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海阔天空 >> 短篇 >> 传奇小说 >> 【碧海小说】黄自芳与豫剧大师常香玉的故事

编辑推荐 【碧海小说】黄自芳与豫剧大师常香玉的故事


作者:冷水人生 秀才,2593.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857发表时间:2013-03-24 07:46:34
摘要: 黄自芳与豫剧大师常香玉的故事就发生在1942年至1951年的陕西省宝鸡市。

不久前因工作关系,我和同事小李下乡到叶县水寨乡黄庄村做社会调查。在该村走访时,听到了一些有关民国奇人黄自芳与著名豫剧大师常香玉之间曲折离奇的传闻,让笔者颇受感动。
   黄自芳,1880年3月出生于河南叶县黄庄村【今平顶山市叶县水寨乡黄庄村】,字佩兰,1951年1月6日病逝于陕西省宝鸡市,1902年考取附生,河南师范学堂毕业后从事教育事业,1911年武昌起义后。出外奔走革命,1913年当选国会众议院议员。曾任安徽省涡阳、泾县、颍上等三县县长。1926年,任河南省教育厅厅长,1937年与人在陕西省宝鸡市合办明德中学并任校长。多才多艺,擅长书画。尤工书法。著有《涡阳县志》、《沙河查勘记》、《大学中庸蠡测》、《晚香草堂诗话》等书。
   常香玉,本名张妙玲,1923年9月生,2004年6月1日逝世。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中共党员。曾被选为第一、二、三、五、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中国文联荣誉委员,曾担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河南省戏曲学校校长、河南省文化厅顾问等职务;荣获全国劳动模范、文化部荣誉奖、中国文联优秀工作者等称号。9岁随父张富仙学戏,10岁登台,13岁成名。原学豫西调,后在演出中广泛吸收豫东调等各种豫剧唱腔以及京剧、评剧、秦腔等剧种的唱腔和表演艺术,独创了常派真假混合声演唱体系,形成豫剧中的一支主要流派。代表剧目有:《拷红》、《白蛇传》、《花木兰》、《战洪州》、《大祭桩》等。1951年为支援抗美援朝,以演出收入捐献“常香玉号”战斗机,被誉为“爱国艺人”。1956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荣誉奖。1987年获中国艺术节(中南)荣誉奖。1989年获第一届“中国金唱片奖”。1994年获纽约华美协会颁发的“亚洲最佳艺人终生成就奖”。1995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黄自芳与豫剧大师常香玉的故事就发生在1942年至1951年的陕西省宝鸡市。
   1942年夏末,河南逃往陕西的灾民越来越多。常香玉所在的戏班子经常用义演的钱交给同乡会,用以救济河南同乡。这时,宝鸡的河南同乡会邀请香玉戏班到宝鸡去给河南的灾民义演,常香玉和父亲张福仙满口答应了。常香玉想:她也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在洛阳的关林困着时,不是那里好心肠的人用人奶相救,她也早就没命了……
   宝鸡当时是个小县城,只有不足三千人口。当时的陇海铁路,就修到宝鸡为止。而古代
   的长安以西叫做关陇地区,铁路修到宝鸡就叫陇海铁路。
   常香玉的戏班子到宝鸡去给灾民义演,按照宝鸡河南同乡会的要求,前几场的演出算作义演,收入交给同乡会。由他们买成米,做成粥,每天在粥棚里分发给河南灾民。义演之后的演出收入归戏班所有。
   这天演完戏后,后台来了一位老先生,长长的花白胡须,穿着大衫,约有七十开外年纪。此公名叫黄自芳,河南叶县人,是清代末年的秀才。他原在漯河经商,办了个大新面粉公司。他也是不想当亡国奴,把大新面粉公司搬迁到了宝鸡,可以称得上是宝鸡河南同乡会的后台。此公读了不少书,也很好戏。这天来到后台,张福仙和香玉自然热烈欢迎。常香玉管他喊老爷子,他却说:“就喊个黄老伯吧!”就座之后,又感慨地说:“我们都是不愿当亡国奴逃难到陕西来的。思及家乡之灾难,真是夜不成寐、食不知味儿呀!我和贵戏班可说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呀!”众演员对他的话似懂非懂,但又觉得这老先生很是亲切。黄老又说:“我听到贵班唱的河南梆子,引起我无限乡思,‘秦腔??’不堪听也!香玉唱的《六部西厢》,姑娘只唱到《拷红》为止。而《长亭饯别》、《草桥惊梦》,可说是词章优美。姑娘为何不演耶?”他接着摇头晃脑地背诵起《长亭饯别》的唱词: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双林醉,总是离人泪……
   他吟诵完了,又接着说:“个中词章美不胜收,乃曲中绝唱。姑娘若乐意演出,老朽愿效绵薄之力,为姑娘写成咱河南梆子,以效毛遂自荐可否?”陪同黄自芳到后台去的是宝鸡同乡会李会长,也是商人,有点文化,忙给解释说:“香玉女士,咱们的老乡黄老夫子愿意把《西厢记》中的《长亭饯别》、《草桥惊梦》给改编成河南梆子。你们都说说,欢迎不欢迎?”演员们这才听懂,当然鼓掌欢迎。张福仙更说:“哎呀!黄老夫子,我们可是隔河作揖,承情不过了!”在那个时候,有人自报奋勇给戏班写戏,那可以说是求之不得了。
   黄老夫子古道热肠,不惜老迈之躯,日夜奋笔把那两折戏给写出来了。拿到戏班一看,蝇头楷书用毛笔写得十分工整,但谁看谁傻脸,文得不知所云。这可难坏了常香玉和张福仙,只好亲自去找黄老夫子,说明自己是老粗出身,无法读懂,请老夫子再给改一改,以通俗明白为好。黄老夫子没有写过戏,非常客气地说:“就请戏班里的诸君子给代劳吧,协助老朽给改一改,只要署上我黄自芳的名字就行,老朽决不计较。”改过之后,戏虽通俗了不少,但仍显得文绉绉的。张福仙也当起导演来,戏排好很快上演了。黄自芳亲自花钱买票,到处给朋友送,忙得不亦乐乎。《长亭饯别》还勉强能看,《草桥惊梦》是一折单人戏,就难免让观众打瞌睡了。
   黄自芳因为自己写的戏上演了,主演又是常香玉,心里十分高兴。那就更不能停笔,他又给《秦雪梅吊孝》写了个续集叫做《双训子》。《秦雪梅吊孝》在吊孝时,秦雪梅一头碰死在灵堂上了,以死来酬谢心爱的商林,是个悲局。黄老夫子却不以为然,他认为丫环爱玉受主家指示,假扮秦雪梅,与商林幽会,为的是治商林的相思病。商林病未治好而死去,但爱玉却怀孕了。黄老夫子认为,丫环既然怀孕了,应该生下那个孩子,孩子应当由秦雪梅、爱玉共同抚养。秦雪梅不应当死,她们二人都应当为商林守节,把孩子抚养成才、黄榜点魁才是正理。秦雪梅的目标应当是树个贞节牌坊。黄自芳接受了改编《西厢记》的教训,这出戏文词通俗了不少,但演出上座率却不高。因为黄自芳这位老秀才的思想里充满了封建意识,《双训子》这个戏实际是完全肯定封建礼教的守节思想。
   常香玉和张福仙听到了不少批评《双训子》的意见,暗暗告诉了黄自芳。他听后感叹地说:“看来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呀!”老夫子所说的“古”,指的就是三从四德:妇女必须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即所谓的德、言、工、容。妇女终生守节,最后受到皇上旌表,这就是古风。殊不知那时早已提倡女权,在“五四”运动中,更提出了“打倒孔家店”。这些在黄自芳看来,当然都是世风日下。因此,有人给黄自芳送了两句话,叫做“直欲锦上添花,奈何狗尾续貂”。
   常香玉在宝鸡演出期间,因戏和河南老乡的关系与黄自芳老先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黄自芳与宝鸡同乡会合办了一所明德中学。常香玉和剧团演职人员曾专门为明德中学的建立募捐过基金。
  

共 275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提到常香玉,可以说是童叟皆知,而奇人黄自芳老先生,对我们大家也不陌生,可他们因河南梆子戏而结下的深厚友谊,却是知之甚少,作者通过戏里戏外的一些故事,向我们娓娓道着黄老的一些趣事,"直欲锦上添花,却不知百姓的口味,追奉三从四德,孰不知早已提倡女权了,难怪会有奈何狗尾续貂呀!然而尽管思想有旧与新的碰撞,可血都是热的,一所明德中学,凝聚了他们的拳拳爱国之心!文章中心突出,语言朴实无华,读来赏心阅目!好文不多评,推出共享!(编辑:橄榄色)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一片叶子        2013-03-24 08:12:04
  佳作欣赏,问好冷水兄,送去祝福,橄榄辛苦,问好!
2 楼        文友:橄榄色        2013-03-24 08:45:51
  花木兰我羞答答,施礼拜上,祝冷水朋友创作愉快!
回复2 楼        文友:冷水人生        2013-03-24 21:51:23
  同好,非常欣赏您的文风,您可以尝试写个自传体小说。
3 楼        文友:王梦良        2013-03-24 12:43:13
  不错的小说,问好冷水老师,祝福愉快!
4 楼        文友:溪洋        2013-03-24 18:37:53
  好文欣赏,问好冷水,祝福吉祥!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5 楼        文友:橄榄色        2013-03-24 22:53:11
  冷水朋友好,谢您的鼓励,说实在的,在网站发稿至今,我还真没写过其它题材的文章呢,有机会尝试一下,到时请您斧正!
回复5 楼        文友:冷水人生        2013-03-24 23:05:46
  客气了,以您和首长爱人的浪漫爱情故事为人物原型就可整理成一部长篇小说。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