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江南烟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江南】洛扎洛夫的纸条书(散文)

编辑推荐 【江南】洛扎洛夫的纸条书(散文)


作者:宋烈毅 白丁,30.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624发表时间:2013-05-18 00:41:52

洛扎洛夫注定了是一个怪人,我喜欢这样的怪人,并认为有一种气息与之相通。购买洛扎洛夫的这本怪书《隐居及其他——洛扎洛夫随想录》是在天桥下的一个旧书店里,这个书店的旧书架上总摆放着一些滞销的旧书,《隐居及其他》想必也是滞销的一种,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10月出版发行的“火凤凰文库”中的一本随想集。怪书因其怪而不被大多数读者关注,滞销也是必然的事,但我想,一本滞销的书是在二次选择它的读者,在旧书店里我庆幸自己逮到了这条“漏网之鱼”。
   洛扎洛夫是怪的,他的怪不仅仅在于他命运多舛的人生,而在于他的文风和奇怪的书写方式。他婚姻的不幸是因为他在十八岁的时候娶了不应该娶的女人,一个二手货的女人,这个叫阿·苏斯洛娃的女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情妇,他娶这个“二手女人”的原因竟是为了更多地了解他所崇拜的心目中最伟大的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此后,洛扎洛夫便被纠缠和挣扎在双重婚姻里——1878年大学毕业后他结识了另一个叫瓦·布加吉娜的女人,并与之同居生下五个孩子,而早先一时头脑发热迎娶的女人苏斯洛娃始终拒绝离婚。在外省工作的漫长岁月和最终脱离彼得堡文化圈过起离群索居的生活促使洛扎洛夫成为俄罗斯文学界的一个怪才,在极度的孤独和自省中写出了他一生中最优秀的作品——《隐居》、《落叶》(第一筐),《落叶》(第二筐)。
   总体来看,洛扎洛夫的写作是便条式的,即兴式的,接近于卡夫卡的文学性日记。这些内容庞杂、包罗万象的没有标题的言辞片段适合在闲暇时随意翻读,就像揭开某人的大脑细胞皮层品味那些思想的火花。洛扎洛夫死于1919年2月5日,从世界史来讲,这是个多么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发生了影响人类的诸多大事件,而洛扎洛夫悄然死掉,在贫困潦倒和孤寂中。没有人为其制作石膏面模(像中国的鲁迅),更没有人为其制作可以不朽的防腐处理的木乃伊(比如列宁),洛扎洛夫死掉,留下了他的大脑在他的书中。这个大脑是由如此众多而繁复的纸条构成,读洛扎洛夫的《隐居及其他》就是在抽取纸条,可以随机地抽随意地读,像自助阅读。
   而问题是,一个写作者何以能够把他的大脑保存在书中,原生态地展示他当时的思考情景,洛扎洛夫这个便条总汇是经过他本人“打码”的,他的所有思想片段无一例外地标注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和场景,这样做的目的我想是证明他的一个写作理念,即:“我没有形式,如一团乱麻,如母体中的胎儿。要保持直接来自灵魂,未经加工,没有目的,没有意图。”(见《隐居及其他》译序)我在天桥下的旧书店里翻读这本“纸条书”的时候更多地是对那些“纸条”下的脚注感兴趣,这些脚注带领我们重返洛扎洛夫独自思索、徘徊、困顿的现场。比如在某一天,“回家时,在大门口”,洛扎洛夫记下了“每一天都应该这样生活:仿佛你一生都是为这一天而活着。”再比如,“在城外的大街上,周围尽是妓女”时,洛扎洛夫叫嚷道:“创造精神吧,创造精神吧,创造精神吧!看啊,它整个正在崩溃……。”从这些脚注来看,洛扎洛夫的文字也并非完全是写在纸上的,思想火花的迅疾远超过人的预料,那么,在什么地方书写会成为一些写作者的头疼之事,而洛扎洛夫是没有讲究的,没有对于写作条件上的某种挑剔的要求,他在“名片”上写(并且注明了是“写在马卡列夫斯基的名片上),在“邮件收据”上写,在“一封来信的背面”写,甚至于情急之下因实在找不到合适的纸张而写在“鞋底上“的,这些对于写作纸张的不挑剔致使洛扎洛夫给人以邋遢的印象。我仔细地端详了印在书籍最前页的洛扎洛夫肖像,虽感明显的衰老和阴郁,但还是体面的,穿着西服系着领带,浓密的八字胡须使其看上去更像一个尊贵的旧绅士。
   在我看来,研究洛扎洛夫的“纸条书”上的以小体字标注出的当时写作的时间、地点和场景等,远比读他的这些或冷静阐述或神经质告白的片段式随笔更有趣也更有意义。它们能够真实地记录下洛扎洛夫当时的写作状态,自我考古式地将这些在各种纸张(有时根本就不是纸)上写下来的文字抄录下来,并批注上各种类别的说明文字,不仅仅是要保留纸条的原生态,这肯定有一种写作的野心在里面。当我读《隐居及其他》时,我感觉到这些“纸条”是飘动的,不是印刷出来的白纸黑字。洛扎洛夫想必生前就暗下决心要让这些“纸条”继续像纸条那样活生生地“飘动”,只要有风,只要有风愿意向它们轻轻吹来。读这些“纸条”,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在场,比如在一篇讨论国家的文字下面,我们通过“倚在纳杰日津街一幢房子的墙上”这样的脚注可以想见洛扎洛夫斜倚的身影;而在感叹“时光飞逝,岁月无情,我们要互相亲吻”的告白文字后,我们看到“7月28日,纳乌科(洛扎洛夫的家庭医生——译者注)去世,《新诗代》里的讣告;老伴儿哭了”的脚注时,仿佛看到洛扎洛夫正黯然神伤地坐在家中。这些脚注是便条书中的和弦,而非弦外音,它们坚定地指向洛扎洛夫这个曾经活着曾经写着最真实的文字的人,这些脚注令我们承认作者的某种“不死”。
   从脚注看来,洛扎洛夫的文字片段和短暂的遐思和当时的场景不无关系,比如他“在花园里仰望天空时”所写的是关于“死亡”话题的自我辩论,而在“树林里”和“在马车上。苏沃林葬礼。阳光明媚的早晨”他思索的大多是一些关乎人类永恒的大话题,比如爱比如婚姻等。也有相反的情形出现,当洛扎洛夫专注于某物和某事时往往会出现走神,在“彼得堡—基辅列车上”脑中出现“你怎么老是想自己。最好想想别人”的念头,或在“吃西瓜”时突如其来地想入非非“在那个世界,如果你能走进天堂,你将得到西瓜的滋润,而不是水”,也是情有可原的,但在“区法院,等待书记员时”,他却做起关于“忧愁”的讨论的咏叹调:“忧愁是我永恒的客人。我是那么喜欢这位客人。……她在晚上到来,在黄昏到来,听不见她,看不见她。”所以,洛扎洛夫的这些“纸条书”不是心无旁骛之作,而是在庸常的生活中猝然呆滞、出神的越轨之作。看样子,洛扎洛夫是喜欢鉴定古币和旅行的,在《隐居及其他》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在他“鉴定古币时”和“在火车上”记下的残篇断章,鉴定古币和旅行的爱好更适宜于洛扎洛夫这样的古怪写作者,同他在其他场所或时间里写下的作品相比,这些更加宁静的时刻能够促使他将“纸条”写得更丰盈和透彻些。
   将脚注留在文本之中,使其作为文本的实体,这种考量全部是因了“纸条”的性质本身,使“纸条”保持着“私人”的性质。惟有“私人”的纸条才是真纸条,可以任由风吹动的纸条,可以窥见各种写作痕迹的纸条。如果它们不能一直装在箱子里,像洛扎洛夫这样把它们整理出来,那么就要尊重它们原始的痕迹。洛扎洛夫是有心也有意于此的,在一篇无标题的文章中,他讲述了自己有一次偶然登上阁楼看到一位女医生兼著名女活动家收藏的旧信的情形,并大发感慨:“整整一箱子!间或读到仆人的信,我常被大众语言、大众灵魂、大众生活和世界观的绚丽多彩所震撼。我不由得在心中感叹:‘这就是文学啊,多美的文学。’作家的信总是枯燥乏味。他们好像吝啬鬼,把‘鲜花’留着去发表,轮到写信时总是没精打采,‘无话可说’。这些东西并无发表价值。不过,私人通信确实精彩。每个时代(在私人信件中)都说自己的语言。每个阶层,每一个人同样如此。”至此,照我看来,洛扎洛夫对“纸条文学”创作的热情大抵来源于此,对于作家“两手写作”或分身写作的反感和厌恶,促使他做一个要把自己的“手书”留存于世的人。
   很显然,洛扎洛夫的这些“纸条”是经过了其本人的精心整理的,把它们当作“落叶”小心地一片又一片地放入筐中,就像一个人预感到自己注定将要远游那样,而他归来,还是在这些白花花的“纸条”中,只不过我们看得有些依稀、有些苍茫和孤独。
  

共 309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光是从这一篇散记中来看,作者的阅读量、知识的涵盖度上,都是比较的广泛的。此外,就是作者的用笔,比较的老道,行文间的不少句子,似乎都是信手拈来的感觉,一些引用的部分,更是和自我的叙述形成了很好的融合,让人在顺畅而质感的阅读过程中,感受着作者的态度,欣赏着作者的剖析,以及汲取着源自文字本身的魅力。这样的作品,值得细细品味。推荐阅读。——履泽。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履泽        2013-05-18 02:17:30
  问好作者,很不错的文字,欣赏了。。。。欢迎作者赐稿江南烟雨社团,祝福创作愉快的同时,也祝福阅读愉快。希望作者在江南烟雨社团里,有新的收获,以及有更多的精彩作品呈现在大家的面前,有更大的进步。
时光飞逝,岁月变迁,记忆燃烧的温暖,一如从前。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