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一个人的墓史(散文)

精品 【流年】一个人的墓史(散文)


作者:苍耳 童生,996.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360发表时间:2013-05-23 21:33:51

通常我们说一个人死了,盖棺论定,墓地便成了他的归宿和终点。但对一个颇受争议的人物就并非如此了。他的墓似乎关涉时间对他的淘洗与评价,因而关涉一种重要史实的书写,也关涉他所置身的这片大陆的政治氛围和意识形态气候。
   如果一个人的墓冢经过迁葬、埋没、多次修茸和重建,形成了我称之为“墓史”的东西,那么,这时墓冢已成为死者的替身,墓史便有点像逝者的另一种历史,它从终点那儿被强迫着重新长出枝叶,充满了死者生前备受争议的足迹、个人思考与集权政治及时代之间的紧张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样的死者并没有死掉,也无法安眠,他不断被活着的人惊醒,吵醒,弄醒。他们不是呼着口号、戴着红袖章,就是捧着鲜花、携着修墓工具,甚至带着放大镜和秃笔来盗掘绯闻大发死人财。总之他们必须弄醒这个沉睡在泥土深处的死者,以便清算他的罪行或者表达内心的崇敬,或者嗅嗅有没有利用价值。于是乎,死者就不得不醒来,不得不坐起来倾听坟顶上的时代喧嚣。例如陈独秀,不论生前还是死后都历经大毁大誉,当年有两副挽联是这样写的:
   其一、“言皆断制,行绝诡随。横览九州,公真健者!谤积丘山,志吞江海。下开百劫,世负斯人!”(陈铭枢)
   其二、“喋喋毁誉难凭!大道莫容,论定尚须十世后!哀哀蜀洛谁悟?慧星既陨,再生已是百年迟!”(高语罕)这两副挽联发出的慨叹竟得到历史的回应和证实,并曲曲折折地显现于他的墓史中。陈独秀作为现代中国无法绕过的历史文化符号,其墓地也成了这个符号最物质的载体之一。人们否定他或肯定他,利用他或敬仰他,都试图通过这个泥土载体来表达什么。这似乎也决定了他的墓不能不屡经动迁和衰荣。
   蜿蜒而行的墓史简直就像他生前历史的倒影:以1942年辞世为零界,两边阴影浓重如暗夜连成一体,并分别向1999年和1919年弥漫扩展,历经了1967年和1927年的血与火,相互印证着这片古老大陆不断恶性循环的历史图像和政治怪圈,因而它竟成了折射二十世纪中国政治史和精神史的一面微暗的镜子。
  
   【1942:孤绝之渡】
   一、必死之地
   四川江津成了陈独秀的必死之地。这是当年激扬凌厉的陈独秀所无法设想的,也是他的追随者和敌人所不可逆料的。陈独秀在五四运动中曾有一句名言:“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这句话后来竟成了他自己的真实写照。陈独秀是一个不怕杀头的铁血汉子!刽子手多少都忌惮杀这位在中国极具影响的人物,以免引起天怨人怒。陈独秀五次被捕,五次被关进监狱,抓他的有军阀政府,有外国巡捕房,更有蒋介石政府。最后一次被捕关在南京老虎桥监狱,这时两个儿子陈延年、陈乔年已被蒋介石杀头,大女儿玉莹也死在找寻兄弟的异乡之途。我们知道,陈独秀选择的死地是监狱,但监狱却没有成为陈独秀的必死之地。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后,陈独秀被免去中共总书记职务,鲍罗廷代表共产国际多次要求陈独秀去苏联训练和学习,均遭到他坚决拒绝:“我是中国人,我要研究中国问题,为什么不能在中国研究而要到莫斯科去研究?”所谓训练和学习,说穿了就是洗脑子,就是变相流放。据记载,与中国大革命有关的联共、共产国际工作人员有一百六十四名被苏联当局处决。陈独秀若去了苏联,注定回不来,甚至连骸骨都找不到。“苍溟何辽阔,龙性岂易驯”,苏联当然不是陈独秀必死之地,这是由陈独秀倔强的反抗性格所决定的。
   一九三七年九月,陈独秀被国民党释放出狱,蒋介石极尽拉拢之能事,以高官利诱之,邀陈独秀担任劳工部长,理所当然遭到陈严辞拒绝:“他杀了多少共产党人,杀了我两个儿子,我与他不共戴天!”这时,老友胡适从美国写信来力邀他去美国,说一家图书公司请他写自传,也被他婉言谢绝。如果换另一个趋利之人,处于乱世困境中正求之不得:眼见大势已去,且饱受冤屈和排挤,何不退而求其次,早点逃离这个是非之地,寻一处清静之地尽享安逸生活?!然而,陈独秀是猛士不是懦夫,在他的词典里从来没有“逃避”二字。在他看来,国难当头之际,让他跑到美国去写自传赚钱,拿共产党人鲜血染红的旗帜炫耀自己,那无异于亵渎和背叛!因此,重庆和美国都不是他的必死之地!
   当时上海的托派也派人来联络,劝说陈独秀前往上海重整托派。此时的陈独秀对托派组织已完全失望,投机钻营者、变节者、告密者太多,内部争吵无休无止,说得多做得少,政治纲领也不能随抗战而变化,因此陈独秀拒绝去沦陷区上海,那儿不是他重振雄风、为抗日摇旗呐喊的地方。至于对托洛茨基这个“持不同政见者”,他的看法也发生很大变化,批评得相当尖锐:“直至独裁这把利刃伤害到他自己,才想到党、工会和各级苏维埃要民主,要选举自由,然而太晚了。”与此同时,中共也希望与陈独秀进行某种程度的合作,或者让他直接去延安,将他养起来,但前提是陈独秀必须公开承认错误。陈独秀当然无法接受,他表示:“我不知过从何来,奚有悔?”“现在乱哄哄的时代,谁有过谁无过还在未定之天,不写,有什么过可悔?”陈独秀不是一个拒绝反省之人,但他决不接受共产国际强加给他的“错误”!
   在陈独秀倒霉时,当时的各种政治势力——共产国际、延安中共、蒋介石集团、上海托派等——都以“悔过”要挟陈独秀,而王明、康生之流在延安《解放》周刊不断施放暗箭,造谣中伤陈独秀是日本人的走狗,每月从日本人那里拿三百元津贴。假设陈独秀真的去了延安,谁也不敢保证他不被诬为“汉奸”,因而他存活下去的可能微乎其微。退一万步,即便他活到解放后,他也无法逃脱集权势力一轮轮的政治运动,必定郁郁终日,生不如死。这类似一九五七年反右时,有人问毛泽东,要是鲁迅还活着,他可能怎样?毛沉思片刻,回答十分认真:以我的估计,要么关在牢里还要写,要么他识大体,不做声。不说鲁迅,就是国家主席刘少奇会知道自己的必死之地是河南开封吗?会知道死后被裹在破草席中顶着“刘少黄”的名字火化吗?
   二、葬于民间
   一九四二年五月二十七日,陈独秀在贫病交加中客死江津,享年六十二岁。颇有意味的是,其时他尚未完成著述《小学识字教本》,写到“抛”字突发疾病,卧床几天后竟撒手人寰。他为中国的德先生和赛先生抛洒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在晚年更抛开四面八方的诱惑和召唤,同时也被当时中国主要政治势力所抛弃——他们无法容忍一个人保持独立的政治立场和自由思想的权力。这注定了陈独秀必然困守在穷乡僻壤的鹤山坪,这个孤绝之地因而成了他的必死之地!正如陈锺凡的哀词所写:“生不遭当世骂,不能开一代风气之先声;死不为天下惜,不足见确尔不拨之坚贞。”此言甚确也。
   陈独秀之死被当时主要的政治势力有意忽略,他们几乎没有发表任何悼念性的言论。因为陈活着,他们想把他当作可以利用的工具;陈死了,便如同干柴烧成灰烬没什么价值了。在我看来,陈独秀死在必死之地江津是有象征意义的。江津之“津”是关津或要津,也含迷津之意,而且二者处于互含互否的关联之中。但关津和迷津都是道路所连带的,或者它们本身就是一种道路。陈独秀身陷于困顿的此岸以及历史和思想的双重迷津,他拚尽最后的余力要做最后之渡,以找寻走出那自以为看到了光明而其实不过陷入更深迷津的道路。
   一般认为,陈独秀的丧葬及建墓立碑在一九四二年六月一日便告完成。事实并非如此。它一直延续到一九四三年元月。何之瑜撰《独秀先生病逝始末记》也是分两次跨年度记述了丧葬过程,后一次这样写道:“墓道之修筑,先生入葬后,芟芜剔秽,竖碑砌道,莳花草,艺果树,敷布景物,差强人意”。纵观整个丧仪葬式,可以说是民间力量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陈的葬礼得到了江津社会贤达的大力支持,如邓鹤年、邓燮康等。在烽火连天的战时状态,他们为陈的丧事奔走乡野,最终得到一副楠木棺。稀贵的楠木棺同样是民间性的,与官方性的水晶棺形成强烈对比。陈的棺木内置石膏、木炭(按四川习俗不用石灰),入殓时身穿着青丝棉衣棉裤,裹着白绸,“举体柔弱,而目如生”,“默然观遗容,怆然者久之”(葛康素语)。这是典型的民间的、乡村的葬仪:没有花圈,没有挽联,也没有人致悼辞,一切均在平旷高远的露天进行。棺木上扎了很大的一朵白绸花,连着两条白绸带,由童男童女牵执开路,“灵榇由鹤山坪移至双石桥附近登舟下驶,左右乡邻壮丁不期而会者一二百人,沿途护卫,且鸣放鞭炮以示景仰惜别之意。舟抵鲤鱼石登陆,由其亲属前导,……此外则有先生之戚同党同乡数十人而已”(高语罕:《入蜀前后·独秀之死》)。
   其间发生了一个小插曲:送葬队伍正在肃穆中缓缓行进时,来了两个陌生人找到邓燮康加以盘问:“在这国难之秋,你带头为中共之父送葬,是什么意思?”邓燮康反击道:“我不管他是啥子党,啥子派,一个爱国者客死于此,我敬仰他的人格和道德文章,身为本地士绅,不忍看他陈尸于室!”陌生人厉声质问道,“你们组织了这么多人,放鞭放炮,大张旗鼓,是不是想再搞一次‘五四’运动?”邓燮康冷嘲道:“这么说来,你是害怕‘五四’运动吧?”想想看,那一刻,“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就躺在棺材里,他死了。他再也不能呐喊了。他也听不见这个饶有意味的对话了。而被“五四”运动启蒙的中国竟然感觉不到他的死,没有人高喊“陈君至坚至高的精神万岁”了。是谁将他逼死在这个必死之地?这难道不正暴露“五四”运动的使命远没有完成:专制和奴性仍在统治中国?!陈曾无奈地说:“我奔走社会运动,奔走革命运动,三十余年,竟未能给贪官污吏的政治以致命的打击,说起来实在惭愧而又忿怒”。这正是陈独秀一生的悲剧和忧思所在。
   陈的墓址选在鼎山麓康庄桔园之中,用白条石砌成圆形的墓体,占地近一百二十平方米,墓宽五米,长七米,墓周水泥过道宽一米,墓前有石梯,左右有条石凳,墓后有条石堡坎,墓前矗立峡石碑,上镌碑文“独秀陈先生之墓”(1879-1942)”,其书写者并非台静农,也非欧阳竟无,而是名不见经传的葛康素的五堂兄葛康瑜手书,并亲自錾刻。这一史实为当时陈独秀大姐之孙吴孟明先生所亲见。当时仅十来岁的吴孟明问道:“葛叔,为什么不写‘陈独秀先生之墓’?”葛答道:“这是何之瑜的主意。”这个碑文别出一格,既突出了“独秀”的峻拔不凡,也增添了亲切平易的民间色彩。陈独秀葬于民间几乎是必然的。他的一生是从民间划出的一道锐利闪电,在撕开黑暗、震彻夜空后,如同春雷远逝那样跌落到返青的草间。广袤而深厚的民间处在与官方、集团、教会相对或相反的方向,因而它看待世界、历史和政治的眼光,便往往取非官方、非教会和非国家的角度。可以说,葬于民间便意味着葬在民心之中,栖息于大地、野草和皖河的生生轮转之中。为陈鸣冤也好,呼吁平反也好,修建陵园也好,一旦置于民间之阔大背景便不复有第一位的意义。这正如此刻,我看见一个亡灵伫立在雾霾深锁的一叶孤舟上,忽而眺望前方,忽而纵声大笑。
  
   【1947:漂流返乡】
   一、漂泊于巨河的亡灵
   “白骨可曾归闽海”,陈独秀早年悼何梅士的诗,几十年后完全适合他自己。一九四七年六月,三儿子陈松年遵父亲遗嘱将他的灵柩从江津迁回安庆。人们不会忘记,民国初年徐锡麟的遗骸迁葬时,浙江都督是派兵舰和督府要员来安庆迎接灵柩的;吴越归葬安庆,安徽督府在大观亭后举行公祭仪式,军政要员,督府军乐队奏哀乐,孙中山亲撰“爰有吴君,奋力一掷。戊申义军,耀武挥戈”的祭文。而迁葬陈独秀灵柩则纯属私人行为,且无声无息。
   陈松年雇了一条小小的民船,先把灵柩运到一百八十里外的重庆,再由重庆浙江会馆民船负责托运。历史学家大都只对史料感兴趣,而对难以复现的历史场景则完全忽略掉。当我的笔尖触及到这一史实时,内心就被一幅极为黯淡极为悲怆的泅渡图景所打动:一条载着灵柩的小小民船,张着风帆,在凶险诡谲如鬼门关的三峡中浮沉,奔突,旋进,那仿佛就是陈独秀一生曲折勇进、不知暗礁为何物的倒影:巫峡、瞿塘峡和西陵峡如同他在重历人生探求的三个阶段。那么,当小船漂过重庆,漂过武汉,亡灵是否会被留有余温的生前足迹所惊醒?而那木船,远看就像船形墓或冥河之筏,载着二十世纪中国伟大的亡灵在一条日渐衰老的巨河上漂流。
   猛烈的风从阴阳之间吹响暗箫般的峡夜。
   “秋风衰劲草,天地何不仁。驾言陟阴岭,川原低暮曛。临空奋远响,寒飙逐雁群。”这是一九O九年陈独秀闻长兄孟吉病逝东北而千里奔丧,在扶棺南归中吟成的长诗《述哀》中的句子。令我震惊的是,诗中似乎预设了命运的玄机,其描叙的悲楚之景竟与三十八年后的场景暗合,读来如漂流中的亡灵在低诉:“扁舟浮沧海,去住随风波。浩淼不可测,起伏惊蛟鼋。……坎坷复踽踽,慷慨怀汩罗。孤篷岂足惜,狂澜满江河。区区百年内,力命相劖磨。……感此百念结,巨浪如嵯峨。噰噰鹡鸰鸟,双飞掠舷过。”不堪回首呵。当年与兄“双飞”不可能,后来妻子君曼也如黄鹤飞去。当一个亡灵苦思另一个亡灵时,会在船头激溅起星星般凄美的浪花吗?

共 12900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陈独秀,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领导了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从作者的《一个人的墓史》这篇文章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与历史有别的全新的陈独秀的形象。他坚强、硬气,有着铮铮铁骨和独特的政治见解,他反对苏联的独裁主义,喊出“宁要民主也不要专政”。在当时那个激进的年代,有着如此见解的陈独秀的命运可想而知了,于是,在历史课本中,他成了叛徒、反革命,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他因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而被撤消了中共总书记职务。他不耻于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权利倾轧,尽管数次被捕,仍独善其身,不肯屈服。他的这种反抗性格注定了他的一生孤独。1942年,孤苦的陈独秀在贫病交加中客死江津。陈独秀生前饱受争议,死后却被人忽略,直到文革时才这有人跳出来对他的后人大加迫害,他的坟茔,因后来迁于安庆以“陈乾生”的名字与其原配高氏合葬才幸免于被破坏。为了保护他的尸骨,他的儿子长达十八年不敢去祭扫照看,一代伟人陈独秀的墓竟成了无人问津的野坟。后来,由于政治经济等原因,他的坟数度被重修,成为了“红色旅游”的招牌。生前不甘受人摆布的陈独秀,死后却仍成为政治和经济的棋子。读到此不能不令人扼腕痛惜。文章结合陈独秀的生平经历,突出了陈独秀为民主自由而奋斗,虽遭迫害而决不屈服的性格。好文,荐阅。【编辑:素心如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05242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素心如玉        2013-05-23 21:39:19
  感谢作者将如此美文安放流年,问好,祝创作愉快。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2 楼        文友:逝水流年        2013-05-24 09:01:14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