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作品赏析 >> 【家园赏析】纵无同心者 独往意弥酣(外一篇)

精品 【家园赏析】纵无同心者 独往意弥酣(外一篇)


作者:王即之 童生,536.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045发表时间:2013-04-14 20:10:42

【家园赏析】纵无同心者 独往意弥酣(外一篇) 昨求灵丹换凡骨今朝放鹤且冲天
   读呼延小舟君的书法
   文/王即之
  
   小舟君是我的长安乡党,也是我的书法同道,我是在小东门一家画廊见到令我心仪的一幅字才走进这家画廊的。恰好那天写这幅字的作者也在这里,他就是呼延小舟君,这样我们就相识了。我是相信缘分的,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为什么我一眼就看中了他的字,又为什么他正巧就在里面,这不是缘分是什么?尽管《论语》里有一句明训“君子不党”,而我又是长期给大学生授《论语》课的,理应更好的践行圣人之言。但我还是愿意和小舟君结成一党,扭成一团,共同走到艺术的彼岸,走进人生的辉煌。而且,他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太多了,不走进怎么向他学呢?
   和他接触的多了,也就对他的人和艺有了更多的了解。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大凡一个在某领域有作为的人,无不是在孩童时代就异乎寻常,被大人赞扬为“孺子可教”的。有两个人足以证明此论。胡适在九岁时能将《四书五经》倒背如流,弘一法师在七岁写出了“富贵荣华瓦上霜”的诗句,两个大家天分之高令人叫绝。那小舟君也不例外,他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自然也有一个出尖拔萃的童年。他天性好学,尤喜书法,学前即模仿大人写字,在父亲指导下从影格入手,接受正规书法启蒙教育。小学一年级就为班里办黑板报,表现出极强的表现欲。虽说在农村,但毕竟是西安近郊,乡风民俗以耕读供家,为正统,晴耕雨读两不误。村上文化人多,父亲和一堂兄写一手好字,父亲的朋友几乎都是校长,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尤其是于凤仁先生乃杜曲中学校长,陕西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者,在长安教育界名重一时,受到他的指点,小舟文学、书法不断进步。那时,全班同学裱背的课本封面都是他写的,除黑板外,墙报、专栏都是他的字,学校开设书画兴趣班,他试写一幅,老师竟不相信是一个小学生写的,三番五次问到底是谁写的。凭着一手好字,在中学时便当上团支部宣传干事。书法伴他一路走来,苦在其中,乐亦在其中矣。工作后,又挤时间上书画函授大学。父亲希望他在书法方面能有所成就,父亲去世后,他毅然辞去国企工作,专职搞书法,他不无动情的说:“父亲四十岁生下我,对我疼爱有加,寄予厚望,我怎么能辜负他的谆谆教诲呢!为此,我大胆辞去公职,因为有情结在里面”。他的话语令我动容,他的精神令我敬佩,记得苏格拉底说过:“你想过河,就先将鞋扔过去”。小舟君此举,就是破釜沉舟,不给自己留后路。智者说“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就会给你开上一扇门”。此后的他轻装上阵,遍访名师,先后向曹伯庸、吴三大,石宪章先生请教,眼界大开。三十岁时,他费尽周折找到了李成海老师,李老师说:“我几十年从未收过学生,既然你这么执着,那我就破例收下吧!”按西安的习俗,他作为李老师第一个弟子,向老师行跪拜礼,在西安一时引起轰动,成为他书法生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折点。当时李老师名声并不是很大,但他是书法上的全才,真草隶篆行和篆刻无一不精,大家气象日益显露。一老者对小舟说:“你拜李成海算你拜对人了!”小舟君曾真诚地对我说:“没拜李老师之前,我就像个无家可归的小孩,拜师后,我一下走向正轨了。”在李老师的指点下,他选准帖学一路正脉,如饥似渴的学习。二王、欧颜柳赵、苏黄米蔡、董其昌、王铎、傅山,无不成为他临习的对象。细读他的隶书联《文师蜀郡司马;书学永和九年》,字法结体开张,以挥为泄,吐胸中块垒,笔法提按相间,藏露得宜;章法反观自照,错落有致。统篇温厚典雅,文质彬彬,一如他的为人,使人读后有“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矣”。读他的楷书团扇《心经》,一股肃穆庄严之风扑面而来,笔画一丝不苟,精美绝伦,结体疏密有序,繁简互补,恰到好处地体现了外圆内方、智圆行方的哲学理念和佛法无边、我心即佛的释家情怀。其实小舟君是有佛教情节的,他乃居士,不烟不酒不肉,但好饮茶,每日不离此君,可谓禅茶一味,诗书同心。性格则不温不火,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使人对他心向往之,琴瑟友之。记得去年他姐弟七人为母亲举办隆重的八十辰诞,他动情地说:“一位高僧说过,家里如果有一位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就不需要去寺庙拜佛了,拜老人就是了,老人就是儿女的佛。”从此也可以看出他的情怀了。读他的草书《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先不说字,新奇的形式夺人耳目,正文两侧是佛教黄的跋语和落款,和正文对比强烈而又浑然天成,字则潇洒扩张,长短轻重、虚实、收放,变化多端,跳荡盘旋,表达了他天性的释放,展现了他的心灵律动。
   他的字好,诗联也好。他说,一个书法家不会写诗,算什么书法家,字匠而已。他在习字的同时,把相当精力用在诗联上。他和我辄有诗词唱和,今录一首《无风堂杂感之秋》:无风堂外景依旧,独倚南窗满眼秋。荷尽残枝难聚雨,风吹池面横一舟。平仄押韵,中规中矩,意境苍茫,略带忧伤,应该是一首好诗。他的联也蛮好,特录之,因文章已长,就不评了:《曲江长安雅集有感》:诗文承魏晋,风流胜汉唐,厚史千秋彰翰墨;曲水映楼台,气象衔廊榭,群贤三月满长安。
  
  
  
   纵无同心者独往意弥酣
   读崔伟刚的山水画
  
   在书院门一画廊,经常见到崔伟刚的山水画,最深刻的印象是骨法用笔。细品味则渴笔含润,以线造型,苍茫而壮阔,老辣而雄奇,实山水之佳制也。店老板对崔伟刚非常看好,也非常了解,才肯不计摊位成本,尽力宣扬他。老板见我近期的书画评论连篇累牍,便滔滔不绝地讲起崔伟刚,并诚邀我也为伟刚写一篇评论,这样我便有感而发,下笔千言地草成此稿。
   揽上活,就有了责任,为尽到责任,就只能认真研究他的画作,力求准确传递斯人斯画。在绘画方面,崔伟刚可谓是根正苗红,智者先识、勇者先达的,他的本科是陕师大艺术系,1993年获文学学士学位,这就为他日后绘画方面的发展做好了文化方面的储备,因中国画不同于西画,它对文化的要求似乎更高,它虽然也讲究造型,但更多的是要求画家传情达意,化之于心,心得其妙,笔始入神。正如陆游所言:“君子之有文也,如日月之明,金声之声,江海之波澜,虎豹之炳蔚。”陆游这里说的有文,即指文化。可见伟刚在文化方面的头脑是清醒的。5年后他结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中国美术史专业,系统地研修了中国美术史,从此也可以看出他的远大抱负,不鸣则已,一鸣则非惊人不可。这使我想起了现今画坛有一种不良风气,以技巧为重,腹有诗书不及手中绝技,逐一时之利而轻视致远之功。而伟刚甘于寂寞,自绝流俗,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渐次深入,实在是难能可贵的。8年后他毕业于西安交大人文学院中国画研究生专业,获艺术学硕士学位,2年后他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访问学者,3年后即2011年他入西安交大人文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凭借着心力和智性,硬是由本科走向博士,欲达学问的高处,真是“台高常见月,山静独闻钟。”在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人们越来越喜欢美丽的花朵,而对当下的根茎却有所忽视,而伟刚却心意持重,立定脚跟,不露锋芒,深藏奎角,扎扎实实地走着充满荆棘而又曙光在前的艺术之路,寻找着属于自己的气象,真的是令人钦佩。当然,理论只是理论,它是不能代替实践的。在获取了相当的理论和人文素养的同时,他还拜在长安画派传人石鲁大师的弟子徐义生和赵望云大师的儿子赵振川的门下,刻苦学习笔墨技法,深得真传。先贤云:学不师古,如夜行无火。欧阳修说:“蓄于其内者实,而后发为光辉者日益新而不竭也。”是的,在蓄于其内、牢固根基、师古人师造化的基础上,他开始灿于其外了。记得杜爱民先生评他的画时说:“将绘画天赋灵性的种子,播洒于丰厚坚实的品学情思之地,化育出深得心源的我之丘壑,静静的思,写意的画,挥洒着一种生命的情趣,推衍出一种笔老境老的静穆沉雄韵致。”确为中的之言。言为心声,画为心迹,纵览他的画,确实是笔老境老、静穆沉雄、荒廖古寂,气交冲漠,当得之于玄悟,而弃于糟粕也。仅就画名而言,就足以看出他的心胸境界。诸如《素怀清风》、《苍苍秋声》、《素华清风》、《秋风起苍茫》、《春烟几重》、《山水清华》、《山居茫茫》、《素居清正》等等。细读《苍苍秋声》,无论焦墨、浓墨、重墨、淡墨,皆以枯笔干锋出之,略施赭石朱砂调节,寂恬淡之致应运而生,山石本来为纵势,却以蜿蜒连绵之法构成横势,再以树木的纵势破之,水本来湿润清盈,却以渴笔勾出,呈现出既合乎理性又具有丰富感性形象的美感,很好地体现出了画理与艺道。读《秋风起苍茫》,意境萧散简远,脱尽俗家积习,作品控制能力甚强,章法上以竖条形式和独具匠心的取舍恰当地表现出了山峰的高大、伟巍和突兀。由底部的几块水中石块起笔,小推大,纵破横,白守黑,树掩房,宽逼窄,虚配实,层层逼近,环环相生。一直到峰顶,似与天齐,笔法墨法则照旧以枯笔渴锋体现墨分五彩,使观之者动心,味之者无极,达到佛家所说:“妙智游履之所。”
  
   王即之:文化学者、书画家、美术评论家
  

共 359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王即之先生品读欣赏书画家的文章,每一篇都是引经据典,文笔汪洋恣肆,纵横捭阖,使人在阅读中得到熏陶,得到享受,对书画家的作品和人品有了更多的理解和了解,也对书画史、书画理论、书画市场有了更多的了解。字字珠玑,令人爱不释手。欣赏美文,推荐加精!【编辑:田冲】【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0415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关中赤子        2013-04-14 20:26:06
  欣赏佳作,问好作者,欢迎继续赐稿家园社团!
一个文学修炼者。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