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江南烟雨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江南】记忆之味与写作之蕴(赏析)

编辑推荐 【江南】记忆之味与写作之蕴(赏析) ——赵丰散文集《秋天备忘录》读后


作者:吴佳骏 布衣,372.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451发表时间:2013-05-08 16:31:13

我初识赵丰先生,是2005年在北京召开的一次全国性散文笔会上,当时参会的人很多,赵丰先生在大会上发了言。谈他被《青年文摘》所转载的,一篇写奶娘的文章的创作体会。赵丰先生是西安人,却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点方言音也没有,这让我得以仔细、认真地听完他的发言。从他的发言中,可以判断出,赵丰是一个有着明确写作追求和良好写作意识的作家,对文学有独特的理解,以及诚挚的敬畏之心。这种写作态度和立场,使他写出的作品情感丰沛,温润动人,立意深远,思想淳朴。
   会议当晚,当大多数与会者开展联欢活动时,我和赵丰却从喧嚣的音乐声中起身离开,来到北京的大街上,一边散步,一边欣赏北京的夜景。11月的北京,夜气微寒,冷风吹在脸上,冰冰的。赵丰穿一件黑色大衣,双手插在衣兜里,很有绅士风度。我们沿着马路,走进了一条幽深的巷子里。那晚,我说了些什么话,已经忘记了。只记得赵丰谈对散文写作的一些话,他说到了“新散文”的可贵之处,还谈了“传统散文”的优与劣,继承与扬弃问题。赵丰很健谈,阅历又丰富,对人生、对生活的感悟,常常引发出他的诸多思考,他将这些思考统统转化成了他的散文写作。赵丰所谈的这些散文观点,与我对散文的认识不谋而合,于是,那天晚上,在北京的星空下,原本两个素不相识的文学写作者,便有了一次心灵的触碰和思想的交锋。当我们披着夜露,回到宾馆时,其他人都睡了,只有我和赵丰还醒着。为我们的相识而欣喜,而激动。
   会议刚结束,赵丰因家里有事,提前乘火车回了西安。因走得匆忙,我来不及向他告别。他在回程的列车上,用手机给我发了条短信:很高兴认识你,你会很出色的。看了这条短信,我很感动,为一种友情,也为一种信任。作为勉励,这条短信到现在依然保存在我的手机里。
   我回重庆不久,便收到赵丰寄来的几本散文集,细读之下,我发现他的作品都弥漫着一股浓浓的记忆气味,气味里充满酸甜苦辣,也充满喜乐悲欢。生活的苦难与生存的艰辛,像童年的梦魇一样,缠绕着赵丰。这一记忆的疼痛是烙在赵丰心灵上的一块“胎记”,提醒他思索自己的来路与未来的走向。这种来自社会底层的命运抗争,促使赵丰鼓足勇气,拿起手中的笔,记录下中国社会里一些普通人的精神史和心灵史。因为他相信那句老话:“任何的遗忘都是背叛。”
   一个作家的写作“原发点”一旦确定,就像一棵树扎下了根,以后的事情,便是如何想办法使这棵树生长得枝繁叶茂。赵丰写作的“原发点”即是他生长的那片黄土地,以及土地上顽强生活着的人。在他新出版的散文集《秋天备忘录》里,描写最多的,还是他的那些乡人们,比如,祖父、三婆、八爷、二伯、老孙等等。这些人物跟所有的农村人一样,大多命运坎坷,极富悲情色彩,性格中充斥着诸多的劣根性,而又不乏温善、憨厚的本色。他们的这种双重性格,使他们无力对抗贫穷的现实,最终不得不承受着生存的重压。赵丰从小便见惯了这些人的生活现状,看惯了困扼对人的摧残,这种记忆或印象,使他写出的散文充满了强烈的人文情怀,其作品始终不渝地关注普通人的纯真人性和美好愿望,通过写人物来展现命运,通过展现命运来引发思考。这是赵丰散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是构成他散文作品的“纲”,同时也是构成他作品的精神背景。
   如他的《背景》一文,从父亲是照相的写起,继而描写出在特殊年月里,作为照相师的父亲的生活细节,以及设计照相布景的故事,来衬托身为一名艺术工作者的父亲的艰难人生。随后,作者以一句极富哲理内涵的话“爷爷应当是父亲的背景,父亲是儿子的背景”,来承前启后,引出自己的一段青涩爱情及人生的种种不如意。这一切说到底,皆是当时“社会”这个大背景对人的嘲弄和扭曲。文章的后半部分,几乎进入了哲学层面的思考。正如作者所言“背景是生活的解释”“抛弃了背景,一切都没有了意义。”但行文最后,主题还是落到了父亲的命运上头来,“父亲在这种背景下独享着晚年的美丽。没有人能走进他的内心,无论儿女子孙,柴米油盐,他都无须关注。他只关注着精神的回归。”而赵丰在这篇文章里所要表达或寻找的,或许也是一种生命的背景和精神的皈依吧。
   又如他的《祖父》一文,以较长的篇幅叙写了祖父6岁时从河南迁入西安后的成长经历,面对失去双亲的巨大痛苦,生在异地的巨大孤独,以及在姓氏问题上,被人挤压和歧视所带来的精神折磨,祖父硬是冲破重重阻力,不顾他人反对,最终让自己的孙子跟了自己姓,挽留住了自己最后的尊严和气节。该文虽然仍是写苦难,却充满浪漫情怀和象征意蕴。文中的那片柿林,自始至终作为一种意象,贯穿全文。“这片柿林是在祖父辛勤劳作和精心呵护下形成的。”“柿林是祖父圣洁的精神家园。”那片柿林里,藏着祖父的心灵秘密,也藏着作者童年的无限欢乐。柿林是祖父的精神寄托,也是他的生命伴侣。以柿林来渲染祖父的寂寞、孤苦,又以柿林来象征祖父对未来的憧憬、眺望,这一艺术手法的运用,使得整篇作品张弛有度,温润如水,似一块吸足了水分的海绵,有一种带着养分的重量。给人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冲击力。柿林的故事,就是祖父的故事。“柿子第二年又风风火火地红了。父亲让我捧着蜡烛、香和纸钱跟他进了柿林。”“蜡烛、香和纸钱一一点燃后,柿林里飘扬起祖父的魂灵”。一个农村老人凄苦的一生,就这样在不动声色的艺术画面中谢幕。真可谓长歌当哭!
   其实,在《秋天备忘录》这本书里,除那些表现底层人物命运的作品外,还有一部分作品是解读大师其文其人的。这些文章,是该书的另一个亮点,不得不提。其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境界,丝毫不压于赵丰写人记事的那些文章。如《解读叔本华》、《想象梭罗》、《阅读蒙田》、《尼采的庄园》等篇什,作者并非是囫囵吞枣地读之,而是用心,用情,用智慧去进行理解和思考。在读这些大师的作品时,作者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一个随大师一起哭,一起笑的在场者。用心去靠近大师,聆听大师。赵丰是一个很会读书、很会思考的人,他常常把自己的生存经验,拿来作为参照,以此去理解和感受大师的智慧。因此,他的这些读书随笔有着十足的灵动性和趣味性,不是借助大师的话来说大师的思想,而是道出了自己读大师的所悟所思。比如他在读蒙田时,就产生了这样的认识:“写作,进入不了自我个体的体验,就无法震撼读者的心灵。也就更谈不上‘拯救人类’。这是蒙田告诉我的真理。文学是为人民大众的,这绝对没错。但是,你的站位要正确。首先,你不能高高在上,你的生活方式,你的举手投足,你的精神指向,必须适合普通人的眼界。”
   赵丰的这类作品意境幽眇,思接千里,语言诗意,逻辑严密,给人无尽的联想和启悟。从这些作品里,可以看出赵丰阅读视野的宽泛,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一个优秀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个优秀的思想家。我们说一篇作品,好与不好,也是可以透过他的文本,看出端倪的。好的作品,必定有着好的气场、气蕴,必定有着良好的艺术审美和思想深度。赵丰独处西安一隅,不趋势附利,不贪图虚名,默默地在文学创作之路上辛勤耕耘着,一以贯之地坚守着自己的艺术良知,心平静气地创作出一篇又一篇散文佳作,凭着他现在已有的文学成就和对文学艺术不断的求索、创新,我坚信,他一定能够在未来的文学之路上,走得更远,开更多的花,结更多的果。
   作为朋友,我祝愿着,也期待着。

共 292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从2005年在北京召开的一次全国性散文笔会写起,写到了自己与作家赵丰先生相识相知的一段经历,进而从为人和为文两方面对赵丰先生的独特个性进行了深入的点评和论述,其中,主要是对赵丰先生的散文集《秋天备忘录》予以了精辟的评析。作者本身也是散文界的名家,对其文友的散文集当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感悟。这篇文章,对我们深入阅读和理解赵丰先生的散文作品,也具有很好的参考意义。欣赏,推荐阅读。【编辑:舟中人】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舟中人        2013-05-08 16:32:47
  问候作者,欢迎赐稿江南烟雨社团。远握,祝好!
舟中人
2 楼        文友:舟中人        2013-05-08 16:33:21
  期待你新的佳作,期待更多精彩。祝生活开心,写作愉快!
舟中人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