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欧阳修祠

编辑推荐 欧阳修祠


作者:赵丰 进士,8366.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596发表时间:2013-04-27 16:23:49

欧阳修,是我敬仰的文人。
   一篇《醉翁亭记》,自然淡雅,婉转流畅,既表现出他“乐民之乐”的胸怀,又充满了悠闲自适的人生情调。
   离开滁州心爱的醉翁亭,42岁的欧阳修来到了扬州做太守。虽然,皇帝的任职圣旨中对他赞不绝口,似乎委以重任。但欧阳修不是傻子一个。他明白,因为自己的直言谏诤,皇帝早已视之为患。这一次的被贬,就是自己最终的定局。
   于是,欧阳修在扬州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在蜀冈中峰的大明寺西侧,欧阳修发现了一片清幽古朴之地,便在此构宇建堂。登临该堂,可远眺江南对岸诸山。“远山来与此堂平”,欧阳修命名其为平山堂。平山堂落成后,他又亲自种植花木,要将此处布置成自己诗中所描述的那样:“深白浅红宜相间,疏密还须仔细栽。我思四时携酒往,不叫一时不花开。”
   扬州城内,遍布着婀娜多姿的柳树。扬州的地理气候,适合杨柳的生长,而欧阳修又非常喜欢柳树,这便心有灵犀。欧阳修曾遍植柳于堂前。后人为纪念他,称之为欧公柳。
   四松草堂内,一棵圆柏的身上,挂着牌子:0018号。我知道,那是名木的标志。它是扬州年龄最大的圆柏,410岁。虽然年寿至尊,但并不是最粗的。大明寺入口处,也有株圆柏,才150多岁,就和它差不多大小。
   这,也许正是欧阳修生命的写照。
   伫立在欧阳修的石刻画像前,久久不愿离去。光绪五年,欧阳修的裔孙欧阳炳在京城做官时,花了一千两纹银,通过太监的关系按清宫内府藏本临摹。石刻刀工精微,由于反光原理,欧阳修的胡须远看为白色,近看呈黑色。
   在黑色的背景下,欧阳公身着长袍,双臂合拢,搁置胸前。他的目光是下垂的,一副谦恭之态。历经了官场、世事的磨砺,他知道,俯首为民,方为至高境界。
   或许,正是基于这样的胸怀与理想,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期间,虽政务庞杂,但纲目不乱,关心民瘼,抨击暴政,深受百姓爱戴。他先是坚拒不受淮南转运使吕绍宁进献的所谓“羡余”之钱十万,而后又施行宽简之政。“天性仁恕,断狱常务从宽”,“故凡死罪非已杀人而法可出入者,皆全活之”。一系列的仁政爱民之策,赢得交口称赞。
   在他生前,扬州百姓就曾为其建有一座生祠。年久祠废,人们便改祀于平山堂。
   欧阳祠内,中楹供石刻欧阳修画像,厅堂正中悬“六一宗风”匾额。晚年,欧阳修自号六一居士。“六一”,指欧阳修《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加上自己一个老翁。
   一种道家的境界。

共 100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以欧阳修祠为中心展开内容的讲述,写了欧阳修被贬扬州的经过情形,写出了欧阳修当时的复杂心理。文章重点介绍了欧阳修到扬州后的政绩情况,突出了欧阳修的阔达胸怀。介绍了欧阳修祠的修建情况,雕像建立经过,表达了后人对欧阳修的感念之情。【编辑:春雨阳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3-04-27 20:37:54
  作者把欧阳修的胸怀揭示得很感人,让今天的官员看,看他们会不会脸红。会脸红就不是官了。
语文教师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