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抹不去记忆中的村子(散文)

编辑推荐 『流年』抹不去记忆中的村子(散文)


作者:林中残木 秀才,2045.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283发表时间:2013-03-15 17:03:21

『流年』抹不去记忆中的村子(散文) 眼前,一座座破败的旧房子,崩垮的只剩下残墙断壁;残存的也摇摇欲坠。遍地的砖头、瓦片,杂草、树丛蔓延、疯长,一片废墟、满目荒凉……
   这就是我出生成长的地方吗?我又擦了擦眼。真不愿相信,我曾深深眷恋着的村子怎会是这样子?他像一个被富裕起来的儿孙无情地遗弃的老人,那么孤独、寂寞、无奈;他又似一位智者,在静寂地沉淀、回味、思考……
   我的家乡,外人眼里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落,可她在我心目中却是那么宏大而完美。村子座落在北部湾畔,离北海港的直线距离不到10千米。村东边有条直达北部湾海的小河,河岸边是一马平川的几百亩沙坡地,既有种庄稼的耕地,又有郁郁葱葱的马尾松林地和只长野草的荒坡;村南和村西是一大片水田,那是我们村主粮水稻的种植地,田地对面就是虎状的山丘,大队虎岭村因此得名。村北也是一大片地势比村子高的较肥沃的坡地,是甘蔗、薯类、粟豆这些作物种植的土地。村址地处低洼,每到雨季,遭逢山洪雨水的侵扰,村里的道路和空旷地方都泥泞不堪,所以,我们的村名最早又叫“湴埠”。生产队时期,村中间的长方形鱼塘把村子划为东西两半,村东居住着刘、林、杨、梁几十户人家,因刘姓人数多,故名刘屋队;村西是曾姓和杨姓的几十户,也因姓曾的占多数,名为曾屋队。
   我是上世纪六十年代降生在村东的刘屋队,直到成人参加工作才离村子,现因大病后需疗养,又选择回村安家。对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很熟悉,也有着深厚的感情。故土难离也难忘啊!
   村子就是我们童年的乐园。每天,我和我的伙伴没事找乐寻趣:要么在一幢幢密匝匝的房子之间捉迷藏,要么攀壁爬墙掏捉麻雀。或走进村后山的高大茂密的树林里,摘野果,扑蝉、摸鸟巢。秋冬,在村边的晒场边的稻草堆做摸营的游戏;夏季,三五好友,出村北粟子地里抓蟋蟀,弄到满头大汗满脸泥沙时,就跳进村边河里玩水……那时,日子是艰苦,一日三餐红薯干加稀粥,饥饿弄得我们面黄肌瘦。可一旦疯玩起来,也忘记了那因饥饿产生的难受。
   我家西南几十步开外就是“公屋”(生产队队部),这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每天晚上,家家户户都必须有人到这来记工分。夜幕降临,这里就人声鼎沸、熙熙攘攘,那些虽半饥半饱,但精力旺盛的哥哥、叔叔、伯伯,无羁无绊的姑姑、姐姐、阿姨,三五一伙聚在一块,闲话、说笑、传播小道消息,我们小孩子家也猴子似的在人群中穿插、追逐、打闹。玩累了,就走近大人堆,好奇地听他们说古道今、家长里短论事或一些我们不太明白的荤笑话故事。
   我们最开心的是村里演戏、跳集体舞和开批斗会,这种场合,全村男女老幼都会齐集公屋前。人多热闹,节目也新奇有趣。那些年,政治运动不断:斗私批修、批林批孔、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村里开批斗会是常见的事,因为要配合运动的需要。我们村历来贫困,土改时没有够上地主、富农条件的人家,连上中农又不过是凑数的几户,公社、大队指定批斗的“地富反坏右”五类分子,只剩下“坏分子”了。队长刘六叔上报的村里“坏分子”是刘美成和我的堂伯公黄绿佬林香泉。刘美成寡老头一个,村里人背地里又叫他“花龟十四”,意思大概是说他像海里的“花鲑鱼”般奇毒。他近亲只有一个同样是寡老头的弟弟叫福财,但美成从来不叫弟弟大名,出口就是“砧板蚁”(意指他自小就嘴馋)。兄弟俩不务正业,不参加生产工,美成整天向村边河讨食,捉鱼摸虾掏蚬换钱粮;福财做糖胶的小生意。兄弟俩生活也挺滋润的。
   因不服从管理,美成被队长定为“坏分子”。我的黄绿伯公林香泉是个跑江湖的人物,他识字不多,却是一副书生的派头,长发、长胡子、长衫,解放前他就出门在外摆摊卖药、给人家择婚嫁喜丧的日子和看阴阳宅地的风水。成立生产队后,不出生产工,也不服管制胆敢粗言恶语骂队长的娘,也被戴上这顶不光彩的纸糊高帽。批斗会时,这些“五类分子”被持枪的基干民兵强制地蹲在主席台前,面朝人群,但必须低头认罪。最让我觉得好玩的是一段时间的全村男女老少早晚都要集中公屋门前唱红歌、手捧红语录本跳忠字舞。什么《大海航行靠脱手》、《文化大革命就是好》、《我爱北京天门》……大人们无精打采、愁眉苦脸的爱动不动,我们小孩子却兴高采烈、手舞足蹈。
   村子差点被废是七十年中期,当时,全国农业学大寨的运动闹得如火如荼、轰轰烈烈。我们村里也不例外地要响应上级号召学大寨建设新农村。听队长刘六叔传达:要把老村的各家各户的房子拆掉,在村外的晒场边的空旷地,统一建造排列整齐有序的房子分给大家。这就是大寨式的新农村。场地已平整好,一些建材也已拉回,正待开工时,“四人帮”倒台,学大寨的运动也停止,新农村建设的宏伟蓝图也作废了。随后是改革开放、分田到户。我因外出求学,也离开村子。可每当假期回家,远远看见我们村标志性的树木——那棵高大茂盛的沙罗树,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激动和难以名状的亲切感。
   高中毕业,我没能考上大学,又回到村子里。朝气蓬勃、血气方刚的我和我的同村同学好友,常相聚一起,共同商讨、设计、描绘着家乡建设的宏伟蓝图,发誓要为改变家乡的面貌而洒汗流血。但是,理想与现实毕竟有着遥远的距离。随着各人为了各自的生计、婚姻、家庭、事业的奋斗,一个个缤纷的肥皂泡般的美好理想也破灭了。为了更好地谋生,我也不得不狠心离开难舍的村子。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托好政策的福。村里的乡亲们,终于圆了勤劳致富的梦。不管在村里耕田种地,或外出当官打工的乡里,都不忘记在村里筑个够气派的安乐窝。几年间,老村边原来计划建新农村的坡地,一幢幢富丽堂皇的小洋楼拔地而起,老村的一座座破旧的砖瓦房子也随之被遗弃。
   面对今天彻底告别贫困的家乡,我心里涨满了高兴、愉悦,可同时也翻涌着一丝惆怅、几分的失落。我还是改变不了对家乡老村子怀想啊!
  
   【初稿完于2013.2.27日下午】

共 234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读这篇散文想起了席幕蓉的诗,“乡愁是一枝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离家在外的人,最忘不了的是自己的家乡,在内心深处时常想起的也是家乡的一点一滴,一草一木。作者在文充满深情地回顾了自己的家乡风貌,自己的童年趣事,甚至于那个狂热的年代的斗私批修、批林批孔等名目繁多的批斗会现在想来也成了温馨的回忆。由于农业学大寨,当年的老村子差点被废;由于党的富民好政策,一幢幢小洋楼取代了破旧的砖瓦房。世事变化,时过境迁,现在,当再一次回到故土,虽然为乡亲的富裕而高兴愉悦,但面对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老房子如今已破败零落,心中仍不免一丝惆怅和失落。文章语言清新质朴,结构严谨,文首那破败的老房子在读者心中留下疑问的同时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结尾与文首相照应,突出了作者的情感。好文,荐阅。【编辑:素心如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素心如玉        2013-03-15 17:06:40
  感谢作者赐稿流年,问好,祝春安。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