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天涯诗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天涯杂谈】从生活到诗歌的伦理学

精品 【天涯杂谈】从生活到诗歌的伦理学


作者:高春林 童生,761.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673发表时间:2013-03-15 13:40:35

当下的中国诗坛普遍存在着两个现象:一个是写诗的多,诗人少;再一个是写诗的多,读诗的少。然而这次回来一看,咱们南阳有这么多诗人,这么多写诗的人,感到非常激动,也非常感动,从内心深处对各位深表敬意。
   那么,为什么会有写诗的多,读诗的少这种现象呢?
   除了这个时代不是一个诗歌的时代外,一个主要原因是,当今社会一切都在细化,包括各种媒体。西摩尔说:文明在发展,有时候也是一种伤害,让人变得复杂。他说,我们要吃一顿饭,过去从树上直接摘下果子,把一块肉直接烧烤,就这么简单。但是现在要经过无数工序,先生产,后运输,再到餐桌上,还要使用各种各样的工具,然后才能吃到嘴里。这是一种社会学现象。现在人们都在强调幸福指数。早几年说“票子”、“房子”、“车子”、“妻子”,后来不说“妻子”了,说“情人”。我曾经到过桂林,某个山谷中有一副不对称的对联:“情人多情人少有情人就好;爱得深爱得浅没爱说点别的。”呵呵,这是一种什么心态?社会学家的确应该好好研究了。诗歌是属于唐朝的。唐朝,是一个诗歌的唐朝。从体制上看,那时当官,先要考试,考什么呢?两篇文章:一首诗,一篇赋。写得好,就能中举,即可做官。由此看来,诗歌在唐朝有它特殊的社会功效。那个时代毕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这个时代已经不可能是这样的了。所以还有这么多写诗的人能够坚持写作,包括在座的各位在内,的确难能可贵。
   就诗歌的创作而言,我想借社会学家的说法来说四句话。第一句话是,高度取决于视野;第二句话是,角度决定了路子;第三句话是,细节决定成败;第四句话是,现实通向未来。
   有人说,社会学家有什么高人之处?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假如说,从门口进来了一位美女,大家的眼光刷地一下全集中到她身上,毫无疑问,大家都在欣赏“这一个”人,而社会学家却在观察“每一个”人。
   为什么说“高度取决于视野”呢?
   现在我们这个时代,基本上是一个价值判断标准失衡的年代。诗歌的标准在哪里呢?只能具体到一首诗来判断。诗的好坏,与每一个诗人拥有的资源有一定的关系。美国一个叫维那的社会学家写了一本书,这本书的扉页上有这么一句话:“父亲给了我什么?给了我德国人的思想,美国人的精神,犹太人的智慧。”但你不要认为人家的老子那么厉害,咱老子不中。据说,中国人具有别国人所不具备的一点就是聪明。像在座的诸位能够写诗,从某种程度上说都是天才。
   说到资源,凡是出道早的人,你像王家新、萧开愚,他们都拥有各自对诗歌认知的一些资源。王家新从英国回来,他对英国的确有很深的研究,这就不一样了。就在座的来说,进入新世纪以后,柳亚刀办的《短歌行》选的那些短诗,在外边评价都是非常好的,也是一种资源的拥有。一地雪有一次出了车祸,我给她打电话问候,说,你在医院住着着急不着急?她说,我在看一本书。我说,看的什么书?她说,《阿米亥》。阿米亥也是我们诗歌的资源。出院以后,她写出了一首长诗《十楼三病室》,很多朋友打电话说,一地雪叫车撞了一下,就写出这么好的一首长诗。这首诗写出了对生命本质的一种真正的思考与追问。魔头贝贝,是中国诗坛上一个传说中的诗人,是一个天才诗人,有很多的江湖传闻。前年,魔头贝贝说一定要读读布罗茨基,这个好,说明他开始寻求新的资源。人们在写作过程中要不断对自己所拥有的知识、阅读等资源进行丰富。前几天我看到一个消息说,徐敬亚要重返评论界。而像王小妮,诗歌还写得那么好,这几年徐却基本处于失语状态。一些老评论家,比如谢冕,过去的评论语言非常棒,评论得非常到位,现在他的评论,感觉不是那回事。这说明,有一些人,随着时间的流失,对阅读的认知、对资源的拥有开始缺失。
   新诗是嫁接过来的东西,是从外国招来女婿后生下的孩子。我们虽然不便阅读外国诗歌的原文,但一些翻译过来的作品,就一定要多读多看,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写作水平有所提高。像舒丹丹、韦白、李以亮等不但自己诗写得好,翻译作品的水平也的确高。
   为什么说“角度决定路子”呢?
   这是一个眼光问题,有什么样的眼光,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写作方式,然后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子。
   过去有一个人进京赶考,头天晚上做了三个梦。第一个梦是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是披着雨衣打伞;第三个梦是和一个女人背靠背睡觉。第二天就找人解梦。那人说,墙上种白菜,是不好中(种);披着雨衣打伞,是多此一举;和一个女人背靠背睡觉,是你今年没戏。他感到非常沮丧,就又找了一个人解梦。那人说,你这梦好啊,墙上种白菜,那是高中(种);披着雨衣打伞,那是喜上加喜;和一个女人背靠背睡觉,那是该翻身了!
   这就牵扯到一个看问题的角度,看问题的角度决定了一个人的思维。
   在诗歌的路上,有人走的是阳光道,有人走的是独木桥。并不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总有走不通的死胡同,所以有的人走着走着就死掉了。每一个诗人都要找道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子,否则,写再长的时间也是无效写作。很多成功的诗人也是在坎坷的小路上曲径通幽处的。也只有在自己的路上走,才有自己的风格,也就是诗人写作的个性、特性。看到过一篇文章,在美国的哈金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过一句话,他说英语中的大诗人,只要拿出他的一行诗来读一般你就能知道这是谁写的。然后他说这是诗人怎样怀着自己特性的问题,这是一个终极性的问题。你看,他就把诗歌的个性写作上升到一个终极性的高度。
   第三句话是“细节决定成败”。
   关于细节问题,敬文东在《午后的诗学》中专门有一章谈到。他说,细节就是诗歌的血液。有了细节才有诗歌,等于说有血有肉了。正如一个美女,你说她美,然后一看,各个方面都不错,但就是那种骨感美人。骨感美人这种说法有,但见到的还是很少的。诗歌也是这样,细节不仅体现在一些事件上,而且体现在一些语言上,语言的张力呀、节奏呀、在诗意上的功夫呀……
   我有一个学生现在在澳洲,在澳大利亚,他说英语诗歌的语言的节奏感非常强。开始的时候我还不以为然,后来看到哈金在谈到这个问题时,也说,英诗是非常讲究的,比汉诗讲究的多,一个句子的好坏往往是该怎么样就怎么样。诗歌的语言及其细节的处理绝对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手工艺术”。
   第四句话是“现实通向未来”。
   为什么一定要提到“现实”呢?
   我们应该思考我们为什么要写诗歌,我们究竟在关注哪些东西,这是一个关于诗学观的问题。
   我曾经在一个访谈中说,一个诗人在他的诗歌中给我们引见了什么,能不能多一些现实的争吵或者说碰撞。诗人对现实应该有一种警觉、警醒,在自身与世界的关系中构建一种特有的东西,然后才能体现出一个时代特有的问题。
   比如希尼,在他的《诗歌的纠正》中你不难发现,他的诗歌就是通过诗歌的纠正和时代的摩擦,从而获得一种根本性的力量。我想,一个优秀的诗人,他的诗歌中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感。现实,是构成诗歌的要素。

共 276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读罢先生的诗评,有沐浴春风之快感,有冷风刺骨之寒冽,有久逢甘露之清快,有啜饮新茶之回味。洋洋洒洒,娓娓而谈,有理论的高度,有随笔的诙谐,有明晰的说理,有散文的魅力,有杂文的深厚,让人爱不释手。今天,诗人遍地开花,诗歌满天飞舞,可是,这却是一个没有诗歌或诗歌已经死亡的时代。含混和晦涩、模糊和空白、呻吟和病态、不知所云和人云亦云等等几乎成为这个时代诗歌的符号。建议诗人们好好读读先生的评论,从中获取一些创作的氧气!诗歌,曾经是中国文学史的骄傲。过去,一个时代就能流传若干好诗,如今,一个时代也没能写出一首好诗。倾情推荐,以飨读者!问好先生,期待精彩继续!【编辑:梦客啸天】【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0316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客啸天        2013-03-15 13:44:35
  今天,诗人遍地开花,诗歌满天飞舞,可是,这却是一个没有诗歌或诗歌已经死亡的时代。含混和晦涩、模糊和空白、呻吟和病态、不知所云和人云亦云等等几乎成为这个时代诗歌的符号。建议诗人们好好读读先生的评论,从中获取一些创作的氧气!诗歌,曾经是中国文学史的骄傲。过去,一个时代就能流传若干好诗,如今,一个时代也没能写出一首好诗。
一支笔,一世界!我以我笔写我心,休管他人且若评!
2 楼        文友:创腾de天空        2013-03-27 20:03:49
  现实,就是诗歌的根基。诗歌,应该可以飞翔,但必须有一双脚在地上!
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有诗歌入选《东边的城》《中国实力诗人作品选读》《中国实力诗人代表作名录》。2015年出版诗集《西河屋》。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