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冬日的宅院(散文)

精品 【流年】冬日的宅院(散文)


作者:郭宏文山屯物事 童生,787.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849发表时间:2013-04-27 13:02:00

【宅屋炕头热火盆】
   山屯的隆冬,几乎凝固了所有的流动,就是没能凝固住“飕飕”作响的西北风。那西北风裹着彻骨的冰寒,刮得整个村落蜷缩了手脚,也刮得我家房宅的屋顶“喀喀”直叫。早晨,玻璃窗上结着厚厚的冰花。那冰花,分明是西北风留下的杰作,整个屋子里,冷得我们几个孩儿们喘着的气,就像火车喷蒸汽一般。躺在被窝里,被边紧掩着脖子,心想着棉裤是冰凉的,棉袄也是冰凉的,要起来穿衣服真是打怵。
   猫在被窝里,我们最盼望的,就是在堂屋做早饭的母亲,往屋子里端进那个暖洋洋的热火盆来。那热火盆里,盛着母亲烧火做饭时生成的正红的火炭。端进那个热热的火盆,母亲就会按从小到大的顺序,给我们几个蜷缩在被窝里的孩儿们,烤那冰凉的棉袄。棉袄的里儿烤成热热的,母亲就揭开我们的被窝,趁热把棉袄披在我们光溜溜的身子上。于是,我们就在热火盆的呵护下,一个一个的穿好了衣服。
   一个热火盆,很快驱走了宅屋里所有的冷寂,烘活了童真的人气。我们蹦跳着,帮母亲叠被子,叠褥子,帮母亲放桌子,捡碗筷。一切收拾停当后,母亲就把放在宅屋地上的热火盆,端到炕上来,坐在用玉米皮编成的圆垫上。火盆的火炭上,被母亲盖上了一层薄薄的灶坑灰。母亲说,那是为了让热火盆更长时间地散热,保持宅屋的持续暖和。在热火盆升起的温度里,我们一家人舒适地围坐在炕桌前,吃那热气腾腾的早饭。
   我们那个山屯里,几乎家家都有热火盆。热火盆是数九寒天,山屯人的扑头,山屯人的热源。山屯里,家家的宅屋都有土炕。靠近堂屋锅灶这边叫炕头,靠近山墙烟囱那边叫炕梢。生火做饭,炕头必然先热起来。冬天,炕头是宅屋里最让人享受的地方。炕头热乎,坐着舒适,人们就自然而然地把热火盆放在炕头。
   一个屯里住着的左邻右舍,冬闲之时没啥事,互相串串门儿,围坐在某一家的炕头上,围坐在同一个热火盆的周边,拉家常,唠闲嗑,无形中增进了邻里之间的感情。“来,炕头坐。”“快,烤烤火。”宅屋的主人都很热情。我感觉,寒冷的冬季,山屯的人家接人待物,缺点啥都行,就是缺不得放在炕头的热火盆。缺了热火盆,就像缺少了宅屋主人的热情一样,气氛也会变得冷冰寡寂。或许,这也是山屯人家家家都有热火盆的缘故吧。
   火盆也叫泥火盆,大多是用黄泥参猪毛和乌拉草做成的。在我的眼里,我们那个山屯,做火盆最好的该是我的奶奶。她做的火盆,盆型标致,盆沿圆滑,厚度均匀,重量适当,美观耐用。秋末冬出的季节,村里总会有人来找奶奶给他们做火盆。
   奶奶总是选取粘性较强的上等黄黏土作主料,然后适量参入一些乌拉草、草根和猪毛啥的作拉料,加水和成泥。奶奶像揣面似的,用双手把泥揉匀,做成圆形饼状。那泥饼,如小锅盖大小,中间部分稍厚一些。稍厚的,是作火盆的底儿。做好泥饼圆,奶奶就把它盖在二号砂盆上做型,并把外表做光亮。山屯人使用的砂盆,分顶盆、大盆、二盆、三盆和小盆五个规格,二盆恰好做火盆的模具。几天后,泥就在砂盆上晒干了,火盆就可以从砂盆上端下来。听奶奶讲,做火盆的关键在揉泥上,泥揉好了,火盆才结实。
   奶奶去世后,我的母亲就把奶奶做火盆的手艺传承下来。母亲做的火盆,不比奶奶做的差。我们家的最后一个火盆,是十年前父母双双去世后,老宅易主的时候遗失的,再也找寻不到了。失去了,才想到它的珍贵,心里时常会涌动一种遗憾。我想,一个人,在生命的旅途中,对已经拥有的东西,一定要珍惜呵护,让遗失和缺憾少些、再少些。
   山屯人,一直在创造中享受着天地的恩赐,也许,动的,静的,生的,朽的,都是山屯人的财富之源。山屯人吃的、住的、用的,大多都是那双粗糙的手创造的。大到房宅,房宅是用就地取材的山木搭架,用就地取材的泥石垒墙建起的。小到各种用具,有的是用石、木材料做的,有的是用荆条席篾编的。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山屯人懂得珍惜,懂得节省,或许,他们早就知道资源有限、许多资源又不能再生的道理,总会把山里和身边资源用到极致。
   火盆热不热,热的时间长些还是短些,全看火盆内炭火的质量。母亲早晨起来做饭时,总会有目的地烧些木质较硬的干枝棍棒,也就是母亲所说的那些抗烧的山柴。这些山柴烧后生成的炭火,热度高,热的时间长。柞树枝、枫树枝、槐树枝、梨树枝和山洪冲下的荆条疙瘩,都是烧炭火的好材质。这些棍棒的东西,母亲总是积攒得足足的,我们家的火盆越是严冬越火旺。
   热火盆驱寒送暖,联络感情,还有其它奇妙的用途。我在我家六个兄弟姊妹中排行老大,九岁就开始割山柴供家里的灶火了。母亲常常背着妹妹们,在火盆里埋上黏豆包,我扛着山柴回到家里的时候,母亲就把烧得焦生生的黏豆包奖励给我。重奖之下必有勇夫,我惟恐有负于母亲的偏爱,第二天就越发干得起劲儿。家里一旦有哪个人赶不上饭时,母亲就把做好的饭菜,盛在保温性能好的砂盆里,坐在热火盆上,可以长时间地保持饭菜热乎。
   热火盆还在母亲给我们缝制衣服时派上用场。母亲把烙铁插在热火盆里,烧到适当的温度,母亲就用烙铁烫平衣服的皱褶。母亲掌握烙铁温度的方式很特别,她把烙铁在腮边晃一晃,就知道烙铁是不是达到了可以使用的温度。我想,那是母亲的经验。那烙铁,实际就是一个土熨斗,做工极其简单,用一块烟盒大小的山角铸铁,焊接一个长长的铁把就成了。那种烙铁,非得在热火盆中烧热才能用。
  
   【宅院里的土窖】
   辽西的山屯里,进入小雪、大雪的节气,天儿干巴巴地冷。季节越深,天儿越闹腾着让人缩脖褪袖。凛凛的寒风中,山屯不远不近的地方“呜呜”地呼啸着,散落的房宅在瑟瑟地颤抖,似乎无力保护宅屋内的主人,以及那些有序或无序摆放着的物们。站在山洼的避风处,看见纷扬的飘雪过后,那房宅冻僵般残喘着稀疏的炊烟,似乎瘫趴在了冰冷的雪漠中。
   于是,那房宅堂屋里端坐着的水缸,受不了那一阵紧似一阵的寒贼的侵扰,内壁上无奈地结下了一层厚厚的冰围子。那冰围子,铁一般地坚硬,刀砍不动,斧掀不动,锤凿不动。那宅屋里,高桌子下膛碗架子摞扣着的蓝边饭碗,凝固成了一个碗坨子。那碗坨子,是刷碗时,没控干碗缝之间的水做的祸,不用热水去烫,甭想分开它们。那玻璃窗上的冰花,竟然神奇般不怕了太阳,从早到晚定格在窗面上。那一棵棵的“椰子树”,那一片片的“白桦林”,也许是宅屋冬日里独存的生机。
   这个世界,我最向往的,就是宅院里那四四方方、静静地卧着的土窖。土窖正用厚厚的覆盖,保护着永恒的温度,保护着各种颜色的新鲜,保护着无声无息的生命,保护着宅院主人的希望。辽西的山屯里,几乎家家的宅院都有这样的土窖。土窖,也叫菜窖。个别的人家,也有把土窖挖在宅院之外的地方,但离宅院也是很近很近。
   有时我想,这土窖,应该是山屯人家的当院里,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处所,无非就是一个用来储菜、储果的地方。可山屯所有宅院的主人却都不这么看。在他们的眼里,这么一个仅在冬日里存在的不大不小的窝窟,似乎有一种特殊的价值。我感觉,在他们的言语中,这冬日的土窖,绝不单单是各家用来储菜、储果的地方,而是各家日子过得红火不红火、家主人有没有过日子心的一种标志,一种象征。这土窖,真是不得了。
   我还隐隐约约地体悟到,这土窖,似乎更代表着山屯人的品格智慧,代表着山屯人的勤劳程度,代表着山屯人的求进精神。每年的冬初,不挖一个像样的土窖,似乎等于没有秋收,似乎等于一冬的生活没了滋味、一冬的生活缺少了希望。我看见,山屯里所有的人家,对挖土窖的事都很上心,都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这一家唯恐落在那一家的后面,唯恐因挖不上土窖,让人家指后梁脊,让人家说东道西。
   每年立冬前,山屯里的天气乍冷时,父亲就在宅院内东园子种白菜的地里,亲手挖一个一人多深、一间房大小的土窖。土窖在严冬之时,对于瓜果蔬菜来说,就是舒适的宅屋。我感觉,父亲挖一个土窖,过程很简单,只一把尖锹足矣。土质瘠薄的地方,第一次挖生茬,往往石头较多,就要多费些时间,多耗些力气。第二年以后,在原窝儿上挖窖,自然省劲多了。挖土窖讲究方正。土窖内廓要方方正正,土窖外形也要方方正正。整个土窖,用各种粗细适当的木杆作搪梁,用成捆的秫秸铺在搪梁上作隔离保温层,用挖窖堂时扬出的沙土压顶防风雪。
   我家宅屋的东边,有两棵已经进入盛果期的梨树,一棵是甜梨树,一棵是酸梨树。两棵梨树似乎很懂事,与我们家似乎很有感情,每年都要结不少的果子。摘下来的果子,冬天必须放在菜窖里储藏。为了储藏好摘下来的果子,父亲要事先把准备好的用荆条编成的圆囤子,放进挖好的窖堂内,然后再给土窖上棚盖土。
   挖土窖虽是不太复杂的活,可也有讲究的细节。上棚盖土时,父亲在土窖的南边,留一个酒瓶粗的通气口。那个通气口,就是用来调节窖内温度的开关。窖内温度高时,打开通气口,窖内温度低时,封闭通气口。父亲在调节温度上很有经验,窖内始终保持适宜的温度,储藏在窖内的蔬菜和水果,鲜而不冻,鲜而不烂。在菜窖的北边,父亲要留一个大小适宜、造型方正的窖口。窖口用黄泥磨光滑,家里人上下窖取东西时,很是方便。
   土窖的生命历程,仅有四个月左右的时间。从冬季的小雪节气,到第二年的清明节气。清明时,山屯里的人家,几乎是在同一时间把土窖扒掉。扒窖腾出的地方,已经合计好了要种黄瓜豆角、要栽茄子辣椒啥的。土窖的生命历程虽短,但它在有限的时间里,却从不闲着,始终在尽职尽责地存储着宅院主人的大大小小,储存着宅院主人的红红绿绿。
   为了冬日土窖里的丰腴,父母从春天开始,就不停地捣动着粒粒和秧秧们,不停地折腾工具家什“叮当”作响,不停地使着汗水滋润着脚下的土地,不停地构思着和创造着能进入土窖的多彩内容。我们几个渐渐与土窖产生深厚感情的孩子们,也用双手、用脚步配合着父母,帮衬着父母去收获清脆,去收获葱绿,去收获甘甜,去收获未来储藏在土窖里的滋味。
   到了小雪土窖迎纳主人的时候,我们这些盼了一大年的孩儿们,兴奋得腆着肚子来回地跑,屁颠屁颠地把抱着的和挎着的,身着漂亮外衣的各种物宝宝们,送入土窖的温暖之中。水果装满了一囤子,白菜摆成了一绺子,罗卜堆起了一摞子,倭瓜排成了一趟子……那土窖里,除了过道,没有一点闲地方。望着宅院里那方方正正的土窖,父母在笑,我们这些孩儿们更在笑。
  
   【热气腾腾黏豆包】
   黏豆包这东西,辽西的山屯人,最知道它的成色,它的味道。山屯里几乎所有的人家,都要抢在农历大年前完成淘米、杀猪、做豆腐之类的年活儿。有的猪可以不杀,有的豆腐可以不做,但这米必须淘。淘米,就是淘黏米蒸黏豆包。
   我们那个山屯里,到了隆冬时节,家家的早餐,几乎都是清一色的馏黏豆包。馏黏豆包时,先把锅底的汤菜料配好。那汤菜料,不是酸菜丝,就是咸菜丝,要不就是白菜丝、萝卜丝。配好了汤菜料,就把秫秆平屉,端坐在菜锅里,黏豆包均匀摆放在秫秆平屉上。有时不用秫秸平屉,只用一个大小合适、也用秫秆做成的锅圈,直接把黏豆包,沿着锅圈贴靠在锅帮上。用秫秆锅圈馏黏豆包,烙得焦黄的那一层,很是劲道,味道又特殊的香。
   山屯人家,一大早的饭菜,就是这样简单地一锅出来了。那热气腾腾的黏豆包,那热气腾腾的菜汤,不需等待,就把有些冷寂的宅屋,也烘个热气腾腾。热气腾腾的流动,驱赶着冰冷的沉寂,宅屋里立马涌动开活跃的气息。一大家子老老少少、大大小小、甚或几世同堂地围坐在炕桌边,咬一口黏豆包,吃一块咸菜瓜子,喝一口菜汤……山屯人恬静地享受着农院里所特有的津津有味的生活。
   老家那个山屯,是缺粮的地方。可山屯人用头脑里的聪慧,全力抵挡着缺粮带来的饥肠辘辘。严冬季节,山屯里农事清闲,而且夜长昼短。于是,各家各户一天只吃早、晚两顿饭。这少吃一顿,无形中就节省了粮食。早晨这一顿,是关键的一顿。吃黏豆包,是最好的安排。山屯人的说法,叫吃黏豆包抗饿。长大了才知道,黏食不好消化,不好消化,就自然不会有饥饿感。
   蒸黏豆包时,要先准备好足够的烧柴。这种烧柴,质地越硬越好。质地越硬,释放出的热量越大。我从九岁开始,就早早地承担起了为蒸黏豆包准备烧柴的任务。刚一入冬,我就与屯里的“{发小”们,到一个个的山沟里,去割落了叶的荆条。荆条这东西,割下来就能烧,而且火苗旺,又经烧。山屯里,家家都要烧山柴,每次出去割荆条,都要走很远很远的山路,很有一些人穷山也穷的味道。等到了天寒地冻可以淘米蒸黏豆包的时候,我割的荆条,也已经堆成了垛,够蒸黏豆包时烧了。
   山屯人淘米,多为大黄米、小黄米和黏秫米。大黄米是用糜子磨成的,小黄米是用黏谷磨成的,黏秫米是用黏高粱磨成的。淘米之前,要进行抽样碾面试包。母亲说,碾面试包,是为了掌握米的黏度,确定兑进玉米面的比例。黏度好一点的米,就多兑些玉米面,差一点的米,就少兑些玉米面。

共 621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屯里的隆冬在笔者文中被那细腻的笔触描写得生机勃勃,欲扬先抑的描写那份寒冷,只为更加鲜明的衬托母亲端来的热火盆。那个热火盆它并不是一个普通的热火盆,在笔者的眼里它融合了太多太多的值得考究的因素。就如文中,笔者分析质地和做工的同时便能清澈灵秀的联想到它与大自然的联系,和与身边生活中的人或事物的联系,读来不禁让人感叹这其中潜藏的韵调。大雪小雪的天气里笔者又说起了那个温润富足且极具含义的土窖,辽西的土窖在笔者的文中或是屯里人们的眼中,它不仅仅是一个窖藏瓜果食粮的仓库,也不仅仅是那么一个普通的土窖。细微的解释了的,或许就是一种古老传说的沿袭,象征一个家庭的富足与荣耀。在笔者细致且深远的描述下,各家各户的土窖心理分析,父亲挖窖的历程,点点滴滴的细节中都渗透着一份别样的感情,淳朴且具有一种乡土生活的韵味。且说生活,走在生活之中我们是断然离不开美食的。作者说辽西的山屯人有那么一份特色小吃,它叫黏豆包。笔者细细的诉说着关于黏豆包的故事,从选材、做工、制作到深远的寓意一一叙述娓娓道来,就像我们同时也在在咀嚼这样一份热气腾腾的黏豆包,那份美好的寓意在笔者的收笔里面情意相浓,心间骤然升起这样一份美好与向往。全篇描写都十分紧凑凝练,笔触洗练情节细腻,很好的一篇散文,晓之以情引人入胜。问好作者,感谢赐稿逝水流年。期待您更多精彩作品,精品推荐!【编辑:慕温言】【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04281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慕温言        2013-04-27 13:12:26
  问好作者,温言问好,很喜欢这样的散文。远握
找一个人陪你奔波流浪,喧嚣看透、浮华看尽,然后静静生活,细水长流,如若不能,就做自己的太阳。
2 楼        文友:阳光下的红叶        2013-04-28 00:18:26
  火盆儿,土窖,粘豆包,三种不同的物件,为我们展现了辽西人家冬日的民风民俗与生活特点。
   作者用一支朴素无华的笔,怀着对家乡对往事对亲情浓浓的怀念与向往,将一份坦诚热烈的赤子之情,深深地融入到了文字其中。
   语言淳朴真实,内容饱满真挚,文笔大气厚重,是一篇非常值得品读的文字。
   好文章,红叶拜读了。
   顺问作者,创作愉快,流年,安好。
做一个简单的人,平和而执着,谦虚而无畏。
3 楼        文友:逝水流年        2013-04-28 07:00:47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