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传奇小说 >> 孔门四大“杯具”弟子及其警示

  孔门四大“杯具”弟子及其警示 ————那些年不成功的学生们


作者:米奇 秀才,1430.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011发表时间:2013-03-19 23:31:24
摘要:孔门弟子三千之巨,成功者唯七十二贤人。其中具有悲剧色彩的弟子,让人难以忘怀,他们是英年早逝的颜回,英勇牺牲的子路,身败名裂的宰予,忠孝两难的冉有。从他们的经历吸取教育失误的历史教训,可以使我们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学生的伤害。

孔门四大“杯具”弟子及其警示 史载颜回二十九岁已是满头白发,因为用功过度,身体健康状况不佳,只活了四十一岁。颜回与孔子,师徒情笃,相得之深,千古未闻。宰予曾为临淄大夫,与田常作乱,以夷其族,孔子耻之。子路勇武果决,却因报主死于乱刀之下,临终前整好衣冠,从容赴死。冉求多才多艺,颇有战功,厚币迎归周流十四载的孔子师徒,然而最终与老师分道扬镳。
   孔门弟子当中杯具人物的生平令人人深思,或扼腕叹息,或捶胸顿足,或唏嘘不已,或难以置信。
   一、颜回之死——刚而易折,物极必反
   颜回名列四科高弟 之首,在德行方面,孔子认为颜回是最值得称道的。颜回刚刚跟孔子学习时,就好像一个“愚钝”的人,不提问,无异议。可是后来,孔子却发现颜回才智出众,刻苦自勤。孔子对此十分欣赏,认为弟子当中无人能跟他相比。颜回家境贫寒,但他以苦为乐,勤苦不辍,孔子深受感动,慨叹道:“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颜回之贤,竟然连孔子都自叹弗如。孔子师徒周游列国期间被困陈蔡,一连七天,粒米未见,孔子饿的浑身无力,大白天只好躺在床上。颜回从外面弄回来一点小米,赶忙煮饭给老师吃。饭快熟时,孔子远远看见颜回揭开锅盖从锅里捞起什么吃到肚子里。孔子从床上爬起来,佯装什么也没有看见,故意对颜回说:“我刚才梦见已故国君吃供饭,把剩下的给了我们。现在真的有饭吃了。”颜回说:“这饭不能做供饭,供饭是很干净的。刚才我揭开锅盖时,有灰土落到里面了,我把有灰土的饭捞出来了,本想甩掉,觉得可惜便吃掉了。孔子听后感叹道:“平常我对颜回已经很信任了,但竟然还会怀疑他,可见我们的内心是最难稳定的,内心的判断有时还会有错误。所以,了解一个人,真是不容易啊!”
   颜回终生未仕,一直跟随孔子学习和生活,直到去世。公元前481年,不幸早逝,年仅四十一岁。颜回之死可能是最令孔子伤心的一个事件。子叹息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孔子为何如此之恸,只是因为颜回之死,孔子要负一大半的责任。颜回二十九岁时就已经头发全白了,可见他用功之深之苦,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老师如果还是一味地夸他,让他继续这种损害健康、透支生命的刻苦用功,就有些不应该了,所谓刚而易折,物极必反,在应该放缓节奏的时候就应该遵循一张一弛的原则让颜回有回旋的余地和缓冲的空间。说的严重一点就是孔子将颜回逼上绝路。一个老师最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生命和健康,如果连生命都漠视,还妄谈什么“仁”呢?!窃以为颜回早逝应为孔子办学过程中的重大教育失误,其实最终孔子也认识到了这一点,看着自己亲手制造的杯具,怎么会不太息恸哭。
   二、子路——慷慨悲壮,守礼而殁
   子路 是二十四孝之一,“卞 之野人”,“事二亲之时,常食藜藿之食,而为亲负米百里之外”(《史记?弟子传》、《说苑?建本》)。子路家贫,常以野菜充饥,为了让双亲吃好,常到百里之外去背米。
   子路跟孔子年龄相差不大,师徒关系很特殊,如果说孔子与颜渊的关系就像父子,孔子与子路则更像是兄弟。他侠义尚勇,经常跟随孔子,保护孔子。他性格耿直,办事果敢,自入孔门也解决了孔子的不少烦恼,“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史记?弟子传》)孔子针对子路的性格特点因材施教,结果后来“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论语?公冶长》)听到的尚未来得及实行,就怕又有所闻,子路对孔子的每一句话都要付诸实践,所以进步很快。孔子很赏识子路的勇敢果断和信守承诺,“子路无宿诺”(《论语?颜渊》)又引导他懂得勇而有义,勇而好学的道理,不久便成为善于“政事”的人物,孔子说他可治千乘之国,是有才能的臣属 。最终成为孔子最优秀的弟子和最亲密的朋友,有德有才的贤人。同时,这也为他日后的壮烈牺牲埋下了伏笔。
   子路朴拙可爱,不畏权威。虽然孔子对他多有批评,但又十分地厚爱他。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孔子害怕他,对天发誓说:“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这是因为南子把持朝政,作风淫靡,孔子去见了这个名声不好的南子,子路当然很不高兴。其实这也是为了帮助孔子,远离是非之人,保全老师的名声。
   卫国宫廷政变,他不顾高柴劝阻,说:“食其食者不避其难。”于是奔赴孔悝家救助,搏斗中帽缨被击断,他说:“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史记?弟子传》及《左传?哀公十五年》)时子路六十三岁。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子路就是孔子的诤友,这种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很难得。宕开一笔,我们再来分析子路之死,余以为这个责任仍要孔子来负。也就是说子路亦死于自己的老师之首。其实子路在这次宫廷祸乱当中,完全可以保全性命,最坏也不至于死。但他还是死了。在对手用戈划断了自己的缨带时,深受繁文缛节之害的子路却忘记了这是在性命攸关的搏斗之中,竟然放下武器先去整理自己的冠带,结果子路就被乱刀砍成了肉酱。虽然子路受了伤,帽带也被割断,但他完全可以杀出一条血路突围,可是为了所谓的“礼”却白白丢了性命。孔子强调礼的重要,但是一定要分场合,在宫廷和会盟之时自不必讲,到了战场上还要拘泥于礼,不免迂腐,然而这或许就是子路的宿命。在子路未死之前,孔子就曾不无担心地预言“恐不得其死然”,可能此说的根据是子路的性格。但细细一想,与其说子路的死是他个人的性格杯具,不如说是教育的杯具。长期的礼教熏陶和强化训练,已经紧紧地束缚了子路的思想,以至于在生死关头都要遵循“致命”之礼。
   三、冉有——师徒异路,忠孝两难
   冉求姓冉,名求,字子有,亦称冉有,鲁人。生于公元前522年,小孔子29岁,卒年无考。冉求才艺非凡,胆识过人,孔子多次称他多才多艺,“求也艺”,“冉求之艺”, 主要指其行政办事才能而言,故被列为“政事”科之冠。曾与有若一起在齐军兵临城下的时候,率军奋勇杀敌,大获全胜,体现了英勇无畏“见危授命” 的牺牲精神。他曾跟随周游列国,因鲁执政季康子派人请,便先孔子一年归鲁,为季氏宰。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冉有任左师统帅,在樊迟协助下,用步兵执长矛突袭齐侵略军获胜,受到季氏重用。他便趁机说服季康子,将在外周流十四年的孔老夫子厚币迎归。
   冉有的性格活泼而爽朗,“冉有、子贡,侃侃如也”。 但他也有畏缩不前的一面,“求也退”。孔子周游列国回到鲁国后,季康子想借孔子的威望为自己的政治服务,被孔子拒绝了。而冉有却依然依附了季康子 。于是孔子想通过冉有来改变季康子,但是冉有不听孔子的话。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论语?雍也》)冉求道:“不是我不喜欢您的学说,是我力量不够。”孔子道:“如果真是力量不够,走到半道会再走不动了。现在你却没有开步走。”冉有在为自己找借口,但孔子一针见血的指出他撒谎了。孔子曾经说过“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冉有虽然谦逊能干,对孔子之言却不盲从,故多次受到孔子斥责。这也反映了他与孔子思想深处的差距,孔子富于理想,冉有则重实务;孔子重道德和礼乐,冉有则善战和理财。由于冉有不重仁德修养和礼乐学习。所以,冉有虽然多才多艺,长于政事,但时常随机应变,并不完全遵从孔子的意见,因此常受到老师的严厉批评。季氏违礼僭越旅泰山,孔子叫冉有去劝阻,冉有答以“不能”。 冉有帮季氏聚敛民财,孔子极力反对;季氏实行高税率田赋政策,明知老师不同意,冉有却积极帮助推行。季氏要伐颛臾,孔子叫冉有去阻止,冉有却说“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 。”请益。曰:“与之庾 。”冉子与之粟五秉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 ,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公西华被派到齐国去作使者,冉有替他母亲向孔子请求小米。孔子道:“给他六斗四升。”冉有请求增加。孔子道:“再给他二斗四升。”但是冉有不太听话,却给了他八十石。孔子道:“公西赤到齐国去,坐着由肥马驾的车辆,穿着又轻又暖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只是雪里送炭,不去锦上添花。”
   对比自己的大弟子子路“闻过则喜,闻过则拜。”冉有不但犯错,而且还试图掩盖。这才是最大的错误啊,所以孔子大为恼火,实在是忍无可忍,将冉求逐出师门,并嘱咐弟子们:“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从此几乎要断绝师徒关系。
   冉有后来自是后悔不已,但是自己再也不敢去见昔日的恩师,心中的疑问只好拜托子贡去向孔子咨询。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论语?述而)冉有道:“老师赞成卫君吗?”子贡道:“好罢;我去问问他。”子贡进到孔子屋里,道:“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孔子道:“是古代的贤人。”子贡道:“他们两人互相推让,都不肯做孤竹国的国君,结果都跑到国外,是不是后来又怨悔呢?”孔子道:“他们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德,又怨悔什么呢?”子贡走出,答复冉有道:“老师不赞成卫君。”师徒关系走到这一步,不能不说是一件遗憾的事情。孔子何尝不爱冉有,冉有和大师兄子路,曾经在数次危难中保护着老师,随时准备着挺身而出,但是爱是有原则的,那就是“志”同“道”合。在处理与冉求的关系上,孔子真是痛定思痛,吾爱吾徒,吾更爱真理。孔子这样做同时也是给其他弟子敲响了警钟。
   冉有的杯具已无悲剧色彩,他的选择无所谓对与错,因为阶级立场不同,冉有既然委身季氏,就得为季氏效命。冉有一再拒绝老师的授意,实在是无奈的选择。师徒异路,终成憾事。
   四、宰予——一骂成谶,终成粪土
   宰我姓宰名予,字子我,亦称宰我,鲁人,少孔子29岁,生于公元前522年,卒年已无可考。宰我利口辩辞,被孔子列为“言语”科优秀弟子。后来孟子也说:“宰我、子贡善为说辞。” 因此,“孔子使宰予使于楚”,回报后,孔子说:“夫言贵实,使人信之。舍实何称乎?是赐之华,不若予之实也。” 这说明孔子为什么将宰我列在子贡之前。宰我思想活跃,凡事都有自己的见解。他受过不少批评,只被称许过一二次。初时,孔子曾批评他白天睡觉,“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或许这次带有讽刺意味的怒骂,为他日后的反叛埋下了祸根。
   虽然宰予有问题就请教,但对孔子的仁学曾提出另外的看法。孝悌是仁的根本,故孔子主张“三年之丧”,宰我则主张一年,因而孔子批评他“不仁”。 宰我还问,告诉仁者井里掉下一位仁人,他是否会跟下去呢?孔子说,你为何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叫他走开,却不可以陷害他;可以欺骗他,却不可以愚弄他。 从宰我对仁的可行性表示怀疑来看,他的思想大概有些偏激或曰怪癖,不然他就不会提出故意与人为难的问题。有时宰我公然指责孔子,表现了他的激进和叛逆心理。“孔子见康子(桓子)。康子未说,孔子又见之。宰予曰:‘吾闻之夫子曰:王公不聘不动。今吾子之见司寇也少数矣!” 后来宰予对孔子的思想学说才有深入理解,“智足以知圣人”,并说:“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
   虽然孔子对宰我多有严厉批评,但他们师生关系仍然非常密切。宰我崇敬孔子,孔子也肯定宰我是优秀弟子之一。
   但是后来的事情却大大出人意料,宰予后为临淄大夫,与田常作乱,以夷其族,孔子耻之。宰予的杯具其实孔子也仍然要负责任,宰予当初嗜睡,夫子骂的有些过头,没有人敢保证,那次辱骂不会在宰予的心中投下阴影,这个阴影就像一粒种子在心灵深处潜滋暗长,终究有一天它会长大,如果机会和条件成熟,它会一下子冒出来,成为一时的主宰。平时表面的驯顺和乖巧做了极好的遮蔽,所以很多人就会误以为,已经教育成功,或是转化到位了。其实不然,我们所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下面的东西真的是很难发现。二零一零年刚刚发生的药佳鑫杀人案就是一个鲜明的个案。
   结语:孔子一生培养了无数的成功人才,但是我们不能只看到成功,还要注意那些被人们忽视的失误和败笔。教育不是产品制造,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我们稍不留神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和伤害,就会对一个人的一生留下难以驱除的阴影。除了言行举止慎之又慎而外,最重要的是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断地加强修养,提升品位,磨炼心性,力争在学生面前和背后都能起到表率和示范作用。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圣人尚且出现教育失误,更何况我们这些平凡之辈。深思之余,以此作为警醒的路标,希望在教育这条路上小心谨慎,安全顺利,与可爱的孩子们一起到达学习的彼岸。
   【参考文献】
   [1]郭勉愈 巩 璠.人之为仁:走进儒家的《论语》[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12
   [3]宋 岩.跟孔子学做人[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7.1
   [4]张宗舜 李景明.孔子大传[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2
   [5]李泽厚.论语今读[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10
   [6]吴如芝.四书五经[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8
   [7]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1(2008.3重印)
   [8]王先谦(清).《荀子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
   [9]陈桂生.《孔门师生问对透视》[J],载《南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2.116~120。
  

共 539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一篇不应该以小说的形式的设稿,这是一篇成功的文史知道讲述。有表述、有体会、有分析,是一篇好的文字。不敢为你改体裁,就发在传奇小说里。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塞草寒沙        2013-03-19 23:33:09
  如果可以,可以写成人物传记式的小说。欣赏这样的文字。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