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流年*灯下夜读』书话:我们都在路上(外二篇)

编辑推荐 『流年*灯下夜读』书话:我们都在路上(外二篇)


作者:毕亮 童生,712.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406发表时间:2013-04-17 23:02:37

『流年*灯下夜读』书话:我们都在路上(外二篇) 一、我们都在路上
   ——读《理想青年》
   当80后一代部分人已过而立之年,进入集体怀旧时,我们不禁要问,你的理想被时光吞噬了吗?《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的风靡,大概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进行的。
   听故事的人已经长大,说故事的人正在老去,而故事中的人却依旧年轻。没有人窜改他们的年龄,时间仍固定在某一年,如果你想永葆青春,最好的方法是在人们心中留下一段诡谲的传说。说这话的是1986年生的李晁,在一本新近出版、名为《理想青年》的书中看到的。
   这是一本关于传说的书。徐衎在书里说,好多年前的青春,好多年后还叫青春。关于青春的传说,蒋方舟、郑小驴、米米七月、颜歌、步非烟、莫小邪、苏枕书等都以文字的方式、告别、缅怀、祭奠。这些文字汇入一条岁月的河流,于是便有了这本《理想青年》。
   这些作者都是80后生人,如今他们都以各自之笔在文字的江湖闯下了或大或小的天地,当他们不约而同地拿起笔来回望走过的路,喜怒哀乐愁,得失寸心知,这是思索、反省的过程。
   书里诸篇文章,基本都是个体经验的呈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书的意义在于,集中个体经验的集中,管中窥豹也好,可以从中梳理出一个时代的脉络,抑或是其中的一条经脉,文字之脉搏,生活之经络。三十而立,也确实该到了做阶段总结之时了。
   那些时光,是林静宜最理直气壮地坚持自由和继续追梦的时光;也是戴日强“能挥霍的是青春,不能忧伤的叫捉迷藏”的流年,是蒋方舟“我的泪水就像老年人一样来得又急又怪,还不自知,只有用这种方法,把所有无奈、沮丧、失望都拦腰截断。”的无奈和坚持。那些时候,是坚强的,是坚韧的,也是艰苦的,更是艰难的,那时的一代人除了青春,一无所有。有太多的人像步非烟那样,一心一意、心无旁骛地读书,那是一个多么好的读书年龄呀,与之矛盾的却又是,“想要的书和兜里的钱是永远的矛盾”。
   从文字之书读到人生之书,从韩梅梅、李蕾到朝九晚五或四处求职,也是很多人“梦想输给现实”的过程。用文字华丽地安身立命的步非烟就以过来人的经历写道:房子是横亘在80后一代眼前的一座高山。磨圆了很多人的梦想,也毁掉了无数段纯真的爱情。
   房子之外,就业是另一座高山。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步非烟的才气和运气,在文字的大道上,“每天醒来的时候,看到阳光穿过纱帘,照在地毯上,心里会有一种温暖的感动”。同样有才的小说作家郑小驴,2006年,提笔写下了第一篇小说,后来他回忆说这完全是没有任何冬季的行为,纯粹是一种对苦闷的倾诉和本能驱使。他的感慨是:文学作为一种理想,成了纯粹乌托邦式的抒情,对这代人来说,已经失去了像前几代人那样靠文学改变命运的可能性。
   郑小驴的感慨,大概也是太多曾经企图以文字安身立命之人的感触,正如那句流行语“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那样,多年后我们还能从更年轻一代身上,还能找回曾经的自己吗?
   当青春呼啸而过,铁轨依旧,我们也还都在路上,因为我们的心还在路上,——“而在未来的日子里,我还会继续前行,让这个城堡里有更美的风景。”(步非烟语)
  
   二、诗人能够做什么
   ——读阿多尼斯《在意义天际的写作》
   我对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的了解,止于他的诗选《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有些诗句留下的印象实在太深刻了,直至两三年过去都还记得。只是那时看书有个不大好的习惯,不习惯看序跋后记之类,外国文学更是很少留意译者为谁。看阿多尼斯诗选时同样如此。所以,在当时就错过了一个叫薛庆国的阿拉伯语翻译家。
   或许,正像古代阿拉伯诗人的诗句那样:人如果久留一处,会令人司空见惯;/何不离开一段时间,归来让人另眼相看。我对阿多尼斯的另眼相看,即始于他新近出版的文选——《在意义天际的写作》。可能是因为曾经有过一段诗歌写作的体验,日常读书中读过诗人随笔不算少,除了寥寥几人的,让人司空见惯的实在太多;故而在面对《在意义天际的写作——阿多尼斯文选》时的另眼相看就显得尤其明显。
   这本主要包含文化思想和诗歌理论随笔的文选,让我看到了在诗歌之外的阿多尼斯。此时方知,原来仅通过一本诗集对一个当今世界杰出诗人的了解,是如此贫乏。也就是在看《在意义天际的写作》时,我从书架上重新翻找出了《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才发现诗选的译者也是薛庆国先生。两本书对应着阅读,才体会到译者所说的,阿尼多斯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诗人”。
   多年以前,荷尔德林就曾在哀歌《面包和酒》中问到:在贫困时代里诗人何为。在面对伊斯兰教文化背景,阿多尼斯问出了,在这样的社会中,诗人能够做什么。整本书的三十多篇文章,似乎都是在回答这个问题,但阿多尼斯想要阐释的当然远远不止这些。
   作为思想家的诗人,阿多尼斯在面对自己的祖国和民族的不幸现状时的忧愤和哀伤缘于他对国家和民族的爱,所谓爱之深恨之切。本书的第一辑诸篇,在写到阿拉伯文化、社会、政治的弊端时的字字珠玑和拳拳之心,老诗人终于在谈论同为阿拉伯学者的爱德华·萨义德时作了些许透露:爱德华·萨义德思想的独特性不在于他忠实于自己的阿拉伯、巴勒斯坦属性,以及与这属性相关的事业,而首先在于他的世界性。他的思想首先照亮了人类和世界的生活,因而才照亮了阿拉伯人的生活。而在和译者薛庆国聊天时,又接着说道:爱德华·萨义德身处西方,却竭力为阿拉伯文化辩护。在人们看来,我似乎与他背道而驰,因为我一向批判阿拉伯文化的痼疾。其实,我们两人殊途同归,因为我们都反对权势,最终都旨在促进阿拉伯民族的进步。
   阿多尼斯在说这句话时,要比他在文章中写到的直白得多。或许,只有在和异国知己聊天时,才会无所顾忌,作为一个“生来即被流放”、“栖身之国皆为我国”的诗人、思想家,十二岁的阿多尼斯已经会背诵《古兰经》的大部分章节,阅读过许多阿拉伯大诗人的诗集,但他在流亡途中面对阿拉伯文化、政治,哀其不幸、恨其不争,却一直试图想要改变、以诗歌之笔、以政论之笔、以文论之笔来改变。到了老年,在中国和他的诗歌中文翻译者谈论时,终于忍不住叹息到:我发现一切都不曾改变,也很难改变。我真的感到疲倦了,也不愿总是重复自己。
   但,阿多尼斯没有绝望。
   此时,再回过头开看他的《有关阿拉伯文化原教旨主义的三个问题》、《异端与创作》、《要甘地,不要格瓦拉》、《诗歌的未来,未来的诗歌》、《<阿拉伯诗选>序言》、《同一片天空,许多个太阳》等文章时,才知道诗人的疲倦从何而来了。
   在这些文章之外,我还想谈谈阿多尼斯2009年中国之行后写的一篇纪行《北京与上海之行:云翳泼下中国的墨汁》,距离上次访问北京过去了三十年,诗人也已80高龄,但他行走在北京大地上,“而当随着人群行走在大地上,我却从不知疲倦”。此行给了阿多尼斯极深的印象和好感,他收获了友情和诗歌,即便如此在中国的近十天里,他依旧没有放松对阿拉伯文化的思考,并和在中国的见闻进行比较,从而抵达他在诗歌中写下的“只有通过一种方式才能征服死亡:/抢在死亡之前改变世界”。
   作为诗人,阿多尼斯无愧;作为思想家,阿多尼斯无憾。再回到他关于“诗人能够做什么”的追问,答案一切尽在《在意义天际的写作》中。
  
   三、一些人的一辈子
   ——薛原《画家物语》读后
   我不懂画,对画家事也所知甚少,但这并不影响我爱这样一本关于现当代画家的随笔集《画家物语》。
   《画家物语》是书人薛原在“夜晚的闲读和因闲读而起的‘发现’”后的收获,所以作者才说这不是“为学术意义的写作”。也许,正是这种看似随意却饱含良苦用心的写作,才能让我这样的画盲能走进书页间,埋头跟着薛原一起闲读,一起发现,然后从一篇篇短章中体会一些人的一生,一些人一生的某个片段。
   拿到《画家物语》已经是黄昏了,晚饭后就开始在读,半夜终于没有读完,熄灯睡觉。第二天早上从市里回团里,包里装着就是还未读完的《画家物语》。一路四五个小时的车程,我就坐在后座,摊开书读起来了,全不管同事开着小车翻山越岭,过达坂穿峡谷,我独自沉浸在薛原的文字里。
   其实也不尽然。在我读来,《画家物语》就是一本翻山越岭、过达坂、穿峡谷的书,只不过薛原以文字为代步,在深夜仔细梳理一些画家。通过一些人的一生某个角落、节点、片段来呈现整个人生。想来,这样的过程中作者是自得其乐的。早在《闲话文人》中,爱在书房里发呆的薛原就曾梳理过众学者、作家的。此次,再把眼光投入到了画家这一群体,而所勾勒的“不是关于他们一生的传奇和艺术贡献,而只是从一个角度关照他们人生命运的转折:从某一个人生的‘节点’触摸他们一生转折的命运。这种命运的转折与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是时代塑造了他们,也是时代改造了他们。”
   这些被时代“塑造”和“改造”的画家们,包括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林风眠、常玉、潘玉良……等40人。薛原对他们是了解的,对他们中很多人的生存方式也是理解的。毕竟,“这种生存方式与时代给予他的选择是前因后果的”。
   理解归理解,在闲读和发现中,薛原的遗憾是无处不在的。这样的遗憾合叹息在阅读过程中,穿透纸背直入阅读者的心灵肺腑,感叹也罢,感慨也罢,他们“也成为一个世纪的绝唱”。除了遗憾,也应该还有爱憎,比如以“新中国美术工作者”的称谓来称呼从“艺术流浪汉”到“螺丝钉”转变的关山月,我相信这不会是作者无意之举,因为这在本书其他篇章中是极罕见的。
   书中写到的画家们,之前我最熟悉的莫过于汪曾祺和潘玉良了。汪曾祺自是不必说,他的小说、散文是枕边常备之书,而通过他的《文与画》、《汪曾祺自述》等书也算是基本接触到了他的文人画的概貌。而潘玉良,虽很少看过她的画,但了解却不算少,可谓从小就是耳濡目染了。她在我故乡安庆,留下的传说真不算少,因为从小就看过以她为原型改变的黄梅戏电视剧《潘张玉良》,而在老家,很多人也是称呼她为潘张玉良的。所以在读《潘玉良:传奇之外更有艺术》一篇,更是一个发现的过程。
   事实上,薛原打量的这些画家,有些以前也曾通过书册接触过的,只是不曾留意而已。比如为《傅雷家书》设计封面的庞薰琹,还有书籍装帧家曹辛之,他设计封面的书早就读过的,只是那时哪回留意谁是封面设计呀。现在不同了,翻书首先瞅的就是封面设计,那些让人眼前一亮的封面,就要看是哪位设计的了。
   在回团里的半路上,就看完了《画家物语》。晚上回来不想看书,连每天照例的抄读《世说新语》也懒得动了。这种情况真是少见。坐在灯下,突然想翻画册。画册,我是从来没买过的,却不知此时会有此兴致,于是便又开始翻《画家物语》,里面那么多书画插图,也足够今晚解馋了。

共 428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书不在厚,思想是魂。”自古以来,书便是爱书之人心灵长久的依偎,与书为伴的时光是一种静沉且丰富的享受,书让我们的灵魂在澄明安宁的氛围中得以升华。 在作者的这篇《书话》中,一、我们读到了他对《理想青年》的解读,这本书由“蒋方舟、郑小驴、米米七月、颜歌、步非烟、莫小邪、苏枕书”等80后作家共同书写,那是他们对终将逝去的青春的告别、缅怀、祭奠。二、作者在读完阿多尼斯的《在意义天际的写作》之后写下了这篇读书笔记,对于“诗人能够做什么”的疑问,相信每一个阅读过这本书的读者都将在这本书里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三、薛原《画家物语》是书人薛原在“夜晚的闲读和因闲读而起的‘发现’”后的收获,从那一篇篇的短章中,去体会一些人的一生,一些人一生的某个片段。书香弥漫,时光安然。书有言外之语,书有弦外之音,阅读的时光如此清宁,这种清宁在作者的文中呈现出一种无与伦比的光华,很优秀的读书札记,倾情推荐!【编辑:纷飞的雪】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紫枫        2013-04-17 23:27:52
  读书百遍 其义自现 读懂的也许不是作者才想法,而是读懂了自己的心,经过时间的沉淀,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感悟 不同的书有不同想法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提升的都是内心
2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13-04-17 23:30:49
  与书相伴的时光总是最美的。问候毕亮老师,顺祝安好。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