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江南烟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江南散文】不为驻足,只为厮守

精品 【江南散文】不为驻足,只为厮守


作者:竹箫梅林 秀才,1342.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527发表时间:2013-04-20 21:37:36

教场沟,一个位于燕山山脉古长城脚下的小山村旧址,因为当年戚继光练兵屯兵而命名。古长城、古茶树、十里山路,虽没有厚重的历史,但一切都给我历史般的厚重和思索……
   我们一直在浮躁喧嚣的社会寻求一种心灵的寄托,当我们走进自然、深山或是所谓的桃源,就如同孩子对母亲般的眷恋,让漂泊的灵魂得以栖息和还原本真。于是,一次次的去探望,但是我们却不能长久的守候,不是因为曾经的路太窄。重要的是即使路再宽,我们已经走出了,遗落在曾经走出地方的一些东西就永远的不能拾起了,只能去温习。
   ——题记
   一.进山的路
   我记不清是多少次踏上这山路,这条布满褶皱,颠簸、曲折但唯一能进山的路。
   其实,次数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从第一次就已经开始,一直到绝不可能是最后一次的这次,我深深的感觉到,和我同样颠簸的还有很多,那是一同走在这条路上的历史或者将来,一直在这条路上行走和仰望着。行走在进山和出山的这一条路上的,不难想象,那是曾经住在山里的人的灵魂和住在山脚下人的思绪。
   我每一次仰望和回眸挂在山腰处一架架古老破陋的房子,以及房檐下的一道道窗棂。在每一架房子窗棂的里面,总有一双慈祥和殷切的眼睛,使我不得不进来探望或者只是停留,在这形同一个女人怀抱的山坳小憩之后,又不得不继续走出来。
   不知是哪一年,哪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偶然的走进这北面的长城作为屏障的山坳。他们站在山坳里,临北而望,山高峰险;向南望去的时候,也是一座和北面山峰连接着高度差不多的长满了树木的山峰;向两边瞭望,群山起伏,而那日出的东边,据说是一片大海。而脚下这片山坳、这片棕红色的土地,是可以种植的土地。确切的应该是一个下雨的日子,细雨时四面山峰弥漫和缭绕的水雾,到大雨倾盆是南面的山峰水帘如瀑,隐约绰见的北面山峰,恰如仙境。更大的惊喜是脚下的山坳,从四面山峰只流而泄的雨水,从一条沟流走了,湿润了土地,却不会造成涝灾。
   一个声音在这山坳固执的响起:就是这里,这是适合我们生存的山坳,不再漂泊和流浪。从此,这山坳,除了雉鸡扇动彩色的翅膀,还有粗犷汗子挥舞的青襟褂子;除了野兽的叫声,还有了那些汗子砸夯的号子;太阳升起和落下的时候,山坳里升起了炊烟;月夜和星光下,有了从窗棂透出的灯火;山坳里有了桃树、杏树、梨树、玉米、高粱、蔬菜……
   当从来时的山路上,从山外抬来第一顶花轿,吹响这山坳里的第一声唢呐;当简陋的火炕上响起第一声啼哭;当来时的那些人渐渐老去,这条风雨经年的路,进来的人渐渐多了,也日益的殷实厚重。
   种植和收获、繁殖和生衍。
   多少次战火和硝烟没能让他们离开这里,直到发展到今天,这个以源于当年抗倭名将戚继光练兵屯兵的传说而命名为教场沟,二十九户村民两百来人口的小山村,曾经的一切已经成为历史。
   我第一次沿着他们曾经来时的十里山路,来到这里的时候,正是一个深秋的傍晚。驱车沿着山路颠簸的爬行,视线中四周的山体和树木,山坳中石块垒成的院墙,空旷古老破旧的房屋零落分布在山坡上,那残缺的窗棂,和依稀可见生活的痕迹,在这深山中古朴幽静又满目的苍凉。这一切的一切,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条路。
   我仔细的打量着脚下的路,土红色的山路。路的两边是山峰和树木,露面凸凹不平,就像布满褶皱瘦骨嶙峋的老人胳膊。这条路最宽的地方也是两辆轿车刚好错车,这也是村民搬出不久刚刚修宽的,由此看见当年的宽度以及交通怎样的不便了。
   从承包这座山的主人介绍中得知,这里的人们从山坳里搬出去山脚下生活没有几年的时间,因为进山和出山的交通不便,而这里,将建成“教场沟生态旅游度假村”。
   就是这条路,也依然像一条绳子连接着教场沟的旧址和新家。当年搬出山坳的时候,是喜悦还是留恋或者无奈……走出去的脚步,是轻盈还是沉重。但我觉得,人们一定遗落了一些,永远的遗落在这山坳里。
   而我,每次的频繁进山和出山,回眸和仰望,只为了在山坳里的一刻小憩。小憩的时候,置身大山的深处,山坳如同母亲的怀抱,可以忘记漂泊和心酸,可以诉说。也总想在山坳里,捡拾当年村民遗落的那些东西,在小憩中、在梦幻中,我拥有了,而在出去的路上,又似乎遗失了。所以,总是回眸,因为窗棂里总有一双眼睛看着你上路。
   人们经常说,世上本没有路,只缘走的人多了。
   而这进去和出来的路,出来的已经出来了。
   面对即将修建成款款的、平坦的水泥路,是不是想进去的人多了?
   为了探望,抑或永久的守候?
   二.古茶树
   古茶树,几百年的古茶树,在这五月的温暖明媚的风中,我面对着你,陶醉着你的绽放,你的背景是亘古的长城。
   你一如你的传说,历经风雨的挺拔身姿依然向南,岁月的纹理清晰细致。树冠美如华盖,枝叶繁茂,覆霜盖雪。绽满纤细花形的华冠,犹如古代仕女服饰的流苏秀丽可爱,散发的缕缕弥古的清香,和着五月清凉的微风,沁人肺腑。
   “人生相见如初识”,还是初见时的美好,不,比初见时更让我陶醉。因为那些美好,是在见到你的第一次已经深埋在心了。
   第一次见到教场沟的古茶树,是在天高云淡的秋风中。也许因为“古茶”二字,叹时光弥久而又唇齿留香的缘故,听到你的名字,我便觉得一股茶香沁入心脾,积郁日久的块垒顿时烟消雨散,心田开阔。在这蜿蜒起伏燕长城山脉,这万木萧条的深山中,你在风中挺立着。古茶树背后那直抵云天的长城,将我带入岁月的沧海桑田,千年一瞬,我不禁遐思:古茶树在岁月的风雨中是不是也寂寞如此,淡泊如此,才具如此风情,如此的心灵相犀?
   从教场沟村民的介绍得知,“教场沟”是因为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曾在此养兵练兵和屯兵而得名,古茶树当年从南方调来的驻守修建长城的士兵,托人从家乡带来七棵茶树,栽在了长城脚下,但只有这一棵活了下来。每当开花时节,修长城的士兵便在树下用茶花泡水、饮酒以寄思乡之情。经唐山园林专家柳丰林鉴定,此树学名为流苏树,流苏树在北方极为罕见,这棵树可能是生长在我国最北端的古茶树。
   古茶树如此的历史传说,令我于时光深处去探究她的身世。
   公元1568年隆庆二年夏天,戚继光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患后,被任命为总理蓟州、昌平、辽东、保定之军务,驻守在山海关至现在的蓟县之间。戚继光在北方十六年,加固长城,筑建炖台,训练军队,形成墙、台、堑密切联络的防御体系,多次击退侵扰之敌,蓟门平静,时人誉为“足称振古之名将,无愧万里之长城”。在此期间,因北方士兵纪律散漫,荀且偷安,戚继光请求调浙兵北上,得到朝廷同意。调来浙兵的二万士兵,成为驻守蓟州的主力。流苏树为落叶小乔木或灌木,木樨科植物,原产于安徽、浙江、福建、台湾等,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由此可见,当年修建长城的是浙江士兵,从古茶树的来源具有一定可靠性。而戚继光驻守教场沟一带从公园1568年至今,已经有四百四十多年的历史,可以说古茶树有了四百多年的树龄。
   也许,现代化的先进仪器可能监测古茶树的真实树龄。但我觉得,时间于这千年的长城、历史和风雨,古茶树所喻含的一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年从浙江来的士兵,那个青年的男子,把古茶树带到了这里,并在这里驻守下来。古茶树对于那个男人来说,可能,是对家乡、对家人的思念,可能是对家乡相爱女子的留恋;也是一个男人、一个军人服从军令的天职。
   可能是塞北的长城,可能是秋高气爽的天气,我想起了王昭君。那个皓月之下的千古落雁美女。昭君出塞,也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昭君告别了故土,登程北去。她拨动悲壮的离别琴曲。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下。昭君信手弹起的琵琶,是唱不尽的是乡愁也该是心底铿锵的和番救国。“青冢前头陇水流,燕支山下暮云秋”昭君异乡青冢,也该是昭君的美好归宿。我此时浪漫的坚信了古茶树的传说,那茶树,是一个女子的化身,随那个男人,来到这里,驻扎和厮守在塞北。
   如此这般深沉和浪漫的联想,秋风中的古茶树,在我眼前绽放开来,如同几百年前的如初绽放。
   此刻,在你的绽放面前,我似乎听到了你深切的思乡,陶醉了你的清香。或许冲动的挽着你的手向南,跨越时空逆流飞翔,看一看你梦里的家乡父老和江南的风光。但我终究明白,几百年风干的寂寞,你依然如初的坚定,你应该厮守这里,为长城,为一个驻守这里的男子。
   置身于群山披绿,山花点缀的长城和深山之中,我触摸到几百年的古茶树的纤细流苏和吸允着缕缕清香。
   我能否泡一捏古茶,在繁华如此的山外,温润一个个春秋冬夏,独守那一瓣清香。
   不为驻足,只为厮守!

共 345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作为燕山山脉古长城脚下的一个小山村,教场沟虽然没有灵山秀水,也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然而,却也能让人有着截然不同的感受。走进教场沟,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行进时,视力所及的房屋、山峰,林木和道路寂静而又空旷,似乎在诉说着它所饱经的沧桑;而那生长了几百年的古茶树,散发出丝丝旷古的清香,似乎也在缅怀着那一段难忘的岁月。昔人已去,光阴不再。遥想在公元1568年,把原产于徽、浙、闽、台的树种带到北方来的男子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着一种什么样的情怀?城墙、炮台、铁甲、古茶树……这些铸就了民族之魂的元素虽略显单薄、柔情,却不乏坚韧和刚强,至今仍栉风沐雨,散发着积淀在岁月中的清香。如今,脚踩着这条即将拓宽的道路,捧起一片采自古茶树的青绿,只为独留那一瓣清香于心底,温润一生一世。美文拜读,推荐共赏!【编辑:陈戈】【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04211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陈戈        2013-04-20 21:48:46
  感谢赐稿江南,问好作者,期待更多精彩!
2 楼        文友:小桦树        2013-04-21 01:23:01
  “不为驻足,只为厮守”,作者以娴熟的笔触,通达的情怀,带着我们“温习”了教场沟的历史韵味。拜读学习,问好~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3 楼        文友:江南烟雨        2013-04-21 18:29:16
  感谢赐稿,愿安好。
我喜欢我选择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