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文缘春天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文缘】我的半坡情节 (散文)

编辑推荐 【文缘】我的半坡情节 (散文)


作者:荷叶漂水 秀才,1168.3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360发表时间:2013-05-05 21:47:37
摘要:我喜欢历史课,有很深的半坡情节。因此,到西安,必须参观半坡博物馆。在历史遗迹现场,凭吊远去的先人们,为他们的勇敢和智慧而赞叹!

【文缘】我的半坡情节 (散文) 我的半坡情节产生于初中时代,发展于高中阶段,形成于大学时光。到半坡遗址参观成为我人生的一种渴求。
   早期,吸引我的是图一。在16开的历史教材中看到了这个人面鱼纹陶盆,觉得和家里普通盆相比,它具有一种来自远古的神秘,那古朴的色调,简洁明快的构图,引起我无限遐想。后来,又热衷于想象图二房屋的内部构造。那粮囤子形状的小屋,里面舒适吗?住几口人?有床吗?是否弥漫泥土的气息和草的味道……到了大学,古代史教授结合亲身参观半坡博物馆的感受讲仰韶文化,说入门就是标志性雕塑,少女拿着小口尖底瓶汲水,就是图三。那时我只能扇动想象的鹰翅勾画这座生活于新石器时期少女的雕塑。
   16年后的晚秋,我来到了13朝古都西安,怎么可以不凭吊6000多年前那些先人呢?
   旅游团没有设计这个景点,半坡在一般人眼中没有秦始皇陵兵马俑、乾陵、茂陵等古迹名气大,是一处寂静的角落。可在我心中却散发着远古的气息,同样是不能错过的景点。
   我单独前往半坡博物馆,邂逅了带着翻译的单人老外和团体老外,据说老外对古迹比人工景物情有独钟。他们对我友好地微笑,一定因为共同的爱好。
  
   【汲水少女.小口尖底瓶】
   走进博物馆顶端三角形绘饰人面鱼纹的大门,迎接我的,正是那用小口尖底瓶汲水绾着发髻的少女。她在俯身倒水,并非汲水。不是教授记错了,就是我记错了。实物公布了正确答案。小口尖底瓶流出的“水”倒入池中,冲刷掉石头光滑的外层,为游客营造了沧桑的心理氛围。
   我听见导游为老外解释小口尖底瓶应用的物理原理,小直口,细颈,长圆腹,尖底,肩部或腹部有对称的双系,用以穿绳。器表有多绳纹。烧结程度较好,质地坚实。汲水时由于重力作用,瓶口会自然向下,待水将满时,瓶身自动倒转,口部向上。这是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关于物体的重心及其应用,我国约在六千年前就已经有所认识。他们被我先辈的聪明才智所折服。
  
   【人面.鱼纹】
   半坡文化是北方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绘有人面鱼纹的彩陶盆已成为半坡文化的典型标记。我近距离接触到这位曾经令我朝思暮想的老朋友。该盆高17厘米,口径31.5厘米。画面上的鱼,圆眼张口,露齿扬鳍,神态十分逼真、活泼;画面上的人,神态安详,恬淡,生动地反映了半坡氏族与渔猎生活的密切关系及其彩陶的烧制技术。
  
   【村落.房屋】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滻河东岸,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半坡村的原始居民是定居的,以氏族或部落为单位建立村落。半坡聚落的范围为不规则圆形。居住区在中央,分南北两片,每片有一座供公共活动用的大房屋,还有若干小房子,其间分布着窖穴和牲畜圈栏。居住区有濠沟环绕,沟北是公共墓地,沟东有陶窑场。据研究,此聚落是集聚两个氏族的部落住地。已发掘出45座房屋、200多个窖穴、6座陶窑遗址、250座墓葬,出土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约1万件,还有粟、菜籽遗存。
   无论是方形的还是圆形的房屋,多为半地穴式,而且以小屋居多,大屋仅一座,位于中央,小屋围大屋而筑。这种环形布局,明显地体现着团结向心的一种原则一种精神。
   我听见一女老外问导游,小房子空间那么小,能住下几个人?导游回答:“onemanandonewoman.”老外点头表示明白了。半坡处在母系氏族繁盛阶段,每个小房子,应住着过婚姻生活的及骨笄妇女以及不确定来访的其他氏族的男子,也不排除情商较高感情专一男女相对稳定的对偶婚,他们晚上在小屋子遮蔽下的二人世界缠绵缱绻,但绝不是后来的一夫一妻制。他们依然依附于母系大家庭内,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最受尊重的“老祖母”或另外多族的首领住在大屋子里,同时也是老年、孩子的集体住所,氏族集体活动的场所。在半坡村里,人们过着生而平等相安无事的原始共产主义生活。
   我想到小时候的乡村和生产队,生产队的大房子往往位于村子中间,四周是一家一户的房舍,有大事的时候男女老少集中于生产队议事,难道这不是历史遗风的承袭?
  
   【墓葬.陶罐】
   半坡成人死后埋入公共墓地,常随葬陶器及骨珠等装饰品。遗址有两座同性合葬墓,分别埋着两个男子和四个女子,兄弟姊妹合葬,并非夫妻合葬。我又听见老外问:“为什么这个人弯曲身体?没有随葬品?”导游说,因为他们死去的时候受到了惩罚或者遭受了瘟疫。
   一座女孩土坑墓中随葬品精致丰富,表明当时对女孩的爱重。
   死亡儿童埋在居住区,多采用瓮棺葬。成年和少年死者则被直接埋入土坑墓圹。众多的儿童瓮棺墓,既显示出当时社会生活水平低下儿童死亡率极高的现象,也说明儿童受到了特别的照顾。
   用于儿童葬具的瓮、钵等陶器,其底部或用作棺盖的盆上,大多有一个小孔,有的钻成很规则的圆形,有的则是敲击成不规则的形状,小孔上往往还加盖一块小陶片,其内表面还涂有红色颜料。
   夭折儿童被装入瓮棺而不是直接埋入黄土中,是希望给其一定的空间,瓮棺盖或底部上的小孔则是希望他(她)能恢复呼吸,得以复生。郭沫若参观半坡遗址时有诗云:“半坡小儿冢,瓮棺盛尸骸;瓮盖有圆孔,气可通内外。”既然人已经死了,何以又望其“通气”呢?有人推测这可能与当时的诊断技术落后、幼儿常出现“假死”的现象有关系,所以大人存此侥幸念头。
   也许这与当时人们对灵魂的信仰有关,盆、钵底部的小孔当是供灵魂出入的通道。妈妈希望孩子的灵魂能常回家看看,表达了对孩子离去的不忍。
   还有可能,在这种葬法中,瓮棺象征女性的子宫,覆盖棺孔的陶片涂红是象征经血,瓮棺内小儿尸体的下肢或作蜷曲状,则是恢复人居母胎时的状态。故以瓮棺葬小儿的目的,其实是祈望他(她)的复生和再生。
   母亲对孩子的爱,无论在6000年的半坡,还是在21世纪都市长春,都是一样的。
   我方佛看见他们面水背山,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简单、快乐的乡村岁月,在很多人心中,或多或少都有过对这种状态的向往。
   半坡,我已来过。
  

共 242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随着作者的笔迹,让我们了解到一个6000年前的半坡文化和半坡遗址,汲水少女、小口尖底瓶,人面鱼纹,村落房屋,墓葬陶罐,这些闻所未闻半坡文化的典型标记,不由得让后人为先人们的勇敢和智慧而惊叹!荷叶漂水的历史知识丰富,文字表达能力很强,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佳作,推荐共赏! [编辑:梅东瑞]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随心飞翔        2013-05-06 06:11:10
  佳作,值得一读。感谢赐稿,祝写作愉快!
公务员,至今从事业余创作20余年,发表诗歌、小说近200篇,原省级散文诗协会会员
2 楼        文友:荷叶漂水        2013-05-06 07:45:28
  多谢鼓励,因为我是学历史的,应该比一般人掌握的历史知识多一些。编辑辛苦了。
真诚
3 楼        文友:炊烟袅袅        2013-05-06 15:28:27
  老师的知识真是相当丰富啊,看你一篇文章,都增加不少知识,问好老师!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回复3 楼        文友:荷叶漂水        2013-05-06 20:37:19
  过奖了,多谢鼓励。
4 楼        文友:桃都英才        2013-05-17 21:41:57
  萍姐,才女。融知识与文学为一体,雅俗共赏。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