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春花秋月 >> 短篇 >> 传奇小说 >> 【春秋·小说】千古传颂宝林楼

精品 【春秋·小说】千古传颂宝林楼


作者:王福昌 秀才,1878.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976发表时间:2013-04-10 16:55:47
摘要:千古传颂宝林楼在义县境内,从远古时起,有了它就有了神话故事,要知内容如何请看千……

【春秋·小说】千古传颂宝林楼 辽宁境内医巫山西端有座老爷岭,岭上有座石门称石岭门。在很早的时候在这老爷岭上就有一座石楼叫宝林楼,那修宝林楼的地方,悬崖凸起俏壁显出,而这座古石楼就嵌贴在这俏壁之上。宝林石楼分上下两层,楼的周围环抱着苍松翠柏,显很格外壮观,而这宝林楼也是在义州的石佛堡境内。
   就在这宝林楼的楼上有座鞭打石门,楼下有眼搬倒井。楼的不远处还有座古寺庙称“卧佛寺”,仅此三处古迹就给义州的宝林楼留下了最美丽的传说。
   有历史考证,那是在大唐太祖李渊灭了隋炀帝之后定都长安,建立起了一个大唐帝国,三太子李世民又在玄武门平叛了大太子李元吉和四太子李建成的兵变,取得了皇位。而李世民是一个爱民如子,知人善任,治国安邦的明圣君主。建立大唐之后,百姓安居乐业,朝庭励商兴农,两三年后国富民丰。
   但就在此时,辽东高丽国经常兴兵犯境,派葛大将苏文为帅,那葛苏文善使大刀,所以被称大刀葛苏文,他领兵已经入侵到大唐的山海关之内,并有长驱直入的趋势。
   这一日朝庭接到辽东边关告急文书,太宗李世民便决定亲征辽东夺回失地。太宗与朝庭大臣商定此事之后,亲带军师徐茂功,大将程咬金,先锋官尉迟敬德,率二十万人马,浩浩荡荡向辽东发来。
   却说那大唐兵马连日行军长途跋涉,官兵疲惫,那大刀葛苏文以逸待劳,两军在关外摆开战场,在义州境内唐王战败。
   唐王李世民大队人马退至义州以东四十里时,遇有一座大山曾是辽西闾山,山下崎岖之路侧卧在唐王大军眼前,大刀葛苏文即率队追赶,很快就将唐王人马围在闾山西部老爷岭下,此时情势非常危急。
   那高丽国的葛苏文曾出身道门,并会用邪门法术,能移山倒海,撒豆成兵,呼风唤雨更不在话下。他见唐王李世民向东败去,他催动坐骑拍马便追,看看就要赶上,葛苏文望望闾山,念动真言,用右手中指一点,从闾山山腰移来一道峻岭,横在了唐王队伍前面阻住了唐王李世民的逃路。
   唐军大队人马来到岭下,上下一望,陡壁悬崖,左右一看不见岭头和岭尾,唐军人马在岭前急得团团乱转。
   这时唐王李世民下得马来,撩起战袍跪向苍天;在心中默默祈祷;
   “想我李世民举兵起事以来,从没做过伤天害理之事,虽然在玄武门杀弟诛兄,那也是万不得已,难道今天就让我死于这葛苏文的大刀之下吗?如有神佛保佑,逃过这一劫,本王在此修座庙宇以谢苍天。”
   唐王念罢,只觉得腰中一沉,他伸手一摸腰间袴带,上面挂的是一把钢鞭,这时李世民也意识到了什么,他抽出钢鞭使出平生之力向山崖陡岭打了下去,只听得响亮一声,横来的山岭被唐王打出个缺口来,至今留下古迹叫鞭打石门就在于此。
   李世民重新上马率队从山门间鱼贯而过。
   话说那高丽国将大刀葛苏文,本是侵略者的不义之师,不得天佑,刚才那一声地动山摇,将大刀葛苏文震于马下,他那坐骑银豹狡龙驹两只前蹄腾空跃起,张嘴嘶鸣,扔下葛苏文之后向远处狂奔而去。
   当马转过一圈又回到大刀葛苏文身边之后,那葛苏文飞身上马再去追赶李世民可就来不及了。
   正在大刀葛苏文气得哇哇乱叫,七窍生烟之时,唐军押粮官薛仁贵赶到义州城东,那薛仁贵传说是上方白虎星下凡,身有九牛二虎之力,后来正是大刀葛苏文的克星。当他最后兵败退至鸭绿江边,最终死于白袍小将薛礼方天画戟之下这已是后话。
   就在老爷岭前,白袍小将薛礼派部下继续督运粮草,他却与大刀葛苏文在山岭前撕杀起来,葛苏文手握大刀,薛仁贵紧攥画戟,一个象劈光砍月,一个似出水蛟龙,这你来我往二马盘旋,虽然大刀葛苏文久经杀场,但也难抵白袍小将有九牛二虎之力。数个回合之后,大刀葛苏文被白袍小将杀得汗流狎背,那大刀葛苏文用手勒住银豹狡龙驹,想用邪术治服薛仁贵,哪想那白袍小将自幼受李靖真人传授妙法。那大刀葛苏文大手一挥在心中默念起咒语,顿刻飞沙走石,那磨盘大石头凭空刮起,而且越来越大直奔薛仁贵头顶而来。
   那薛礼不慌不忙,提马握戟轻轻跃起,落在石块之上,这时石块却调准方向,向大刀葛苏文头顶飘来,葛苏文一看来势不妙,他拨马便逃,那白袍小将立马于石块之上“哈哈”大笑也不忙追赶。
   那唐王李世民率军出了鞭打石门,重新整队。这时有小校来报,说粮草押运官在岭西与大刀葛苏文战在一起,唐王见有人前来救驾,他眼望凌空默默谢天,他拨转马头到鞭打石门里望西观战,眼见得大刀葛苏文败北。唐王大喜,这时白袍小将来到唐王面前,下马撩衣跪在唐王面前,口称;“吾皇万岁,小臣救驾来迟,恭请吾皇降罪。”
   唐王李世民下马将薛仁贵扶起,也口念:“不罪不罪。”
   这时已经高日西斜,两队人马合在一起,唐王下令埋锅造饭。数十万军兵凑在一起,远离村落也无水井,各队首领命令部下军卒四下寻找,就在山岭的半腰有一口小井被军卒看见飞马来报,唐王赶到井前,数十万兵马急等饮水造饭,那军卒一瓢一瓢往外盛水唐王嫌慢,只见唐王李世民又撩起战袍,用双手摸着井边用力一扳,那口水井真的倾斜过来,井内之水从井口自动流出来,这便是那眼流传至今的扳倒井。
   吃过饭之后,唐王李世民要在这里安营扎寨,休整军马,李世民仰卧在帅帐之内回想起这一天发生的事,怱然心血来潮,找来军师徐茂功、程咬金前来商议,要在这老爷岭下修筑保林楼以谢天恩。于是徐茂功便命随军来的工匠择吉日动工,只用大刀葛苏文弄法刮来的石块在此修筑起一座保林楼,到后来,山民经常来此采参挖宝,常在楼内歇息,日久之后这座石楼就改叫宝林楼了。
   再后来唐王李世民在众将齐心合力剿灭高丽国侵略军葛苏文,班师回朝到长安之后,李世民经常惦记这里的宝林楼,他在朝中下令,让辽西官府在宝林楼前一座空地上再起造一座寺院,取名叫卧佛寺,让住寺僧人来维护这宝林楼。但谁也不会想到这寺院起造之后,这宝林楼周围从此更是繁花如锦,林间鸟语花香。寺院山门里,宝林楼之上,鞭打石门前,扳倒井沿上,常有仙圣光顾。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寺院建成后曾游历到这里,说他在寺院的后墙上题有这样:“一座寺院平地起,凭空引得仙圣来。”的诗句。
   就在白居易题诗走后不久的日子里,在宝林楼以东半里路,离寺院不远的地方的群山里有座平顶山,山顶平如棋盘。
   这天旭日刚见东升,只见平顶山顶上云雾缭绕,瑞气生辉,朝霞早把这群山林海周围布满了五光十色。
   白云之处,有山下乡民王质上平顶山山顶砍柴,肩扛扁担罔着绳子来到山顶,向这里一看,在瑞霭祥云里有两位老者在此下棋。王质平日里也是棋迷,他便凑上前来观看,但见老者童颜鹤发,神采弈弈,盘腿端坐两位老者举止大方相貌出众那真是一派道骨仙风。
   王质边看棋边看老者,那弈法甚妙步步招高,互不相让。转眼时近中午,一棋局结,对坐老者向王质微笑,另一老者则吟首动听的山歌:“二翁闲来对棋弈,王质观之却尘缘,一盘竟用时三刻,凡间便是五百年。”
   说完,二翁飘然而去。
   王质心中纳闷,他来到了石下去拾斧子和扁担,可是只剩那锈迹瘢斑斧头了,那扁担、绳子早已腐烂得没有影了。王质好生奇怪,他向周围望了望,四周的地形地貌也不是从前了,上下山的路早就没有了,记忆中的小水沟与林间小径已经变成了深沟险壑了。他只好夹着剩下的斧头回到家来,望着所见的变化,王质在想,这得多少年才能形成啊!到了村里变化更大,原来的几户人家的小山村一下子多出了几百户,他好不容易找到了自己家的位置却也大变其样,他想找到熟人询问一下,这究竟是为何,可是寻找半天也没有一个他认识的人了。最后寻找到好事的人一问,说是王姓仍在,这家的祖先在五百前有个叫王质的上山砍柴一去未归。
   王质只好晃着斧头对人说:
   “那个丢失的王质就是我呀!”
   说完之后,他吓跑了所有的人。
   王质这才想起老翁那首山歌:“王质观棋却尘缘,一盘只需时三刻,凡间却是五百年。”
   王质这时有所醒悟,原来下棋两位老者一位是太上老君,一位是南极仙翁。
   王质只好再向那棋盘山顶走去,这时屯内所有人都争相来看这五百年前丢失的王质,可是此时的王质行走如飞,众乡亲哪里追赶得上啊!到了山顶就见祥云四起,仙乐凑鸣,有两位仙童在此等候王质,王质拜别众乡亲在仙童陪伴下,架起彩云向东方腾空飞去。
   从此后宝林楼的僧人和楼下卧佛寺的和尚,也常到这棋盘山山顶来下棋,很想挣染些仙气弄个长生不老。
   至今,棋盘山山顶的巨石之上还留着老君和仙翁下棋刻下的棋盘。从此这宝林楼附近的平顶山也就改叫棋盘山了。
   日月穿梭,星转斗移,千百年过去了。
   转眼间到了中国的抗日战争爆发后的年间,那是一九四四年的秋天,辽西境内仅存的抗日联军闾山抗日支队剩下的二十一个人被驻守在义州城内的日本鬼子,村左大队和伪满警察石传家带领的伪满警察及特务汉奸三百多人围在了老爷岭下。
   自古以来,义州东的老爷岭是兵家必争之地,特别是岭上的鞭打石门,犹如一道关隘屏障。
   这次抗联支队与日本鬼子两军又在这里摆开了战场。
   从早晨一直到下午,两军鏖战,战斗极为惨烈。最后抗联支队因寡不抵众,在外无救兵,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只剩五个人又全都挂了彩。这五名抗联战士撤至卧佛寺的宝殿里,这时日军、伪满警察特务汉奸在义县汉奸警务长石传家的带领下,来到了卧佛寺大宝殿进行搜查,在这十分紧急的情况下,怱然有一股强风钻进了大宝殿内,把宝殿内卧佛的衣衫吹动了一下,这时汉奸特务石传家已经领着日本鬼子到了大殿门外,这五名抗联伤兵忙钻到了卧佛的衣衫襟里。石传家领着日本鬼子进了宝殿,日本鬼子的刺刀的刀尖眼看就要挑到卧佛身穿的衣衫了,就在这时,山下传来了一阵激烈的枪炮声,石传家和日本鬼子真的以为仅剩五人的抗联支队伤兵逃到山下了呢,于是他们跑出大殿往山下奔去。
   日本鬼子和石传家走后,这五名抗联支队的伤兵,钻出了卧佛身穿的衣衫,在宝殿内你看我,我看你,庆幸又避开了一场生死大劫,当他们五人回过头来一看,那卧佛哪有衣衫啊,通身上下都是用泥塑造而成,然后又在卧佛身上涂的颜色。
   那石传家领着日本鬼子和汉奸伪满警察到了山下将响枪那个村子包围起来,忙到天黑,那里哪是发生了战斗,那是一家财主请的老仙儿为财主有病的儿媳妇驱鬼避邪所燃放的鞭炮。
   这一下可把那村左中队长和警务长石传家的鼻子都气歪了,当他们再想回到老爷岭山上搜查的时候,也就天黑找不到路了,他们也只好回到了义州城内。
   在老爷岭上战斗结束后,卧佛寺内剩下的那两个僧人从躲避的山洞内出来。回到了卧佛寺,他们见到了五名抗联支队的伤兵,老僧和小僧把他们领到了善斋房,老僧让小僧把收藏起来的红薯拿了出来,用锅煮好,给抗联支队的伤员们充饥,这五名抗联支队的伤员吃着香甜的红薯,这才想起,支队队员已经有一天多没吃东西了。
   老僧忙着给伤员们查看伤势,他从善堂里取出了他从老爷岭上下,宝林楼周围采的草药,又用锅熬成了水,亲自给这五名伤员擦洗伤口,又用土法帮伤员从伤口中取出了日本赖瓜手榴弹的弹片。
   两天之后,老和尚正为寺内又添抗联支队的伤员而没有粮吃发愁呢,他布置小和尚到岭下去挖秋后的野菜,刚出山门,就见山下来了四台大车,拉来了满满的四大车白米,小和尚高兴得忙请出了老和尚,经才和尚询问,赶车的人说,是老爷岭卧佛寺的僧人到北宁境内化缘,北宁的老百姓自愿把粮食送给老爷岭卧佛寺的。
   这时卧佛寺内两个大小僧人你看我,我看你,更觉奇怪了,原来十多年了,老爷岭上的卧佛寺只剩下这一大一小两个僧人了,在近来山下很紧,日本鬼子的哨卡盘查得很严,他们根本不敢下山化缘啊。
   要以小和尚的意思就先把粮收下,可老和尚深怕其中有诈,如果是日本鬼子派特务上山来侦察,他们吃亏是小事,那这几位抗联支队的重伤员可就……
   于是老和尚更仔细的询问那领头赶车的了。
   那领头赶车的却说:
   “没错,就是老爷岭上宝林楼下的卧佛寺!”
   老和尚问:
   “那你们这一路上就没碰到……”
   赶车的说:
   “这一路上,日本人的哨卡很多。以往都盘查得很紧,可是就今天,他们却就象没看到一样呢。”
   经领头赶车的这样一说,老和尚心里更没了底,他一口回绝了送粮的人说:
   “我们这里没有人出去化缘,你们把粮拉回去吧!”
   这时小和尚着了忙,他说:
   “师傅,这粮……”
   老和尚对小和尚说:
   “你我都是出家人,莫爱财!”
   说完老和尚双手合十:
   “阿弥陀佛!”
   说完老和尚要走回山门。这时那三个车老板和跟车的都下了车对老和尚说:
   “大师傅,没有错真是你们这老爷岭下的卧佛寺的师傅去化缘的,也是那位师把我们领到这山下来的呀!”
   送粮的人越说,老和尚越莫名其妙了,最后没办法,只好让送粮的人进了山门让他们自己来找这化缘的僧人。
   这几个送粮的人来到了宝殿,看到了在卧佛旁坐着一位象罗汉似的维陀佛,,脸上还浸着汗珠呢,几位送粮的人越看越象那化缘的和尚,最后那几个送粮的人指定维陀佛,就是他下山化缘的。
   这时老和尚一下明白了,老和尚在心里想:“这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看来这天下不久就真是共产党的了。”
   从此老和尚给这五名伤员治伤更加精心。又经历了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小日本鬼子的投降。
   到后来这五名伤员伤好后,有两名回到了中共北满,有三名被派到延安去学习了。
   到延安学习的三人中有一名叫袁守成的到义县西刘龙台境内,由于旧伤复发,又病倒在这里,在一农户家养病一冬春,病好后他去延安时为了在路上减少有麻烦,他把随身带的一支驳壳枪留在了这农民家里。又到后来这支手枪成了一九四七年义县西组织农会武装起了重要作用的第一支武器。
   他在这农民家中养病时所宣传的共产主义学说,也成了中共在建立义县西农村政权的火种。
   很古的宝林楼传说也留传到了今天。
  
   作于二零一三年四月七、八、九、十日

共 5531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此是一篇流传于辽宁境内医巫山的神话故事,通篇故事虚实相融,字里行间,渗透着一个主题,那就是:无论哪个朝代,那个政党,得人心者得天下。作者讲的不光是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更弘扬了邪不压正的千古哲理。故事层次清晰,悬念迭起。娓娓叙说中引人入胜。推荐欣赏。【编辑:永铭家珍】【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04104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王福昌        2013-04-10 19:10:36
  十分感谢家珍老师辛苦编辑,再次谢谢!!
2 楼        文友:田浩然        2013-04-10 21:02:24
  这篇小说的容量很大,有神话传说,有王朝帝国的征战,有寺庙的历史,有抗日战争的历史贡献,纵横一千多年的时光,娓娓道来,将故事演绎得跌宕起伏,一气呵成的阅读快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得人心者得天下,这也是千古不变的真理,深刻,形象。欣赏了。问好。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回复2 楼        文友:王福昌        2013-04-11 12:24:52
  谢浩然老师光顾我的小说《千古传公宝林楼》致以春天的问候!!我也喜欢你的作品!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