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旋转木马 >> 短篇 >> 情感小说 >> 周游列国

精品 周游列国


作者:吉春 举人,4902.0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208发表时间:2013-04-10 14:22:21

周游列国
  
   韩桓惠王对韩非子的才能从小就有嫉妒心理,在厘王去世,桓惠继承王位后,始终对韩非子 存有戒备的一手,生怕韩非夺了权。因此,他对韩非子的意见和建议,抱着冷眼观望的态度 ,不是否决,就是置之不理,要么就说声“不错”,但并不采纳实施。在听了韩非子的《十 过》之后,桓惠王心内不美气,但不好明说,想了很久,睡觉中也认为韩非子对王位构成了 威胁,于是想出了个新招儿,派韩非子到各国去考察。
   韩桓惠王对韩非子说:“兄弟,派你一各国考察,了解各国实情,等你回来再商量国家富强 的事吧。”
   韩非子一听,正合自己多年的宿愿,便高兴地说:“这太好了,我到各国,一定考察清他们 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民风等详细情况,回来向大王汇报。”
   公元前246年,韩非子带着儿子韩兴,骑上马,先到了楚国的旧都郢(今湖北江陵县)、鄀 (今湖北宜城县),又到兰陵,在荀卿老师的坟头添了土,祭祀过,最后来到了新都寿春( 今安徽寿县)。
   楚国自西周以后,吞并了许多小国,扩地数千里。北至中原,与韩、魏、宋、齐为邻;西有 黔中(今湖南沅陵一带、巫都(今四川巫山一带),与巴蜀、秦为邻;南有苍梧(今湖南九 疑山),与百粤为邻;东至海滨。在七国中,楚国地盘最大。
   他们父子俩听人讲了“和氏璧”的故事。
   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有一套识别玉石的本领。
   一天,卞和在楚国荆山上得到了一块贵重的玉璞,就把它献给楚厉王。
   楚厉王接了玉璞,反过来看,倒过去看,也没看出什么宝玉的样子来。厉王心中疑惑,立即 叫来宫中一个懂玉石的人来识别。
   这个宫人拿着和氏玉块,在手中掂了掂,左右看了几眼,说:“这哪里是玉,纯粹是一块石 头,这个小子想以假宝玉来骗取国君的信任,太欺君了!”
   楚厉王听宫人这么说,胡子立即翘了起来,马上下令:“把这欺君的卞和的左脚给我砍掉! ”
   卞和就这样白白地少了一只脚。
   厉王去世后,武王即了位。卞和又拿着玉璞,拄着拐杖,一拐一瘸地来到王宫,把玉石献给 了武王。
   过了没有几天,谁知一群酷吏找到卞和家中,凶狠如虎狼,厉声吼道:“狗胆包天的卞和, 你竟敢用块烂石头来蒙骗武王,你是不是觉得左脚砍掉了不平衡,还想叫我们将你的右脚砍 掉?”
   吼叫之后,这伙虎狼的头头就宣读了武王的命令:
   将献假玉的卞和的右脚砍掉!
   宣读后,立即将卞和按倒在地,砍掉了他的右脚。卞和血淋淋地瘫在地上,昏了过去。
   过了几年,武王死了,文王即位。卞和拿出玉璞反复端详,自言自语地说:“这明明是块宝 啊!那些不识货的人硬要说它是石头,唉,我有心把它再献给文王,又怕落个欺君之罪。过 去被厉王、武王砍了左右脚,这次恐怕连性命也难保了!”
   卞和摸着失去脚的两条腿,伤心地泪流满面。第二天,卞和为了出出胸中的闷气,到得玉璞 的荆山上大哭了一场,整整哭了七天七夜,眼睛哭瞎了,眼泪流干了,眼睛淌下了血。
   有人将卞和的情况转告了文王。文王便派人去打听卞和哭泣的原因。
   调查的差役禀告文王:“卞和为了一块玉璞而哭瞎了眼。”并将厉王、武王的砍脚之事如实 讲给文王听。
   文王为卞和的精神所感动,派人传令召见卞和。
   卞和在其妻的搀扶下,爬上文王的宫殿,献上玉璞,跪下哭着说道:“这明明是块宝玉,却 被说成是石头;我卞和明明是好意,却被认为是欺君妄想,把我的心亏了啊!”
   文王接过玉璞,掂看了一番,叫宫的工匠将玉璞外面的石质凿开。
   玉璞被凿开了,顿时放出耀眼的七彩光芒。
   文王说:“果然是块晶莹可爱的玉璧,而且质地好,是稀世珍宝,是稀世珍宝!”
   卞和听说文王喊“珍宝”,一急,眼睛又亮了,看见了玉璞放出的光芒,高兴极了。文王将 这块玉璧列为楚国的国宝,并重奖了卞和。
   听完,韩非对儿子说:“识别宝玉,与推行新法一样,是有难度的!”
   韩非子领儿子到了楚宫南门口,给儿子讲了“茅门之法”的故事。楚庄王规定:群臣上朝, 车马一律停在宫廷南面的茅门外,不准入茅门之内。如有违反者,守门的执法官有权杀死车 夫,拆毁车子。这条法令就叫做“茅门之法”。
   此法令颁布以后,上朝的官员都能遵守,车马一到茅门之外便乖乖地停在那里,没有一个违 法的。
   一天,天上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这时,楚庄王的儿子接到命令,要他火速回宫,有急事商 谈。
   太子冒寸飞马扬鞭,奔驰回宫,车到茅门时,他并没有忘记“茅门之法”,但他想:“我是 太子,父王命我火速回宫,就不必下马了。”转念又想:“我不下马,违反了法律不太好。 ”他刚想下马,只见雨很大,道路泥泞,怕淋湿了衣裳,又怕误了父命,就吩咐车夫赶快进 宫。车夫说:“太子,还是下马吧,别进茅门。”太子大声命令车夫:“快赶车,我是太子 ,看谁能把我怎样!”车夫只好赶车进入茅门。
   不料,太子的车马被守门的执法官看见了,立即阻挡说:“太子,请停车,退回茅门外。”
   太子把头一扬,说:“我是太子,父王有急事传我,天下大雨,道路泥泞,我今天就不下马 ,如果误了大事,谁来承担?”接着就命令车夫赶车。
   执法官一听一看,太子真要闯茅门了,就一把将车夫从车上扯了下来,并大叫“来人执法” 。执法人员便把车夫杀了,把车子给拆了,太子被淋在雨地里。
   太子火冒三丈,冲着执法官乱骂:“你大混蛋,敢在太子头上动刀,我饶不了你!”
   太子边走边骂,来到宫前,楚庄王也听到吵声,正准备派人去看,正好太子进了宫。楚庄王 一见太子淋成落汤鸡子的样儿,便问:“怎么啦?”
   太子听父王一问,委屈地呜呜哭起来,告状道:“父王啊!我一接到你的命令,冒雨火速进 宫,雨很大,路泥泞,怕误了大事,就从茅门赶车进来,谁知那个该死的执法官见了,竟敢 把我的车夫杀了,把车子也拆毁了。”说完跪在父王面前,哀求惩罚守门的执法官。
   楚庄王听了太子的诉说,非常生气,训斥太子道:“执法官能执行我的命令,是个忠臣,怎 么能惩罚忠臣呢?如果人人都像你这样不守法,还要处罚执法的人,那国家不就乱套了吗? 还有法治理吗?我这个国王又怎么当呢?你将来还想继承王位吗?”
   说毕,楚庄王传令嘉奖执法官,连升三级,又处罚太子从后门出去,三天不准进宫。
   韩非子、韩兴父子俩沿海边而上,来到了曾强盛一时的齐国。他们了解到,吕尚原是炎帝族 四岳的后裔,被周文王封为军师,被周成王封为齐侯,这便是齐国的始祖了。成王时,齐侯 就有一种特权,可以征伐有罪的诸侯。到周厉王时,齐献公将国都迁到了临菑(今山东淄博 市临淄区)。齐国在春秋时期吞并10国,荀子说齐桓公并国35。齐桓公依靠大政治家管仲, 整顿国政,分全国为21乡,其中工商6乡,士15乡。工商专心本业,免服兵役。士乡即农乡 ,平时耕田,战时当兵,5家为1轨,10轨为1里,4里为1连,10连为1乡,5乡为1军。每家出 1人,5人为伍,伍有轨长;50人为小戎,小戎有里有司;200人为卒,卒有连长;2千人为旅 ;旅有乡良人;五旅1万人为1军,1国有3军。管仲废除公田制,改为按土地肥瘠定赋税的轻 重。齐国有山有海,管仲设盐官煮盐,设铁官制农具,又铸钱调剂物价贵贱,数年之间,国 富兵强。齐桓公称霸,率齐、鲁、宋、陈、卫、郑、许、曹八国大军伐楚,楚成王派大夫屈 完讲和。
   他们在临淄都城的西门外稷下,访问了众多的文人学士,听辩论,听演说。这是齐宣王时兴 起的士风,招文人学士数百人至千人,给予优厚待遇,让其自由地讲学议论。一位白发须眉 的老学者津津有趣地讲着。神医扁鹊经过齐国,齐桓侯把扁鹊当贵客接待。入朝拜见时,扁 鹊望了一下齐桓侯,便直言说:“桓侯您有病,病在皮肉之间,不治疗将会恶化的。”
   当时,齐桓侯身体壮实,根本不相信自己有病,以为是扁鹊在胡说,便不高兴地说:“我没 有病。”
   等扁鹊走后,齐桓侯还对左右大医们说:“医生贪图功利,想拿我这无病的人来作为自己的 功绩。”
   过了5天,扁鹊不放心,又去见齐桓侯,再望了一下,便说:“您的病在血脉里了,不治疗 将会厉害。”
   齐桓侯仍说:“我没有病。”
   扁鹊走后,齐桓侯不高兴。
   又过了5天,扁鹊不放心地又去见了齐桓侯,三望侯容,心急地说:“桓侯,您的病已经在 肠胃之间了,再不治,就危险了!”
   齐桓侯不理睬扁鹊。
   又过了5天,扁鹊再见齐桓侯,四望侯颜,未说话便跑出了宫门。
   齐桓侯派人追上扁鹊,问其跑的原因。
   扁鹊说:“齐桓侯的病,原在皮肉之间时,可以用热敷熨贴的办法去治好;后来在血脉里时 ,可以用针刺的办法来治愈;后又转移到肠胃里,亦可用药剂来治疗;现在齐桓侯的病已经 移到骨髓里去了,即使掌管生死的神也无法救活他!”
   又过了5天,齐桓侯全身疼痛,不能坐卧。这时齐桓侯才想起扁鹊的忠告,派人云寻请扁鹊 ,而扁鹊早已离开了齐国。齐桓侯没几天就病死了,落了个“讳疾忌医”的名声。
   老人又讲了“管仲禁厚葬”的故事。人死了举行隆重的厚葬,这是齐国一个时期流行的坏风 气。这种厚葬,死人要穿华丽的绸缎,棺材要八寸的好木头,还要许多殉葬品。送葬时,要 用几十辆大车送殡,亲人们穿孝衣,戴孝帽,一帮吹鼓手吹吹打打,谁家办得越热闹,排场 越大,谁就越孝。
   这样一来,人人攀比,家家争风,造成齐国市场的布匹短缺,木材紧张,甚至一些营垒、城 墙不能修复,面临倒坍的危险。
   齐桓公知道这事后,愁得没有办法。一天,他将相国管仲叫到面前,说:“现在国家到了布 匹用尽、木材用光的地步,防御工事得不到修复,这完全是厚葬风气造成的,你看用什么法子能禁止呢?”
   管仲想了想说:“现在人们搞厚葬,是为了讲排场和扬名,如果对厚葬者进行惩罚,人们就 不敢这样铺张浪费了。”
   齐桓公觉得管仲的办法可行,于是马上颁布命令:凡做棺材的木料超过规定厚度的,为死人 用布超过尺寸的,一律依法治罪,将死人斩成三截。
   禁令一下,齐国的老百姓都害怕起来,不敢再厚葬死人了,暗暗称赞这个规定好。但是,还 有一些有钱的富家不想执行禁令。
   一天,一个受宠于齐桓公的大臣的老母亲死了,他觉得厚葬是不会受到处治的,就给老母亲 做了一付又厚又贵重的棺材,还在老母亲的寿衣上镶上耀眼的珠宝,用了300匹白布,棺材 内放了许多金银珠宝,乐人请了几班子,极为热闹地正在送葬。
   管仲得到消息,火速报告齐桓公。桓公想依法规处治,可是有点不忍心,左右为难……
   管仲看出了齐桓公的心情,就说:“大王,你刚颁布了新法,就有人不听,而且是你身边的 大臣,如果不按法律治罪,以后谁还听大王的命令?你可不能徇私枉法呀!”
   齐桓公终于下了决心,对管仲说:“那就按法律处治吧!”
   管仲立即派执法官带领一支人马赶到墓地。执法官宣读了齐桓公的命令,将办丧事的大臣降 职三级,将死尸斩为三截。
   人们看到这般景况,几十辆大车散了,排了二里路长的殡葬队伍不见了,亲人们吓得不敢出 声。
   这样处罪以后,齐国再没有人敢搞厚葬了。
   听完这个故事,韩兴问父亲:“爹爹,这儿的刑罚太严酷了,竟把死人砍为三截……”
   韩非子说:“兴儿,你长大就知道了。刑罚不严,赏罚不明,国家就不能富强。”
   韩非子与儿子继续北上,先到了燕国的下都(今河北易县),再到了都城蓟(今北京市)。 他们来到一家上等客店,洗了脸,喂了马,躺下休息。不料隔壁房间有个“郢书燕说”的故 事飘进耳朵。说的是一个人住在楚国的郢都,要给燕国的相国写信。他白天没有时间,就利 用晚上写。在写信时,他让下人手持蜡烛照耀,因烛光不太明亮,就让将蜡烛举高一些。一 会儿,他把信写完了,自己又看了一遍,发现把“举烛”二字也糊里糊涂地写在信中了。他 想,“举烛”二字虽然与信的内容无关,但也无所谓,不需要另写了。于是,第二天一早便 打发人将信送到燕国的首都。
   燕国的相国收到信以后,读着读着就笑开了,对会在身旁的一位大臣说:“这信里写着两个 大大的‘举烛’,意思是让我们光明正大地荐举德高望重的贤才治理国家,这两个字太重要 了!”
   相国拿着这封信去见燕王,高兴得合不拢嘴。燕王问:“你有什么吉事,今天这么高兴?”
   相国说:“燕王,我的一位朋友,从郢都派人送来一封信,劝咱们要‘举烛’,就是让咱们 光明正大,荐举贤人。你看这个建议好不好?”
   燕王听了,觉得这个建议挺好,就采纳了,把燕国治理得好起来。
   燕国原来弱小,为西周召公后裔,从燕昭王起,得乐毅,招贤士,出兵破齐,成为北方强国 ,东至辽东、朝鲜,北至东胡、林胡、楼烦,西至云中、九原,南与齐为界。
   韩非子和韩兴了解了燕国的历史和现状后,登上了长城,这是燕国为防止匈奴入侵而筑的土 厚墙。父子俩观望了沙漠、骆驼、蒙古包,于是南下,来到了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市 )。

共 952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韩桓惠王,韩厘王之子。在位时,韩非多要求推行法治。韩桓惠王二十七年,郑国奉桓惠王之命西去秦国,劝说秦王兴修水利工程,是为郑国渠。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2年),秦国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韩桓惠王割上党(今山西长治)给秦国求和,上党人既不想被秦统治,又无力抗秦,郡守冯亭率一郡军民降赵。赵国接受上党,并遣名将廉颇麾重兵进驻长平(今山西高平市)拒秦,双方发动长平之战。前239年韩桓惠王薨,子韩安立。 作者的小说,历史韵味浓郁,情感厚重。这篇是写韩非辞别韩桓惠王周游列国的故事。感谢您投稿旋转木马,期待您更多的佳作。【编辑:诗人夏红雪】【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04103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