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吴起列传(散文)

精品 【流年】吴起列传(散文)


作者:高宝军 秀才,1601.2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187发表时间:2013-04-28 16:17:13

【流年】吴起列传(散文) 吴起县,因战国名将吴起曾在这里镇守而得名。县城里有一个广场叫吴起广场,铸有吴起的高大塑像,策马擎剑,英姿勃发,双目炯炯有神,似乎正率领千军万马冲杀在重重烽烟之中。
   漫步于广场,瞩目于雕像,我觉得自己似乎在咀嚼那2380多年前的历史,不管史学家、文学家对他怎样评价,我以为日月还要从他的生命中摄取更多的光华,社会还要从他的精神中吸收更多的钙质。为此,我循着太史公笔触,也为他写一篇拙劣的列传。
   一
   吴起(~前381年),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一说曹县东北)人。是我国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军事理论家、军事改革家。
   吴起家中很富有,但不是贵族,在社会上没有地位。因此,尽管他有为国尽力的抱负,但没有发挥才能的机会,还常常遭人白眼。这令他非常痛苦,时时愤愤不平。为了有所作为,他变卖万贯家产作为活动经费,想求个一官半职。但最终没能成功,不但没当上官,钱也没有了,成了一个穷人。于是,人们更看不起他,有人还多次欺负他、羞辱他。吴起气愤不过,便杀了欺负他的人,逃往外地。和母亲告别时,他咬着臂膀发誓:“不为卿相,不复入卫。”
   他先到鲁国拜孔子的学生曾参学习儒术。开初时,由于他聪明勤奋,学习成绩很好,很受曾参的重视。过了不久,他母亲去世,按照儒家的规矩,他须回家守孝三年,才能继续学业。胸怀大志、求学心切的吴起为了不虚度这三年光阴,没有回家。为此,曾参认为他不守儒规,和他断绝了关系。
   此后,他弃儒学兵,三年学成,在鲁相公仪休的举荐下,在鲁国当了大夫。
   周威烈王十四年(前412年),齐国进攻鲁国,鲁君想任命吴起为大将率军出战。但听说他的妻子是齐国人,又对他不放心。过了不久,他妻子死了,鲁君才打消疑虑,拜他做了大将。
   吴起率鲁军到达前线,没有立即同齐军开仗,表示愿与齐军谈判。同时,先向对方“示之以弱”,以老弱之卒驻守中军,给对方造成一种“弱”、“怯”的假象,以麻痹齐军将士,骄其志,懈其备。齐军见鲁军尽是老弱病残军士,根本没有把鲁军看在眼里.正在齐军得意的时候,吴起出其不意地率精兵强将突然向齐军发起猛攻。由于吴起治军严于己而宽于人,能与士卒同甘共苦、共患难,军士皆能效死从命。齐军仓促应战,一触即溃,伤亡过半,鲁军大获全胜。
   吴起的得势引起了鲁国群臣的嫉妒和非议,一时流言四起。有人在鲁王面前中伤吴起说:“吴起是个残暴无情的人,杀了三十多个诽谤耻笑他的乡邻;说他是个忤逆之人,母亲死了,竟然不去守孝;说他是个残忍的人,为了当将军,竟杀了自己的妻子……”还有人对鲁君说:“鲁国是个小国,一旦有了战胜国的名声,各国都会来图谋鲁国。更重要的是,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鲁君用吴起,就是抛弃了卫国。”谎言重复百遍,就被当成了事实.胸无大志的鲁君听信了这些话,就辞退了吴起。这些记在《史记·吴起列传》中的流言,经过2000多年的加油添醋,越说越离谱,到了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长篇小说《东周列国志》里,吴起的人格因此而被扭曲了不少。
   二
   吴起离开鲁国后,听说魏文侯很贤明,就去投奔魏国。魏国大臣翟璜很看重他,将他收留家中。不久,魏文侯想物色一员大将去守西河,翟璜便推荐了吴起。
   第一次见面,吴起并没有给魏文侯留下什么好印象。那天吴起是穿了一身书生衣服去的,魏文侯就有点不太高兴,问吴起:“先生是学文的,还是习武的?”吴起知道魏文侯没瞧起自己,便答道:“我跟孔子的门徒学过文,又跟孙武的门人习过武,研究过孙子兵法,布过阵,打过仗……”
   没等吴起说完,魏文侯就打断他的话说:“我从来就不愿谈打仗的事。”
   吴起笑了笑说:“你一年四季派人扑捉野兽制造皮甲,又整天不停打制枪刀剑戟,该不是消磨时光吧。”
   一句话就点中了魏文侯的要害,一心想称霸的他,这才知道吴起有真才实学,不是夸夸其谈的人。于是,就任命他为将军,守卫西河,抗拒秦国和韩国。
   西河守的府邸原本在河东(今山西隰县一带),吴起上任后边治兵边理民,加固城墙,兴修水利,改良土壤,使府库充盈,甲兵完备。
   因吴起善于用兵,廉洁而公平,得到士卒的拥护。周威烈王十七年(公元前409年),他率兵攻取秦国河西地区的临晋(今陕西大荔东)、元里(今澄城南),并增修此二城。次年,攻秦至郑(今华县),筑洛阴(今大荔南)、合阳(今合阳东南),尽占秦之河西地(今黄河与北洛河南段间地)。为了扩大疆域,他将西河衙署迁到陕北,修筑了吴城(今吴起)。并将兵士分为三部分,一部分防守,一部分习武练兵,另一部分开荒种地,储存粮秣,三部分轮换调岗。至今,当年吴起设置的五谷城、吴仓堡、走马台等地名仍在延续。
   吴起任西河郡守20多年,曾与邻国诸侯大战七十六仗,全胜六十四仗,“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特别是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的阴晋之战,吴起以五万魏军,击败了十倍于己的秦军,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也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强大的诸侯国。
   吴起镇守西河期间,强调兵不在多而在“治”,首创考选士卒之法:凡能身着全副甲胄,执12石之弩(12石指弩的拉力,一石约今30公斤),背负矢50个,荷戈带剑,携三日口粮,在半日内跑完百里者,即可入选为“武卒”,免除其全家的徭赋和田宅租税,并对“武卒”严格训练,使之成为魏国的精劲之师。吴起治军,主张严刑明赏、教戒为先,认为若法令不明,赏罚不信,虽有百万之军亦无益,曾斩一未奉令即进击敌军的才士(军官)以明法。
   吴起做将军时,和最下层的士卒同衣同食。睡觉时不铺席子,行军时不骑马坐车,亲自背干粮,和士卒共担劳苦。士卒中有人生疮,吴起就用嘴为他吸脓。这个士卒的母亲知道这事后大哭起来。别人问:“你儿子是个士卒,而将军亲自为他吸取疮上的脓,你为什么还要哭呢?”母亲说:“不是这样。往年吴公为他父亲吸过疮上的脓,他父亲作战时就一往无前地拼命,所以就战死了。现在吴公又为我儿子吸疮上的脓,我不知他又将死到哪里,所以我哭。”从这些事来看,吴起是注重情义的人,传言中他杀妻的事,若不是诽谤必定是误传。
   公元前387年,魏文侯卒,吴起继续效力于他儿子魏武侯。武侯曾与吴起一起乘船顺西河而下,船到中流,武侯说:“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吴起对他说:“国家最宝贵的是君主的德行,而不在于地形的险要。从前三苗氏左边有洞庭湖(今湖南洞庭湖),右边有彭蠡湖(今江西鄱阳湖),但不讲求德义,夏禹把它消灭了。夏桀所处的地方,左边有黄河和济水,右边有泰华山,伊阙(又名龙门山,在今河南洛阳南)在南,羊肠(在今山西晋阳西北)在北,施政不讲仁爱,商朝汤王将他流放了。殷纣王的国家朝歌东面有孟门(古隘道名,在今河南辉县西),西面有太行山,常山(即恒山,在今山西洋源县东)在北面,黄河在南面流过,地势也无比险要,但施政不讲道德,周武王把他杀了。由此看来,治理国家在于君主的德行,而不在于地形的险要,如果君主不讲德行,就是一条船中的人也都会成为敌国的人。”武侯说:“你说得很对。”吴起治军主张兵不在多而在“治”的首考选卒之法,得到了魏武侯的认可和支持,使他创建了有战斗力的常备军“武卒”。
   吴起任西河的守将,威信很高。魏国选相时,很多人都看好吴起,可是最后却任命田文(魏贵戚重臣)为相。吴起很不高兴,他对田文说:“请你和我比一比功劳可以吗?”田文说:“可以。”吴起说:“统领三军,使士卒乐于为国牺牲,敌国不敢图谋进攻我,你比我怎样?”田文说:“我不如你。”吴起说:“管理各级官员,亲附人民,使财力充裕,你比我怎样?”田文说:“我不如你。”吴起说:“镇守西河地区,使秦军不敢向东扩张,韩国和赵国都尊从我,你比我怎样?”田文说:“我不如你。”吴起说:“这三方面,你都不如我,而你的职位却比我高,为什么呢?”田文说:“国君年少,全国忧虑,大臣没有亲附,百姓还不信赖,在这个时候,是由你来任相合适呢?还是由我来任相合适呢?”吴起沉默了很久然后说:“应该由你来任相。”田文说:“这就是我所以职位比你高的原因。”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吴起是有自知之明的人。
   田文死后,公叔任相,他妻子是魏国的公主,公叔对吴起非常畏忌,千方百计在武侯面前拨弄是非,说他有二心,武侯因而对吴起不再信任了。吴起看到武侯对自己产生怀疑,害怕武侯降罪,于是离开魏国到楚国去了。
   三
   楚悼王平素听说吴起很能干,一到楚国就封其为大夫。富有改革精神的吴起提出了一整套的富国强兵的计策:他严明法令,撤去不急需的官吏,废除了较疏远的公族,把节省下的钱粮用以提高士兵的待遇。接着整顿了财务,改革分配制度,注意不能让穷人太穷、富人太富,对那些只拿钱不干事的远方贵族,加以限制,大大提高了战斗力。这套改革方案非常符合楚国实际,楚王让吴起当了相国,全面推行改革。
   这一套改革举措直接损害了贵族的利益,引起贵族的强烈反对。好在有楚悼王作后盾,最终推行开来。楚国很快强大起来,南面平定了百越,北面兼并了陈国和蔡国,并击退了韩、赵、魏的扩张,向西征伐了秦国,诸侯都对楚国敬而畏之。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尚未入殓,那些在改革中利益受到触犯的旧贵族,一齐向吴起反扑过来,他们拿着弓箭赶到宫中,要用乱箭射死吴起。吴起被逼得没法,只好伏在悼王的尸体上,希望能逃一死。按照楚国法律,谁伤了国君的尸体,要处以死刑。可那些贵族太疯狂了,一顿乱箭把吴起射死了,悼王的尸体上也中了许多箭。
   悼王葬后,太子(楚肃王戚)即位,派令尹(楚国的最高军政官员)杀了因射刺吴起而同时射刺中了悼王尸体的人们,被诛灭宗族的有七十多家。
   吴起在政治、指导战争诸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把这些经验深化为军事理论。《汉书·艺文志》著录《吴起》48篇(已佚),今本《吴子》六篇(《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变化》、《励士》),系后人所托。后世把他和孙子连称“孙吴”,著有《吴子》,《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其主要谋略思想是:“内修文德,外治武备”。他一方面强调,必须在国家和军队内部实现协调和统一,才能对外用兵,提出国家如有“四不和”,就不能出兵打仗;另一方面强调必须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吴起继承了孙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思想,在《料敌》篇中强调了了解和分析敌情的重要意义,并且具体指出了处于六种情况的国家,不可轻易与其作战。他懂得战争是千变万化的,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而采取应变的措施。在《应变》篇具体论述了在仓卒间遭遇强敌、敌众我寡、敌拒险坚守、敌断我后路、四面受敌及敌突然进犯等情况下的应急战法和胜敌的策略。
   《治兵》、《论将》和《励士》三篇主要阐述了他的治军思想。他认为,军队能否打胜仗,不完全取决于数量上的优势,重要的是依靠军队的质量。质量高的标准是:要有能干的将领,要有经过严格训练的兵士;要有统一的号令;要有严明的赏罚。他重视将帅的作用,尤其是重视将帅的谋略,强调好的将帅应有优良的品质和作风。重视士卒的训练,提高实际作战能力。强调赏功以励士兵。
   吴起是继孙武之后,既善于用兵同时又具有高深军事理论建树的第一人。历史上,吴起作为政治家、改革家,他与商鞅齐名。作为军事理论家与孙武齐名,后世论兵,莫不称“孙吴”。作为军事家,在鲁、魏、楚三国出将入相,显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对后世用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共 460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吴起师承儒学巨子,却无丝毫孝悌之举,母亡而不奔丧,杀妻求将,残暴寡恩,至于为士卒吸允脓血,则全是功利之举,其卒之母都看得极透。吴起毫无恻隐之心,只知逢迎君主,却不能从一而终,有才无德者甚矣。吴起直言魏武侯形势不如修德,国之治在德不在险,但楚国为相,却跟商鞅一样刻薄寡恩,言德而无德,因之暴亡,岂是天意?然而,吴起乃一代兵家,与孙子其名,吴起乃一代法家,与卫鞅齐名,能够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都成为划时代之奇人,至古及今,无出其右,是中国先秦时期不世出的英雄豪杰,其历史作为远非一般文人兵家可比,吴起是实用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完美结合,他的政治军事才华与尚武精神正是当今国人所缺少的,从这个角度讲,吴起是非常值得我们中国人纪念的一个历史人物。本文以对吴起完全正面的评价为基点,全面记述了吴起的一生的主要成就,虽然大多数史料来源于《史记》,但是信息量比史记要大。作者久居吴起县,自是对吴起怀有特殊感情,将史籍中吴起杀妻求将之历史故事说成是对吴起的造谣中伤,虽于史无据,却于情可悯。吴起一生最受道德谴责的事件就是杀妻求将,作者认为有很多史实可以证明吴起是注重情义之人,于是便认定此事不是诽谤必定是误传,也不无道理。感谢作者赐稿流年,期望精彩继续。【编辑:鸿渐于陵】【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04291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鸿渐于陵        2013-04-28 17:23:53
  吴起是一个争议人物,本来就是仁者见仁。问候作者,感谢您赐稿流年,祝您创作愉快。
我没有个性,所以不签名。
2 楼        文友:假面        2013-04-28 23:25:03
  对于吴起只闻其名其事件所知甚少。
   开篇有吴起县引入吴起,话说吴起开始的所做所为似乎并不认可,但这个世界是讲究实力、才能的世界,对于错、是于非对于那些强者来说毫无意义,自有后人来评说。
   看完本文对吴起其人略有了解,作者能从出生到死亡都有其了解可见作者对吴起本人研究不少。
   佳作拜读,问安作者,感谢赐稿流年,期待下次精彩。
摘下温和的面具,只剩下一张哭花了的脸!
3 楼        文友:逝水流年        2013-04-29 07:01:35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