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土地·母亲

精品 土地·母亲


作者:兔子先生 白丁,34.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770发表时间:2013-04-18 18:44:51
摘要:当人们与土地的感情慢慢疏远,不再依靠土地维持生活甚至肆意毁坏时,唯有母亲对土地的那份情感依然未减。当今,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在逐渐的减少,还有多少人能像母亲那样去珍惜。

纵观历史,人类大大小小的战争无不以争夺土地为目的,因此,每一寸土地上都侵润着父辈们的血和汗。地球虽大,但能长出庄稼让人们世代安居乐业的土地却很有限,越有限的东西就越珍贵,越珍贵的东西就应该越珍惜。土地以她博大的胸怀孕育着万物、为人类献出了所有的五谷杂粮和飞鸟游鱼等等,让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代接一代的延续。毫无疑问,土地便成了人类的母亲!土地在孕育万物的同时孕育了我的父母,我从父母身上体味了人类与土地之间那种生死相依的情感。
   上世纪50年代母亲的出生,又让以长工为生的外公和以缝缝洗洗持家的外婆的腰弯的更低了、额头皱得更紧了、脸上的笑容几乎没有了。因为母亲是他们的第5个孩子又是女儿,在那个重男轻女的时代,特别是在山村自然就成了一种包袱。据说外婆也多次想把母亲送人或扔到后山喂狼,又因新社会的政策不允许甚至违法,所以就把母亲又留了下来。在土改运动中,外公一家也分到属于自己的土地和二个耕牛;那一晚,外公和外婆高兴的一夜没合眼,诉说着曾经的苦难和如今幸福生活的开始,感叹党的好政策!
   农村人民公社制度的确立,生产队成了人们劳作的基本单位。外公外婆还有母亲的一个哥哥和三个姐姐都进了生产队,一家人的生活有了保证甚至还有结余,外公外婆脸上的笑容和话语也多了起来、对母亲的态度也好了许多。7、8岁的母亲本应到了上学的年龄,只因外婆不愿意从生产队撤下个劳力来顶替母亲看家、喂牛、做饭,因此,母亲与学堂眼巴巴的插肩而过了。母亲除了看家、喂牛、做饭之外,家里那几分“自留地”就成了她的实习场所。几年之后,外公一家就凭在生产队每年结余的粮食盖起了被乡邻们称之为“爷庙”的四间大瓦房和为唯一的舅舅娶回了所谓“大面地方”的漂亮舅妈。
   母亲从小就继承了外公“土里刨食”的思想,只有土地才是生存的唯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几乎每天都在母亲的身上演绎着,似乎土地也习惯了这种模式,因此,土地与母亲便结下了不解之缘。
   上世纪70年代后期,我的出生无形中打乱了父母正常的生活,但母亲对土地的感情依然未减。那时,人们依然很贫穷,都靠农业社那点可怜的工分生活。我的到来,父母肯定是喜忧参半:喜得贵子,父母肯定是欢天喜地;我的出生不仅为贫困的家增添了一张嘴同时还连累母亲不能再去农业社挣工分、少分粮食,肯定是忧了。后来,母亲经常回忆说,当我1岁多的时候,她又开始去农业社参加劳动了。如果劳动的地点离家比较近些,她就会给我吃饱、哄我睡着,把我放在家里那个大土炕的最里面,用一条很长的腰带一头绑着我的腰一头拴在窗门齿上,怕我醒了之后掉下炕,然后才依依不舍得去地里劳作。等到休息的间隙,她又迅速的跑回家看我是否还在安然无恙的睡觉,多半都会令母亲大失所望:我不是和屎尿作伴就是哇哇大哭,有时竟然哭着哭着就睡着了。当母亲看到这一切定会潸然泪下。如果劳动的地点离家较远,母亲就会带着我一起到田间。有时母亲会拿一条很长很长的围巾把我绑在她的背上,一边劳作一边逗我玩;有时母亲也会把我一个人放在田间的地头,让我与有着同样遭遇的伙伴一起玩啦,我们偶尔也会大打出手,哭喊声彼起此伏,若是我挂了彩,母亲会更加的心疼,若是其他小孩挂了彩,他们的大人有时也会找母亲的麻烦,搅得母亲心烦,更甚者还会引起双方大人的争执。当母亲说起这些,从脸上的表情分析,并不是一种幸福而更多的是在诉苦!
   80年代初期,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把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了出来,但母亲并没有受此影响,似乎把土地看得更重了、积极性也更高了。当时我已上小学,但我清楚的记得平时就很少见母亲的面,天天与那属于自己的土地作伴。每天天还没有亮,母亲就起来做饭,要是遇到秋麦两忙时节,为了节省时间,母亲就会把一天三顿的饭一次做好。母亲匆匆吃完饭,临走时总会在我耳边叮咛些什么,熟睡中的我只是含糊的应着并没有听清楚更不会记在心里啦!母亲走后,我由于睡到自然醒的缘故,会经常迟到,受老师责罚已是理所当然;早上放学回家,也看不到母亲的身影,只能自己揭开锅盖,狼吞虎咽的吃些那已经冰凉的饭菜,就又匆匆的赶回学校和伙伴们玩耍;下午放学更是看不到母亲的身影,有时当我看到那紧锁着的家门,想到锅里那些冰凉的、早已吃腻的饭菜就没有了跨进家门的勇气,索性把书包扔到屋檐下就去伙伴家玩。到了伙伴家,看到伙伴正在津津有味的吃着奶奶或者母亲亲手做的香喷喷的饭时,感觉自己更饿了,只好使劲的咬着双唇,生怕口水在不知不觉中流出来,被人笑话,心里酸酸地,时常会迅速的躲开,躲到一个没有人的地方悄然落泪,但我从没恨过母亲。只有等到晚上,母亲从田间回来——母亲回家也经常是披星戴月,才能吃上一顿母亲亲手做的香甜可口的饭。后来,父亲学会了骑自行车,特别是夏天几乎每天下班都能回家,回家后就去田间帮母亲,此时,母亲才显得轻松了许多。
   我考上学,走出家门,母亲劳作的身影在我眼前变得模糊,却在心中变得更清楚了,如同一道深深的烙印。每到农忙,那也是龙口夺食的时节,我都会回家去帮母亲。母亲看着她辛苦大半年所得来的劳动成果,自然是喜上眉梢,但也有伤心落泪的时候。记得那年的阳春三月,正在麦苗返青、拔节的时候,夜间气温骤降,却下起了了寒霜,大片的麦苗顷刻间焉了、太阳一照,几乎全部死掉了,母亲为此着实伤心难过了好一阵子。那是一个双休日,我早上起来,给母亲买了些日用品和水果就匆匆回家了。到了家,见屋门紧锁,就问隔壁的阿婶母亲的去向。阿婶说,母亲扛着锄头去xx地头了。我把东西放在屋檐下,就直接向XX地头走去。母亲坐在田边,呆呆的望着那大片曾经长势最好、如今几乎全部发白将要死掉的麦子悲伤落泪。我轻轻的走到母亲身边,她急忙抹去眼泪转过身来,默默地看着我,却没有了平日的欢颜。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是一个坚强而很独立的女人,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从未见她落过泪。我的心情不觉变得沉重,但我能理解母亲对于土地对于庄稼的情感,在她的心目中,庄稼就如同她的儿女,在成长的每个环节中都倾注了她的心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的人都涌向城市,好多土地被荒废、长满了杂草。年近花甲的母亲和退休在家的父亲看到这种情形常常会做出惊人的举动:会提着礼品登门,求人家把那杂草丛生的责任田租给自己耕种。当我们做儿女的知道这样的事情,心里很不是滋味。曾多次劝父母不要在种那6亩多地了,他们死活不听甚至将要和我们姊妹三人翻脸。回头想想,只要老人高兴、开心我们三人也就默许了。更要命的是乡邻们谁家把房屋建在了耕地上面,母亲就会愤愤不平、不失时机的向上面反映直至离开耕地。好多人都不理解母亲,为什么老了还要落下个“万人嫌”的骂名呢?
   父亲去世后,我和弟、妹也曾多次的劝母亲不要再种地了,但都被她一口回绝。她解释道:“现在,党的政策这样好,种地不仅不纳粮还给补贴钱,世上哪有这样好的事?最近,我听电视上说,将来土地实行专业合作社制度,如今好像在哪几个省试点。”弟弟听到这儿打断母亲,向母亲竖起了大拇指,我也为母亲对土地的执着而深为感动。母亲又接着说:“话又说回来,我没上过学,活了这一辈子,就悟出了一个道理,生我养我的是土地;对我不离不弃的是土地;我的最终归宿也是土地!你们长大了离开了我;你爸也离开了我,如今能和我相依为命的也就只有土地了。”听了母亲的话,我们心里酸酸的,都惭愧的低下了头,再也没有勇气劝母亲和土地分开了。我们三个商定:谁有空闲时间就回家帮母亲下地干活,特别是农忙季节,不管远近、不论忙闲都必须回家帮母亲,就算是另一种尽孝的方式吧!
   母亲今年已经58岁了,体格依然硬朗康健,但无情的岁月更增添了她丝丝白发。时常有一幅画面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秋天的田野上,有位白发苍苍的母亲,脚踩滋养她的土地,弯腰拾起了一个稻穗,捧在手上,用深情的目光端详着、思索着,最后露出了开心的笑容,似乎又看到了一个金色的秋天!(2013年2月18日)
  

共 320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人类和土地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土地为人们提供食物,人们使土地体现价值。在我国,土地和劳动者的关系一再变化,忽而得到土地忽而失去土地,但不管怎么样人和土地的关系,是不会变化的。文章自述了家族和土地的关系,对读者了解那段历史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编辑:海林夕】【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04184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3-04-18 20:17:51
  以母亲为线索,写出了爱,写出了沉沉的农民沧桑。
语文教师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