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传奇小说 >> 原创小说——《网》

  原创小说——《网》


作者:sjf10010703 布衣,140.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4706发表时间:2009-02-15 21:12:36
摘要:社会是一张无形的网,很多人想跳出这张网,但在努力挣扎的同时,又不断地编织着这张网。

序言
   社会是复杂的。复杂的社会是各种矛盾的集合体。正因为各种矛盾的存在,才推动者社会向新的方向迈进。
   很早就有一种感觉:社会是一张无形的网,很多人想跳出这张网,但在努力挣扎的同时,又不断地编织着这张网。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矛盾,一种渴望改造世界又被世界所改变的无奈和感叹。人生于社会之中,必然对某些现象难于理解甚至厌倦,以至于想要改变它,可是最终的结果往往不是人改变了社会,而是社会改变了人。正如有人所说的,当你无法改变环境的话,那么请你适应环境吧。
   几年前,有了以《网》为题写一篇小说的想法,并告诉了身边的同事,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动笔;今年的同学聚会,兴奋之中又把这一想法告诉了聚会的同学。如此一来,再不动笔的话,那就有点食言了,因此不得不趁暑假空闲之际,提笔敷衍一下。其实,这也是自己给自己编织的一张网,身处网中难以逃脱,只好努力把这张网编织得更好。
   是为序。
  
   楔子
   七月的骄阳似火。一丝风也没有。树叶连动一下也不情愿,好像整个宇宙都停止了转动。
   在山城教育局的门口,一批大中专毕业生正翘首盼望,着急地等待着自己分配的去向。
   树荫下,一对青年男女正在小声交谈。
   “良,你可能分到哪里呢?”
   “天知道,随遇而安吧。”
   “如果分到农村怎么办?”
   “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的。”
   “如果真的分到农村,几年后你就找个媳妇生个孩子,在那里住一辈子?”
   “不会的,不出三年我就要调到城里来。”
   ……
   “待会儿我有点事,先回家一趟。知道分配结果后来找我。”
   “在什么地方等你?”
   “城西第一个路口,不见不散!”
   “好,城西第一个路口,不见不散!”
   对话的两个人男的叫方良,今年刚师范毕业,正在等待分配;女的叫古丽,高中毕业,刚参加完高考。
   时已过午,分配的消息终于出来了。不出所料,方良同几个同学一起被分配到距县城二十公里外的一个乡镇任教。来接他们的是镇中的一位姓单的主任。
   “您免贵姓什么?”方良寻思了许久,终于想出了一句问候的话,不曾想一着急,把“您贵姓?”竟然说成了“您免贵姓什么?”
   单主任是个实在人,可能这种事儿见的多了,也不见怪,回了一声:“好说姓单,你就叫我单主任吧。”
   经过一番交流,单主任告诉方良一行几个同学,明天到离水镇中报道。
   “离水镇?那里什么样啊?我真的分配到了农村?”单主任走后,方良独自寻思起来,“唉,车到山前必有路,走一步算一步吧。”
   方良一边寻思着,一边步行来到了与古丽相约的地方。
   半小时过去了。
   一小时过去了。
   始终没有看到古丽的影子。
   “不对啊,说好了是在这个地方见面的啊?”
   “难道她知道我分到了农村,不愿意再跟我见面了?”
   “将来人家考上了大学,还会想着自己一个小中专?不见面也好,就这样算了吧。”
   眼看天色将黑,古丽一直没有来。后来方良才知道,原来说的第一个路口是从北面数第一个路口,而方良在南面第一个路口等候,难怪两个人没见面呢。可能这就是缘分吧。
   “再不回家就晚了,看来是等不到了。”方良寻思着,踏上了返回家乡的路。
   “这就是我人生的开始?我的希望就这么结束了?”方良不断地问自己,“这就是那个自以为聪明好学的方良吗?”儿时的一幕幕在方良的脑海中回放。
  
   一、我不上学
  
   方良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祖辈世代务农为生。跟大多数农村家长的想法一样,能让自己的孩子通过读书而跳出“农门”也是方良父母的梦想。因此,当方良刚满8岁时父母就把他送到了学校。
   那时,几乎每个村都有自己的小学。在村小任教的多是本村的教师,除了民办教师外,其余的多是代课教师,校长却是国家公办教师。据说,村小教师大多为初中学历,有的小学还不知道毕没毕业,因此只能教个一、二年级,三年级就教不了了。这种教育模式,在当时人才缺乏的情况下,确也起到了不少积极的作用。人说“民办教师”、“赤脚医生”是中国的特有产物。在当时,中国人民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洗礼,高考刚刚恢复没几年,到哪里可以找到合格的人民教师呢?因此,在村里选拔一些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人到小学任教也是形势所迫。如果没有他们,中国的教育发展还不知要等待多少年。
   言归正传。方良到了学校以后,首先要经过入学考试。那时的小学一年级还没有普招,需要进行入学考试,合格的方能入学。数学的考试倒很简单,能数一百个数就算过关;语文呢,需要会读拼音。当时的农村连个幼儿园也没有,这些一般的常识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家长慢慢教授的。经过一个多月的入学训练,方良的拼音发音老是不准,“o”和“e”总是读不清楚。老师告诉家长,你的孩子还少,明年再来上学吧。话是好话,可是在方良听来就不是滋味了:什么破学校,拼音都教不会我,你不收我,我还不念了呢。
   转眼到了来年。要开学了,方良的母亲把自己亲手缝制的书包交给了方良:“孩子,今天开学,好好上学读书,将来好有个出息。”倔强的方良把手一甩:“不去,不去!我不上学!”
   “你不上学,将来就在家拉锄钩子啊?”
   “拉锄钩子我也不去!”
   “还由着你的性子来了?”看劝说没有结果,母亲急眼了,拿起了笤帚,“你到底去不去?”
   “不去,就是不去!打死我也不去!”
   噼里啪啦一阵打,方良流下了倔强的泪。母亲也心痛了:“你想气死我啊?小小的孩子不念书哪行?将来我还指望着你养活我呢?”说完,眼泪已经流出。
   眼看事情闹大,方良也禁不住止住了声。母亲看到有点门道,小声地说:“孩子,听话啊,你自己不愿意去,让你姐姐背你去,行不?”方良无奈地点了点头。
   就这样,姐姐背着方良踏进了学校的大门,开始了他的小学生涯。
  
   二、起名风波
  
   在方良的家乡,名字是十分讲究的。一般而言,小孩子一出生要起乳名,当地人又叫小名;到了要上学的时候再起个学名,又叫大名。乳名只是供父母长辈称呼的,如果别人也跟着叫就会被认为是不礼貌;晚辈的如果胆敢称呼长辈的乳名的话,那就犯忌了,会被认为是大逆不道,因此是万万叫不得的。晚辈的大名也不是随便起的,名字当中不可以有本家长辈名字中的字,特别不能有长辈乳名中的字;如果不知晓而起了名字的话,人家知道后要让你改名的,因为你冲了人家的名字,这在当地的风俗之中是绝不可以的。
   本来,名字就是一个符号,便于记忆和称呼而已,没那么多讲究。可是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祖辈既然留下这个习俗,后辈也理当继承了。当人们把它当成一回事的话,这就非同小可了。
   话说方良的名字。方良的乳名叫福,按当地的习俗,学名随着小名就可以叫做方福。可是这个名字方良不太喜欢,他喜欢的名字叫“方良”,因为自己喜欢,父母也就随他去了。
   “方良”这个名字叫了整整一年,意料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方良有个本家的叔伯兄弟,小方良一岁,今年也到了上学的年龄。他的小名叫“有良”,起学名的时候没找到合适的名字,就想随乳名叫“方良”,可是“方良”已经被人家注册了,怎么办呢?他父母居然想出一个方法,让方良改名。方良的父亲忠厚老实,加上又是自己的亲兄弟来商议,竞然答应了。父亲答应可是方良不答应——我先叫的这个名字,凭什么让我改名啊?父亲说:“人家的小名就叫良,大名跟着小名叫啊。”“我叫方良的时候他们怎么不说?都叫了一年了想让我改,我不改!”方良的母亲也不同意改名:“我们起名在先,再说方良比他大,哪有我们改名的道理?”
   以前由于家务事,叔伯之间存在一些矛盾,这次不让改名,矛盾进一步激化了。你不是不改吗?你冲我儿子的名,我冲你妈的名!方良的叔叔婶子一合计,想出了一个更毒的招:方良的母亲乳名叫丛儿,他给儿子起名叫“方丛”。他们想利用这个招数逼迫方良把名让出来。谁知方良根本不吃这一套,方良的母亲也火冒三丈:“孩子,你喜欢这个名你就叫!他们家缺德,愿意叫啥就叫啥。”此事一出,满街都传开了——侄儿竟然冲大妈的乳名,真是小教!全村人议论纷纷,一向平静的小山村因为这个“冲名”风波而热闹起来。毕竟是世俗厉害,很快,学校里、巷子口就传出了一段童谣:“方从,饭桶!方从,饭桶!”小孩子们一看到方丛就起哄似的叫了起来,直把方丛叫的回家哭着大闹:“他们都叫我饭桶,我再也不叫方丛了!我再也不叫方丛了!”重新起个名字了事,一段“冲名”风波到此结束。
  
   三、诚信的代价
  
   有联云:“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农村人大多忠实淳朴,虽然他们世世代代以耕作为生,天天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累生活,但是他们相信“好心人定会有好报”,因此忠厚纯朴的民风就一代代地传下去。
   方良的父亲高小毕业,相当于现在的小学六年级水平。学历不高,但在当时的农村却算上一个文化人了。他先后当过生产队的保管员、会计,村里谁家有个什么事比如写个契约啦,丈量土地啦,都要请他帮忙,他也总是来者不拒,因此村里人又送给他一个称号——“先生”,算是对他的文化知识的肯定吧。方良出生于这样一个家庭,自然地继承了父亲的秉性,待人友善真诚。由于方良出生时家庭条件不算好,上面有个长五岁的哥哥,姐姐刚出生一年半,方良就降生了。靠着生产队的工分养活一家五口人,生活的艰难可以想象。因为营养不良,小时候的方良长得比同龄的孩子矮小一些,父母还以为随他的舅舅长不高了呢。
   小时候的方良虽不算聪明,也算机灵。他跟哪一个伙伴都玩得来,但是没有十分倾心的朋友。有些淘气的小伙伴有时为了某些利益,或者为了显示一下自己的武力,方良就常常遭到威胁。因为人长得小,力量比不上人家,所以遇到威胁时方良采取的措施往往是妥协,好汉不吃眼前亏,我不跟你斗,你还能把我怎么样?一桩桩冲突就这样被化解了。
   话说有一天,小伙伴们相约到外村去玩。方良家中没有自行车,就搭乘人家的自行车出行。说句实话,在那个年代,能骑上自行车简直比现在骑摩托车还牛,能够被人家用自行车带着就好像现在坐上了轿车。小伙伴一行几人高高兴兴好不风光。出了村口,就是一个大坡。自行车是骑不上去的,需要赶着车走。这时候,方良就获得了一次摸一摸自行车的机会。人家负责带着你,像赶自行车这样的事儿理应坐车者代劳了。方良呢,能够亲手享受一下赶自行车的快乐也是一件美事。
   转眼间已经来到了坡顶,可以骑车下坡了。小伙伴接过自行车飞身骑上去,方良想要坐上去,车子已经走出了几米外,于是飞跑着赶上去。急急忙忙抓住自行车的后座,终身一跃,跳上了后车座。屁股刚好坐了半边,两手把住了车座,身子随着挪动摆正,待方良坐稳,车子已经疾驰如飞了。
   那时哪里有什么柏油马路?说是公路,其实是不过三四米宽的土路。路面在雨水的冲洗下凹凸不平。自行车遇着下坡速度飞快,加上道路坑洼不平,越发地颠簸起来。自行车摇摇晃晃,好像就要摔倒。正在这时,后面轰轰隆隆上来一辆拖拉机。骑自行车的小伙伴着急地大叫:“快跳车!我架不住了!”速度那么快,方良哪里有胆量往下跳?小伙伴见方良没动静,又更加急迫地喊道:“快跳!快跳!车子要翻了!”情况紧急,顾不得那么多了!说时迟,那时快。方良一狠心纵身跳了下去。只听“啪嗒”一声,巨大的惯性把方良重重地摔在地上爬不起来!正在这时,后面的拖拉机开了过来,司机看到突然有人从自行车上摔了下来,稍一愣神,急打方向盘。好险!车轮正好从方良身边碾过。司机气得破口大骂:“小子,找死啊?你不要命了!”方良稳住了神,拍拍身上的泥土,站了起来。除了双手扑地摔得有些痛以外,好在身上并无他伤。带他的小伙伴哈哈大笑:“你真傻啊?叫你跳,你就跳?凭我的车艺还能摔倒了?”
   这时,方良才明白:原来让他给耍了!打又打不过人家,怎么办?还要人家骑车带着呢。啥也不说了,好在没事,继续上车吧。不过打这以后,小伙伴们都知道了方良的忠厚性格,再也没有发生过欺骗他的事儿。
   小伙伴之间开开玩笑是常有的事。不过这次玩笑开得实在有点过火,所幸没有发生什么严重的后果,不然的话,真是不敢想象了。
  
   四、一支铅笔的诱惑
  
   “一个书包两本书,一块石板几支石笔。”是方良小时候读书用的全部家当。
   那个时候,小学一般只学语文、数学两本书,其他学科即使是上也是没有教材的。纸是及其奢侈的学习用品。虽然1K的纸一张只需几分钱,可是多数家庭是用不起的。石板是那时通用的代纸工具,每个商店(那时还叫农村合作社)都有售。用石笔在上面进行写画。石笔也是特制的,大小粗细如同现在的小生日蜡烛,长五六厘米,直径两毫米左右。学生的练习、作业都是在石板上完成的。有时作业做好后放到书包里,由于背在身上来回地摩擦,竟能彻底地擦干净,当老师检查作业时拿出一看就傻眼了——本来已经做好的作业居然跑的无影无踪,只落了一个不完成作业的罪名。
  

共 35171 字 8 页 首页1234...8
转到
【编者按】边编辑着这篇小说,边随着方良的人生起伏而感慨。这算得上是自传体的小说吧,岁月生活的点点滴滴,在作者的记忆中是那样的明晰,写起来也得心应手,完全没有过分雕刻的痕迹。作为小说,越是真实得感同身受的叙说,越是在撩起我们的内心响应。如此,小说的社会效应和人文效应,也就自然出来了。唯一感觉有些欠缺的是:小说的结尾有些收笔仓促了。【责任编辑:寒鸦】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寂寞中行走        2009-02-27 02:30:05
  人被生活一点一滴的改变了,只是也无所谓啊,结尾方良认清了一切,人心境变了,活的也轻松了,不也是很好的嘛
2 楼        文友:sjf10010703        2009-03-01 12:03:35
  谢谢编辑的点评!
笑比苦好,男,1969年8月出生,1988.7毕业于山东省蓬莱师范学校,后在烟台师范学院接受数学教育,并取得大学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