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天涯诗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天涯散文】源自江南的三寸金莲

精品 【天涯散文】源自江南的三寸金莲


作者:江凤鸣 探花,16378.5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7538发表时间:2013-04-03 20:57:44

【天涯散文】源自江南的三寸金莲 【一】
   三月浙西,细雨迷蒙,杂花生树,莺燕乱啼。我和友人带了相机、笔记本儿,一路拍照、一路采风,是为了去拍那些粉墙黛瓦的江南老房子并随便记下一些民间的传闻。
   浙西与一望无际的苏南平原不同,没有小桥流水的精巧,也没有通衢大道的喧嚣。这里四面高山,满目青翠。我们走在大峡谷中,或步行或撑船,要走许多路,才有一个村子。不像苏南的村镇一个挨着一个,像是漂浮在热水里的馄饨。
   由于远离城市,交通不便,这里的老房子似乎还保存着先前的样子。不过房子也大多并不古老,很多都是清末民初的建筑。
   撑船飘进一个小小的港湾,码头是几块青石板台阶。四围都是迎风挺立的翠竹。这片竹林大约有十多亩吧,紧紧密密的,唯有中间有一条农人脚踏出来的小径。
   走出竹林,迎面是一座高大的牌坊。风雨经年,字迹漫漶,看不出所以了,估计是哪位烈女或寡妇的贞洁牌坊。走过牌坊,后面是一个大水塘,水面如镜,映照着群山和塘边粉墙。我们沿着水塘走进了村子。
   房檐上的烟囱正冒出袅袅炊烟,村民们正在烧早饭。鹅卵石铺就的村道边上,是一家挨一家的粉白矮墙,一些人家的砖雕门楼下,斑驳的朱门上,挂着红色的辣椒或菖蒲。放眼望去,蓝色的天幕下,是一排交错但整齐的马头墙,飘荡的白云拂过,让它们有了动感。
   我和友人愉快的拍照,走了很远的路总算没有白来。比之城市里断壁残垣的老房子,这里完整的江南民居,犹如让人看到了没有断臂的维纳斯。
   我们正在愉快的拍摄着,忽然有了更令人兴奋的发现——小巷的交汇处,拐出一个小脚老阿婆。她走在鹅卵石上,悠悠晃晃、颤颤巍巍、甩着屁股、点着竹杖,弱不禁风,一副随时倒地的模样,让人不禁为她的每一步担心,怕她随时会向前扑倒或四脚朝天。哦,我跟朋友一起叫出来——我们发现了活着的“三寸金莲”!
   老阿婆一步步的走近了,白发如雪,还挽着个发簪。那一脸的沟壑纵横,告诉我们她经历了差不多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老阿婆尖尖的像是粽子的小脚上,套着一双青色缎面的绣花小鞋,那花样像是牡丹。
   天,想不到在这浙西的山谷里,我们还能看到活着的小脚老阿婆。从南唐到民国,这千年的裹脚风俗,代代相传,遗留下缠脚椅、裹脚布、锦绣小船鞋还有这骨感十足的三寸金莲。不晓得会不会有好事者去为这些肯定会失传的东西,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说,中国女人的裹脚,肇始于江南。中国历史上的南唐小朝廷,兴于937年灭于975年,传了三代,历时39年。虽说是个短命王朝,却有两件事,引领中国风气之先,一是写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南唐后主李煜,开一代婉约哀愁词风;二是他的妃子窅娘缠足为三寸金莲在布伞上舞蹈,首开中国女性缠足之记录。
   据说窅娘以美貌入宫,却没引起后主李煜的注意,因为宫中佳丽如云,单凭天生丽质难拔头筹。窅娘是个有心人,她发现后主喜欢歌舞,于是她利用自己身材窈窕,能歌善舞的优势,把自己的双足缠成新月状,设计了犹如当今芭蕾的舞蹈,忍住疼痛,苦练不已。在一次宫廷晚会上,窅娘脚尖点地,亭亭玉立,身轻如燕,婀娜多姿,一下子就勾住了李煜的魂,当晚就留她侍寝。
   窅娘的一双小脚,引起李煜很大的兴趣。他见这小脚如镰,仔细把玩,戏称“三寸金镰”。后因“镰”字为刀不雅,改“镰”为“莲”,这就是女人小脚被称为“三寸金莲”的来历。李煜爱这“三寸金莲”入迷,让工匠铸造金莲舞盘,饰以宝石、璎珞。窅娘在金莲舞盘上翩翩起舞,宛若莲花仙子下凡。窅娘由此受宠,引得宫廷嫔妃纷纷效仿。这股风从宫中吹入民间,民女多效之,竟以缠足为美。窅娘一时私心邀宠,竟成千古陋习。
   不过,要把缠足之恶俗全怪罪在窅娘身上,也没多少道理。史载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灭掉南唐后,并没有把这缠足风尚引进中原。只是到了第八代皇帝,风流的宋徽宗时,缠脚之风才开始兴起。要说风气大开,那要到南宋建都杭州时算起。要说“新近裹脚,奉旨缠足”那是开李后主的玩笑。中国女性之缠足,从来就没有哪个皇帝下过如此圣旨。
   因为好奇,我们搀扶着老阿婆来到她的家中。在这里我们有了新的发现,原来女子裹脚还有专门的缠脚架。若不是老人家指点,我们还以为是古代的挂衣架呢。这个缠脚架由朱砂漆染,顶上是金水刷漆的两只凤首。底下一只圆盘坐地,中间一个圆台面专门用来缠脚。串联上下两个圆面的是一个单门式长方架,高出中间圆台面的架子上有一长方形漏窗,中间有个滚轴,是缠绕裹脚布的。上下两个圆台面之间有小抽斗,可以放剪刀之类女人用具。整个架子虽然有些破旧了,但可以想见当年却是光彩绚丽、华美精致的物件。现在这个架子“古为今用”,放了些零碎物件在上面。
   老阿婆说,她五岁开始裹脚,当时疼得是死去活来,裹了三年,才裹成型。老话说“小脚一双,眼泪一缸。”那罪真不是人受的。她说小时候裹脚,疼得受不了,就用脚乱踹替她裹脚的母亲,母亲就用专门的缠脚铐,把她的腿拷起来,使她不能动弹。往往是母女二人一边裹脚,一边一起落泪。
   老阿婆告诉我们:小女孩一般是五、六岁开始缠足,再大了脚就硬了。缠脚时,先将双脚泡在热水里,泡到脚软了,将拇指以外的四个脚趾压下脚底弯曲,紧贴脚底,然后在脚底下涂上明矾,用缠胶布裹紧。那长长的缠脚布,一层紧似一层,越缠越紧,越缠越疼。它阻断了血脉,把女孩子的天足生生的裹变了形。解开裹脚布时,皮肉粘连,脓水、血水交流,惨不忍睹。女孩撕心裂肺的哭声,让屋外的人听了,都为之垂泪。
   朋友问:既然这样受罪,干嘛非缠脚不可,不缠不行吗?
   阿婆说:不行啊,我们那个年代,大脚给人笑话,不缠脚的姑娘,是找不到婆家,没人要的。当年咱们这个地方流传这样的话:“三寸金莲,四寸银莲,五寸六寸不要莲(脸)。脚大了,人家会骂你不要脸,门都不敢出啊。
  
   【二】
   今天看来,缠脚对女人实在是一种残忍。但在缠足时代,却被认为是合乎情理、天经地义的事情。整个社会形成了崇拜小脚,以“三寸金莲”为美的风气。袅袅娜娜,左晃右摆,弱不禁风、举步维艰的小脚女人独步“脚坛”。谁家女子天足大脚,母以为耻,夫以为辱,甚至亲串乡党,传为笑谈;女子低颜,自觉形秽。
   中国历史上,每一种陋俗的形成,似乎都有无聊文人们的身影。缠足之风,之所以能够在明清之后,愈演愈烈,蔓延天下,跟无聊文人们的推波助澜不无关系。他们以变态的心理鼓吹小脚“瘦欲无形,越看越生怜”、三寸金莲,“柔若无骨,愈亲愈耐摩抚”。甚至制定出:“瘦、小、尖、弯、香、软、正”等七条小脚标准。
   清人方绚居然还写出本关于女子小脚的专著《香莲品藻》。此书先论女子小脚之“宜称”、“荣宠”、“憎疾”、“屈辱”得五十八条。又说女子小脚有“五式”,即“莲瓣”、“新月”、“和弓”、“竹萌”、“菱角”,从这五种基本样式又可以变出“十八种”。他还说对女子小脚有“三贵”:一曰肥,二曰软,三曰秀;其好丑又可分为“九品”,即:“神品上上” 、“妙品上中”、“仙品上下”、“珍品中上”、“清品中中”、“艳品中下”、“逸品下上”、“凡品下中”、“膺品下下”。简直是无聊之极。
   清人《鼓儿词》中说:“小姐下楼格登登,丫头下楼扑通通。同是一般裙衩女,为何脚步两样声?”说明缠足是女子尊贵的象征。河南安阳的歌谣云:“裹小脚,嫁秀才,吃馍馍,就肉菜;裹大脚,嫁瞎子,吃糠菜,就辣子。”大脚、小脚竟成了女子尊卑的象征。
   在这样一种社会舆论氛围里,就是再疼爱女儿的父母,为了使女儿长大后能找个好婆家,也只好含泪狠心,不顾女儿死活地硬是给她缠上个小脚。
   对于天足女子,无聊文人们就讥笑为“大脚仙”、“半截美人”。明代秦淮名妓马湘兰脚稍大了点,姑苏文人陆无从就以诗戏之曰:“吉花屋角响春鸠,沉水香残懒下楼,翦得石榴新样子,不教人似玉双钩。”
   一种风气,一旦成了习俗,就有一种可怕的力量。明太祖朱元璋的嫡妻马秀英,年轻时跟随夫君四处征战,一双大脚踏天下。即使贵为皇后,仍然被世俗讥笑为“马大脚”。一次马皇后乘轿外出,微风吹帘,露出了一双大脚,为路人耻笑。成语“露马脚”即从此来。
   明洪武初年,朱元璋定都南京不久,街头上出现一幅漫画:一女人赤裸一双大脚,怀抱一个大西瓜。此画被朱元璋看到了,他认为这是在挖苦他的爱妻马皇后,于是要官府查找作画人。到期,既没有人自首,又无人检举,气得朱元璋下令,把漫画出现的一条街上的人全都杀了。即使如此,有明一代,人们照旧鄙视天足,偏爱小脚,而且风气越发盛行。
   清朝入关,满族统治者认为女子缠足是一种陋俗,因此屡次下令禁止缠脚。顺治元年,孝庄皇后谕令,有以缠足女子入宫者斩。顺治七年特下诏书,缠足者,其父或夫杖八十下,流放三千里之外。康熙元年皇帝下诏,再次禁止天下女子缠足裹脚,违者拿其父母兄长问罪。有位大臣写了“奏为臣妻先放大脚事”的上疏,弄得哄笑全国。康熙帝无奈,不久便“宽民间女子缠足之禁”,康熙七年不得不取消了禁令。雄才大略的康熙帝不仅没禁住汉女缠足,就是旗人女子,甚至宫中格格也开始东施效颦。直到乾隆皇帝一再严厉下诏,才刹住旗人女子裹脚的风气,然而格格们脚不缠了,却穿起底部类似金莲形状的木屐来过把瘾。
   有清一代,历朝皇帝或禁止或劝导,有些措施不能说不严厉,却还是禁不住汉族妇女的缠脚习俗。故而梁启超先生曾叹息说:“强男之头,不敌弱女之足;一王之力,不改群盲之心。”
   习俗的力量强大而顽固。中国古代缠脚之风的盛行不衰,除了社会原因之外,与女子爱美的天性似乎也有关联。史载,清末山西大同有一种六月六日“晒脚会”的风俗。到了这一天,大姑娘小媳妇携了高低凳子结伴而行,盛装打扮来到闹市,屁股坐在高凳上,小脚放在矮凳上,列成一排。壮汉少男们簇拥而来,尽情地欣赏一双双三寸金莲。然后是不品头,专论足,足越小评价越高。得到好评的女子得意非凡,喜不自禁。
   女子爱美,虽然吃尽苦痛,却还趋之若鹜。譬如当今的女子,为了美貌烫发、拔眉、束胸。为了整容不惜“千刀万剐”,为整形开刀在乳房、臀部填塞异物。有些女孩本来就瘦得像是排骨,还要强忍饥饿减肥,因此患上厌食症而殒命的惨剧早已不是新闻。女人对美的追求,没有道理可言,末了人们只好叹一声:“女为悦己者容”。其实,这里何尝没有女子的自恋情怀?如果不追求自然之美,现代人对古代女子缠脚的嘲讽,无疑不是五十步笑百步。
   明清时江南女子缠足,以扬州女子为盛。“从头看到脚,风流往下跑。”过去,江左民间有“苏州头”、“扬州脚”之说。说得是苏州姑娘美在脸上,扬州女子美在脚上。所谓“天下美女出扬州”,“扬州脚”才是扬州美女的魅力所在。当年上海滩上热衷于裹细腰的欧美女子,对于中国女子不注重自己的丰乳肥臀,一味的喜欢裹小脚,百思不解,想来实在是件匪夷所思的怪事。
   当然,凡事都有例外,并非所有的明清女人都热衷于缠小脚。前边我们说到明太祖朱元璋的马皇后,清末,中国洋务运动的头领人物李鸿章的老娘也是大脚天足派,而且李老太对自己的一双大脚,自豪得理直气壮。
   据说,有一次西太后慈禧要召见总理大臣、合肥李鸿章的大脚老娘“大脚夫人”,满朝文武都去迎接。李鸿章怕老太太像明朝马皇后一般“露马脚”出丑,下轿时请老娘缩下脚。老太太一听就火了人,大骂:放屁!你老子都不嫌我脚大,你倒嫌我大脚。并大声宣布:老娘我不下轿子了。“李大脚”的壮举,使得全国的大脚女人扬眉吐气,再没人敢笑话大脚女人。有那穷酸文人趁机起哄,大脚好啊,谁知道哪天大脚女人家再出个朱皇帝或李相国也说不定。
  
   【三】
   绵延流传了一千多年的女子缠足习俗,其实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它是历史时期“男尊女卑”与夫权思想的反映。明代《女儿经》是专为劝说女子守“妇道”编纂的通俗读物,其上说“为甚事,缠了足?不因好看如弓曲;恐他轻走出房门,千缠万裹来拘束。”直接道出了以缠足来束缚妇女的目的。另一通俗读物《清苑诗谣》也说:裹上脚,裹上脚,大门以外不许你走一匝。缠足的目的是为了让女子行动不便,不能到社会上去活动,只能在家做女红,操持家务。
   被缠了足的妇女,行走困难,只能轻行缓步,一走三摇,不可能长途跋涉,翻山过河,因而限制了她们随意出游或与人私奔的行为。封建时代的男人们为了掩饰这种对女子的赤裸裸的压迫,把缠足说成是一种美,一种女子应该具备的社会品德,以便他们心甘情愿的相夫教子,侍奉公婆。
   缠足之风能够兴盛和绵延的另一个原因,是宋代之后,程朱理学对女子从精神到肉体的禁锢。小脚女人不仅迎合了封建士大夫视女子为玩物的低级趣味,也满足了旧时代某些男子的变态性心理。

共 6311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由江南的“三寸金莲”引发的随想,给人的感觉犹如涓涓细流最后汇成了长江大河。我更多的看到的是作者理性地认识和对女性的悲悯的情怀。作者捡拾那遗落在江南古巷的“三寸金莲”现象,运用自己独到的慧眼和生花妙笔,为我们一层层解开了“三寸金莲”的神秘面纱。他从历史与文化的大背景来切入,对缠足这件影响中国女性1000多年的事件,用更多的人文情怀去考察、去关注。为什么这样一件让天下女子痛苦至极的事,能够传承千年?我们看到了世俗的力量,看到了女子的爱美之心与猎奇心理,看到了传统文化的劣根性,看到了无聊文人的推波助澜,看到男尊女卑的夫权思想。妇女解放更多的不是靠外部力量,而是要靠女性自己内心里平等意识的觉醒与崛起。叫人钦佩的是,作家江凤鸣没有用一些难懂的术语或者生涩的文言语句做阳春白雪般得解释,而是落足生活,运用鲜活的事件,叫我们既了解了三寸金莲的形成过程,又感同身受“三寸金莲”给女性带来的身心痛苦和桎梏。“写文章,必须要思考,你要给读者更深层次的启示,要用曲笔在回溯历史,在讲故事中体现出来,提出问题让读者去回味,去思考。”这就是作者的意图。文章畅晓耐读,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曲折的情节,明白如话地解释了“三寸金莲”的社会历史背景、个体体验、与政治原因。文章如一股涓涓细流从你的心里一直流下去流下去,仿佛流过了历史,流到了现在,流向了未来,但是意蕴却永远流不完,留给人的思考也是无尽的。读这种文章的感觉就像真的回到了江南古巷,真的就坐在作家的身边,听他娓娓道来。也许这就是文学的魅力,可以拉近与历史的距离,拉近与时空的距离,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拉近心灵与心灵间的距离。作者在行文中,巧妙地加进了江南的人文景观,加进了文化的大背景,在这样的时空背景映衬下,文章给人以历史的厚重感,引发起读者对缠足陋习的深层次原因的思索,叫人感觉是在观赏历史的画面,并与今天的现实做出生动的比照。作家江凤鸣总是善于运用丰富的史料,左右逢源地将一种现象诠释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以至于最后我们不知道自己是在文中,还是身居江南深处的古镇。我们不知道是沉醉于作家的语言,还是迷失在作家深邃的思想。就这样如痴如醉,在思想的王国里徜徉,并从中得到启示。这也许就是好文的魅力吧——后发制人而一发不可收拾。缜密的结构,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睿智,驾轻就熟的写作技巧,丰富深邃的思想,使本文脱颖而出。作家和作者的区别就在与一个是用理性的思考来看问题,一个是用感性的眼光来描述表象。而对现象的深度透视和宽度解读就是作家的理性思维与感性体验的结果。推荐欣赏。——玉树临风【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04034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玉树临风        2013-04-03 20:58:45
  感谢投稿,受益匪浅。
玉树临风
回复1 楼        文友:江凤鸣        2013-04-08 23:22:47
  感谢编辑的美按,辛苦了。
2 楼        文友:一盏茶心        2013-04-03 21:12:10
  由“三寸金莲”引发了一系列的文化故事出来,太丰富了,让我们受益匪浅。
3 楼        文友:一盏茶心        2013-04-03 21:15:19
  太佩服二哥的文字功底了!每次读你文真是一种美妙的享受,如饮了一杯珍藏多年的美酒,让人唇齿留香,回味绵长……
回复3 楼        文友:江凤鸣        2013-04-08 23:23:56
  茶心,谢谢,我们是朋友,别客气哈。
4 楼        文友:一盏茶心        2013-04-03 21:16:18
  感谢二哥赐稿天涯,辛苦了!祝福春安!
5 楼        文友:赵北方        2013-04-03 21:23:21
  看到三寸金莲,裹足这样的字眼,我想起了我的太奶奶和奶奶。太奶奶她生于清朝末年。后来,我看到她颤颤巍巍走路的样子,便问起了为何一直缠着脚。她告诉我,那时的女人都要裹脚。从小就被裹足,穿小鞋。如果不穿不裹,打着也要裹着。如果不裹足,便会被笑话,便嫁不出去。太奶奶说起这些时,我便看到了她眼角的泪花。可是,当时年龄小,对当时的文化背景,社会背景都不甚了解。后来长大了,便听到奶奶跟我讲起了她那个时代裹脚的事儿。她说,她当时被追着打,一定要让她裹着,可是奶奶倔强,就是不裹。奶奶终是战胜了他们,没有裹足。因为当时已经对历史有了很多了解,所以,听奶奶说起这些时,很是愤恨。想想那个封建时代,这样惨无人道的裹足让多少女人忍受着身心剧痛呢。不被尊重,没有任何社会地位,还要被这些所谓的那时文化所桎梏。而时代,终是进步的。再看到这样关于裹足的文章时,我更是感到庆幸。却也无限苍凉。很感谢作者这篇厚重又沉重的文章。
我心了然,净手焚香,佛在我心,你在我心。
6 楼        文友:玉树临风        2013-04-03 21:24:26
  我实在欣赏作家着笔的角度和思考的深度。
玉树临风
7 楼        文友:笺上蓝蝶        2013-04-03 21:29:56
  活着的“三寸金莲”,是风景还是控诉?值得思索的文字,却美韵依依。
8 楼        文友:玉树临风        2013-04-03 21:42:12
  唉!怎一个俗 字 了的。!
玉树临风
9 楼        文友:秋觅        2013-04-03 21:48:49
  值得一读。文章有生动的文笔,也有深刻的思考,由现实的江南小巷的偶然一见,笔锋转到浩瀚的历史长河,又恰当的引用了史实资料,叙述“三寸金莲”在江南以致中国的发展变化及对社会的影响。
   “三寸金莲”,就如古代妇女的命运,从千年前的南朝而来,又随着历史的车轮而去。它见证的是中国足履文化的一段发展史,也是中国妇女的一段屈辱史。
秋觅
10 楼        文友:泪花集        2013-04-04 01:09:43
  欣赏佳作,非常不错,精彩,问好朋友,祝你生活愉快!
共 13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