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江南烟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江南散文】肩膀上的记忆

编辑推荐 【江南散文】肩膀上的记忆


作者:涧松 进士,7674.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394发表时间:2013-03-26 14:42:54

过去,靠“脚娘肚当米缸”的乡下人,大多干的是“上磨肩胛,下磨脚底”的苦活,虽然肩上常常垫着母亲或妻子特制的厚厚的“垫肩”,但是那挑担的肩膀一天下来还是会红肿发疼,久而久之就麻木了,慢慢地变成了一个高高的“担茧”。
   经常和“担茧”亲密接触的就是杠棍、扁担和垛柱。
   杠棍是我们宁波人的叫法,就是人们常说的杠棒。
   常见的杠棍都是用毛竹近根部的那一截制成的,长度大约和成人的身高相当,直径一般在八到十公分左右。这是老人和妇女的常用工具。因为他们的力气比不上壮劳力,挑不动担子,只得两个人合作抬一件东西。譬如到河埠头抬水,去生产队抬分到的稻谷,将谷子抬到碾米厂碾米等等。
   很多小孩子也乐意帮妈妈、姐姐抬东西。春天里和姐姐一起出去挖野菜,满满的一篮,提在手里挺费劲的,那么就随便找一根棍子,姐姐一只手提着棍子的一头,小孩把另一头杠在肩上,姐弟俩说说笑笑,甭说有多开心!妈妈去河埠头洗菜、挈水,后面跟着一个小孩手里还提着一把拖把,妈妈忙她自己的,孩子将拖把拍打着水面,妈妈洗完了,一只手提着洗干净的菜,一只手挈一桶河水,孩子跑上来将拖把柄伸进水桶攀,帮着妈妈抬水,走在妈妈前面时想着自己也能帮妈妈做事啦,多有成就感啊!
   两个人用一根杠棍抬东西还能充分体现互相的合作和关心,将重物放在杠棍的中间那是两人平均用力,如果前面是一个老人或小孩,后面的那位一定会将重物往杠棍的后部移动,这样前面的人的压力就会随着距离的增大而减少,往往会出现两个人都要把重物往自己那边移动的感人情景,这就是想为另一位多分担点重量。
   还有些像大石板那样的很重的物件,两个人根本抬不动,这就得由四个、六个甚至更多的人一起抬,这时使用的就不是竹制的杠棍了,而是用硬木制成的抬杠了,抬杠又粗又短,这么多人头碰着头,勾肩搭背,齐心协力,一起喊着响亮的号子,踏着整齐的步伐,一步步向前,向前!
   一个人要搬运一担东西必须用扁担。
   扁担和杠棍一样,一般也是用竹子制成,(也有用硬木制成的)长度也是和成人的身高差不多,只是它不像杠棍那样用整体的竹竿,而是将竹子对半劈开,两头都要留一个由竹节削成的杷头,然后将分型面修理平整,削成一头稍尖,一头圆润。扁担的强度决定了它的两头能承受的重量,这主要就取决于竹子的老嫩和厚度。
   老农民大都备有很多条扁担,他们会根据要挑担子的重轻挑选合适的扁担。扁担因为用的是半爿竹子,有一定的弹性,当它承受着重量时,会随着挑担者的步伐产生有节奏的颤动,从而减轻对肩膀的压力。这就要求担子的重量和扁担的承受能力相匹配:扁担太硬颤不起来,就像用杠棍挑担一样,肩膀十分难受;相反,如果扁担太软,挑不起担子,即使挑起来了,颤几下也就断了。
   有经验又有力气的人,挑起担子阔步前进,那担子随着他的脚步和号声有节奏地颤动着,是那么的雄浑有力,充满美感,这就是宁波人说的:“看人挑但不吃力。”如果换成一个力气小、没经验的人去挑,不是挑不起来就是挑起来摇摇晃晃的,你人一摇晃,那担子也会跟着摇晃,而且两头会朝着相反方向晃动,摇来晃去,你很可能站立不稳,起步困难,甚至跌倒在地。
   还有一种翘头扁担,大多是硬木的,两头高高地翘起,有力气的人挑起重物,就将扁担压平了,靠它的弹性能减轻不少压力,但是力气小的人如果用这种扁担,你将它放在肩上,还没有上肩,它就翻过身来,说不准会恨恨地扇你一个耳光。因此,“翘头扁担”常被老人们用来形容那些喜欢出头露面、没事找事难缠的主。
   俗话说:“百步无轻担”,再轻的担子挑在肩上走长路,也会慢慢地感到腰酸肩疼,因而旧时经常挑担的人都会“盘肩”。
   怎么“盘肩”呢?如果只有自己一个人,就是不放下担子,将扁担从一个肩膀由脖颈后面转移到另一个肩膀上,这样两个肩膀轮流着挑,可以延缓疲劳:如果有好多人一起挑担,那就像接力赛一样,一人负责一段路程,到了交接点,第二段的人站到前一个人的背后,将重担从他的肩上移到自己的肩上继续向前移交给下一位,而放下重担的那位则挑起空担再去装物件。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方面来回交换可以得到短暂的休息,另一方面就像机器启动一样,可以免去挑起担子那一刹那的费劲。
   挑起担子、起步,的确就像机械启动一样要耗费很多体力,于是长期挑担走长路的人又发明了垛柱。垛柱以前在平原地区很少见到,而在山区就太多了。一根比成人矮一点的硬木,下端较粗,上端成Y型,Y的底部又削出一个扣子,右肩挑担的时候,将它放在左肩上,Y型的一段斜插在扁担下方,用扣子扣住扁担,左手压着它的下端,这样就把一部分担子的重量从右肩转移到了左肩,不但减轻了右肩的压力,而且整个人体就能处在平衡状态。当你想放下担子稍作休息时,只要将后面的一头放到地上,用垛柱撑住扁担的中间,让前头悬着,一手扶住垛柱,一手摘下凉帽扇扇风或拿毛巾擦擦汗,然后再挑上担子,这就轻松多了。
   如今这些原始的搬运工具早就进了历史博物馆,肩膀上的压力已成为遥远的记忆,但是前辈们的艰辛和智慧永远是他们留给我们宝贵的财富。

共 205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富有生活质感和历史沉淀的散文,作者用稳健厚实的文笔,描写了过去那些“肩挑岁月”中关于乡下人的一些生活情形及生活画面,并对杠棍、扁担等搬运工具的使用作了很生动的介绍和叙述,这所谓的“肩膀上的记忆”也勾起了我们对以前农村生活的追忆与怀想,进而体悟到前辈们肩上沉重的生活负担。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日常生活中的搬运工具已经越来越先进,很多原始的搬运工具早已尘封在历史的尘埃中,但前辈们的艰辛和智慧永远是他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收藏和珍惜。好文,推荐共赏!【编辑:舟中人】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舟中人        2013-03-26 14:44:14
  问好作者,欢迎赐稿江南烟雨社团!祝福安康快乐!
舟中人
2 楼        文友:舟中人        2013-03-26 14:44:59
  期待你的新作,期待更多精彩!远握!祝写作愉快!
舟中人
3 楼        文友:履泽        2013-03-27 03:18:12
  问好作者,很不错的文字,欣赏了。。。。欢迎作者赐稿江南烟雨社团,祝福创作愉快的同时,也祝福阅读愉快。希望作者在江南烟雨社团里,有新的收获,以及有更多的精彩作品呈现在大家的面前,有更大的进步。。。。。。。
时光飞逝,岁月变迁,记忆燃烧的温暖,一如从前。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