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海阔天空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碧海散文】土地朝圣者

精品 【碧海散文】土地朝圣者


作者:太行风 举人,3262.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202发表时间:2013-04-03 07:16:42
摘要:  一晃多年过去,随着肩头人生重担的渐次加载,爷爷本已淡忘。可近年工作下乡,每每看到一些农民轻慢土地,将土地撂荒,媒体也屡屡曝光违法占地、圈地而荒芜不用的荒诞之事,便又想起了我的爷爷:像行天地祭祀大礼,四肢支撑着匍匐于地,慢慢挪动着佝偻的身躯,一步一叩首般摸索着捡拾混杂在土中的碎石……

春风杏花时节,蓝天白云之下。
   太行山南端西侧一条毫不起眼的皱褶里,零零碎碎散落着一坨坨人家。村庄四周,重峰叠岭排浪似的向遥远的天边荡去,渐渐地淡,渐渐地化,一直幻进虚空,融为淡蓝的一色。
   村后向阳坡面一处废弃的石窝中,一位须发皆白八旬开外的老者正像行天地祭祀之大礼,靠四肢的支撑匍匐于地,慢慢挪动着佝偻的身躯,一步一叩首般摸索着捡拾混杂在土中的碎石。人老眼花,使他根本分不清石头与土块,于是完全靠手感来判断:手可以捏破的是土块,留下;手捏不破的是石块,扔掉。这种摸摸索索的劳作,自然十分缓慢,一片席子大的土地开垦出来,不知比常人缓慢了多少。
   一位长跪不起、非常虔诚的土地朝圣者!
   这位跪地开荒的老人,就是我的爷爷。
   我一落生,爷爷已经六十多岁,从生产队劳行列中退出,赋闲在家。可一生劳作,习惯养就,兼之尚能饭,尚可健走,抡得动鐝头挑得起担子,于是不肯盘腿袖手闲坐在家安享清福。每到春暖花开,扛了专门开地的尖镢和钉耙,到山坡去开荒,栽种些瓜瓜蛋蛋、豆豆颗颗补充锅灶,一直延续到他八十六岁西去前两年才止。
   我是爷爷奶奶偏爱的长孙,星期、假日经常获准跟爷爷上山开荒。
   这是一件极其快乐的事:山道弯弯,天宇高碧,一路鸟语啁啾耳边鸣,野花拥道扑鼻香。爷爷拄着的拐棍敲击着山坡野径的青石路面,嘎哒嘎哒响。一盘苦艾拧成的火绳垂吊于镢把梢上,袅袅然飘着淡蓝的青烟,散一路浓郁的幽香。
   到了,这是山洼里一片长满蒿草、荆棘的土肥之地。爷爷放下家具,不慌不忙就着火绳抽几袋老旱烟,开始劳作:先用石头砌起一道堰坎,再从底侧扎镢向坡的上方刨挖,土则向下运动,使开出的地坡度取平,避免土壤被雨水冲走。坡度匀不过来时,便于上方再砌一道堰坎,以此类推,开出二三块三五块不等的一垛袖珍梯田。当然,这要耗费好多时日。爷爷稳健地一下一下挥镢刨挖,每一镢下去,都和埋在土里的石头相撞,发出叮光一声响,我似乎闻见了镢头与石头相撞火花一闪间窜起的怪怪焦糊味。可往往来不及仔细品味,因为我有了事干——帮爷爷捡石头和草根。
   孩童时节,天性贪玩,耐性极差,兴趣来得快去得也快。刚开始尚撅起屁股兴致勃勃捡拾那些翻出地面的大小石头,扔得满山坡哗啦哗啦响,可没过多一会,望着那好像永远也捡不完的碎石犯起了愁,于是呲牙咧嘴对爷爷喊道:“爷爷,腰疼!”爷爷瞥我一眼,分明是亲昵的训道:“豆大个人儿,哪来的腰?知道你犯啥病,疯去吧!”我便得了大赦一般,一个蹶子尥出去,漫山遍野的追石鸡,撵野兔,不能得手就是螳螂蚂蚱也得捻死几只。终于又没了兴趣,恹恹地回到爷爷身边,寻一块突兀的石头坐下来,呆呆地看爷爷开荒,心里胡乱折腾起来:人为啥非吃粮食才能活,非种地才能有粮食吃?为啥不可以发明出直接造粮食的工厂?那样的话,不就省得爷爷一镢一镢抠石取土、汗洒山坡了吗?
   爷爷终于也累了,停下手取了烟袋火绳靠大石头坐下,边吧嗒吧嗒抽烟,边有意无意给我讲述一些往事。积少成多,勾勒出他比较完整的人生历程,也形成对我终生难忘的启蒙教育和思考命题。
   爷爷的一生横跨了晚清、民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解放后的各次运动,阅尽人间沧桑。他嘴里念叨最多的是“水、旱、蝗、汤,河南四荒”。民国三十二年,天灾加兵祸,造成河南人的大逃荒。为了活命,爷奶也随着逃荒队伍离开了河南老家。全部家当仅一副担子,一头挑了两个年幼的姑姑,一头是零碎家用之物。他们取道太行,一路向东乞讨而行,最后方在由清一色的河南人组成的村子落下脚来。可是饥馑一直如影随形威胁着全家人的生命,种种屈辱随时践踏着人的尊严。爷爷说我曾有一个三姑,长至十五六岁时高挑个子水灵得和花骨朵一样,可灾年青黄不接时,却被生生饿死。此间,爷奶多次向人求过情,下过跪,可连一升两升粮食都借不出来,眼看着自己的闺女被活活饿死。说至此,爷爷一脸悲怆,语哽难续。我被刺痛的心也一阵阵抽搐,初次感悟到土地和粮食对于人的生命和尊严的重要。于是爷爷感叹的“万物土中生,地是宝中宝”的话,如同惊雷一样从心头滚过,像石头上过了锤钻一样镌刻于心头。
   小憩之后,爷爷不急于刨地,而是反复端量眼前这片洼地,终于忍耐不住地沿着它的轮廓用脚步丈量起来。我看到爷爷浑浊的眼睛里闪射出奇异的光芒,脸上的每一道皱纹里都流淌着庄严、欣慰的光泽,他的心正被一股强旺的希望之火燃烧着,鼓荡着……
   爷爷八十六岁那年,走至生命的尽头,像秋天的一片落叶飘然离世。我清楚地记得,他去世的时候面部出奇地平静,出奇地安详。
   爷爷在世时曾多次对我说,人吃五谷杂粮,生于土,还要还回土中去,这叫“吃啥还啥”。那时的我,并不能透彻地闹懂这里边全部的含义,咀嚼多半生之后方才悟得,除了物质不灭定律的基本含义之外,是爷爷比常人更多的阅历与苦难,使他对土地有着更深刻透彻的理解,其核心理念就是:生命高度依赖于土地,土地就是生命本身。于是对土地就有了绝不亚于对神明的感恩与敬畏;于是便死心塌忠诚于土地,朝圣于土地,侍奉于土地;于是便甘心情愿依偎于土地,回归于土地,还原于土地。
   一晃多年过去,随着肩头人生重担的渐次加载,爷爷本已淡忘。可近年工作下乡,每每看到一些农民轻慢土地,将土地撂荒,媒体也屡屡曝光违法占地、圈地而荒芜不用的荒诞之事,便又想起了我的爷爷:像行天地祭祀大礼,四肢支撑着匍匐于地,慢慢挪动着佝偻的身躯,一步一叩首般摸索着捡拾混杂在土中的碎石……
  

共 221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一开始以一位须发皆白八旬开外的老者正像行天地祭祀之大礼为起篇,从另一侧面也是反映小时候老百姓对土地的珍贵和热爱以致渴望!联想起小时候山洼里一片长满蒿草、荆棘的土肥之地上玩耍的情景到现在依然记忆犹新,还有爷爷不知疲倦的在土地里刨挖每一块惹眼碍事的石头,为的就是能够更好地保护土地,按照当时的现状,把土地描述为在天之父母一点也不为过,毕竟当时的情景和家境,只有土地才能带给老百姓知足和温暖,就是再累再苦也会用尽毕生之力保护好每一寸土地,就像一个家族的命根子,宁可自己吃苦也不会让手中的土地荒芜废弃,就如文中作者所言:生命高度依赖于土地,土地就是生命本身。对土地绝不亚于对神明的感恩与敬畏;于是便死心塌忠诚于土地,朝圣于土地,侍奉于土地;于是便甘心情愿依偎于土地,回归于土地,还原于土地。可是如今呢?每一个现实的人性还会灵光再现善待土地吗?爷爷八十六岁那年,走至生命的尽头,像秋天的一片落叶飘然离世。如果他老人家知道如今社会现状:违法占地,废耕围城,为了到城市里赚那几个臭钱而宁可荒废土地,淹没土地,他会安详的闭上双眼吗?毕竟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承担着为农民提供生产、生活资料及社会保障的双重职能,对农村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及全社会的稳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建设和农民大量涌入城市,各地方土地要不被乡村征用盖工厂,要不就被白白的丢弃!当然这还不包括土地引起的纠纷。在这里,也许有人会拿出现行征地制度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明显带有要求农民支持国家建设的色彩来搪塞大家的疑问!我们不可否认,切实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增加农民的收入,是每一个生活还不富裕的老百姓希望看到的,但是对于土地征地制度改革是否合理?在这里我们要打一个问号!我记得人民网在2006年就有报道:当时十年前就已经征地近20万公顷!这么一个庞大的数目来说,会毁掉多少家庭,又有谁计算过吗?十年之后这个数目会是什么样呢?我都不敢去想。难道说城市里有吃有喝就是社会文明的进步,老百姓的利益谁来保障呢? 整篇文章看似朴实,但其中蕴含的道理确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斟酌反思。作者能够以小见大,在平淡中演绎至真至可的真理实在值得我们为之拍手叫好!敢于发现问题,用一双敏锐的眼光来看世界这就是我们太行风老师的写作风格,也算是给那些社会不合理现象反复敲打!在这里我倒希望作者的良苦用心没有白费,警钟长鸣为好!问好太行风老师,感谢赐予如此具有内涵的佳作!【编辑:一片叶子】【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04034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一片叶子        2013-04-03 07:21:37
  对于文章,一般囿于篇幅的限制,不可能全面的把作者的观点完全覆盖,而抛砖引玉,能够让读者延伸到更深层次的理想或者物质结构才是作者写作的主要目的,我想太行风老师的每一篇文章,不管精华也好,推荐也罢,都已经深思熟虑顾及到了这一点,所以我们说是成功大家的作品!再一次感谢太行风老师的支持与厚爱!
回复1 楼        文友:太行风        2013-04-03 11:17:38
  对叶子社长的嘉许,再次表示感谢!
2 楼        文友:缘水香如故        2013-04-03 08:05:11
  外物土中生,地是宝中宝!“爷爷”朴实、睿智地话语让“我”咀嚼了多半生才悟出——生命高度依赖于土地,土地就生命本身。对土地的感恩与敬畏,让爷爷死心塌地忠诚于土地,朝圣于土地,侍奉于土地;心甘情愿依偎于土地,回归于土地,还原于土地。
   太行风老师的文章不管篇幅长短,都能够读者的思维更深、更广,对于文字准确地驾驭,老师像个武林高手那样游刃有余。有主题、有思想、有内涵的写作方式是老师作品的一大亮点,也形成了自己独特地风格。
   学习再学习!问候再问候!
回复2 楼        文友:太行风        2013-04-03 11:14:30
  对叶子社长的嘉许,再次表示感谢!
回复2 楼        文友:太行风        2013-04-03 11:17:09
  错位了,那话是对你的,理解万岁!
3 楼        文友:王梦良        2013-04-03 10:13:26
  太行风老师文思严谨,文笔的功力,都值得大家学习,欣赏佳作,问好老师,祝福愉快!
回复3 楼        文友:太行风        2013-04-03 11:14:58
  谢谢王梦良老师!
4 楼        文友:文长        2013-04-03 10:25:17
  不错的文笔,欣赏佳作,问好太行老师,祝安!
回复4 楼        文友:太行风        2013-04-03 11:15:29
  谢谢文长朋友!
5 楼        文友:太行风        2013-04-03 11:12:57
  非常感谢叶子社长着眼大局、高瞻远瞩的精深长评。我是逃荒人的后代,是农民的儿子,从小又在农村长大,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初中毕业又在村里劳动三年,所以非常清楚土地、粮食对于人的生存、尊严的密切性,直到现在,对土地和粮食问题依然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危机感:中国人口这么多,一旦发生粮食饥荒,就不是小问题。爷爷在八十高龄眼睛看不见的情况下,仍然趴着开荒地是真真切切的事,把这样的事写出来,就是想或多或少给人们一点有益的启示,使整个社会减少盲目乐观,重视土地的爱护、保护。
独抒性灵,拒绝合唱。
6 楼        文友:小愁        2013-04-03 11:21:48
  好精彩的点评,生在城市的我对于这篇习作十分不好意思。
回复6 楼        文友:太行风        2013-04-03 13:14:19
  叶子社长的评的确是高屋建瓴的。
7 楼        文友:缘水香如故        2013-04-03 11:30:33
  太行风景致独好!嘻嘻嘻,老乡帖子错位,如故帖子里,错字、掉字了啊!(这次咱俩扯平了啊!如故热情有余,粗心大意哦!)对于老乡、老师的严谨文风和犀利的功力,如故佩服了。
   祝福绵长!
回复7 楼        文友:太行风        2013-04-03 13:15:54
  我错你也得错,才能扯平,你就不能吃点亏吗?(可惜没有表情。)
8 楼        文友:李炳君        2013-04-03 11:34:58
  拜读辛老师的每一篇作品,都极大地被感动着!欣赏之外,还发现老师祖籍应是河南无疑,因为只有河南人才知道“水、旱、蝗、汤”是个什么意思。我很小时就听我爷爷讲过河南的四害,那水旱蝗,是水灾旱灾和蝗虫为灾,那汤是指汤恩伯。
回复8 楼        文友:太行风        2013-04-03 13:17:56
  光知道天灾与兵灾,不知道兵灾是汤恩伯,受教了,谢谢李炳君朋友!
9 楼        文友:溪洋        2013-04-03 13:33:03
  佳作欣赏,学习,问好太行风老师祝福安好!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回复9 楼        文友:太行风        2013-04-03 16:33:39
  谢谢溪洋老师!
10 楼        文友:彤彤子枫        2013-04-03 13:40:58
  美文美按同欣赏,问好太行风老师,祝愉快!
回复10 楼        文友:太行风        2013-04-03 16:34:10
  谢谢彤彤子枫朋友!
共 11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