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文缘春天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文缘】老二 (散文)

精品 【文缘】老二 (散文)


作者:梅东瑞 童生,900.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124发表时间:2013-05-25 04:50:29
摘要: 老二兴高采烈跟着师傅去了皖南学木匠。师傅领进门,学艺在自身。由于他聪明好学,


  
   老二,家在江苏泰兴东门外的偏僻农村,上有哥下有弟,兄弟三个。父亲在北方一个省会城市工作,一年难得回来一次。那还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母亲一个人在家,既要参加生产队劳动挣工分,又要照顾三个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母亲从无半点怨言,没有流过一滴泪。因为母亲知道,再苦再累,都是为了自己的亲骨肉,把他们养大成人,是她的希望,也是她最大的幸福。
   老大很小的时候,父亲将他的户口迁到上海去了,成了正宗的上海人。“阿拉是上海人。”老大去了上海没几年,终于学会了一口地道的上海话。在上海读完小学和初中,老大就参加了工作,是一家国营企业的正式工。再后来他就在上海娶了媳妇,有了自己温馨的小家庭。
   老二在家读完初中,正逢史无前例的“文革”动乱年代,没有考高中的机会。才十四、五岁的毛头小伙,干农活肯定吃不消,再说长期呆在农村也没前途,怎么办?母亲想来想去,就托人给老二找了个木匠师傅,让他出去学了一门当时在农村非常吃香的手艺。那年头,“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啊,不管你走到哪里,大家都异口同声这么说。
   那时在生产队劳动挣工分,一个劳动日只记10分工,计算成人民币仅8分钱,每天还要累个半死。而手艺人干一天能挣二元钱,还在主人家吃香的喝辣的。在那个年代,年轻人初中毕业高中毕业后,除了学木匠就没有再好的选择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女孩子找对象只要听说小伙子是“做木匠”的,这门亲事也就八、九不离十了,而一直在生产队扛扁担挑大粪的的小伙子,几乎无人问津。无论对爱情婚姻有多渴望,有许多家庭贫困的小伙子最终还是光棍一条。
   老二兴高采烈跟着师傅去了皖南学木匠。师傅领进门,学艺在自身。由于他聪明好学,吃苦耐劳,三年不到,就将木匠这门技术学到了手。他替人家打的家俱质量特别好,连师傅都赞不绝口。艺高人胆大。老二对师傅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的技术是你教的,任何时候我都不会忘记您。”师傅笑着回答:“主要还是靠你自已的努力。”老二又说:“师傅,我想从明天起就离开你,我一个人可以独挡一面了。”师傅爽快地答应了。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老二的活儿一家接一家,他每年挣的工资都大大的超过别人。老二有时躺在床上眼望天花板,心里却在想:要不是母亲下决心送自己出来学了这个手艺,我现在只好在家修理地球了,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那有什么意思啊?不累死了才怪!
   老二虽然不在家,母亲却时刻把他放在心上。不知多少回,只要听说村里或外村有熟人去皖南了,母亲总要急忙忙弄点吃的穿的带给老二。儿行千里母担忧啊,哪有母亲不疼子女的?老二每次收到母亲捎来的东西,心里的那个甜啊,真是无可言表。
   在那个年代,男女青年早婚早育的现象比比皆是。俗话说,早养儿子早得力。平时老人们凑在一起总是你一言我一语,议论谁谁家儿子20岁结婚了,谁谁家女儿18岁就生孩子了。老二23岁那年,母亲走东串西托人说媒为他操办了婚事。老二结了婚,母亲自言自语:“这下我终于放心了。”
   季节匆匆走过,时间悄悄流走。一晃几年过去了,听说父亲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了,老二的心里突然打起了小算盘。因为那时国家有顶替政策,老二想,做木匠虽然比种田强,但比不上当工人强啊。父亲即将退休,自己要是顶替父亲进了工厂,变成国家户口吃商品粮那该多好,那才是真正的跳出了农门啊。一旦想起这件事,老二越想越觉得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不知多少个夜深人静之时,他总是翻来覆去久久难以入眠。
   那一年腊月,老二趁回家过年的机会,终于鼓起勇气对母亲说出了自己的心思。谁知母亲没有同意。母亲心平气和说:“你已经有了饭碗了,也有了老婆了。老三今年刚好18岁,还是让老三去顶替你父亲吧。”老二细细一想觉得也是,弟弟还小,初中毕业在生产队干活已经两年了,母亲的做法也是合情合理,自己好像太自私了。他叹了口气,对母亲说:“那就这样吧。”
   后来老三很快顶替父亲去了外地,老二仍然靠他的手艺吃饭。老二的老婆在家务农,一段时间风平浪静,这个幸福的家庭不知让多少人羡慕!
   随着时间的流逝,老二的老婆思来想去,心里觉得憋屈。她认为父亲母亲不让老二顶替进厂是“偏心,不公平。”于是对母亲产生了怨气,常常鸡蛋里面挑骨头。老二被老婆的枕边风吹昏了头,渐渐地也恨起了自己的母亲。结婚不到一年,他们就与母亲分了家。家是分了,可他们和母亲还住在一个家里,低头不见抬头见。老二的老婆常常指桑骂槐,母亲总是忍气吞声。
   有一次,老二正好在家,见老婆又跟母亲闹了起来,骂声不绝,气势凶凶的样子,他轻声对老婆说:“好了,好了,不要再骂了,太难听了。”话刚说完,老二就被老婆抓住了衣领,大哭大闹,老二忍不住“啪啪”打了她两巴掌。这还了得?老二胆大妄为惹怒了“母老虎”。两人开始大打出手,你死我活,谁也不让谁。忽然间只见“母老虎”弯下腰,两手死死地抱住老二的左腿,张开嘴巴上去狠狠地咬了一口。“啊哟!”老二疼得大叫一声,当场就晕倒在地。这时,老二的老婆才肯松开手。
   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打这以后,老二再也不敢对老婆说三道四了。每逢老婆与母亲发生吵架的现象,他总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久而久之,他们和母亲之间的隔阂越积越深。
   母亲一个人单独生活,吃水有困难,老二从未过问。因为那时几十户人家合用一口水井,母亲是“三寸金莲”,实在挑不动一担水。母亲只好央求别人每次给她担上两担水,这样一过就是好多年。住在一个屋檐下,从早到晚,两口子不和母亲说一句话,形同陌生,即使头撞破了也不吭声。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母亲也习以为常了,她从来没有为老二夫妻不照顾自己而在外面吐一个字,自己的儿子儿媳不好,做母亲的也会感到没面子,她知道家丑不可外扬啊。
   老大、老三都在外地工作,父亲退休后又被留厂借用了几年。因为住房紧张,他们凑了几万元钱,决定在老家新建三间房屋。这时母亲认为手心手背都是肉,就对老大、老三说:“老二住房也困难,你们拿出一部分钱帮他也盖三间房子,你们毕竟是亲兄弟啊。”既然母亲说了,老大和老三只好照此办理。于是找地皮、备材料、写申请、落实木瓦匠、择日子动工,一家人第一次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久,六间新瓦房就建成了,一家人相安无事地生活下去。
   可是好景不长,父亲因年龄偏大,不愿继续留厂上班。就在新房盖成的第二年,父亲终于回到了老伴身边。老二的老婆每天看见父母亲生活得比自己好,也不愁没钱花,产生了不平衡心理,又认为自己的日子不好过,全是两位老人的错!她恶习不改,对两位老人横挑鼻子竖挑眼,动不动就站在门口对着隔壁的父母亲破口大骂,什么难听的话都骂出来。母亲吓得门也不敢出,一天到晚呆在屋里默默流泪。
   两位老人不愿老不成老、小不成小,总是怕丢面子,怕人看笑话。他们心里有了委屈,也只能打碎门牙往肚里吞,千万不能吐出来。有一天,母亲坐在自家门口晒太阳,被老二的老婆看到了,于是婆媳俩又发生了争吵。老二的老婆觉得不解恨,奔向婆婆动手就打,打得婆婆直喊“救命”。幸亏邻居有人及时劝阻,才将两人拉开。
   老二的女儿大学毕业后,一时找不上工作,在家实在看不惯爸爸妈妈对爷爷奶奶的态度,老二的女儿无能为力,结果离家出走,远嫁他乡。眼不见为净啊。
   老二的儿子从小受到奶奶的疼爱,每次去奶奶家总是偷偷摸摸,因为妈妈约法三章,不让去奶奶家里。一旦发现,回去就是一顿痛骂。老二的儿子读高中期间,一次从学校回来去看奶奶,奶奶乐不可支,她叫孙子等会儿再走,转身走进房间拿出了200元现金交给孙子,关照孙子不要舍不得吃,需要钱就告诉奶奶。
   老二的儿子高考落榜,通过舅舅的关系在省城找到了一份工作。经人介绍他谈了一个对象,经过接触和了解,决定了结婚时间。他想,结婚是终身大事,举办婚礼那天,全家人应该团聚在一起。他反复地做爸爸妈妈的思想工作,他想请爷爷奶奶、大伯和小叔参加自己的婚礼,老二两口子终于点头同意。老二的儿子趁热打铁,又分别打电话邀请大伯和小叔回来喝喜酒,他们都爽快地答应了。
   有人说:“老二这样差劲,你们还上他门啊?”
   小叔摆摆手,回答道:“长辈之间的矛盾不应该影响到与晚辈之间的关系。”
   那天,老二家张灯结彩,喜气洋洋。中午,母亲和老三满脸堆笑,一起走进了老二的家门。老三为表心意,递上了1000元的红包给侄儿。老大因临时有事,实在回不来,他叫老三替他给侄儿同样1000元的红包。母亲和老三上门了,出乎意料的是老二夫妻还是没跟他们打一声招呼。吃完中饭,母亲和老三就随着其他客人一道离开了老二家。之后,他们的关系又回到了以前的冷战状态。
   老二夫妻对待自己的父母像仇敌一样,几十年互不来往。特别是老二的老婆丧失自己做人的原则,无论走到哪里,无论与谁交谈,三句话不到就扯上自己的婆婆,用农村最难听最恶毒的不堪入耳的语言辱骂婆婆,谁劝也不行。生产队干部、村干部也无能为力。谁要是说句公道话,谁就会被老二的老婆指着鼻子骂,弄得人人敬而远之。
   在父亲病危期间,迫于社会压力,老二才去陪着老大、老三守护在父亲的身边。但家庭矛盾依旧,夫妻俩对父母亲始终怀恨在心。父亲去世后,母亲一个人孤苦伶仃,身患多种疾病,三天两头躺在床上动弹不得。夫妻俩不但不照顾,反而变本加厉地痛恨母亲,母亲只能痛苦地流着眼泪。
   去年母亲从病倒直至去世,老二夫妻也一直没去探望,更没有去见母亲最后一面。他们的儿子听到奶奶病危的消息后,迅速从外地赶回来。他想去看奶奶最后一眼,两口子竟也没有同意。老二的老婆警告儿子:“你要去,我绝对不再认你这个儿子!”在这世界上,像这样大逆不道的夫妻也许不止一对、二对,这是他们家庭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哀!
   儿女和父母之间有什么深仇大恨?不知他们有没有想过,自己的生命是从哪儿来的?自己老了以后靠谁照顾?人活在世上,也许有意无意地得罪过伤害过许多人,但我们唯一不能得罪和伤害的,就是给予我们生命把我们抚养长大的父亲母亲。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能接纳不尽孝道的人,又如何立足于社会?又如何去爱别人?
   孝敬自己的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这是人之常情。人心都是肉长的,不知你想过没有,等你自己老了的时候,你的儿子儿媳对你不好,你的心里好受吗?
   人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都是父母所生所养,孝敬父母是做儿女的应尽责任,只有对父母的孝与敬,才是做儿女的最大快乐与幸福。

共 422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也是做儿女的责任。文章中的父母养了三个儿子,唯有老二夫妻因为贪念和嫉妒,不忠不孝,对父母的晚年不闻不问,形同陌生人,还不许自己的儿女孝敬爷爷奶奶。为人父母,不善待自己的父母,天理不容。善有善报,作者的故事告诉人们,人都是父母所生养,不是石头里蹦出来的,要之恩感恩,孝顺父母才是恩德仁善,才是为人之本。贪念恶毒之念都要不得,靠自己的劳动所得,孝敬父母才是幸福与快乐。佳作,推荐共赏!【编辑:秋天的风】【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05255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天的风        2013-05-25 04:54:04
  做人不能像文中的老二,要以善为本,孝敬老人,才是天经地义,才是做儿女的根本!本文中儿女的孝与不孝,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佳作,问好东哥!
活到老,学到老,踏踏实实地往前走,做真实的自己。
回复1 楼        文友:梅东瑞        2013-05-25 14:34:35
  老师辛苦了!敬茶。问好!
2 楼        文友:三月传奇        2013-05-25 11:01:41
  梅老师的辛辣文笔批判当下不孝之风,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在经济大潮中随着物欲横流和人性的不断变化,”孝”字骤然褪色,作家揭示这种现象,也体现了一个作家的对社会的一种忧患。”百善孝为先”,但愿天下子女恪守孝道,尽孝天下父母,传承中华文化。
回复2 楼        文友:梅东瑞        2013-05-25 16:37:13
  谢谢老师的精彩评论。辛苦了,敬茶一杯。问好老师!
3 楼        文友:王广        2013-05-25 12:51:43
  知恩感恩,是子女的责任。也可以身作则教育孩子。欣赏美文,问好作者。
回复3 楼        文友:梅东瑞        2013-05-25 16:38:22
  谢谢欣赏!敬茶。问好!
4 楼        文友:随心飞翔        2013-05-25 14:21:26
  朴实的文笔,总在娓娓叙述中给人很好的回味。非常不错的一篇散文!
公务员,至今从事业余创作20余年,发表诗歌、小说近200篇,原省级散文诗协会会员
回复4 楼        文友:梅东瑞        2013-05-25 16:40:37
  社长的夸奖是对我最大的鼓励,深致谢意!敬茶。祝社长一切安好!
5 楼        文友:翠柳含烟        2013-05-25 17:12:47
  一篇富有教育意义的散文,期待更多佳作,问好东哥!
回复5 楼        文友:梅东瑞        2013-05-25 17:15:49
  谢谢欣赏!问好老师!
6 楼        文友:秋天的风        2013-05-25 17:15:43
  恭喜东哥又获得精品!期待下一篇佳作!
活到老,学到老,踏踏实实地往前走,做真实的自己。
回复6 楼        文友:梅东瑞        2013-05-25 17:20:24
  谢谢老师!祝老师写作丰收!
7 楼        文友:潮仙        2013-05-26 08:44:07
  人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都是父母所生所养,孝敬父母是做儿女的应尽责任,只有对父母的孝与敬,才是做儿女的最大快乐与幸福。 欣赏佳作,问好老师!
回复7 楼        文友:梅东瑞        2013-05-26 09:39:43
  谢谢潮仙!敬茶。祝好!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