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走进韩城

精品 走进韩城


作者:渭北儒生 布衣,289.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687发表时间:2013-03-21 17:23:50

以前对韩城,也没什么印象。也是听朋友们谈起,看一些资料对韩城有个大概了解。在我实习期间,朋友提议可到到韩城游玩一番。我同意了他的提议,等元旦放假我们两家可以相约去韩城。
   我很高兴呀,以为这个地方对我来说是很神秘的。过几天,我就要揭开它神秘的面纱。相约的日子来到了,我的朋友给我发来短息,说他们已经上路了,让我打前站为他提供住宿的地方。我从实习的地方,从浦城县城坐班车赶往这个神秘的小城。
   当我来到,这里印象也不是很好。觉得他和其他小的县级市城,没有太多的区别。寻找我梦想中的韩城,虽说我在这里人生地不熟,实习的朋友说“韩城名吃,在当地一绝,就算羊肉呵咯面了!”但对这里我并不陌生。不一会,我的朋友发来短信,说他们也赶到了这里,我们在长途车站会合。
   会合后,直奔党家村游览陕西民居的浓缩版古民居。历经战乱,历史悠久的韩城,留下的民居也只剩下明清的古民居。
   当我们来党家村,看这里合理的布局。东高西低,以水而界,好一个世外桃源。
   当我们从售票厅下来,进入东阳弯,有导游给我们介绍,党家村的创始人,是670年前的一个逃荒者党恕轩从朝邑来到这里。掏土窑,种庙田糊口。30年过去,娶妻生子,扎下根来。83年后,长孙党真中了明朝的举人,逐将此地命名党家村。
   后来子孙增多,逐渐有经商的明清两代不断扩建,形成今天的模样。当我们进入古巷,像是是支时光隧道一样,走进了历史。
   看着这些,以前只能从电视里看到的景象,现在置身其中真不可思议。作为一个游客和笔者,我想把我看到这些告诉外面的朋友。
   从实地考察,党家村选址的特点,首先是依山傍水,向阳背风,水源方便。南临泌水,坐落在高原和泌水河之间一个自然形成的圪崂。环山抱水,日照充足,党家村离黄河仅三公里。
   置身村巷,看到这里先民的智慧。哨门、祠堂、私塾、水井、老池、惜字楼、戏台、关帝庙等建筑应有近有。这里的每一个物件,就是一个故事。
   看这里的建筑,就能看我们中华文化的儒家思想,具体实践在这里。人们形象地说,党家村的四合院好似一个人,厅房为首,门房为足,左右厢房为两臂。事实上确也如此。厅房为首“堪称首脑”,门房为足“举足轻重”。我们知道,在《周易》中把建筑解释为“上棟下宇”、“以避风雨”;《周礼》理解建筑的方位,“辩方正位”之重,把建筑理解为“典礼”,即一种礼制仪式。讲究次序、排列组合。实践中把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和“修身”、“齐家”准则融入了四合院建设中。在这里被视为“人本身”的四合院,厅房为首,它是四合院的神经中枢和主宰。门房为“足”,门房是根基,立足稳健,方能步子高远。两面厢房为“双臂”,在整个院落当中,又以厅房为主,门房为宾,取义“贵主配贤宾”。住此四合院,父母、妻子、儿女、合合欢欢,阖家安详,故也称“合欢四合院”。它具有实用性,设计合理,筒瓦包沟,四檐八滴水,四合院的积水可通过这样的设计流向地面。
   我们从里到外,看个仔细不放过每个细节,认真听导游的解说,深感这里的文化层很深,一般的游客是理解不了的,无法享受这里的文化盛宴。
   门楣文化也是很重要的,门面也就是讲的门楣文化。樨头、门框固扇、门枕石、柱础石、照墙、门板装饰、门楣题字,这些都门面的配件,在这里都是特别讲究。这里的古民居,规模化,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民居,堪称古民居文化研究的活化石。家家都有自己的家训,来教育子孙后代。
   这样又让我从新来认识韩城。这样一个山村,就有这么多东西,需要学习研究,了解地处关中大平原的边缘,黄河的岸边的小城。
   离开党家村,我们来到老城,谈论着自己的看法和自己此行的感受。
   当我们来到这里,又是另外的一个世界。古老的建筑,保存完好,到处是仿古的招牌,让我得眼前一新。也许是我们的城市变化太快,对以往的生活的痕迹,还有所留恋,对这里感到这样的亲切。这里是真正意义上的老街,除了这里的人的衣着带有现代元素,我们这群人仿佛就是一群天外来客。
   顺着小巷,我们到城隍庙观看这里的建筑,又走马观花的来到文庙。在这里,让我认识了前清状元王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事陵园沿阶梯而上看金塔。俯瞰韩城老城区的全貌,从这里我想了解更多关于韩城事情。这里的名胜古迹,法王庙、龙门、大禹庙、关帝庙、魏长成遗址,由于时间太紧,我没有全部都去,不能妄下结论。晚上,留宿老城。
   第二日,我和友人向太史祠出发,继续我们我们的韩城探秘。
   我们一行四人,来到芝阳镇步行来到黄河岸边,走过迎客桥,登上无名山丘遥望太史祠,巍峨的匾楼耸立在我们的眼前,拜望司马太史公,来表达我们对他的敬慕之情。
   顺着通向山顶小道,我们来到太史祠,望着眼前坡道,顺着铺满石头的山路这边就是司马古道,看到了一个“高山仰止”进入太史祠的第一个砖木牌楼。这里每一刻草木都有他的故事,我仔细看看这里每一棵草木。用心和他们交流,走进历史的长河探究他身后的故事。轰轰烈烈地走来,又悄无声的离去,给后人留下了那么多的迷,让人扑朔迷离追寻他踪迹。
   他轰轰烈烈,写完了史记,他的生命就是为写史记而生,给自己倒没留下多少的文字。让我们这些真正爱好文学的人对他人格更加尊重。原来史记也听说了一些,没有真正的了解过,到这里,我才在真正的意义理解了史记。他原名叫《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起轩辕黄帝,下至汉武帝初年,大约三千年的历史事实。全书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五大部分,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其中,本纪依序帝王,世家以记列侯;十表以记实事,八书以祥制度,列传以志人物,各部分自成一体,又互为经纬,相辅相成。浑然一体的奇书,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堪称世间一绝。
   我顺着司马古道,朝着山丘的高处不断行走。想着太史公坎坷的一生,为自己的使命,忍辱负重,让世人不能理解。几经磨难,回到故里还要隐姓埋名,以免杀身之祸殃及子孙。
   为了史记抛家舍业,人这一辈子值吗?司马族人分两只,司字加一竖为同,马字,加两点为冯,知道有人替他昭雪,允许他的著作流传于世。
   我不是他那类人,也没他那种执着,为了使命不顾一切。我脑海里,竟是我听说或看到的资料像演电影一样。不经意的来到太史祠,看到他正襟危坐看世间万物,春草一木的变化,冬来暑往,也守护着黄河滩上芝阳小镇这地方的黎民。
   我们四目相对,好像熟人见了说了声“你来了”,我虔诚的向他鞠躬,来表达我这个后来人对他的敬仰。虽说我没他那样的胆识和气魄,作为一名以文学为自己的生命一半的人来说,我们还是有相同的地方。
   我问心无愧,来参拜这位中华文学史上的巨人。看着历代,对他的点评和赞美的书法作品,让我有走近他一步,用心与他交流。我思绪万千,好像他在指引我来到他的陵墓。赫然看到,汉太史公之墓,我观看良久才发现其中的奥妙。上面的图案,以八卦为主题形状为蒙古包,有汉文的元素,也有蒙古族的文化元素。后来朋友告诉我那是元朝皇帝为他而建,希望他在地下住得好,坟上有悠悠千年古柏的守护。看着奇妙的景观,让我联想翩翩一个异族的统治者对他尊重有加。我不得不为,我对这位先行者另眼相看。
   他的人格魅力,超越世人不可理解的境界。回来的路上,我想韩城太不一般文化底蕴如此的厚重。下了司马坡,听当地人调侃说说“下了司马坡,秀才比驴多!”我哑然一笑,我们要走了,好像是太史公为我们送行,晴朗的天空,霎时间飘起了雪花。我在感谢,他为我送行,为一个文学后辈送行。
   西汉之际,锦城诞生了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他就是司马迁。司马迁因著《史记》被后世尊为“史圣”和“传记文学的开山鼻祖”。从此,韩城被称为“文史之乡”。明清之际(1368-1911年),特别是清朝乾隆年间,因韩城在京城做官的人太多,而出现了“朝半陕、陕半韩”之说。明清之际(1368-1911年),该地科举中试者达到了1396人之多,其中,进士119人。夺魁者仅清朝就有状元l人,会元3人,解元11人。因此,韩城又被誉为“解状盛区”。清乾隆年间,乾隆皇帝针对韩城独特的风情,下旨三道:其一,韩城百姓结婚可用龙袍凤冠;其二,民宅可仿北京贵族“四合院”修建:其三,人死后可沿袭北京贵族之制。一时间,韩城大兴土木。目前仍留有将近1.5万所四合院,因此,韩城有“小北京”之美誉。韩城这个地方的历史记载,大禹“导河积石,至于龙门”。民间传说“鳃鱼跳龙门”的故事亦由此引发。西周武王伐其子于韩,建韩国。韩城属韩侯国封地。秦时设夏阳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正式更名为韩城县。《保卫延安》的作者杜鹏程也是这里人,这个小城在为何平原的边缘,黄河的岸边,亲近对垒的的桥头堡。人文景观如此的多,唯独司马祠何当家村王完整的保存下来。
   这个小城经历了历史的风风雨雨,依然挺立在关中平原的边缘,黄河的岸边。韩城此行让我见识不少,从以前枝令破碎的认识,到系统的了解这里的人文文化。
  

共 362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次旅游,得到了很多感想和知识,对于史记作者的介绍,对于司马迁的祖居地的介绍,从人物到营造很是丰富,犹如也去了一次。司马迁的史记,基本上是认真和实际记录历史的,由于历史局限性和皇朝思维,也有偏颇之处,值得注意。谢谢赐稿。【编辑:欣雨文萃】【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03212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欣雨文萃        2013-03-21 17:29:13
  主编点评意见:一次旅游,极为用功,能在娱乐之中得到这么多的见解和知识,值得称赞和学习。
因眼睛问题已删除数百全部好友有事可飞笺
2 楼        文友:罗档云        2013-04-30 14:32:35
  作者描写司马祠的庄严,肃穆、静谧的气氛,象征着司司马迁的刚毅坚强,坚韧不拔的品质,作者对司马迁的敬仰之情,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