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心灵之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心灵·散文】谒昭君墓

精品 【心灵·散文】谒昭君墓


作者:燃烧的火把 秀才,1725.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232发表时间:2013-04-11 13:19:03
摘要:王昭君。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出塞和亲”,嫁于匈奴呼韩邪单于,促成汉与匈奴的民族和睦与融合。她的“和亲”行为,她的历史功绩,一直深得后人赞美褒奖。但是,前人后人对于王昭君出塞远嫁,几乎都认为是她主动请缨,于是就有了弹美琵琶唱着歌的欢天喜地场面,仿佛她不是远嫁胡人,而是嫁了心中如意郎君,早就等着这一天了。但为她设身处地一想,也未必完全如此。一个普通宫女,她没有那么高的政治觉悟。“出塞远嫁”应当是无奈的。值得肯定的是,王昭君的确非一般女子,毕竟她去了西域,嫁于“胡人”为妻,并在那里入乡随俗生儿育女,传播中原文化,客观作用是不用怀疑的。因此,她的精神是高尚的,值得后人讴歌赞美。

王昭君,又名王嫱,西汉元帝(公元前48—前33年)至成帝(公元前33年—公元前7年)时期的湖北秭归(今兴山)人,与时隔两百多年前的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同乡。秭归有幸,既出了一位大诗人,又出了一位大美人。没有哪位大诗人,千年文学少了一页辉煌;没有哪位大美人,千年史学少了一层波澜。
   “千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这位出身寒微的荆楚佳丽,与在她之前的越国西施和在她之后的三国貂蝉、唐代玉环一起,合称古代四大美女,所谓“闭月羞花”与“沉鱼落雁”,她就是“落雁”。传说她“和亲”出塞,车马劳顿,途中小憩于黄河岸边。天上一群飞雁惊其容貌如花,纷纷栖落在她的周围,注目张望,直到她登车远去,才离地续飞。琵琶古曲《平沙落雁》取材于这一既动人、又悲壮的凄美传说,哀哀怨怨地弹奏至今。这样一位风华绝代的美人佳丽,一位没有高贵血统与显赫门庭的民间女子,却远嫁匈奴,花开大漠,最后凋零异国他乡,埋骨敕勒川下。孤坟青冢,西风残阳,这就不能不让千年后人哀世道之无情,悲人生之多艰,叹红颜之命薄了。多少同情泪,至今流未干!
   我是第一次踏上史称“漠南”的内蒙古高原,第一次站在王昭君的墓前。蓝天,白云朵朵;大漠,秋色如画;草原,秋风似歌。人世间几曾千年沧桑,草原上几曾草丰马肥,还有那一轮轮在大漠风沙中圆了又残、残了又圆的秦时明月,那一座座在金戈铁马、狼烟四起的战乱中,塌了又筑、筑了又塌的汉时雄关,或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或山川如昨,风光不再。而在苍茫的祁连山下,滔滔的黑河岸边,呼和浩特市南郊的十公里处,一片幽静的陵园里,一座巍峨的大墓矗立在蓝天白云之下,沉默在秋风秋色之中。这,就是名垂今古的昭君坟,史称“青冢”。
   “前临黑河后祁连,黄沙千里胡马迷。其地万古无春风,但见白草常离离”。古人怜香惜玉,为之感叹不已。昭君坟之所以被誉为“青冢”,据说是因为坟墓上的茂密青草,从来就不曾随秋风霜雪凋零枯萎过。在这朔风千里、黄沙滚滚的大漠塞外,这应当是天人感应。一个让历史至今仍念念不忘的荆楚女子,一位误过了几多花期的汉室宫娥,一位一直让大漠草原歌唱缅怀的“宁胡阏氏”,即便已死去千年,也依旧青丝满头,青春焕发,生命之树常绿。中华民族幸甚,五千年历史幸甚。
   昭君出塞“和亲”,时在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而在这一年,王昭君一走,正当年富力强、四十三岁的汉元帝也随之驾崩了。
   元帝自然是在主持完“和亲”仪式,昭君随呼韩邪单于走了之后,才突然暴病死去的。这戏剧性的一幕,让多愁善感的后来人浮想联翩,伤世感怀。“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角垂”“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尽管古人的诗词歌赋,从不同的侧面赞美昭君,歌颂出塞,但怎么也抹不去的悲情色彩,依旧洋溢在字里行间,即便是在千年后的今天读之,也让人悲从中来。那种既为美人而悲、更为元帝而哀的凄凉悲戚氛围,怕是永远也难以完全驱散的了。
   王昭君,荆楚山水哺育出来的清纯女子,因其容貌倾国倾城而选入宫中。一国之地,不分大小贫富;一国之君,不分圣明昏庸,或许缺将缺相,唯独美人不缺。汉元帝接过自汉武帝以来逐步形成的强国盛世,享受着江山稳固、四海安宁的太平日子。作为人君,人生之乐由他尽情消受。但是,他也同所有皇帝一样,自己并不知道宫中到底有多少美女娇娃,天天望断秋水长天,时时期盼巫山云雨,渴望御驾临幸。但男女之欢是个行为人,皇帝是人,无分身之术,无所不在的赫赫皇权也无法分君之忧,帮不上忙。苦了多少如花似玉的青春佳丽。
   王昭君虽然到了汗元帝身边,却一直无缘龙床,侍寝春宵。也许是她有着与同乡屈原大夫的相同血性,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然而,男婚女嫁,行洞房之礼,成床第之事,享鱼水之欢,古今亦然。作为正姹紫嫣红的女人王昭君,却没有得到她应该得到的。她的命运,或许就由此成为定局,除了远嫁他乡,“和亲”塞外,已经别无选择。因为她人已入宫,在法律上就是皇帝的女人,即便她有意主动红杏出墙,怕也难有男儿色胆包天,暗度陈仓,因为一旦露出蛛丝马迹,那可是要掉脑袋的呀!于是,她走了,且一去不复,做了胡人之妻,为胡人生儿育女,最后老死大漠。
   后人自然都是性情中人,对于这位既身轻如燕、更艳光照人,不仅空把荆楚春色付与流水,最后大漠风沙埋了香骨的王昭君,哀美人之大不幸的千般情愫,自是油然而生。同时,也感叹汉元帝的愚笨昏庸,错过花季,误了佳期,更抱怨汉元帝优柔寡断,忍痛割爱,让呼韩邪单于从自己的怀抱里抱得美人归去,眼睁睁地让那朵水灵灵的水莲花儿,上了“胡人”的马车,然后浩浩荡荡向北而去,留下千般哀愁,一脸泪花,汉元帝追悔莫及,心碎肠断。
   站在男子汉大丈夫的角度上,拱手把自己的女人送入别人怀抱,实在是奇辱大耻,即便是草民布衣,也当拼杀个鱼死网破,即使不能手刃情敌,也当血溅风流!更何况身为大汉天子的汉元帝乎!但是,又恰恰因为此事事关皇帝,你可以为王昭君鸣不平,但不能把责任归罪于汉元帝!由此,就派生出了一个贪赃枉法、索拿卡要的宫廷画师毛延寿来,说是昭君没有给他送礼行贿,被他有意丑化,在王昭君的画像脸蛋上点了一颗要命的“克夫痣”,导致美若天仙的王昭君帝不临幸,一直掖庭待诏。当“和亲”议定,昭君面君辞行之时,蒙在鼓里的汉元帝才一睹芳容,但此时已经到了只有傻眼的份儿上了。自古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堂堂大汉天子,又岂能出尔反尔,撕毁盟约?盛怒之下,毛延寿人头落地。虽然宋代的王安石为毛鸣冤,“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但是,谢了的花儿明年还会再开,飞走的雁儿明年还会飞回,但让人抱走了的美人儿却不能复还,悔恨交加的汉元帝能不斩杀毛延寿,以泄心头之恨吗?然后,他也追一缕香魂上了西天,真算得上多情汉子了。元人一出《汉宫秋》,唱得后世泪流满面。
   昭君一生以及她的“和亲“出塞,站在她个人的角度上无论你怎么看,都是以悲剧开始,也以悲剧收场。民间女子入选进宫,本身就不是好事,而入宫以后,又一直形单影只,孤芳自赏,盼也罢,怨也罢,苦也好,悲也好,反正“春风不度玉门关”。但远嫁大漠,虽然贵为“阙氏”,却又老夫少妻,尽管不乏荣华富贵,但也难免因为年龄性格、生活习俗、文化观念诸多方面的客观差异而有不适之痛。尤其是呼韩邪死后,按照习俗下嫁给呼原配的儿子为妻,侍二夫,妻父子,最后老死塞外。这样的人生结局,站在女性的角度上,难道不是天大的不幸与悲哀吗?想个中细节,自然感人至深,不能不让人泪湿衣襟。
   “生乏黄金枉画图,死留青冢使人嗟。”李白为之动容。
   “昭君本楚人,艳色照江水。楚人不敢娶,谓是汉妃子。谁知去乡国,万里为胡魂。”苏轼为之惋惜。
   但是,事物又是多面性的,更况是千年前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
   焦延寿,汉代大学者,著书立说,昭帝时曾在朝为官。他与王昭君同一时代,年龄稍长于她。“昭君守国,诸夏蒙德”“交和结好,昭君是福。”在这位同时代的人看来,王昭君远嫁千里,却惠及天下苍生,于国于她本人都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
   赵介,元末明初人,博通六经,诠释老庄,也是有名诗人。其诗云:“傍人莫讶腰肢瘦,犹胜嫖姚十万兵。”赞其出嫁,功不亚于汉武帝时以多次打败匈奴而扬名的霍去病,虽然尤衷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但细细揣摩,又似乎并不完全如此,一抹聊侃味儿也自在其中。
   到了现代,几乎就众口一词了。
   张执一,当代政治家,原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后人偏代古人忧,争道昭君出塞愁;毳幕高歌寒月夜,远胜长锁汉宫秋。”
   谢觉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万里长城杨柳绿,织成蒙汉一家亲。”
   翦伯赞,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千首哀词万首诗,同声歌哭说妍媸。和亲本是汉家策,出塞如何怨画师?”
   还有郭沫若、田汉、曹禺等戏剧大师创作的戏剧《王昭君》,同样在一片赞美声中先后隆重上演。而最能反映当代人认识标准的,当首推原国家代主席董必武的《谒昭君墓诗》:“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董老直抒胸臆,大有一语而关千古之口的大家气慨。
   一个被皇帝遗忘的待诏女子,因为一场政治联姻,把她推向了千里大漠,更推到了千年历史的高度。在她的身后,留下了一路的同情与悲歌,也留下了一路的称颂与赞美,无论西施、貂蝉或杨玉环,相比之下,都黯然失色,苍白几许。
   西施,以其惊人美色而致吴国灭亡,类似当今西方世界的赤裸特工、美女间谍,后世对她毁誉参半。
   貂蝉,以其让人魂不守舍的缠绵风流,离间亲情,淫乱天伦,致子弑父,既毁了董卓,也毁了吕布。
   杨玉环,以其别样的温香软玉,先为寿王妃,后为明皇妻,干政乱朝,祸及江山,是李唐王朝由强盛转向衰败的润滑剂与加速器。
   这三位美人,或多或少都属于祸国殃民的狐狸精,是美女,但绝非淑女。出卖色相,滥情纵欲,染指朝纲,是她们的共同点。当然西施出卖色相似可又当别论,因为站在越国的角度上,或许也可以看作是以身许国,虽然不那么光彩,但也能为后人理解与包容。
   昭君则截然不同,她是名正言顺的嫁人,光明磊落的“和亲”。远嫁大漠客观上带来了中原边界半个多世纪的和平与安宁,促进了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蒙汉一家亲”传为佳话。后人欣赏赞美西施、貂蝉、玉环,多源于美人情结,但欣赏赞美昭君除了少不了的美人情结,还有一种对于一代巾帼的崇拜与敬仰之情。其实包括王昭君在内的古代美人,都是红颜命薄,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了政治舞台上的牺牲品,为权力所强奸。
   明亮的高原阳光,照耀着蓝天下的大墓;醉人的秋风,一往深情地摇曳着大墓上的绿树青草。
   置身墓顶,极目四顾。蓝天,还是王昭君出塞时的那片蓝天,而天上飞翔的大雁,却已不再是曾经栖落在她身旁的大雁,塞外大漠更不再是昭君曾经放牧耕织的塞外大漠了。
   王昭君“出塞和亲”,历史一直在哭哭啼啼或欢欢喜喜的争论纠缠之中,走过了一代又一代,如同历史总是在有情与无情中翻过一页又一页一样。而我一个无名的千年后人,既深为昭君的义无反顾而敬佩不已,同时又似乎同样是“后人偏代古人忧,争道昭君出塞愁”了。
   我一直认为一个出身低微的弱小女子,远嫁塞外大漠,不作汉人妻,且为“胡人”妇,难道真的就没有一丝痛苦与哀伤吗?真的就会高高兴兴地弹着琵琶唱着歌,跟着形同路人、长如父辈的呼韩邪单于欢天喜地、心花怒放而去吗?尽管此时汉、匈早已化干戈为玉帛,呼韩邪单于主动上门提亲,但要去的地方毕竟是“八月即飞雪”的“胡地”呀!那即将与自己朝夕相处的,毕竟是逐水草而牧的马背民族呀!况且在当时的汉人意识里,大漠塞外,飞沙走石,人烟稀少,荒芜苍凉,一个多么陌生而又不可想象的地方呀!这对于一个年轻少女,想起这些一定会有几丝畏惧,甚至一怀恐怖。同时,在她前面出塞的姐妹们留下的种种伤感,她也不会没有所闻。比如,汉武帝时期的乌孙公主(本名细君)“和亲”乌孙国王昆莫猎骄靡,“吾家嫁吾兮去远方,远嫁异乡兮乌孙王。酪为浆兮毡为帐,思故乡兮心内伤”。而在此之前的吕后曾经极力阻止她的女儿大公主出塞,逼着刘邦选一宫女所生之女冒充王室公主,远嫁匈奴冒顿单于。
   至于“出塞和亲”改善了汉匈关系,促进了汉匈民族的和睦与团结,加快了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无论是当时的现实意义或以后的历史作用,包括王昭君在内的当事人怕也未必清楚。她们不惜远嫁大漠,首先是皇命难违。如王昭君,一个来自民间又无任何背景与地位的待诏女子,除了服从还能有别的选择吗!不去不仅自己有可能掉了脑袋,甚至还会连累家人族人。其次命运使然。侍寝待幸,飘渺无着,茫然无期,曾有多少妃嫔宫娥,都在漫长的等待中人老珠黄,到头来“落花流水春去也,不再回”。而“出塞和亲”,即便是一去不复,千辛万苦,但比起在人性的压抑痛苦中备受煎熬,暗淡凄凉地度过一生,无疑要光彩亮丽几许。追求情爱肉欲不分男女,也不论古今,更不分达官贵人与布衣草民,王昭君也不例外。何况此时汉匈关系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汉高祖到文帝到景帝因为国力不济,出于无奈,被迫以美女、马匹等财物相送,以换取边境宁安,已转变为因武帝、昭帝、宣帝几朝的连续讨伐,尤其是武帝朝的大规模用兵,再加上匈奴内讧火拼,强大的匈奴国已今非昔比,衰败垂成。呼韩邪单于也正是看清了这一点,为求自保,才主动上门求和修睦,甘为汉婿的。可见武帝前的“和亲”是弱者向强者的乞和,是屈辱性的,与晚清的慈禧太后“以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无二;武帝后的“和亲”强弱双方已换了位置,是恩赐性的。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昭君“出塞和亲”,自然要比前面的姐妹多了些许宽慰,至少已不再是低三下四去充当一种平衡关系的筹码,以自己的美色,去冲淡对方膨胀的疆土野心。但尽管如此,也毕竟是远嫁大漠,“秋风瑟瑟秋悲凉,秋云荡荡愁断肠。路无迢迢路望尽,山高重重山凄凉。”不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抹不去那让人伤感的一面。因此,王昭君也不可能一路笑声一路歌,坐着马车走天涯。当她走出“国门”的那一时刻,离愁与伤别应该是她难以抑止的心态与情感。
   自古女子出嫁,即便是东村嫁到西村,村头嫁到村尾,不也哭哭啼啼,连哄连劝才上花轿的吗!何况她嫁于千里之外的“胡人”呢!至于深明大义,担当使命,都是后人赋予她的,小女子们不会有那么高的思想觉悟。如果她当时真是那样想的,那么站在古人关于国家的概念角度上,王昭君不仅是“爱国主义者”,更是“国际主义者”了。
   秋色还是古时的秋色,青冢还是古时的青冢,昭君也还是古时的昭君,只有这塞外大漠,已不再是古时的塞外大漠了。昭君生前以及在她前面的姐妹们曾经安身立命的地方,已从她们生前的版图中分离出去,呼韩邪单于以及他的先祖灵骨,埋葬于曾是故土今是异乡的大漠之北。但昭君是有幸的,虽然未能葬于荆楚的山水之中,却也终归魂归故土。嫁在漠北,葬在漠南,虽然青冢里埋葬的只是衣冠,骨骸何处不得而知,但毕竟一缕香魂,可以自由地飘荡在故国今天的蓝天下。而那些先她而去的姐妹,如细君、解忧,则不知芳踪何处。
   从西汉王朝到中华民国,漠南一直在大中华的版图之内。如若不然,历史就不知道该怎样面对昭君,面对青草覆盖下的青冢了!
  
   2008年8月于呼和浩特

共 576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王昭君是四大美人之一,汉元帝时被入选为宫女,可不幸的是由于画师毛延寿的丑化,一直未得到皇帝的宠幸。后来被迫和亲,远嫁塞外,成为大漠呼韩邪单于的妻子“宁胡阏氏”,最终老死塞外。此文是作者亲临“漠南”的内蒙古高原,第一次站在王昭君的墓前的所感所想,让人不禁感叹嘘唏一代佳人的命运。对于“昭君出塞”的故事,众说纷纭,历史功过只能留与后人评说。但是无论如何,历史不会改写,昭君的美丽与功过更是无法抹灭的,正如作者所写的那样:“一个被皇帝遗忘的待诏女子,因为一场政治联姻,把她推向了千里大漠,更推到了千年历史的高度。在她的身后,留下了一路的同情与悲歌,也留下了一路的称颂与赞美,远嫁大漠客观上带来了中原边界半个多世纪的和平与安宁,促进了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蒙汉一家亲”传为佳话。”相信看完这篇文字,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感受吧。【编辑:夕阳ann】【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04113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夕阳ann        2013-04-11 13:22:16
  拜读火把老师的又一篇佳作,再一次深刻的认识了昭君,感受历史和历史人物,从中受益匪浅。遥祝老师春天快乐!
以文会友
2 楼        文友:澹雅        2013-04-11 14:32:55
  拜读火把老师的大作总感觉耳目一新,厚重的历史在老师的妙笔下生辉!受益匪浅,欣赏!恭喜加精!
3 楼        文友:晚枫        2013-04-11 14:53:01
  赏读获益!问候火把。
诗,生命揉搓出来的悲欢离合。
4 楼        文友:雨春        2013-04-11 18:12:58
  千古琵琶语,定国又安邦。谁知心中恨,遥遥青冢情。今人叹汉事,国强才民安。欣赏,拜读!
走别人踩过的路肯定是一条非原创的路,所以地铁成了现代城市的毕由之路!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