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笔尖为暖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笔尖散文】名家两“辩徒”

编辑推荐 【笔尖散文】名家两“辩徒”


作者:能读懂 秀才,2225.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167发表时间:2013-04-10 17:11:00

名家二辩徒,惠施与公孙龙,在儒家的眼里不是什么好东西,是不省油的灯,思维怪异,尽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喜欢跟人辩论,对纲纪教化有害无益……,总之,不讨喜。也真的,要是从他们留下来的言论和事情来看,的确不是随“大流”的,也就是说,他们的思维方式,言论自先秦至明清国人的习惯思维方式大相径庭。正统思想考虑的是宇宙、天、道等始基,世界的存在与运行,万物如何演化,君臣、夫妇、父子等纲纪人伦,道德教化,或者心性、理等这些大问题。名家似乎对这些不感兴趣,注意力集中在一个个具体的事物和语言上面,他们喜欢将具体的事物进行概念抽象,然后试图用语言来进行描述和研究,对概念着重于语言逻辑的分析是他们思维的特色。一句话,他们考虑问题的方式就是跟人不一样,这种思维方式与西方人倒是有几分相像,随便找几本西方的哲学书来翻翻,就会有这种感觉。
   “辩徒”似乎是贬义词,有点“下三滥”的味道,不过读完这两人的东西(好在留下来的并不多),我感觉他们并不令人讨厌。说好辩,先秦诸子除了孔圣人,哪个不好辩?孟子自己说是迫于无奈,却也承认“好辩”,荀子更是将先秦诸子骂了个遍(孔圣除外),墨子在摩顶放踵实践“兼爱”的同时也不忘跟人辩论,儒法之争到现在好像也没有停止,阴阳家邹衍帮着儒生在平原君面前大放公孙龙坏水,逍遥自在的庄子一个劲的揶揄孔家弟子,与惠施碰到一起就辩个不停。为什么唯独将名家说成是“好辩之徒”,原因可能就如前所述,他们的思维方式,辩论不“随大流”。
   儒家斥责名家的言论多多,但是都没有引起辩论,属自言自语。
   从庄子与惠施的辩论就能非常明显的看出两种思维方式碰到一起将发生怎么样的有趣“争论”。《庄子.秋水》的最后记载了这两位好朋友著名的“濠梁之辩”。
   两人悠闲地逛到了濠水桥上,庄子看着水里的儵鱼说:“儵鱼在水里悠然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你;你不是鱼,所以,你不知道鱼儿的快乐,也是完全可以断定的。”庄子说:“请回到我们开头的话题。你说:‘你怎么知道鱼快乐’这句话,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啊!”
   当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的时候已经是同意惠施的看法,否定了自己前面的话,惠施精明,立即抓住,用庄子第二句话的逻辑来证明庄子自己的误谬:既然你说我不是你,不知道你,那么你也同样不知道鱼的快乐与否。用逻辑的术语来说,惠施用的是所谓“归谬法”,即用你的逻辑来推理你的观点,最后得出荒谬的结论。接下来庄子的话就明显的是狡辩了,“‘你怎么知道鱼快乐’”这句话,明显的是将惠施的意思先歪曲再用之:惠施用的否定句式,否定了庄子知道鱼快乐,而庄子将其解释为肯定语句,即惠施承认庄子知道鱼快乐。庄子是“相对主义”的诡辩。惠施赢,庄子输。
   后世理性主义思想家们如是评论上面两人的辩论。
   还有另一种评论:鱼是否快乐,庄子的感悟,用语言逻辑是无法推理出来的。庄子看问题用的是万物齐一的思维方式,这在他的“齐物论”里详尽的论述过。万物齐一,即天下万物都是一样的,化生,主宰万物的“道”也是无处不在:“在蝼蚁,在……。”,蝴蝶和庄周分不清,因为“道”相同,齐一,那么鱼和庄周也一样,所以我庄周能感觉到鱼的快乐,这就是因“万物齐一”而心灵相通,用语言怎么能够说清楚呢?如同“佛陀拈花,迦叶微笑”,以心传心,不需要语言的。执着于言语逻辑未必能达真理,人的心灵能力可以直接感悟真实。
   庄子说,我是在桥上知道鱼快乐的,《秋水》全文到此戛然而止,后面惠施又说了什么,庄子又是如何应对的,不得而知。庄子看出来了,两种思维方式,或是从两个不同角度看问题,是不可能争出个结果来的。庄子真是聪明。
   惠施的语言逻辑分析有道理,但我更喜欢庄子。
   公孙龙比惠施小,但是其思辨能力不亚于惠施。《公孙龙子》中记载了他与孔子第七代孙孔穿的一次辩论。孔穿对公孙龙说:我很想拜你为师,但是你那个“白马论”我实在不能接受,请你放弃这个说法,我就立即拜你为师。公孙龙回答:我就是靠这个说法成名的,你要我放弃,那我就没什么可以教你的了。公孙龙早就看出了孔穿的用意,所以接着说,你要拜别人为师,是因为智力和学术不如人,现在你要我放弃自己的学说,那就等于要我先拜你为师,你来教我,然后你再拜我为师,这太荒谬了。公孙龙的逻辑推理能力远远高于自作聪明的孔穿。孔穿不赞成公孙龙的“悖论”,完全可以以理批驳,可却选择耍小聪明,把“学富五车”的公孙龙当呆子,挖了陷进引诱公孙龙,却自己跌了进去。
   这个公孙龙不愧是个好辩之徒,既然人家提到了他自以为得意的“白马非马”论,那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来宣传一番。接下来,他对孔穿说,“白马非马”的观点,仲尼也是同意的,意思是,你孔穿和儒家的老祖宗都赞成我的这个观点。当年楚王打猎,丢了一张好弓,手下人要去找,楚王说,楚人丢了弓,楚人拾去,不用找了。仲尼听说后说,楚王的眼界,仁义还是不够,应该说人丢了弓,人拾去。孔子的意思很明白,要楚王放眼天下,不要只看着楚国一国,要行仁于天下人,不能只限于楚人。公孙龙说,既然别人肯定孔子能把楚人和人分开的说法,却否定我把白马和马分开呢?这也是不对的。
   公孙龙在自己的“白马论”中,关于白色和马的论述有一个明显的逻辑谬误,在过函谷关的那个说法是荒谬的:如果将概念抽象出来看,即白色、马和是两个有着不同内涵的概念,公孙龙将两个不同概念的东西硬是混在一起谈。公孙龙大概也察觉到了这个说法的不对劲儿,于是又补充说明:如果要马,牵上黄,黑马都行;如果要白马,那么牵黑马,黄马来就不行,所以白马非马。这句话后一句是对的,但是前面一句,公孙龙故意不说牵上白马也是可以的,他隐藏,偷换了概念,哈哈!所以说公孙龙这个论述是荒谬的,公孙龙不冤。
   白马和马的概念外延不同,但是却都具有“马”这个内涵,概念外延广的可以涵盖外延少的,相反则不行,不能同等起来。比如马是个纯抽象的概念,因为马只能通过白马,黑马黄马等才能表现出来,要找一个马,不可能。但马这个概念的外延可以涵盖所有的颜色的马,黑马,黄马,公马,母马,斑马……白马都行;而白马概念的只能代表白马,不能说白马是黑马,黄马。犹如上面楚人和人的例子:人的概念外延要大于楚人,说人,包含了楚人;但是说楚人,只能是楚国人,秦燕赵等人是不行的。
   如果公孙龙是在说白马和马这两个概念的不同,那是不错的,即能用马来涵盖白马,但不能用白马来代表马,在纯抽象概念意义上可以说“白马非马”--白马和马的外延不同,不能同等。人也是一个纯抽象的概念,人只能通过人男人、女人,大人、小人,楚人,赵人......等表现出来,公孙龙在举完了孔子关于人和楚人的例子后不敢说“楚人非人”,他知道,白马非马被人误解,问题不大,顶多挨骂,要是说“楚人非人”,那楚人非要了他的小命不可。
   白马非马,全看你站在那个角度来理解。
  

共 290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本文采用众人所知的“濠梁之辩”和“白马论”较为通俗地阐述了惠施和公孙龙的观点,使读者对名家战国时期的代表观点有所了解。推荐,作者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野,虽然名家没落,他们的观点被称为“诡辩”,却为我们提供了看待问题的另一角度。问候作者,感谢赐稿。【编辑:晴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晴安        2013-04-10 17:15:02
  我想多看看方面的观点以及言论,有利于培养看待问题的全面性和换位思考。但,在我看来,虽然两人的言论有理,但诸多人生活在这个世界,若没有一定的标准,就会大乱,万不可以这种观点看世界。
靠自己生活,连灵魂都是安宁的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