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昨天的百官:百官“三大”古迹

编辑推荐 昨天的百官:百官“三大”古迹


作者:上虞厂房网 秀才,2431.7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960发表时间:2013-04-28 14:19:56

百官是上虞市政府所在地,历史悠久。百官的地名由来已久。据《水经注》记载:“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县。百官从之,故县北有百官桥。”亦云“舜与诸候会事汔,因相娱乐,故曰上虞。”后人因名其地曰“百官”。由此推算,百官之得名已有4000余年历史了。
   历史上百官镇一直是上虞县治驻地,浙东古镇。自秦赢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首次在这里设县,定名“上虞”,隶属会稽郡(绍兴市),县治所在就叫百官镇。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唐长庆二年(822)迁丰惠,元置百官驿,明初置巡司。清宣统二年(1910)置镇,民初省,民国21年(1932)复置镇,1954年9月11日上虞县政府由丰惠迁此。县人民政府驻县府路。1992年10月18日撤县设市。
   上虞是中国古代“三皇五帝”之一的大舜姚重华的出生地。《史记》云:“舜,上虞人。去虞三十里有姚丘,即舜所生也”。百官是舜帝的故乡,相传舜为避妻舅丹朱之乱而回故乡,百官相随,于是就有了“上虞”和“百官”的地名。留下了“隐里”(如今的岭光村)、“大舜庙”、“百官桥”、“舜井”、“明堂”弄等遗迹。记忆中的古镇百官有三大著名古迹:大舜庙、舜桥,舜井。
   大舜庙在百官南端龙山北麓,坐东朝西,前临溪河,紧邻寺弄。遗址通面阔约30米,通进深约80米。老底子的百官人为渲染舜帝以孝为先,勤政为民的辉煌一生,纪念舜帝,立庙祀之。舜帝庙地处水陆交通要冲,那时的庙前有一条南北流向的溪河,被称为舜河。河西是庙前广场,再过去是堤塘,而塘外就是波浪翻滚的舜江(如今叫曹娥江)。
   那时在堤塘边还有一个过船的堰坝,叫“百官坝”,老辈手里的百官人把从横街桥以上到这一地块称作“上堰头”。而离“百官坝”南边不远还有个百官渡口。当年在曹娥江上南来北往的无论是商贾货船,还是达官贵人,或是文士骚客都要在此泊岸歇息。因此大舜庙香火鼎盛、热闹非凡。
   早在唐朝,古老的百官就有了名动江南的大舜庙,据《舜帝庙志》记载,“大舜庙始于夏朝,为浙江两大祀庙之一(另一为绍兴禹庙)。”舜庙开间五间约二十三米,纵深约一百米,分三进:一进为圣殿;二进为太祖殿;三进为四岳殿。每一进各有一个戏台,山门内有荷花池和石桥,庙前有舜河和百官桥。庙前广场很大,供庙会时舞大旗,庙内有众多楹联诗题。还有重华石镇庙之宝。史载在宗庙祭祀大典时听到磬声,大臣们都会互相谦和恭敬,父子们都会视情溢荡温磬,在宗族享宴时听到磬声,长幼之间都会互相礼让,和和顺顺。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毁于火灾,后由乡绅谷连元等捐资重建,庙前后共三殿。第一殿祀舜帝,第二殿祀后稷,第三殿祀四岳,庙北有舜井。民国十年谷连元曾孙谷肇祥资款重修。
   当年的大舜庙不但是百官的老百姓顶礼膜拜之所,也是千年古镇百官的一处人文景观。宋代诗人陆游曾在《舜庙怀古》诗云:“云断苍梧竟不归,江边古庙锁朱扉。山川不为兴亡改,风月应怜感慨非。孤枕有时莺唤梦,斜风无赖客添衣。千年回首消磨尽,输与渔舟送落晖。”而清代诗人唐九皋有感于舜帝庙钟声的清亮悠远,也欣然在《百官镇》中题下诗句:“凤翥龙蟠耸碧峰,剡溪缭绕旧虞封。低徊野渡秦时日,出没斜阳舜庙钟。”
   随着岁月的更替,这些历史遗迹破坏严重。解放以后移作上街粮站,上世纪80年代初被拆除,终于湮灭,昔日的大舜庙已不复存在。而留下的重华奇石终经岁月变迁也失去了踪迹,让我们至今无法彻底揭开围绕在它周围的种种谜团。
   百官桥,又名舜桥。六朝方志中的《会稽地志》载:“舜桥,舜避丹朱于此,百官候之,故亦名百官桥。”郦道元《水经注,渐江水注》中记载:晋《太康地记》曰:“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县,百官从之,故县北有百官桥。”宋嘉泰《会稽志》卷十一:“百官桥在县西北三十一里。”《寰宇记》云:“越州余姚舜桥:舜避丹朱于此,百官候之,故亦名百官桥。”《十道志》:“上虞县百官桥一名舜桥。”历代以百官桥为舜桥,称其为“天下第一桥”。该桥桥址在百官镇西。
   此桥晋代尚存。后废。虽说,百官桥早已不复存在,然而,文献典籍中的记载,灼灼如炬,何以不点燃了虞舜时代那堆惊心动魄的历史篝火?
   舜井系古老的百官三大著名古迹之一。《越中杂识》对“舜井”的记述为:“在百官市虞市庙北,东西各一。钱武肃王浚之,得谶记宝物。”相传帝尧时期,虞舜为避丹朱之顺剡溪江来到上虞,见这里的江河全被如山的黄沙堵塞,洪水四溢,咸潮倒涌,万顷良田无绿处,于是虞舜决心要治理江河,造福于民。他亲率百官于龙山脚下,搭茅庐安营,并教虞民造竹舟捞去江中黄沙,但因东海的猛潮一日二潮淹吞虞地,众百姓无淡水解渴,日久昏厥倒地者不计其数。虞舜眼看疏浚工程难于完成,日与民同挖沙疏浚,夜攀登龙山寻找水源。
   据说,一天虞舜在一棵老松树下打盹,梦见龙山山神指授,即在楷龙山脚下以剑刺唇滴血祭神,得《水经玉书》一部,然后在龙山脚下挖井取水。舜母见舜儿指冒血,深为感动,也帮着挖了七七四十九天,才挖成了这口大井。舜井内的120余件宝物早已在千年前由吴越王钱镠命内衙指挥使徐仁绶迎归于杭州、建浮图(佛塔)以藏,而舜井也年久湮没。
   1984年易地重修位于山峦起伏的龙山西麓、上虞宾馆南侧,引百官名泉龙王塘水入井,井底卵石清澈可数,泉水甘澄,能浮钱质硬币。井泉久旱不枯、久雨不溢。井呈八角形,径不过丈许。现代左笔书翁费新我书写了“舜井”二字,立碑于井旁。

共 220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百官镇位于浙江的东部,是上虞市的市中心,属于绍兴地区最东边的城市,与宁波交界的边界县市。现在百官镇的地名与他的年代历史具有不可分割的含义。作者依据百官镇的历史,谈及百官的相关历史与知识,引经据典,穿今越古,详细而全面,具有一定的知识性和可读性,欣赏!【编辑:冰煌雪舞】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冰煌雪舞        2013-04-28 14:21:32
  读此文,了解百官,知其历史,有感于其丰富的文化特性,增长了读者见识,欣赏!
作品见于《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小小说选刊》《短篇小说》《青年教师》《椰城》《青少年与法》《深圳警察》《燕赵都市报》《北方作家》《做人与处世》《考试与招生》等全国各级报刊!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