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家园散文】仰望宝峰

编辑推荐 【家园散文】仰望宝峰


作者:鹤坪 童生,516.2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740发表时间:2013-04-01 10:34:59

今天,我选择一个角度,欣赏一座山峰。
   他叫李宝峰,辽宁抚顺市人,背着画板孤独地在茫茫戈壁、巍巍昆仑行走了大半生的时间。他几乎是不吭不响地向天山深处行进的。李宝峰,屹立在中国西部土地上的一座智慧的山峰、思想的山峰!在祁连山与马鬃山之间,我记住了李宝峰的名字!
   在李宝峰的脚下,黄河泛起黄铜色的浪花和喋喋不休的喧哗!
   保持着仰望的姿态,我站在李宝峰面前。
   坐在我的面前,李宝峰先生沉静地说:也许是特殊的缘分,少年时我曾给自己编织过许多五彩缤纷的梦,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严酷的现实告诉我梦境的虚幻后,我自甘认输地缩到我的心灵,回缩到一种独自承受的孤寂之中,向命运做着各种软弱的抗争。值得庆幸地是:就在这苦涩而鲜活的人生途中,我选择了大西北,选择了兰州!大西北立体地站我面前,它唤醒和启发了我内心对艺术和人生的深层体验,并且将我的视线和我的画笔,吸引在它的野莽大川与草民响韵。是大西北的生活将我抛入艺术的怀抱,而艺术竟然宽厚地接纳了我。
   李宝峰先生在中国画坛以“低调”而远近闻名;他穷于言辞,表情显得重拙,装束显得简朴,甚至有些木讷。他多次对朋友们说:真惭愧,说白了——直到今天我对艺术仍然心怀敬佩,而只恨笔力和功力不逮!只是徘徊,只是流连,只是做着这样那样的试探和探索。艺术不是单纯的自我调剂或者宣泄,也不是向社会索取的砝码,更不是“敲门砖”;艺术是生命的追寻,是心灵的归宿,是精神的家园,是从足下这片黄土地中发射出的理想之光。
   和许多中国画家说起活跃在中国西部的画家,他们会自然地说起李宝峰。说起李宝峰,中国画家的眼睛里会透出敬畏敬佩的眼神,会很自然的说起“丝路风情”与天山南北。说起李宝峰和他笔下的“丝路风情”,大家会很自然的陷入沉思。我们该如何理解李宝峰对中国当代美术事业的具体贡献?如何深入理解李宝峰“丝路风情”的价值与意义?我们是否有必要在认识“长安画派”与“黄土画派”的同时,也逐渐的认识“丝路风情”画派的历史高度、理论高度和艺术高度!?在中国水墨画领域,有西部美术三分天下;而在西部美术的三分天下,应当有“丝路风情”不容置疑的理想地位!我们固守着“长安”这一座十三朝古都,沉醉于这一方的古典,忽略了对“丝路风情”的关切与关心;我们止步于秦皇汉武,忽略了对沸腾的边疆各族人民当代生活的直面表现。许多年了,我们几乎遗忘了坚守在祖国西部边陲的那些用使命和信念、人格和尊严,倾情讴歌边疆人民生活的一代一代美术工作者。
   打开《李宝峰画集》,一个生动生活的崭新世界,一个饱含着琴韵与果香的丰饶边疆。掐指细数,始终保持着行走的姿态,李宝峰足足把“丝路风情”画了四十年的时间!说句认真话:李宝峰、龚建新、李尧天、杜滋龄无疑是当代丝路风情人物的领军人物;他们发展和开拓了赵望云携其弟子黄胄缔造的“丝路风情”美术流派,赋予丝路风情这一优秀的美术品种崭新的生命活力,使“丝路风情”美术流派源远流长,后继有人。
   李宝峰的“丝路风情”有着显著的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他系统全面的继承了“丝路风情”画的风格特点,又别具匠心的赋予“丝路风情”某种个性化、个人化表达方式,形成和结构出了颇具私家面貌和嫡秘嫡传的“丝路风情”人物画的表现手法。
   李宝峰,矗立在中国西部的一座承前启后的,具有开创精神的理想的山峰、信念的山峰!在中国西部,李宝峰以其平实朴茂、厚重工稳的人风与画风,启发和诱导着许许多多有志于“丝路风情”这一优秀流派的中青年画家,结构出了一个别具魅力的当代“丝路风情”人物画的团队!我们拟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巡礼当代“丝路风情”人物画的代表画家,构筑中国美术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
   在辽阔的西部大地,“丝路风情”的画家们,像雁阵那样豪迈,像雁阵那样雄壮,像雁阵那样丰满着西部的天空!
   站在李宝峰先生的面前,我如沐春风!似乎能听到叮叮咚咚的大漠驼铃,似乎能听到山泉争争琮琮的响韵!
  
   杂话说俗
  
   寻找俗浮的市井,这是一个高级的话题。
   这个话题,三言两语很难讲请。所以,我们以四本书、八本书的篇幅,慢慢说它。对作者而言,这是一个与荣俱荣、与毁俱毁的出版工程。对出版者而言,它是作者学术的姿态和治学的风度。
   新文化运动以前,中国的小说和绘画都是俗浮的事情,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没有体裁的政治功能,也没有题材主次的差池,有的只是手艺的高下之区别、文野之分界与艺格、气格的雅郑之两析。
   一个人能经历多少世俗?又能读得多少古典的小说?世俗里的“世”,实在是大;世俗之大里的“俗”,又各具姿态、花样百出。仔细把玩,世俗两个字竟沉重的了得。中国历代贤人都试图通过皇权和道统解决世俗的事情,但他们确实拿世俗无奈。但中国的俗世小说、日本的俘世侩却解决了这个问题。甚至连东来的佛教都接受了俗世的手法,比如唱经。任何行乐和坐乐都该是世俗的,都该能够娱乐人心。世俗与皇权的意识形态有关,比如清朝的剪辫子,比如语录歌,比如跳忠字舞,等等。走出艺术的“观念”前置,走出艺术的“实用”前题,艺术家才得滋润。艺术的封建是建立在政治体制、哲学观念基础之上的封建。艺术自身是没有封建性的,它只对作品负责。
   我们讲得是“历史问题”。在很长一段“历史问题”足以让人头皮发紧,足以让人气闷窒息。为什么?这就是皇权、道统对俗世的指使和奴役。观念是个很憎恶的东西,它不但可以侵骨抽髓地改变人的世俗理想,甚至可以改变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机能。不妨看一看,现在还有几个人会打哈欠、会伸懒腰?甚至现在边听响屁都成为了非分奢望!打哈欠“伸懒腰”放响屁,这是多么舒适的俗世情态,而它被文明制约着,以至消失烬净。中国的历次运动都是拿世俗和俗世这两样东西开刀,比如“破四旧”,破的是哪四样?记不真了,恐怕是旧习惯、旧思想、旧风俗、旧文化。其实,董存瑞高举炸药包是一种理想,而“一亩地、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也是一种理想。谁能说清楚这两种境界之间的差池呢?这两者之间的差别,恐怕就是生活观念的差别,没有什么政治性,也没有什么个人的预谋,就只是活法的差别。艺术的功能亦可以做如是说。文革期间,世态大乱,云南的少数民族认为:这是“琵琶鬼”作崇,遂迎神送神,遂依世俗镶灾,遂背着锄头、扛着种子到没有“琵琶鬼”的地方耕种,得到了宁静的日子,过上了世外桃园的日子。其实制定政治体制的人,他们也有世俗的要求,比如毛泽东抽烟,邓小平也抽烟,毛泽东有儿子,邓小平也有儿子。有儿子就必然有性,而性是顶顶世俗的东西,比如《金瓶梅》,比如《西厢记》,等等。
   说白了,古老的中国文化其实就是世俗的文化和文化的世俗。世俗的文化实用出了性格,其性格之顽强,强顽到了几大文明古国,只剩下了中国。这是足以让我们作为治学的观念性的东西去理解的。我们需要观念,就像上山打柴必然要背柴刀,就像下地收麦,就必然要把镰刀别在腰上。观念是工具性的东西,可以延长俗人的手臂。纵观甲骨文以来的中国文化,不难发现,俗世是历代文化的主流,比如在商代的甲骨文的内容里,就有牛跑啦,比如女人怀孕了,会难产吗?这是问卜,那时的筮术也解决世俗的问题。另外,在敦煌的供养词里,就有一个女供养人在求佛:我男人屙不下屎了,你帮一帮。所以说,任何皇权和道统都是口是心非的,都是耍戏世俗的。老子讲无为,但他却写下了“五千言”;禅宗讲“无著述”,但禅宗却创作了无以数计的传灯故事。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共 302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今天,我选择一个角度,欣赏一座山峰。今天,我握着一个鼠标,欣赏一篇文字。鹤坪的语言幽默风趣,文字颇见功力·····欣赏,推荐!建议加精!【编辑:秦力】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田冲        2013-04-01 20:04:09
  谢谢您的投稿,请继续关注社团的其他作品,多提宝贵意见! 祝您新春快乐!握手!问好! 欣赏学习了!
出版长篇小说《迷局》,入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首届浩然文学奖;出版散文集《春暖花开》和诗集《守望家园》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