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活着》书评

精品 《活着》书评 ——活着只为活着


作者:珞南 白丁,22.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0686发表时间:2013-05-10 10:04:16
摘要: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年12月第22次印刷《活着》,封面是赤裸裸没有丝毫掩饰的如同鲜血般的红。这样的红里似乎可以看到福贵牵着老牛独自走在田间落寞孤寂的背影,家珍,有庆,凤霞,二喜,苦根相继死去的残像。鲁迅说:真的勇士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所以无论多么的触目惊心,也得正视的就是活着。当你经历大起大落人世浮沉,依然生活下去的就是活着;当你目睹挚爱的人相继死去,仍然生活下去的就是活着;当你生无可欢,死无可惧,毅然生活下去的就是活着。

一:余华——只为内心写作的真正的作家
   余华在中文版自序中说道:“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高尚是多么的突出。”但是他在前期的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是一个愤怒和冷漠的作家,直到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才渐渐平息愤怒,认识到应该寻找真理而非控诉揭露活着发泄。寻找那种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目光看世界的高尚。余华有这样的认识并不是一天两天的思考结果,而是长期的自我矛盾,想象与现实,理智与内心渴求的不断质疑摸索而探寻着这样的一种平衡。
   他早年的小说带有很强的实验性,以极其冷酷的笔调揭示人性丑陋阴暗的角落,罪恶、暴力、死亡是他执着于描写的对象,处处透着怪异奇特的气息,又有非凡的想象力,客观的叙述语言和跌宕恐怖的情节形成鲜明的对比,对生存的异化状况有着特殊的敏感,给人以震撼。
   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便是集中体现了这一点。谢有顺指出:“暴力是余华对这个世界之本质的基本指认,它也是贯穿余华小说的一个主词。”着重地说明余华小说的暴力美学。余华说:“那时期的作品体现我欧冠世界结构的一个重要标志,便是对常理的破坏。简单的说法就是,常理认为不可能的,在我的作品里是坚实的事实;而常理认为可能的,在我那里无法出现。导致这种破坏的原因首先是对常理的怀疑。很多事实已经表明,常理并非像它自我标榜的那样,总是真理在握。我感到世界有其自身的规律,世界缤纷总在常理的推断之中。”所以前期的他就如自己所说是愤怒的冷漠的作家。
   正是经过长时间的平息,他认识到只为内心写作,并不是单纯地发泄自己的情绪,而是对事物的超然,万物同等,同情看世界。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写了他的转型之作《活着》以及《许三观卖血记》,逼近生活真实,以平实的民间姿态呈现一种淡泊而又坚毅的力量。余华以此告别了愤怒的自己,迎来了一个更加超然物外,悲悯世界,忠于内心的自己。可以说自此他才成为一个成熟的真正的作家。
   二:《活着》——一个考验人对苦难承受力的故事
   在不知道这个故事之前我无法想象什么样的人生才算是辛酸,读完之后觉得这是个辛酸都无法描述的人生。当福贵在向外人娓娓道出这样的人生的时候,给我的错觉就像是他在讲别人的故事,那个人不是自己,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他说他出生在地主家,家里有100亩田地,小时不好学,长大爱嫖妓,赌博,赌博输了全部家当成为一穷二白的人,气死了父亲,后来母亲病死,而后看着妻子病死,儿子死去,女儿死去,女婿死去,最后孙子也死去,只留下一头老牛陪着她。一个人对苦难到底有大多的承受力呢,如果一个人的亲人死去犹如尖利的锥子刺在心窝的话,无法想象接二连三的刺在心窝的痛,也无法想象在生活刚刚有了点希望的时候又陷入绝望的痛,一次可以忍受的是坚强的人,两次,三次,一次又一次呢。《活着》就是这样一个考验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的故事,当你觉得福贵输了所有家当重新租地种地该好好的吧,结果被强行拉到战场上去了。当他平安归来和家人团聚的时候觉得这次该是好好地吧,结果家珍死了。生活给了他一次又一次的希望也一次又一次地撕碎了他,余华是个残忍的作家,富贵在他的笔下生活得如此艰辛,为什么?这样一个残酷的让人无法觉得是真实的故事,有位诗人说过:“人类无法忍受太多的真实。”我想余华这样极端残忍地对待福贵就是在考验一个人承受苦难到底能到什么程度。在考验着福贵,以及同样在真实世界的我们,我们到底能承受多少真实苦难,我们到底为什么而活着。
   《活着》仅仅只是想考验一个人这么简单这么无聊吗?余华说他在写这本书的心态是要想人们展示高尚,对事物的超然,善恶对等,同情的目光看世界。福贵并不高尚,他身上唯一一点可以被叫做高尚的应该就是乐观淡然,不抱怨,在他的眼里这个世界什么都是可以被原谅的,有庆被抽血死可以原谅,凤霞被歧视可以原谅。命运对他的捉弄可以原谅。那么他为什么都可以原谅,就如余华所说,要用同情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善恶对等,同样也揭示另外一个事实,在任何时候都没有绝对的绝望,人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而不是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所以福贵什么都可以原谅,他接受着这种苦难,就像对他的朋友一样,敞开心怀对待他。《活着》这本书他所讲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福贵口中的听起来没有任何感情色彩的人生,活着,就只是活着。
   三:《活着》——一代人的血泪史
   《活着》是福贵的血泪史,也是一代人的血泪史。《活着》虽叫活着,可是贯穿整本书的却是接踵而至的死去,主人公福贵先后在民国失去了父亲,在内战中母亲逝去,在“大跃进”中失去了儿子,在“文化大革命”中死了女儿。每一次的死亡,看似意外,但冥冥之中又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动荡、抑制的时代,是对生存在底层的百姓无情的掠夺,使他们和他们的家庭,从形式到内在实现,一贫如洗。但是处于社会底层的老百姓对“活着”的渴望,以书中人物一个接一个地死去来衬托出活着的难能可贵。被抓丁、龙二被枪毙、儿子和女儿先后死去,福贵都没有任何抱怨,反而觉得活着就好。这是一个底层老百姓内心最真实的呼声。以贴近生活的小人物反映数十年来中国老百姓“好死不如赖活”的生活观。一个小人物在巨变的历史中浮沉,完全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不幸和坎坷总是缠绕着他。然而他从没有放弃活下去的信念,从不怨天尤人,并且对生活和未来抱着无限美好的希望。文革和大跃进两个历史时期是书里主要的背景。《活着》深刻地反映出了那个时代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种种悲剧。我认为那个时代的出现,并不能仅仅简单地归结为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中的失误,悲剧完全可以避免,但是极度的个人崇拜让悲剧最终还是发生了。学校逼迫学生放弃学业投入大炼钢铁,从另一个层面折射出那个年代那种背景下至上而下的思维模式的荒谬和行为方式的粗糙,反映了功利主义的横行。而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有一代人就是这样的活着的。她们受迫害但是渴望活着。
   四:《活着》——余华所没写到的细节
   有人说从作品本身看,尤其是在作品的前半部分流露出来的很大的随意性可以看出,《活着》不是一部在构思完全成熟后才开始创作的作品。余华有可能象孩子信手涂鸦一般写下一个开头,随着他的习惯随意地完成了这部作品。这一点从很多的细节都可以体现,当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这一千个哈姆雷特里最著名的要属张艺谋导演了,我认为在某一些地方他导演的电影《活着》给书很多的补充和说明,第一点,有关有庆的死,书里写他是给县长太太抽血死的,而电影中则可以说是为大炼钢铁而死。后者更能体现时代的悲剧。第二点是凤霞的死,书里只说难产死的,而在电影里给了详细的交代为什么难产死了,有资历的老医生被批,新医生拍着胸脯说我们可以保证,后来还是凤霞难产死却束手无策。这一点给了原著很大的一点补充也更加丰满了时代背景。
   每一个作者在写作品时都想竭力地把自己想表达的东西传递给读者,但事情没有十分完美的,余华也说他所讲述的是他所意识到的事物,同时也有他没有意识到的,读者就是这个时候站出来发言的。
  
   五:《活着》——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每一天我们在清晨醒来,夜晚睡去。不断重复这一过程直到生命的尽头。我们是否也思考过这个问题,人为什么而活着?我们没有答案,活着就是活着,生活给了我们苦难,我们也得打断牙齿和血吞,我们永远不知道自己的尽头在哪儿,怀着无比敬畏的心面对生命,面对时时刻刻伴随的死亡。
   福贵有福贵的苦难,他活着。活得比谁都长,都淡然。
   我们有我们的苦难,但活着。人生百态,各得其所。
  
  
   参考文献
   1.《活着》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年12月第22次印刷作者余华
   2.《记念刘和珍君》鲁迅,选自《华盖集续编》
   3.电影《活着》张艺谋导演

共 315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成熟的书评研究文章,文章研究了作家,研究了作家的一部重要作品。文章分为五个视角点,第一点解读了作家余华的创作观;第二点和第三点解读了小说《活着》的主题的深刻性,揭示出了作家借助主人公形象对现实的深刻思考;第四点,作者谈了小说《活着》和电影《活着》在人物结局处理上的不同;第五点,文章谈了小说主题能给我们的现实思考。每一个角度的分析,对读者,对作品,都是很有裨益的。好文!【编辑:春雨阳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05121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