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流年】用智慧和胆识与历史对话(作品赏析)

精品 【流年】用智慧和胆识与历史对话(作品赏析)


作者:峻毅 秀才,1538.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914发表时间:2013-05-12 21:04:29

——解读涂国文文集《苏小墓前人如织》
  
   国文先生是我的老朋友。其实,我也是先熟其文再识其人的。可以说,他的随笔就像他为人那样清爽——有话则说,无话不说;自由率性,对于所看所观察的事物,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所以,读他的随笔是一种享受,是一种随文思索足以渗透到心灵的享受。
   摆在案上厚厚的《苏小墓前人如织》一书,便是涂国文的文集,是一本融随笔、散文、评论、诗歌为一体的集子。文集分为四辑,每辑各有其自己特点和魅力。
   第一辑《灵魂21克》由42篇短文组成,每篇文章篇幅不长,语言简练,但篇篇言之有物,都是针对生活的焦点问题,显示了作者具有承担时代道义的自觉。
   第二辑《莼羹之思》由15篇散文组成,虽然篇幅不多,但收纳的散文均具有浓浓郁郁的乡情。
   第三辑《词语快跑》由27篇评论文字组成,这些评论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其中有很多篇章曾被光明网学术论坛、北大中文论坛等数十家大型网站论坛广为转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可以说是这一文集价值的重头所在了。
   第四辑《黛玉葬花》则是诗歌部分,是作者自1996年离开江西来到杭州后的零星创作,在赋有江南柔美的同时,具有一种内在的骨气,依照他自己的叙述——“它是我对青春岁月中曾经立下的誓言‘诗与我同在’的一种缅怀。”
   ……涂国文文集《苏小墓前人如织》一书,在我个人看来,真像是人生的百科全书,对于生活遇到的常见问题均有解答。解读这样的文集,既是容易的,也是不易的。容易是指作者几乎透明地表达了他的人生观和艺术观;不容易的是,作者的行文功夫远在文字之外,思维敏锐,要求解读者必须找到一个更高更远的赏析切入点方可解读到位。
   [雄浑锐利,抵达灵魂的深处]
   涂国文的文字锐利而雄浑,纵横捭阖,收放自如,具有一种振聋发聩的力量。读涂国文的文字,给我最大的感受那是能撞击读者灵魂的文字。尤其是当我们感叹人生无常、碌碌无为的时候进入他的《苏小墓前人如织》,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在大海中畅游的感觉,足以震撼阅读者的心灵,足以拓展阅读者认识世界的视野。他的那些列举的社会现象,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是耳熟能详的,但是经过他的揭示,就能令人眼前一亮,一下子就明朗了他揭示的现象本质,他对社会生活层面的敏锐洞察,不由令我心生敬意。
   读过涂国文文字的人,多多少少都能感受得到他最讨厌无病呻吟了。因为他几乎所有的随笔或散文都不隐瞒个人观点,直来直去,这也是涂国文随笔的主要特色。比如《心中有座“桃花源”》一文,直截了当地对现实生活中人们过于“善于妥协”进行了批判,鼓励人们建立有自己的桃花源,让自己的心灵可以休憩,让自己的真知不至于淹没,让自己与丑恶事物保持一定的距离。比如《生命之重和生命之轻》一文,也是把人的灵魂摆放到风口浪尖上来进行质问,并且坦诚地道出了自己的人生选择——“我选取‘人生之重,除此别无选择’。……沉重并快乐着——这就是我的人生宣言。”比如《缔造自己的人生传奇》一文,作者是以自己为例子,诠释自己的人生选择是多么的自由。……我在赏读涂国文文集时,几乎处处都可以开展对灵魂的探究。
   涂国文的《点亮心中那盏灯》,以我的个人阅读官感而言,那是涂国文的随笔精品之一。他徐徐缓缓地向读者传达自己对于“意志是一盏心灵之灯”的陈述,他从“信念是一盏心灵之灯”到“爱是一盏心灵之灯”,层层递进,大大丰富了“灯”的形象,给读者以启迪。《做一尊黑雕像》也是叙述性灵的文字,叙述了他的人生志向——“做一尊露天旷野中的黑雕像,是我自觉的人生选择。”是的,当他放弃稳定的公职,辞退某杂志社主编之职,选择了成为自由职业者的时候,心情是那样的轻松,我感受到了他拥有一种——“从密封的棚屋或者铁房子里逃离出来,逃离了满屋子的浊气和污秽,身心无比的轻松、峻爽和愉悦”这样的心境。
   涂国文曾是相当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他善于用实例和典故说明自己的表达要点。在《与自己搏斗》一文中,他就是用意大利当代著名作家卡尔维诺的寓言体小说《分成两半的子爵》作为文字的由头的,通过系列叙述,最后得出了结论——“真正的人生,应该既是一种与环境顽强搏斗的人生,更是一种与自己的内心的邪恶与黑暗搏斗的人生。”《不与时代零距离》一文,涂国文选用了爆炸式结构,并举了四个例子各有千秋,尤其可贵的是,他不仅仅是简单地递上例子,而是另伴有自己独到的剖析,比如对孙犁先生创作的分析,孙先生善于在火热的战斗里发现诗情画意,并能与时代保持距离,后来,很难有精品出世,涂国文的这番评说是相当到位的。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距离才能算是最佳距离呢?涂国文说:“与时代保持适当的距离,应该是思想者自觉的人生选择。”
   我在赏读涂国文文集时,脑中时有利剑出现——一把利剑,寒光闪闪,锐利无比;持剑人心中有理想,有信仰,有希望,有激情,这个人就是作者涂国文。他用文字解剖各种社会现象时,更是能大胆地解剖他自己,我从他的文字里看到有一种鲁迅文风的继承。是啊!涂国文不怕孤独,他敢于把匕首和投枪对准社会的丑恶现象。
  
   [行走在词语的天堂]
   每一件文学作品,都要经历写作创作——作品问世——阅读接受这样一个过程,这本就是文学的一个符号化过程。文学创作旨在向人们传递文学信息,整个创作过程是运用语言符号创作的过程,而阅读是对于语言符号接受的过程。解读文学作品,首先要破译语言符号是肯定的,文学符号学也理所当然地成为文学理论的一种基本形态。涂国文对于文学语言的感受和运用是自觉的,在他的文字里没有硬性的“创新词汇”,但是他通过叙述技巧的组合,使得一些本来很普通的词汇就显得不再普通了,不但有了特定的文化涵义,而且赋有一种动态,一种词语像长了脚会走会跑的动态。比如“读书的危机”,“读书”和“危机”本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词语,可是,当“读书”和“危机”行走到一起,让“读书”来做“危机”的定语时,它们还普通吗?显然不!何以读书出现危机呢?他有属于自己的叙述。比如“被绑架的经典”,他把“经典”是如何“被绑架”的过程承传给读者;比如“红色梦幻和紫色忧伤”,他把两种颜色下的文化涵义毫不留情地揭示出来;……如此等等,不再赘述。
   涂国文尊重语言。在语言和词语的关系上他是很相当清醒的——语言不等于词语,词语只是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不在语言学方面寻根究底,但他对于词语的运用非常严格。那些普普通通的词语,经他的叙述调用跑动他的文章里,就如在天堂行走那样飘逸。
   他光明磊落,从不隐藏自己的观点,这在一些人看来也许“不那么艺术”。然而,偏偏正是“不那么艺术”的艺术,处处闪烁着动人的灿烂。他的生命意识很强,善于从各个方面解释生命的真谛,也就是说,他善于诠注怎样的生活历程才是真正的生命历程,怎样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他在《让生命在行走中永不沉沦》一文中,相对精彩地解释了生命。有人选择在大地上行走,有人选择在文字中行走,他尤其佩服的是“在理想中行走的人”,因为这些人可以——“用行走照亮大地和人心里的黑暗。对于他们来说,行走就是沉默中的呐喊,是毁灭中的挚爱。”对于幸福这一抽象现象叙述,幸福到底是近一些好还是远一些好,他在《别离幸福哪么近》中有这样回答——“然而,正因为幸福诗蓬熊熊的火,所以——别靠幸福哪么近。”
   涂国文眼界宽阔,他对于现代中国文学的走向,有着清晰的了解,和非凡的认知。他在《1976—2006:中国文学的四季歌》中,对当代中国文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回顾和总结。他用四个季节变化来形容中国文学发展道路,具有鲜明的个性和词语价值。他的《抗震诗歌:中国当代诗歌的第三次高潮》一文,是对于四川汶川大地震以后的诗歌高潮的关注和评价。在《苏小墓前人如织》这一文集中,有相当一部分作品是对文友作品的解读。当然,能有进入他眼界的往往是在当下文坛颇有影响力的作品。比如他对甘肃籍著名散文家杨永康散文的解读《词语快跑》,“穿过”、“奔跑”、“碎”都是杨永康散文不可多得的文本,他通过对于“穿过”、“奔跑”、“碎”的解读,一下子就进入了杨永康散文的本质。他的《杨永康向何处去?》一文,是对独自行走在个性创作的散文家杨永康的独到的解读——“文学作品价值的最终决定因素不是做作家的才气,而是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作家精神格局……”这在众多的杨永康散文赏析评论中,无疑是一种独特的声音,乃到文学批评也是一种独特的声音。除了对文友作品的解读,还有相对一部份是对于中国文坛进行透视和扫描的评论作品,总能令人深省——通过读这类的作品,可以感受到作者豁达的胸怀。
   在涂国文的随笔文字里,有许多我们熟悉的话语,比如家庭,比如自我完善,比如品质,比如生命质量,比如关注现实生活,比如节制……等等。这些词语平凡的词语,在他认知世界的体系里快速地移动,好像形成了一种奔跑的飓风。以“幸福”一词为例,涂国文在他的文章中打开了幸福的字典,怎样获得幸福呢?其中就有要学会“欣赏别人的精彩”,要学会拥有“让美好的事物生长在别处,倒往往能让我们更长久的拥有它”的心境。
   涂国文很善于回答生活中常被人们忽视的,或不常见的问题,比如在《门其实开着》一文中,他把亲情中的误解作为展开叙述的切入点,接着对于生活中的困难展开叙述;他叙述的“场”很大,似乎是海阔天空无所不包,其实不,他是一个善于牢牢把握内在“爆炸点”的作者,他对每一碎片的叙述与主题有着血肉关联。《幸福人生的心灵密码》是对于幸福的解读,他以明白的语言阐述什么叫幸福,并分层次地剖析人性,文章伊始,以——“在茫茫宇宙中,人其实是渺小的再不能渺小的动物”铺垫,接着找出人类的痛苦之源——“因为这种虔敬、自傲和轻慢,而使自己无法顺应世事的变化,从而深陷于心灵痛苦的泥沼中而无力自拔,严重者甚至因此没顶丧生。”
  
   [隐含在忧伤中的峻拔]
   《苏小墓前人如织》文集的最后一辑是涂国文的诗歌,其特点是:语境清幽,意象悠远,象征鲜明,简洁清爽,平直中有曲径;尤其是《黛玉葬花》、《李清照》等几首,典型地表现出作者的审美情趣,并让我从中感觉到他在写诗歌的时候,有一种深深的担忧,他就是用这种深深的担忧承担起他内心深处的一种充斥……
   因为有理想而忧伤,因为坚信人性中的善而峻拔。远望未来,太多的失落使他无法去面对朝气蓬勃的青年时代。他的忧伤来自于灼热的爱国情结。他爱祖国,爱家乡,爱我们悠久的历史,爱我们民族的辉煌;他炽热地爱着生活在这块土地的人民,尤其关心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农人们的欢乐和苦涩。因为忧伤,所以需要坚强;因为忧伤,所以需要飞翔。他在诗歌里张扬着浓浓的生命意识,飞翔意识。《奔跑》就是飞翔——“这个人在奔跑着,他的一生/都在奔跑着/日月星辰/在他甩动的双臂上起伏他跃起的头颅/不停地撞击天穹/他的双腋,裹挟着雷电的翅膀//”这首诗歌活脱地刻画了一个追求真理者的形象,这多像他自己啊!是的,其实他就是一个这样的奔跑者。
   记得鲁迅先生曾说过,不在悲伤中奋起,就在悲伤中灭亡。然而,涂国文的诗歌却是悲而不伤,对将来是充满着希望的。如在《听小学生朗读邱少云》中——“那些飞翔着的字符/悠然变成一颗颗废弹壳/从历史的天空,坠落如雨”,其诗境和笔调都极为明亮。如在《杭州人于谦》中——“五百多年来,很多仁人志士/都爱用这种杭州产名牌建材/傍着菊篱或梅丛/砌筑起一座座/精神的小屋”,讴歌了于谦的精神——石灰精神,是对于文化传统里的钙进行了挖掘和开发。在《瘦先生鲁迅》的诗歌——“瘦先生鲁迅/拒绝北洋政府和大独裁者蒋介石/摆在桌上的肥肉/吃着绍兴产的霉干菜和臭豆腐/自己瘦成一把/中华民族最硬的骨头”里,他对鲁迅先生由外表到内心进行了刻画,在我看来应是他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涂国文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他在《莼羹之思》里,充分表现了他像大海一样丰富的感情。他在《不能不说起的三位文化大师》一文里,记叙了沙耆、食指、黄秋园这三位文化大师的生活变故,足以令人再次想起那个早在1940年就与毕加索毕加等欧洲著名画家一起参加过比利时布鲁塞尔阿特利亚蒙展览会,才华横溢,却毁于家庭变故的宁波籍画家沙耆;那个对生存本体反思的哲学深度,足以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某些作品相提并论,可以说是中国现代诗歌中难得一见的《疯狗》的作者,曾因一首《相信未来》而被江青点名批判,因受到伤害而精神失常,但即使在精神病院里也未停止创作的中国当代诗人郭路生(食指);那个生前仅是普普通通的银行职员,故后才被江西美术家协会追认为会员,被中央美术学院追聘为名誉兼任教授,被中国画研究院追聘为名誉院委委员的黄秋园。涂国文对于三位文化大师的生活变故,尤其是对黄秋园先生生前和死后的待遇反差,感慨万分,发出这样的惊叹——“污浊的秽土可以深深地埋葬干将之剑的剑身,却无法埋葬住它直冲斗牛之墟的剑气!”

共 728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是作者对文友“涂国文”先生的散文集《苏小墓前人如织》的解读。这本集子收录了国文先生早年的一些文学作品,散文集共分四辑,含散文随笔、诗歌评论等体裁的文章。国文先生的文风是雄浑锐利的,往往能抵达读者的灵魂的深处。在词语的运用上极为严谨,在他的笔下,词语的组合是灵动且飘逸的,过硬的文学底蕴源于他丰富的生活,自由的思想,宽阔的眼界。 这篇赏析之作,极具气质,作者用精炼的语言对这本散文集的语言风格、文字特色,思想魅力,形象细致地作了一番概述,并从创作的角度探胜寻幽、深入评析,并巧妙地将一种精神与思想融为一体,贯穿全文,触动人心亦是受益匪浅。这是一篇结构严谨,条理清晰,感情饱满的佳作,倾情推荐!【编辑:纷飞的雪】【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05131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13-05-12 21:39:14
  欣赏国文老师的文字,更喜欢峻毅姐姐的赏析!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2 楼        文友:逝水流年        2013-05-13 07:34:17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