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心灵之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心灵·散文】吴桐花

精品 【心灵·散文】吴桐花


作者:王铎霖 童生,601.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508发表时间:2013-04-25 16:34:06
摘要:讲述以前

仲春时节,又是一场春寒过后,山上的林木都已换上了一身郁郁葱葱的新装,焕发出一派春天的勃勃生机,远远望去真是新绿漫山,层林幽翠。这时我的眼睛蓦地一亮,就在不远处的山顶上,有几株枝桠繁密的泡桐树,它们不挂一片绿叶,把满树银花尽力向蓝天撑去,直冲宵汉。在满坡满岭丰盈可掬的绿波荡漾中显示出横空出世、独立苍茫的气韵。整个冬天,高大的泡桐树凋尽了所有的树叶,只剩下一幅嶙嶙峋峋的骨架。它沉寂着,沉寂着,直到春天到来,残红落尽,当温度计上水银柱一下从十度飙升到二十七八度的时候,它那铁笔银勾般的枝桠一夜之间便满枝满柯地怒放出千万朵银花,喷吐着一天热烈、洋溢着满空奔放。谁说“白花冷淡无人爱”呢?那浮在半空中硕大无朋的花之树冠,宛如一团团白云,在蓝天的衬托下,披一身金色的阳光,以她特有的亮丽、规模和大气,给了我一种视觉上的冲击,使我的目光长久的倾注于她!呵,泡桐又开花了!每当我看到泡桐花开的时候,我就会情为所动,文思撞荡于胸。
   泡桐树不是名贵的树,因为它容易成活,它的种子只要落到了有泥土的地方,无论是贫瘠的山坡,还是岩坎上的泥缝中,它都能生根成树。它对温度极为敏感,生长速度很快,因而木质疏而轻,不可用作负栋之柱,架椽之梁。也许正是有这些缺点吧,说它很贱。甚至连它开出的花,人们也不屑一顾。不是吗?自古以来,文人们为之咏叹的是富贵骄人的牡丹,潇洒闲适的瘦菊,傲骨骄姿的寒梅,而泡桐花,这种大山中由高大乔木开出的野花,由于它没有那些高贵名花的血统和丽质,自然就不能成为诗人笔下的精灵,文学殿堂上的骄客了。
   然而我对泡桐花却别有一番情愫。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曾随着一群长沙的中学生前往湘西山区插队落户。那时湘黔铁路尚在筹划中。我们几百个知识青年坐着十几辆披红挂彩的汽车,在一片鞭炮声中浩浩荡荡地离开了省城长沙。车子开得很慢,我们在邵东歇了一宿,第二天才开始向靖县挺进。一路上毛主席语录歌声浩荡,口号之声不绝于耳。当车队过了洞口以后,车窗上便有一座巍峨绵亘的大山在向我们缓缓靠近,当时车上的领队告诉我们这便是湘西的门户雪峰山了。车上的青年们一下惊呼起来,纷纷向窗外打量着。约莫下午时分汽车便进入了雪峰山域,汽车在蜿蜒的山道上爬行着,从窗外望下去,那些盘山公路宛如一条条黄色的飘带从山麓绕上来,最后的几辆专车恰似小甲虫在下面慢慢移动着。当我们的车子快到山顶的时候,司机为等后续专车便把车子停下来,要大家下车休息一会儿。我们便兴至勃勃地下了车,抓住机会去领略这湘西名山的风光。放眼望去,只见云涛如海,苍山起伏,恍若奔驰,将沉欲沉的夕阳将一大片红光泼洒在这云海苍山上面,更点染得雪峰山多了一番神秘、浪漫与悲壮!正当我饱览饫尝这景色,沉浸在“登高壮观天地间”的情绪中的时候,我听见身后有人吟哦着毛泽东的那首名诗《娄山关》:“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雪。”回头望去,是一结着两条乌黑短辫的女孩,穿一身退了色的军装,足下却是白袜配一双女式平底的黑绒浅口绊鞋。在夕照下,七成飒爽,三分稚气。一看就知道是一个高中学生红卫兵蛋子。从长沙出发时,这女孩一直与我共一排座位,不过我们没说过一句话。现在我只是觉得这女孩有些异样。触景生情,情有所抒,这是一些读书人的风雅,但我不知道这女孩激荡起她的灵性的,是诗人的情怀,还是因寄所托的自我抒发?看她那一脸凝重的神色,我似乎觉得还是一种情感深沉的流露。不属于当时流行的表现革命立场的大轰大嗡。对比之下,我觉得我的情感却消极多了,因为我来湘西时,有关方面在我的介绍信上明白地写着“长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批示,对我这个“问题青年”来说,“长期”两字,无异于被判了无期徒刑。在登高壮观天地时,从心上涌出的诗句却是“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对前途的茫然和不知所措一直笼罩着我的心灵。
   我们傍晚时分,便到了靖县的一个叫做“寨牙”公社的地方。在公社匆匆地吃了一顿午夜饭,第二天就在一个山冲冲的生产队落了户。可巧的是那个在雪峰山顶上借诗抒怀的女孩子也与我同在一个队。那天早晨,生产队为我们几个办了一桌接风酒,生产队的会计念了毛主席的语录“知识青年接受贫下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后,我们便开始自报家门,我才知道这女孩的名字:吴桐花,长沙一中六六届高中毕业生。
   我们知青小组的屋子在山形的一个隈奥处。一共住了四个知识青年。两男两女。这个木屋是一栋四柱三排带一偏厦的小楼,矮窗低户。我在这个木屋住得最久,一共度过了十个春秋。这是我人生旅途中记忆最深刻的一个驿站。我记忆当中有不少凄美的故事都发生在这个小屋里。
   我们的宅地美极了!背后的山坡上密布着一片遒劲苍郁的松林,门前不远的地方有一泓浅亮的溪水,汩汩之声悦耳,一条用青石板铺就的小路一直延伸到溪边,溪的上游的岩坎下,有一眼用条石镶成的泉井,水质纯清,夏季甘冽,冬天温馨。春天来了,这小木屋几乎被盛开的山花簇拥着:最早的花事便是一串串星星点点的迎春花,接着便是桃花、杏花、海棠、丁香、桎木,屋场坪周围开得花团锦簇,小径上点染得一路葳蕤。待到屋旁那株高大的泡桐树,用满树银花在半空中张扬着自己的时候,春天的花事便已降下了帷幕。到了夏天,凤仙花、鸡冠花简直美不胜收;当玉兰花盛开的时候,山谷里已经有了几分清冷的寒意,最后菊花开了,报告着春夏秋花事的结束。而到了冬天,这里还有漫坡漫岭的冬桂花。总之,这里一年四季花开花落,不曾间歇。那种花与蝶各臻其致,竞相争美的旖旎风光使我们一群青年人的生活增添一层浪漫色彩。
   但是好花不常,好景不在。一年以后,我们这个知青小组就解体了。其中有两个知识青年便招工回了长沙,只留下了我和吴桐花两人。小木屋人烟肃静了,而我们第一年的生活费已经用完,国家停止了供给,上年的粮食和现金分配只够我们几个月的生活。我以为吴桐花是有父母接济的人,为了不影响吴桐花的生活,我便与她异爨。后来我才知道,吴桐花和我一样,也是没有了家里援助,必须靠劳动来养活自己的。我们只得早出晚归,忙于挣工分,挣口粮,天天累得筋疲力尽,屋旁的那些花呀草呀便再也没有时间去侍弄它们了。不久我和吴桐花商量了一下,便把那些花儿去芜存菁,小木屋子的四周显得敞亮单调凄清起来。
   然而在这些花树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屋子旁的那株泡桐树。冬去春来,夏徂秋至,每天收工回来的时候,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屋旁的那株梧桐树。这是一株非常个性化的树,它的花呈罕见的紫色,花季一过,枝头上便托起了一团一团的桐果。它的枝条不欹而密,流利地下垂着快要到了地面,使整个儿的树型呈现出一个华贵的椭园,春夏秋三季,它翠荫如盖,总是亭亭玉立在那儿,守候着我们的小木屋。
   那时,在湘西这些山旯旮里的生产队,由于山高水冷田薄和光照不足,耕作技术落后,极少有富裕的。粮食和食油的匮乏是一个困惑着我们的大难题。我们这些不能招工回城的青年,和广大贫下中农一样,在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中挣扎着。我们食不果腹,可是还要学习“忙时多吃,闲时少吃”的毛语录,还要我们发扬“饭前一把米”的节约精神,在每次盛米下锅时还要从量器里抓回一把米存放到“备战备荒”罐子里。人民公社严禁扩大自留地,限制养鸡养鸭,条条改善生活的出路都被堵得死死的。这对于像吴桐花和我这样没有城市家庭接济的知识青年来说,简直就是一场严峻的生存考验!
   将近有一两个月,我们一直分灶吃饭。后来我们意识到,单干要重叠很多家务劳动,就是连自留地也无法种,更不利于生存。于是我们摒弃了刚刚开始的“出门一把锁,进门一把火”的光棍生活。我们重新组成了一个仅止于劳动协作意义上的“家庭”或者叫“共同体”。我作为主要劳力极积出工挣工分,而吴桐花则兼顾家务劳动和出集体工。就这样我们终于在那个地方生存下来。
   一幅关于我们的新的生活的画图被解轴启开。
  
   孟子说:“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我们没有养狗。但是我们却不畏艰难地养起了一头猪和一群鸡鸭鹅。生产队的社员们因为常年贫穷,对集体经济毫无兴趣。没有蓄养油茶林,更不打算种油菜。如果我们不自己养猪,就会常年吃“红锅子菜”,饲养了家禽,平时就可能有一些“小荤”和蛋品改善生活。这些家庭副业的重担几乎全都落到了吴桐花一人身上。
   快到冬天时,生产队搞了一次年终分配,按照工分我们一共分得了三十多元的现金。我把这些钱全都交给了吴桐花。那时,生产队刚好有一社员家喂的猪娘下了猪崽。吴桐花到那户人家花了六元钱买了一个最小的。那天吴桐花回得很迟。当她把这小家伙揽回家时,我才知道她抱着猪崽到了十多里外的镇子上,在兽医站替它打了一针疫苗。那猪苗,嘴长尾短毛稀后腿直,吴桐花告诉我,那位社员老伯知道我们的境况,特意留下的,说别看它是挑剩的,以后定是一头大架子猪。我对这位老伯很感激,同时我也看到了吴桐花的细致和吃苦耐劳精神,也许是一年来的艰苦劳动磨砺了这个城市姑娘的娇贵之气。看着眼前的吴桐花,我不禁又想起了那个在雪峰山巅吟哦诗句的女孩形象。似乎她早已预见到往后日子的艰难,下定了不畏雄关险阻的决心。而今她穿着一双劳动用的解放鞋,那一身红卫兵绿军服不知什么时候就收起来了。身上的衣服虽有几处补丁,但它们却缝制得很精巧。她仍结着两条短辫,山里的水土使她显得有些白晰,在日晒雨淋的劳动中更趋成熟、结实、粗犷。然而那种高中学生的文雅气质却始终未能磨灭。那时在我们公社还下放有很多高干子女,他们被安排在极富裕的生产队,出着“自由工”。只要他们的父母没有完全倒台,他们便不愁衣食,他们的言谈举止衣着总有一股骄矜傲慢纨绔之气,而吴桐花身上却是“不把双眉斗画长”,完全是贫家儿女的朴素劳动风格。
   那几天我心里荡漾着一股莫名的喜悦,但我没有直视这喜悦之情的源头,只是暴发出一股劳动的冲动:一定要把这头猪的饲料地种好,要减轻吴桐花采摘猪草的负担。否则我就枉是一个男子汉了!有几天每每出完早工回来,我都在屋后的那片松林下刨着一块荒土。那荒土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松针和草皮,我将它们拢成一个个大堆子,用火引燃后覆上干土,让那些松针、草皮从容不迫地燃烧,使它们燃而不陨。这样烧成的火土灰含有丰富的钾,是红薯地里最好的基肥!来年有了一大片红薯地后,那些薯蔓和块茎就将源源不断地用作猪饲料和人的口粮,这样吴桐花就不必去山谷里采摘猪草了。我在开掘那片饲料地时常常忘了吃饭。每当身后传来吴桐花清脆的呼唤时,我才顿觉饥肠辘辘!
   队上的社员告诉我们,小猪肠胃很嫩弱,必须吃熟食。因此每天收工时,不管是阑风伏雨,薄暮冥冥,我都要砍一捆柴薪回家,我把那一捆捆柴垒在屋檐下,猪圈旁,显得柴草殷实!当我扛着那一捆柴薪归家时,看见偏厦上飘起的炊烟荡漾在梧桐树的周遭,我便知道吴桐花已经先回来了。我的心中便有了一份踏实和安稳。这个意象多年来一直保存在我的记忆中。
   我们还饲养了一群母鸡和十头青鹅。那栏中的猪、“咯达、咯达”叫唤着的母鸡、满坪奔跑着的“嘎嘎”引颈天歌的鹅,和存放在屋旁累然如山的柴薪,让我们的小木屋显出了上一年没有的自力更生、辛勤劳动、六畜兴旺的景象!我除了砍柴以外,饲养的活我很少做。这些事都由吴桐花包揽了。吃了晚饭后,吴桐花总是在厨房里默默地剁猪草,煮猪食。我则在楼上那间小房里挑灯读书。我读的书大都是《自然辩证法》一类的哲学书籍。我读书时,吴桐花从不唤我做事,显得十分宽容。有时吴桐花出冲赶场,便会从邻近的知青那里借回一些从图书馆里流失出来的禁书,我正是在那里读完了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当我向吴桐花讲起书中的主人翁克里斯多夫那灵魂自我叩问的形象时,我们常常和作家一道沉浸在孤独、自省、为情所扰、所困的茫茫隐痛之中,体味着那种对人性对心灵的终极关怀,让我们为祖国人民所遭受的苦难与未来的命运而忧思。吴桐花也抽时间看书,有一次吴桐油花向我谈起她读过的《反杜林论》,回忆起她当红卫兵的情景,她说那时整个国家“就像是一架发了疯的钢琴!”
   万事开头难。我们共同劳动的第一年真是百事待举!但到了次年的春天,我们的生活就渐渐有了起色。我们在小木屋的屋堪上或坪场边撒下一些南瓜、豆角或西红柿的种子,春风一来,那些瓜果就疯一样长了起来。一根根春天的藤,一片片春天的叶,一蓬蓬春天的气息,就顺着地势爬上了屋檐屋顶,开满了迎春的花。西红柿和豆角的花像一枚枚翠薄的胭脂扣。南瓜花则大朵大朵的,像一个个挂在篱笆上的风铃。风过之处,我们能够听到春天问候我们的铃声。初夏时分,我们自留地里茄子、辣椒、丝瓜结得满树满栅。秋天来时,南瓜一个挨着一个睡在瓜架上、屋顶上,睡得很美,睡姿很乱。就像幼儿园一群东倒西歪、横七竖八的孩子。不管太阳暖暖地照着,还是微风轻轻地吹着,不管大雨滂沱地下着,还是小雨轻轻地敲着,南瓜都在梦里,似睡得很香。一根根长长的豆角,像一颗颗珠子串成的门帘,在屋檐下晃着,只待我们揭帘而进。火红的西红柿,早已为我们点亮了回家的灯,一盏一盏,比灯还红,比灯还亮。也许是老天有眼,那一年风调雨顺,队上的收成多了几分,我们多分得了一些口粮。那几只母鸡勤于觅食,即使只喂一点糠菜和谷粒,也轮番地产着蛋;鹅们脱去了稚气的绒,翅膀上生出了鸿毛,红薯和洋芋长得十分硕大……

共 10448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作者以泡桐树为基线,以及对它的喜爱和情有独钟引发了一段刻骨铭心的往事。在六十年代,作者和其他来自长沙的中学生们一起下放到湘西山区插队落户,在那里“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和作者同住的是一个名叫吴桐花的女孩儿,自此一对青年男女,在如花如歌的青春季节,在穷山僻壤中相依为命,互相帮助。他们各自分工,吴桐花负责家务和所有的养鸡、养鹅、养猪,而作者负责每天上工挣工分。后来他们用鹅换了几箱蜜蜂,共同饲养蜜蜂,蜂蜜除了自己吃外,剩下的卖掉赚了钱,在恢复高考后,吴桐花被录取到浙江大学经济系,卖蜂蜜的钱做了她的学费和路费。后来,作者也被财经学院人事处从大山中找回落实政策,才拜别了十几年的小木屋和下乡的知青生活。作者以回忆的方式叙述了知青岁月的一段经历和生活,以及和吴桐花的纯洁友谊,没有半点污染的纯净真挚的情谊,吴桐花就像泡桐花一样纯洁无瑕,朴素大方,在艰难的环境里成长,最后绽放在祖国的春天。文中的语言质朴优美,无论是一草一木,还是人文风景,在作者的笔下都变得异常美丽,湘西特有的风貌让人留恋和沉浸其中,而更让人骄傲和自豪的是,在那个特殊年代里一起患难与共、一起携手走过的战友,才是人生中最为宝贵的财富。欣赏美文,问候作者!【编辑:夕阳ann】【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04263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夕阳ann        2013-04-25 16:35:13
  问候王老师,写作愉快!
以文会友
2 楼        文友:夕阳ann        2013-04-25 16:40:32
  一篇非常优美的文字,作者用回忆的方式向我们讲述了特殊知青年代的一段真挚纯洁的男女友情,让人感动和温暖。祝福这段友情常青!遥祝老师安好。
以文会友
3 楼        文友:草根        2013-04-26 15:56:55
  恭喜铎霖美文成精,心约因您而精彩,欢迎多多支持,遥祝春天快乐,佳作连连!
至少,无愧于文字。
4 楼        文友:草根        2013-04-26 15:57:41
  怎么少了两个关键字,晕,恭喜“铎霖老师”才对!
至少,无愧于文字。
5 楼        文友:晚枫        2013-04-26 20:18:10
  赞!永远的吴桐花。怀念那个纯真的年代。问候铎霖!
诗,生命揉搓出来的悲欢离合。
6 楼        文友:澹雅        2013-04-27 11:20:41
  欣赏王老师一系列的“难以忘却的记忆”美文,真情流露,以情动人,好佳作!恭喜王老师美文成精,欣赏学习!
7 楼        文友:燃烧的火把        2013-05-16 23:34:08
  此文曾经拜读过,印象至今犹在。有幸重读,感慨几许。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属于特定时代的特定产物,多少年后,众说纷纭,褒贬皆有。作者睹物思人,笔锋所及,声情并茂。或许站在某一角度上回首当年,那个年代也是一个纯真的年代,青春男女,固然有情感的萌动现渴望,但鲜有情感的出轨与乱伦,那一分真诚,那一份纯真,永远都是难得的情感珍藏。吴桐花这个人物刻画得血肉丰满,让人敬之爱之。把美留在心里,心里永远有美。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