到那阿娜多姿的青竹,看到那枝叶茂盛的桃果树、三月李,还可听到那蓝天白云下的马骨胡声,还能欣赏那迷人的民族歌舞---北路壮剧,这里壮族人民的山寨、习俗、文化、风情,会使你目不暇接,陶陶然而忘归。
   要想深入地了解田林壮族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独特而迷人的风土民情,那就请你随笔者一同走进壮族的村寨,一同穿越壮族的悠久历史,一同感受他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一同领略它们那独特的、令人陶醉的民族风情魅力吧……
   一、壮族的族称族源
   壮族自称“甫越”[音译],是土著民族,骆越后裔,他称壮族。县境至今尚保存在古代越人的“栏”的建筑形式,即建筑的上层住人,下层放畜的所谓“干栏”房屋;有铜鼓祭祀、娱乐的民间习俗,有“鸡卜”以定吉凶祸福的占卜形式,有“簸”(坡、山)、“那”(田)、“达”(河、江)等古越语特点的地名300多个。十几年前在乐里河、驮娘江、南盘江谷地,发现了壮族先民使用的砍砸器、尖状器及石斧,更进一步证明壮族是土著民族。
   经过历代战乱,民族交融演变。宋代,狄青镇压侬智高,辗转周旋于县境,留有兵丁屯田戍边;尤其是清代“改土归流”,汉官兵、商贾流人,他们与壮族婚配,繁衍后代,一部分逐渐成为壮族。
   民国时代,东兰、凤山、田东、田阳、隆安、德保等县部分壮族农民迁入,使壮族内涵扩充。
   二、壮族独特的居住习俗
   解放前县境多虎豹,为防猛兽对畜禽危害,亦为防盗贼,住房均架楼,楼上住人,楼下关养牲畜,世代成习。住房多建在土山区,依山、傍水、近田地,朝向开阔。土墙(削坡取土筑成,地坪作屋基),瓦或茅草盖顶,最差的是竹篱泥巴糊的茅房。房高5~7米,深8~9米,三开间,中堂宽3.3米,两厢各3米,屋势前高后矮。屋内:中堂离前门2/3处以板壁隔开,置神龛,板壁两边开中门或只开右边中门,神龛前置神台,神台上摆香炉及茶具,神台下设八仙桌。间隔厢房之物多为土墙,叫鱼鳍墙,鱼鳍墙比神龛深1.3米左右。也有用木柱(5~7柱)和木板间隔厢房的,间隔深度和土墙间隔一样。左厢房住老少,右厢房住儿子儿媳。厢房上有楼,用来堆置谷物等东西。开后门,有的还开侧门。后门和厢房之间空旷处是灶间,右边置灶,左边放碓磨或织布机,有的人家将碓磨和灶放在偏厦。前门外有走廊,走廊外正对左或右厢房一般设晒台,晒台高平屋基,木支架,上铺木条,木条上再用荆竹或苦竹编成栅或铺上楠竹片(将筒竹破开后锤扁),用于晒谷、晾衣服、乘凉聊天。这是常见的住房形式。还有两种形式:一是干栏式。干栏式房屋的规格同前,不同的是隔房多是木柱板壁,除灶间是实土外,余铺木板,板上住人,板下约1人高的空旷处关养禽畜。前门外有走廊,宽1.5~2米;有的人家在走廊的左头或右头置耳房,作客房用;走廊外沿置栏杆,栏杆外置晒台。正对前门,用河卵石或石条砌成石阶,级数为单数,有的多达11级。进出屋子须经石阶,因此,有将“入赘”称为“上门”、“出嫁”称为“下梯”的习惯。二是庭院式。民国以后,逐渐多建。即在前门外两侧建牛、马、猪圈和小房,再加围墙和闸门。解放后,盖瓦的房屋日渐增加。1982年以后,砖瓦楼房不断出现,形式各不相同。由于户数发展,庭院式建筑在减少。1990年以后,钢筋水泥砖混结构的楼房已在农村出现,大多二三层。2000年以后,壮族农村楼房增多,三、四层比较普遍,个别5-6层,式样多为现代平顶楼房,也有个别是尖顶如西方建筑的楼房。而在边远地区个别贫困户还在建“干栏”屋。
   三、壮族缤纷的岁时节庆
   春节:壮族过春节从除夕午夜起,竞放迎春鞭炮。正月初一天未亮,妇女争挑新水,先挑先得吉祥。全家人穿着新衣祭祀祖先,儿孙向长辈拜年,领取吉利封包。邻里相墨,互道“恭喜发财”、“身体健康”。初一不杀生,吃素或食汤圆或食隔夜饭菜。青壮年轮番擂鼓打擘:日夜不息,以示吉庆。妇女少年踢毽子、抛绣球、荡秋千、打磨秋、打陀螺等。正月初二有的村寨舞狮子、舞春牛、演壮戏,有的村寨在社庙附近摆设歌台合唱“欢”(山歌)酬神,祝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然后男女青年对唱情歌,通宵达旦。
   元宵节:正月十五,壮族以鸡、猪肉、粽子、米花、油团等食物祭祀祖先。九十年代以来,晚上有放花灯、放孔明灯、放鞭炮以及花炮庆贺的,也有山歌对唱、壮剧演出、球类比赛、民俗展演等娱乐活动。
   黄米节:正月三十,多数壮族乡村过此节。各家各户到田野采“能旱(壮语谐音,汉意:鹅绒)菜”煮汁与糯米共浸泡,蒸成黄色糯米饭,杀鸡煮肉祭祖先、神佛,表示年节终了,春耕开始,预祝生产顺利。饭后,青少年男女结队到江边把玩过的毽子、绣球、陀螺诸玩具放在小木板上,置于水中,让它们远漂逝去,表示春节娱乐结束,来年再见。有的祈祷大脖子随水流去,不让自己生有大脖子(甲状腺肿大)。
   社日:壮族过社日在农历二月,各村寨过社日的日期不尽相同。在社日那天,向各户收集米、钱,杀猪祭社神,巫公主祭,每户一人至社址聚餐,当时不吃,各人搛完肉类包回家,与家人共同分享。
   三月三:壮族各家采枫叶、苏木、红兰草、黄姜等作染料,把糯米染成黑、红、蓝、黄色连同糯米原色(白色),蒸成五色糯米饭,互送邻舍品尝,看谁家鲜艳、香醇,并杀鸡煮肉祭祖宗神位。另将枫枝挂在门上,妇女儿童则在头顶发际插一两片枫叶,说这样做可驱蚊虫
   出门,防止蚊虫叮咬。
   清明节:壮族扫墓祭祖。从清明日起,至谷雨日止,都有人上山拜坟。传说谷雨一过,鬼关门了,祖宗不能接收供品。扫墓前,把杂草锄净,增补茔土。拜坟时用鸡、肉、鱼、五色糯米饭致祭,在墓顶插白纸幡、墓身遍压纸钱,或在坟头压上洒过鸡血的红纸,或把石灰水洒在墓上,表示子孙后代有人来上坟。拜坟时放大量鞭炮,以震外鬼,防止外鬼与祖宗争食。
   四月八:这个节只壮族过,采黄花艾制成卷叠式艾粑,并做大(咸)小(甜)咸甜水圆,杀鸡配肉祭祖先神位。
   端午节:在五月初五早上,把菖蒲悬挂门边,磨雄黄酒遍洒房屋内外,并把它涂抹儿童的头顶和额头,据说是可驱蛇避邪。妇女把香草、棉絮缝制布猴,挂于项际。男子上山采草药,除当天煮药洗浴外,将剩余草药晒干备日后之用。这个节主要是吃粽子,从形状讲粽子有三角粽、两头尖粽,按内容物分咸水粽和草灰粽,把粽子、鸡、猪肉拿到田头去供祭秧神,燃香插在田坎上,祈祷秧苗茁壮。定安镇曾在端午节举行龙舟竞赛,50年代以后此项活动已绝迹。
   六月六:又称之为“牛魂节”。解放前,种单季稻,五月过后牛事已毕,犁耙都已清洗高挂,六月初六这日用鸡、肉、鱼、糯饭共祭,并把各种食物塞喂耕牛,以犒其饱受鞭叱惊骇之苦。然后剪掉牛鼻绳,放入山野。
   七月七:这天早上七时左右,各户争挑“七月水”,将泉水、溪水或河水装进小口坛,密封备明年盛暑饮用。此水经年不腐臭,明澈清凉,生津解暑(已经实践证明)。将七月水酿制的米醋叫“七醋”,味酸香醇。挑完水,男女老少纷纷下河洗澡洗头发,认为此作可去秽防病。晚上,姑娘聚集在晒台上,摆设花鞋、绣帕,穿针弄线,仰望银河,默祷将来获得佳偶。其他民族没有这种习惯。
   七月十四:这是仅次于春节的盛大节日,小孩子要穿新衣服。从十三日起,家家户户做大量的蕉叶粑、生榨米粉,杀鸭祭祖。十四日黄昏时分,在房屋周围、近郊路口遍插香火,焚烧冥衣纸钱,吊祭野鬼孤魂。为那些因战乱死亡、流落野外的野鬼孤魂进行吊祭,以求安宁。
   中秋节:八月十五日,摆月饼、全鸡、猪肉供神祭祖,夜间少年儿童提各式灯笼游行。晚上皓月当空,各家在门前或者在晒台上摆出月饼、柚子、芋头拜月亮,把遍插香火的柚子插于长竿顶,竖立在果饼旁边,全家人在月下剥吃芋头、果饼,传说是可使眼睛“明亮”。
   尝新节:一般在农历九月下旬,剪取已黄尚青的糯谷穗,用碗口刮取谷粒,文火炒熟,连同嫩姜叶一起春,簸净糠麸,即成色绿、形扁、香郁的新米,供祭祖先并分送邻里尝新,家家户户如此,共同品尝新米味道。唯壮族过此节。
   收镰节:时间一般在农历十月下旬。从前壮族全种粳、糯谷,收获时需用禾剪逐穗剪取谷穗,工作量大,特别辛苦。收割完毕,大家都做糯米糍粑,叫“糍八列”,即收镰糍粑之意。
   送灶王:于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王爷上天述职,说是灶王爷到天帝那里,是要会报各家长短的,到新年初一凌晨鸡叫头遍时才回家。这天,各家做米花、炸油团、包粽粑、杀鸡煮肉供祭灶王爷,祈求灶王替自己讲“好话”。
   除夕:腊月三十日,修筑新灶,做年粽、米花、油团,杀年猪。房屋内外举行大扫除,抹净日用器具,贴神祗、门神、年画、对联。在中堂摆香案,陈列果品、全鸡、猪肉等供祭祖先。全家吃团圆饭,饭菜一般准备多一些,以便吃不完剩到年初一,寓“发之有余”、“年年有余”之意。入夜,点长明灯、香烛,燃起炭火,终宵不熄。家长守岁,给子女发压岁钱。
   四、壮族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
   1、壮族文化艺术丰富多彩。
   民间故事、壮戏、音乐、歌舞种类繁多,题材广泛,尤其是民歌浩如烟海。壮族群众能歌善舞,他们善于用歌来表现自己的生活和劳动状况,抒发思想感情。壮族男女青年谈恋爱唱“情歌”,婚嫁唱“哭嫁歌”,丧葬唱“哭丧歌”,还有互相盘考比赛智力的“对歌”,宴请宾客唱的“劝酒歌”,祈神求雨唱“祈祷歌”,教育儿童唱儿歌和童谣。“乖呀咧”曲调更是沁人心脾。
   2、壮族是一个能歌善唱的民族。
   壮族人无论男女,从四五岁的童年时代就开始学唱山歌,父教子,母教女,形成幼年学歌,青年唱歌,老年教歌的传帮带习俗。在农村,无论下地种田,上山砍柴,婚丧嫁娶,逢年过节或青年男女间的社交恋爱等,都用山歌来表达情意。有些地方甚至家庭成员之间的对话、吵架有时也以歌代言。唱歌几乎成为壮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人人能歌,个个会唱。因此,广阔的壮乡,素有“歌海”的美誉。被诗人称为“铺满琴键的土地”。
   壮族人爱唱歌,不仅平时唱,家里唱,而且还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或“歌节”。歌圩的日期主要在农历三月十二到四月初一,但在春节、元宵节、四月八、中元节、中秋节以及婚嫁、满月、新房落成等喜庆吉日也都形成歌圩,有时甚至在赶集的路上也形成临时的歌圩。歌圩有日歌圩和夜歌圩之分。日歌圩在野外,以青年人“倚歌择配”为主要内容。夜歌圩在村子里,主要吟唱传授生产、生活知识和技能的生产歌、季节歌、盘歌和历史歌等。
   3、壮族民歌浩如烟海,种类繁多。
   从内容和形式来看,主要有古歌、叙事长歌、生活歌、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童谣等。壮乡民歌多,但传唱之时都要遵守约定俗成的礼仪规范,不能瞎唱乱唱。特别是时政歌、仪式歌和情歌,在什么场合唱是有规矩的。比如情歌,在野歌圩里可以尽情地唱,而在家里,在父母面前,在夜歌圩里就不能唱。仪式歌中,祭祀唱什么,婚嫁唱什么,丧礼唱什么,都是绝对不能颠倒乱来的。连迎接不同的客人也有不同的迎客歌。
   4、歌圩是壮族人民唱歌的主要平台。
   歌圩,又名歌节。县内歌圩起于何时,无考。《田西县志》载:“供、桂(供央、八桂)于上巳节前后有风流圩之习惯。是日,红男绿女到指定的地点唱歌,此唱彼和。每达情深,俨若鸳侣,彼妇亲夫见之,亦不禁也。现政府已颁改良风俗规则,此等习尚已不复见。”歌圩点多集中在者仙河一带,各点活动时间不相同,少的一天两晚,多的三天三晚。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二到四月初一,是歌圩集中活动期。举办歌圩期间,主家榨米粉、杀鸡鸭、杀猪宰牛,或用腊味款待远方来客。有情人的进情人家,有亲戚的进亲戚家,不是亲戚的随便进哪一家都受到招待,哪家进的客人越多越光彩,反之,那家就会被人看不起,是吝啬鬼。大部分人家的饭桌一天到晚都没有收过,晚上招待住宿,不收取分文。歌圩虽有固定的日期,并不年年办,歉年一般不办。歌圩中除了对歌,都演戏。本地无戏班的,则请别地的戏班来唱。结束后,给一些利市或食物,演员会得布鞋或头巾。戏每日两场,白天一场,晚上一场,多是古装戏。参加歌圩的人数,少的几百人,多的三四千人。群众通过歌圩,访亲友,叙旧情,交流信息,互通有无;年青人则利用此时交结朋友,谈情说爱,寻求配偶,被认为是比春节还热闹的活动。解放前,歌圩期间时有打架斗殴发生。解放初期,歌圩仍然举办。50年代后期,歌圩被禁。1978年以后,各地歌圩陆续恢复。1984年,县文化局组织了一次歌圩活动,将日期按线路更改,公安派出所派员随行,县文艺队到歌圩点演出,节目有北路壮剧、壮话快板、壮话相声、壮族舞蹈、壮族八仙鼓、壮话小组唱、壮戏表演唱等,增加了歌圩的欢乐气氛,促进了贸易的繁荣,影响很大。一些原来不是传统歌圩点的,也办起了歌圩。二十一世纪初,几乎每个壮族村屯都搭戏台,有空就演壮剧。年年在县城、在各乡镇办壮剧展演。

共 14829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广西田林县壮族风情录】这是一篇气势恢弘的广西田林县壮族风情魅力的文章。作者取材意境开阔,文章剪裁精当,用娴熟的笔墨分几个章节,泼墨细数全方位描绘了了壮族人们的风情魅力实录。依次用细腻的笔法描写了壮族的起源,壮族的独特居住习惯;壮族缤纷的岁时节庆;壮族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详实介绍了壮族不仅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而其中当地最具特色韵味的戏曲当属北路壮剧。不仅如此,壮族有独具特色的婚恋习俗;有精彩的民族服饰;壮族人是好客的民族,有着尊老爱幼的悠久传统和庄重的民族礼仪;多样的饮食习惯和别样的丧葬习俗都给人新鲜感和民族风俗文化的独具魅力......善良的民族流传着经久不衰的人性美丽的民间传说。文章大气磅礴的挥洒了一个民族的独具魅力的风情实录,细腻娴熟的笔法让读者领略了民族独有的特质和风情的韵致,笔端所到之处,浸满作者对家乡的深爱之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让人读来流连忘返,不禁为这个民族的风情景致所深深吸引。很具感染力的民族风情画卷般的文章,可读性很强的文章!推荐佳作!问好鹏程!【军警社团编辑:春华秋实】【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03121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华秋实        2013-03-11 21:55:39
  这是一篇很具感染力的民族风情的文章,细腻的笔墨,魅力的风情,可读性很强!欣赏问好!遥祝鹏程创作愉快!春安!
回复1 楼        文友:鹏程        2013-03-12 15:53:00
  谢谢春华秋实编辑老师认真、细致的编辑和精美的点评!祝创编快乐!
2 楼        文友:方因        2013-03-12 09:53:35
  文章像一幅泼墨自如的壮族风情画一般感人至深!作者倾情挥洒,气势恢宏!学习欣赏!
回复2 楼        文友:鹏程        2013-03-12 15:54:30
  谢谢方因老师溢美留评!“学习欣赏!”之句让我诚惶诚恐,我写没那么好的。但愿经常得到您的不吝赐教,那将是我极大的荣幸!遥祝春安!
3 楼        文友:易人        2013-03-12 10:04:15
  好一篇壮族民族风情详尽介绍,却原来壮族文化如此博大精深,感谢鹏程老师那蘸满深情厚谊文笔的独特挥洒!极赏!
回复3 楼        文友:鹏程        2013-03-12 15:55:31
  易人老师的推崇让我汗颜。谢谢溢美留评!顺祝你创作快乐!
4 楼        文友:诗画江山        2013-03-12 10:19:07
  鹏程老师力作,深刻提示壮族风情,不仅令人耳目一新,而且增长知识,祝贺加精!
回复4 楼        文友:鹏程        2013-03-12 15:56:30
  谢谢诗画江山老师的温馨鼓励!您的佳作《赵老天传奇》也同时加精了,同喜啊!
5 楼        文友:幽香清远        2013-03-12 21:31:32
  祝贺鹏程作品加精,期待更多佳作!祝创作愉快,春安!
回复5 楼        文友:鹏程        2013-03-12 22:56:56
  谢谢幽香清远老师的鼓励!但愿不辜负您的期望!顺颂春祺!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