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天涯诗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天涯散文】隔壁是菱窠

精品 【天涯散文】隔壁是菱窠


作者:四川何大草 童生,992.3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629发表时间:2013-04-12 11:02:34

我任教的大学,在成都东郊狮子山。出北校门,下缓坡,有一座朴素、安静的宅院,这便是作家李劼人故居,他亲笔名之的“菱窠”。20年前的盛夏,我还在晚报做记者,曾和好友曾智中骑车上山,头一回到菱窠喝茶。那时的菱窠,已是免费开放的小公园,花影摇曳,好些老人在这儿喝茶,遛鸟,颇有故主人喜欢的市井气。门前是菱角堰的一池微澜,再引颈遥望,就是蜿蜒翻越龙泉山脉的东大道。菱窠的位置,正处在成都的郊区,暗合着文学的处境,即边缘。
   菱窠占地近五亩。据故居文管所副所长郭志强先生介绍,抗战中,为躲避日机轰炸,李劼人在此买地,修建了一座“疏散房子”,即现在的故居主楼。当时是以黄泥夯墙,茅草覆顶;为了存放书籍字画,在房上修了低矮的一层阁楼。此外,还有三间厢房、一间厨房、一个猪圈、一个厕所、一口水井。1957年后,李劼人用稿费将主楼改造成砖墙和小青瓦屋顶,系典型的清末民初川西民居风格。他在这儿生活起居、写作阅读,直到1962年病故。
   今日菱窠,李劼人离世虽已50年,故居有过翻修,但陈设如旧,仍保留着故人犹在的旧风貌。常有市民在主楼下喝盖碗茶,摆龙门阵,而李劼人盘桓抚摸过的五棵樟树、一棵柳树、一棵银桂,亭亭如故,见证着流年、风雨。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批批有才华的文学青年纷纷走出外省,投身主流文化的中心城市如北京、上海等等,住会馆睡亭子间,组建社团,创办刊物,或吟风弄月,或激扬文字,蔚为一时的主潮。而与此同时,1891年出生的李劼人,却安坐在自己的家乡,写出了长篇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等等。半个多世纪过去以后,彼时的主潮已经凝冻为历史,当初曾使人激动不已的许多小说多半已难以卒读,但李劼人的作品却正像巨大的冰山一样朝读者漂移而来,诱使人去一次次探寻它们潜在的意义。以《死水微澜》为例,上世纪80—90年代,曾被改编为话剧、川剧、舞剧、电影、电视连续剧,除电影稍逊之外,其它形式均获得了很大的反响,荣获过中国戏剧、戏曲界的各种重要奖项。中国近现代多如牛毛的长篇小说中,在当代被这么多艺术种类移植,并取得如此成功者,《死水微澜》可能是仅有的一部。
   李劼人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外省作家,他在故乡成都度过了作为文人的一生。他不仅说成都话,而且用成都话思维和写作,甚至还善于品尝、烹调成都的美食,这不仅可以他书中对美食的描写为证,而且他还真的开过题名“小雅”的菜馆。但是,李劼人不是一个只识得子曰的老塾师,也不是在悠然间采菊东篱的隐士。他说成都话,同时他还会说巴黎话。当“五·四”运动的风潮翻过秦岭、穿越夔门波击到偏僻的西南时,李劼人离开成都,行程万里,于1919年12月抵达法国。在巴尔扎克和雨果的故乡,李劼人主要从事法国文学的学习和翻译。四年半之后,他返回了中国。巴黎生活对李劼人的影响,也许可以从多年后另一位旅法画家的自述中得到印证。1961年,在巴黎功成名就的赵无极说,“在我成为艺术家的过程中,不能否定巴黎的影响,我必须同时指出:随着我的成长和自信的确立,我逐渐发现了中国。……是由于巴黎,我才回归到根深的本源。”在取道南京回成都的过程中,李劼人还作出了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决定,那就是坚辞了朋友推荐他到东南大学执教。李劼人说,因为“东南大学复古空气甚浓,与我的怀抱大异。”李劼人从遥远的法兰西,回归到自己的根深的本源,却并不想变成一条腐朽的根须,他拒绝复古。
   李劼人的艺术本源,存在于成都的乡音和乡土之中。只有坐在自己狭窄的家中,他才能够真正写出那些超越时代和地域的不朽之作。家,对李劼人来说,不是巴金笔下用来控诉的家族和祖宅;也不是浪漫主义者口中又伤感又抽象又虚玄的字眼。他的家,家乡,弥漫着成都潮湿清新的空气,茉莉花茶飘香,床头桌椅因长久摩挲而现出温暖的纹理,细节精细,手感舒适。1935年,李劼人在家中写出了《死水微澜》,又接着写《暴风雨前》和《大波》。他自然不知道,这一年,远在北美大陆的某个偏僻之处,也有一个作家像他一样安坐家中,写完了他的代表作之一《押沙龙,押沙龙!》的初稿。这个人叫威廉·福克纳,注定要影响二十世纪小说写作的“美国南方的土生子”。李劼人的本意也许是要写出左拉式的“卢贡·马卡尔家族”,然而他在精神气质上,其实与素昧平生的福克纳更为生气相通。乡土人情的观念,贯穿了东西方两位小说家生活与创作的始终。福克纳在好莱坞打工期间,老板见他在闹哄哄的办公室无法工作,就让他把任务带回家中去做。老板所说的“家”是指他在好莱坞的公寓。而对于福克纳来说,“家”却只有一个,那就是千里之外的密西西比故乡,于是他理所当然地遵命回到了那里。这就和李劼人一样,家就是邮票般大的故园,家就是朴素而温暖的菱窠。当一代苦闷的青年愤而离家出走的时候,李劼人成了一个“家”的文学守护者。当文坛为“启蒙”与“救亡”的主题而争鸣不休的时候,李劼人则用小说的形式,从容不迫地再现了本世纪初“启蒙”、“救亡”、“革命”、“爱情”在外省上演的悲喜人生。
   中国近现代的著名小说中,以“家”和乡土为主题的,当然不止李劼人一个。巴金是李劼人的同乡,他也姓李,他的《家》,在当时曾发出过振聋发聩之音,对“家”的黑暗、礼教的虚伪、人性的丑恶所发出的痛彻肺腑的控诉、谴责、诅咒、鞭笞,曾有力地呼应过大时代的家庭革命、社会革命。湖南作家沈从文反复描述的故乡湘西,则有着桃花源一般的宁静和美丽,溽染着梦想中的乌托邦色彩。但是在李劼人的笔下,故土却充满了日常生活的烟火气息,有冬天死水般的沉重,也有着春情勃发的波澜。有贫穷、愚昧,也有憧憬、抗争。有批判揭露,还更有悲天悯人。声色肉欲,波谲云诡,放在那个世纪之交的大动荡时代里,无论是邓幺姑、罗歪嘴、顾天成、刘三金,还是楚用、黄表婶,谁不是善恶同体,正邪难分,让人爱恨交织!
   我个人以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长篇小说以萧红的《呼兰河传》、钱钟书的《围城》、李劼人的《死水微澜》为最好。《呼兰河传》乃诗化小说,是一种异类的好。《围城》在形式上接近完美,但它过巧,过巧则轻。唯有《死水微澜》携带的历史最为厚实,而故事又最为精彩,书中那个亦侠亦邪、烈火情欲的邓幺姑,之令人难忘,只有话剧《雷雨》中的繁漪可以媲美。
   十七卷本的《李劼人全集》已在去年出版了,20年前和我同去菱窠喝茶的智中兄即是编者之一。我是李劼人辞世那年出生的成都人。今天,我翻阅着他的书,感慨他旺盛的创作力,也叹息他留下的遗憾。他眼界之广、识人之深,更有才华纵横,是很有可能成为福楼拜、乔伊斯、福克纳般伟大作家的。然而,他没有。他因为爱成都,一辈子都在写成都,从细微末节上写透成都的特质。很多特质就普通人而言,都是可爱的,然而,放在他身上,却成了小毛病,他最终就是被这些小毛病耽误了,——太名士、太合群、太多才多艺、太多想做的事、太琐碎(每天用一分钱也要亲自上账)、太耐不得孤单。譬如他办报纸,因为纸张贵,就自己办纸厂,这个纸厂耗了他二十多年的光阴,身心俱疲,然而没有赚到钱。但,作为作家,他静下心来创作小说的时间,才仅仅两年多。即便是天才,两年多也很难写出一个伟大的作家来。《死水微澜》之后,李劼人的小说一部比一部长,却一部比一部粗,如果说旧版《大波》瑕瑜互见,那么新版《大波》几乎要硬着头皮才啃得完。
   伟大的作家一生只做一件事,写作。但写作,只是李劼人做的许多事之一。
   天气好的时候,我会携本书,步出北校门,下缓坡,去菱窠喝一碗茉莉花茶,发一会儿呆。窗内人影一晃,我恍然觉得,他正伏在桌上续写成都的春秋。
  
  
  

共 307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读着这篇成都作家何大草的散文,陪感亲切,不只因为我也在成都,我也崇拜成都作家作家李劼人的小说。这是很幸运的事,作者热爱李劼人,隔壁就是李劼人的故居菱窠。“可以天气好的时候,我会携本书,步出北校门,下缓坡,去菱窠喝一碗茉莉花茶,发一会儿呆。窗内人影一晃,我恍然觉得,他正伏在桌上续写成都的春秋。”本文介绍了李劼人的故居菱窠,更介绍了李劼人的文学之路和他那些不朽的作品。感谢赐稿,推荐加精。 (责任编辑:秋觅)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30414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觅        2013-04-12 11:12:18
  读着这篇成都作家何大草的散文,陪感亲切,不只因为我也在成都,我也崇拜成都作家作家李劼人的小说。
   本文介绍了李劼人的故居菱窠,更介绍了李劼人的文学之路和他那些不朽的作品。
秋觅
2 楼        文友:笺上蓝蝶        2013-04-12 17:20:05
  我个人以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长篇小说以萧红的《呼兰河传》、钱钟书的《围城》、李劼人的《死水微澜》为最好。《呼兰河传》乃诗化小说,是一种异类的好。《围城》在形式上接近完美,但它过巧,过巧则轻。唯有《死水微澜》携带的历史最为厚实,而故事又最为精彩,书中那个亦侠亦邪、烈火情欲的邓幺姑,之令人难忘,只有话剧《雷雨》中的繁漪可以媲美。老师的散文,浸透着一种博学的正统,深深地被老师的文字和博学折服了。尤其是对上述三本书的评价,真是精练到了及至,拿捏得也是十分精准。有想要再读的冲动了......
3 楼        文友:笺上蓝蝶        2013-04-12 17:23:41
  四川何大草老师属虎,在川师大任教,曾当过报社记者。这些正是我想打听的内容,呵呵呵呵......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