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春花秋月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春秋·杂文】残垣断壁

精品 【春秋·杂文】残垣断壁


作者:铁楚 童生,877.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162发表时间:2013-04-13 13:54:59

每次从学校后面经过,总是看到那堵墙。它孤零零的站在那里,好似凄苦,又不易述说。我来时,它望着我,我走时也望着我。我心里想,莫非这墙与我有几分缘,否则它不会那样望着我的。我走近去瞧,第一感官觉察到这堵墙身高4米,宽5米,身上到处是流水痕迹和藓苔。也没有瞧出个什么名堂,有多么奇特,随即无理的离开这断墙。我想,倘若这墙是活物,肯定对我的不理睬很是伤心的。于是,今日,我又与那墙垣重逢。站在它伟岸的身躯下,若有所思。
   想,这墙壁是否遭受过战争的洗劫呢?纵观历朝历代,只要发生战争,人与物都无一幸免的。我们在《阿房宫赋》看到的那些景致,最后不也只是看到一堵城墙吗!那场战争,一个项羽就把完好的宫殿给毁坏掉。他毁坏的仅仅是帝王的爱物吗?不是,这爱物一半是帝王的,一半却是劳苦民众的。毁坏,就等于把劳苦民众辛苦铸造而成的成果毁掉。一个宫殿,动用了石匠,建筑师,伐木工,建筑工,以及那些搬运工,绝大多数后勤人员(广义的是全体劳动人民)。为了建阿房宫又花费多少财力物力,谁能计算得出?但是,宫殿终究成为了废墟,断墙便不自觉地成为见证灾难的象征。毁坏后是否对他项羽有所作用呢?或者说又能起到什么良性的结果呢。我看未必,即使他项羽做不成皇帝,无福享受这宫殿带给他的快乐,但是历朝历代都要修建宫殿,一座宫殿就会使战争再发生,就会使人们流离失所,就会给更多的劳苦民众带来灾难。就像《孟姜女》故事里一样,孟姜女见不到丈夫归来就去长城内外找自己的夫君,得知死后便痛哭,把长城都哭倒塌了。从感性角度来说,最后在城墙下把城墙哭倒,这无疑是恸天地泣鬼神的事情。可是,这个有什么意义?毁坏了城墙,到头来不也是劳苦民众去修葺吗?不也是祸害了其他劳苦民众?从理性角度思考,这种看似可歌可泣的东西,包含了三层意思。第一,孟姜女带有报负性心理,也就是以牙还牙的心理。其二就是带有这种把城墙哭倒带有一定的破坏性。第三,牵累其他民众。虽然,这是无意识的一时冲动的行为,但是事情总是有个前因后果的。一个人受了挫折,就开始怨天尤人,把所有的人骂一遍后仍然不消气,还要把东西砸碎,破罐子破摔,毁灭一切。这样的极度夸张的性情,最大的好处就是消气。可是这个有什么用。如果说如老庄所说,无用也是一种有用。我看在这里未必体现。
   想,这座墙是否遭受过自然灾害的破坏?每逢大雨时节,或者遇上泥石流,地震等无可抗拒的力量的时候。这些墙壁往往无一幸免。就拿汶川地震来说,墙倒后,人也就跟着遭殃。事实证明,自然,事物,人三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每到下雨刮风,没有墙壁抵挡,人何来的安心睡觉?可是,当地震泥石流来临,这墙壁何尝不是绊脚石,是致命的基因?所以,任何一样东西都有其两面性。就拿这残垣断壁来说,它虽然只是站着,看似无所用处,却大有用处。这又回归到老庄之道里面去了,无用之用,方是大用。前面说项羽和孟姜女把宫殿和城墙毁坏是为无用,为何这里又说这残垣断壁有用?前者的中心词是毁坏,乃是置之死地,无所谓可用。后者却是拿来利用。说到拿来,鲁迅前辈倒是有很详细的说明,拿来本身就是要用,否则就不必要去拿。这样看来岂不是自然破坏的就可以用,而人破坏的就不能用?未必,如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毁坏,如今不照样被文物局当做重要文物来保护!但是历来人们都认为,这无用与有用本身在逻辑上是个很矛盾的事物。最体面的说法,以我看来就是“人喜欢接受就是有用,人不喜欢接受就是无用”,这是很多人的心态了。比如说,某某人不喜欢读书,说读书无用。他是以什么作为参照物的呢?基于金钱,成绩,成就,能力等来说的,诸多因素影响着某些人的语言和行为习惯。但是,他说的未必不对。作为一个人,要生存,要传宗接代,要过得快活,等等,那些物质化的东西是必须的。只是,他只按照自己的生活习惯去思考一些问题罢了。一个社会要发展,一个国家要兴旺发达,读书人是不可少。如果用依照先前那位说读书无用的人按照世俗的眼光看待问题,读书人何不比那些人强上百倍。看看当大官的是读书人还是没有读书的呢?依我看,事物到底有用还是无用,是以某个参照物来衡量的,即不同的参照物对事物有不同评判标准。
   上面说得有些远了,还是这自然灾害致使完好的墙壁变成残垣断壁。灾害来临前,这里的墙壁还是完好无损的,但是没人去理会。灾难来临后,墙壁就缺胳膊断腿,却惹来不少人关顾。这是什么心态?人们对于完好的东西总是不理不睬,等到有所残损的时候,更胜者失去的时候,才去采取措施,才去关注,未免有些亡羊补牢了。拿人来说,父母亲给我们关爱的时候,我们觉得理所当然的接受,对他们竟然不闻不问,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是否身体健康?等到父母身体确实不行的时候就百般关怀,小病为时不晚大病就为时晚了点。美学家说,月亮在残缺的时候最为美;文学家就说,得了肺结核的女人是最处处动人的女人。社会学家则会说,妻离子散的家庭不是完美的家庭……对于这个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无数的人在寻找到底是缺失的才是真美,还是圆全的才是真美的问题上固守着自己看法,虽有一两个有见识的大家可以摆脱这个定论,也只是少得可怜。我倒是觉得,事物的美,不是一个缺不缺的问题。照样是这个残垣断壁,它确实是缺失的,但是它好不好看呢?一点都不好看。但是,倘若它是价值极其高的文物等,或者只要有人去欣赏,它就变得美了。它的美,一个是它本身有所价值,即使毫无价值,只要有人愿意去欣赏,发现它的美,也就是有人去肯定它的价值,它还是美的化身。事物本身和人的评判构成残垣断壁美丽的基本要素,倘若有第三者,存托物体,那是再完美不过的了。但是,事物美丑,最终裁决权还是人。这人,在古代分三教九流,现代却只有庸常之辈和儒雅之士,庸常之辈见了残垣断壁,“呵,挡我的去路,找人把你干掉。”儒雅之士见了残垣断壁,“看,在夕阳的映射下,它是多么伟岸!它孤独的站着,那坚强的意志,无论风吹雨打,都不退缩,那般铮铮傲骨,那般处处动人。”同样是看,却是截然不同的效果。
   想,上面讲的都是极其巨大的力量(战争,自然),现在讲个人的力又如何?个人把原本完好的墙壁变成残垣断壁?只要是人,迫于生活需求,哪天他(她)觉得这墙壁碍事了,或者这墙壁没用了,便会处之而后快,未尝不有。倘或留有这么一个残垣断壁,未曾完全摧毁,只要还有一丝用处,便会永久保留。比如,农人们干活累了,找个地方依靠,或者把衣服往上面撩……前面讲的是人在墙壁毁,毕竟都有人的意志所在,如若那残垣断壁要我为它报仇,是很容易找到“凶手”的。人不在而墙壁毁,责任归属是谁?第一种情况,自然雨水致使墙壁倒塌,剩下这残垣断壁,“凶手”是自然还是主人本身?第二情况,他人致使墙壁倒塌,“凶手”是谁当然一目了然。如果想要为残垣断壁报仇的话,还得分清情况。
   想,这残垣断壁的主人是谁?是一名乞丐的,是一名达官贵人的,是国家的……无论是谁的,作为它的存在,我们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经过那里,总不至于闭上眼睛走路吧。要是你嫌弃那位主人的低贱而闭上眼睛不去看它,或者不走这条道,如若只有此道可以通过你想去的目的地,而且这道坑坑洼洼,栽跟头的就是你了。以人看物确实不是好的。比如说,我们熟知的汪精卫,他是大汉奸,但是他的作品不比别人正人君子差。比如说,一个道德败坏的人,人品上是有些问题,但是他的文章不一定没有好作品,其价值不容忽视。你敢说李斯的作品不好吗?你敢说,曹植的作品不好吗?看待事物的好坏,不以身份地位贵贱尊卑,不以财力多少等去看,平等对待。
   …………
   想多了,心也累了,何不坐在这残垣断壁下纳凉,看一看周围的景致?

共 307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由一段“残垣断壁”引发思想的涌动,从战争、自然界的不可抗力和人力三方面展开论述,引古论今,层层剖析,无论结论如何,都使人有种“累”的感觉。那好吧,“何不坐在这残垣断壁下纳凉”,就会有新的“景致”入眼。作者的思路极宽,结尾处笔锋一转间,使人一切释然。推荐欣赏。【编辑:北极主人】【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04133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田一丁        2013-04-13 18:26:56
  “每次从学校后面经过,总会看到那堵墙。它孤零零地站在那里,好似凄苦又不易述说。”突然觉得它像是一位历经沧桑老人。作者沉下心来渴望与老人对话,老人除了身上流水的痕迹和苔藓的历史见证依然默默无言……欣赏学习作者厚重的文字。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