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绿野荒踪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绿野·散文】初春的路廊

编辑推荐 【绿野·散文】初春的路廊


作者:艄夫 探花,21972.1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760发表时间:2013-05-28 21:17:30


   刚看了一本五十多年前问世的书,萧子升《和毛泽东一起行乞记》。书中记述萧子升于一九一五年从湖南一师毕业之后,在楚怡学校教书,暑假期间,与毛泽东一起,从长沙出发,一路行乞,经宁乡、安化、益阳、沅江而返回。在此之前,萧子升已有两次短暂故意行乞的经验,跟毛泽东说起,毛很感兴趣,就跟着萧走。
   萧子升、毛泽东都是身上不带一文钱,剃了光头,换上破旧的裤褂,携着雨伞、包袱。出发之时,楚怡校内之人见了,无不诧异。出城之后,路上行人都是衣衫破旧,便无人对萧、毛的装束感到奇怪了。过江之时,不乘免费的官渡之船,硬是不付两个铜钱的船费,私营渡船的船夫只好自认倒霉。为了谒见一位告老隐居的刘翰林,俩人写了一首联句的七绝:
   翻山渡水之名郡,竹杖草履谒学尊;途见白云如晶海,沾衣晨露浸饿身。
   刘翰林赠以四十铜元(四百文钱)。俩人在不远处的小饭店里每人吃了三大碗饭及青菜、青豆,付了八铜元,并于小旅馆里投宿。在宁乡,去萧子升同事何叔衡家,受到很好招待,有鸡、鲜鱼、烟肉。接着,俩人开始讨饭,讨了三户人家方才吃饱。拜访微(沩)山寺,见了方丈,被奉为上宾。然后,因为露宿野外,将黑色岩石看成老虎,早上起来,卧身之处的边上爬出一条大青蛇,吓得俩人不敢再于野外过夜。在安化城里,讨了两条街只是得到二十一文钱,针对商店名字的给店家写了一副对联换来八铜元(店员付了四铜元,老板补给了四铜元)。在益阳县城,见公告上写着的新任县长张康峰原是湖南一师的教师,就去了县政府,被门卫阻拦,勉强要求递名片给张康峰,受到款待。在沅江,所投宿的旅店老板是个会看相的美女。由于遭遇洪水,俩人从沅江乘船返程。
   这趟别样的很有意思的旅行,在权延赤《卫士长谈毛泽东》中也有述及。萧子升、毛泽东能够从素不相识的刘翰林那里获赠四十铜元,在沩山寺成为上宾,一副对联换来八铜元,只因他俩颇有学识,尤其萧子升非但读过《十三经》,还读了《老子》、《庄子》。科举制度废除之后的民国时代,文人的价值与地位大大减低,读书无用(例如,一九一二年,毛泽东的父亲不再承担毛泽东的读书费用。对农民家庭而言,读书是一件既费钱又废置了一个劳动力的双亏之事),但社会各界仍对文化予以应有的尊重。
   我主要是注意那时的社会状况,因为,不带阶级、主义之成见的对民国时期社会状况进行客观描写的文章,颇不易见。萧子升、毛泽东都是二十刚出头,扮成乞丐居然也能讨得到饭吃,可见,乞丐在那时是有其自然成因的非职业化,人们都会适度的予以施舍。萧、毛是有选择的接受熟饭,不要生米。将近安化县城的路上有凉棚,内有长凳,萧、毛在凉棚里休息了一阵子;让我看到了凉棚就是类似于路廊、长亭的建筑物。
  
   亭,最早出现于文献的,是周朝的边防小堡垒。到了秦代,成为交通要道之中可供旅客休息、过夜的公共建筑,并被作为县、乡以下的行政单位(十里一亭,十亭一乡)。此后,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逐渐地,亭进入宫苑、园林而装饰化,道路上的亭便成了路廊。
   路廊的样子,虽是两头通的敞开式建筑,但也形制较多,或大或小,或严或简。大而严的双檐,三至五间连为一体,内有神龛(供奉着既神亦佛的“路廊佛”)、阁楼,最简单的便是四根柱子一个屋顶配着长凳的凉棚。似乎,湖南路廊较少,凉棚只在《和毛泽东一起行乞记》出现一次。这跟至今尚存多处路廊的我们台州颇不相同。
   我们台州和相邻的温州一样,就连文化大革命期间,“投机倒把”、“地下工厂”、暗娼土鸡也未断绝,然后出现了全国首家股份制企业(创办于一九八二年的温岭牧屿宝利特鞋业)。在历史上,南宋以降,台、温二州受永嘉学派(儒学之中最为重视商业、突出讲究事功之学)影响甚重,以致商业发达,行贩(贩夫走卒,以及普通商人)众多,这就必然地加强了路廊的建设。于是,只要现在还能够从山野之间找到一条古道,循着走下去,就会在五里、十里之内看到完整或破坍或遗迹的路廊。
   以前的路廊,遍布于跨县驿道、县内要道、街头街尾,跟烧长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很是具有服务性。大凡行人往来较多的路廊,都会有人在那里烧长茶,免费给行人喝。这个工作,一般是两种人去做:一、是发心行善的老人,被称为“修行人”;二、是长工。不论老人、长工,其背后又有宗祠、地主、绅士的支持;即某村地头的路廊,无条件地由某村负责,村里有绅士或地主、富户,那么,具体负责者就是该绅士、地主、富户;村里若无绅士、地主、富户,就由宗祠兼管。去为路廊服务的,若有自愿者,年终给予一些慰劳的财物;若无自愿者,按照雇工的方式进行招聘。
   村庄对路廊的负责,所涉及的是成文或不成文的宗法、乡约制度。中国古代,不管国家政权、政策法令、各级政府的如何变更,民间基本上都是由宗法、乡约达成乡村自治。乡约,是小至二个村庄大至好几个乡的共同规约,基于应地制宜的原则,既保障每个村庄的自主性,又促进多个村庄的团结性。宗法,是一个宗族所实行的内部管理条例,这些条例,不仅强调伦理道德对各个家庭、社会的规范作用和个人事业要以光宗耀祖为追求,还包括扶贫助弱、调解纠纷,甚至对每户人家屋前屋后养鸡养鸭的如何如何都有明确规定,以免此家之鸡鸭在彼家随地拉屎引起难解的纠纷。大致而言,宗法、乡约的主旨,是为了维持地方和谐、协调乡村稳定,让人们安居乐业。
   烧长茶,其实只是每日从早到晚的烧开水。在我们台州土话,茶指的是白开水,讨水喝跟讨茶喝是两个概念。我最早见过的讨水喝,是温西青屿街口的外婆家,大舅妈在屋前洗衣服,一位过路妇人对她说:“我从坞根(几十里外的地方)过来,很渴了,烦请大妈给我喝点水,就大妈您洗衣桶里的水吧”。大舅妈说:“哪能喝洗衣水的,您请坐,我给您倒碗茶来”。对方一口气喝了两大碗凉开水,一连说了十几声谢谢。这个场景我最不易忘。因为,我母亲之所以嫁给我父亲,其姻缘就是一碗凉开水。我家那村里一位会做媒的老太婆经常在青屿贩鸡蛋,有一次,她向我的大舅妈讨水喝,看到了我母亲,她跟大舅妈一聊,得知我母亲尚未许配,于是,使她又成功地做了一回媒婆。
   我家是在温岭平原的腹地。青屿是靠近温岭与玉环、乐清交界的山区,距我家有好几十华里。我的孩提之时,每年正月上旬去外婆家拜岁,都是至横峰街乘汽船(内河客轮)到了温西街,然后翻山越岭向西而行,经温峤岭、江厦街、姆坑(这个地名很下流,是明代清代的武溪、武坑,将武讹之为姆),过了河(何)岙岭,青屿赫然眼前。我最早见识到的路廊,就在河岙岭头。它很典型,一间十平方米左右的小平房,东、西券门,北墙,南敞。
   在模糊的回忆中,我记得那廊中的墙上嵌着一面浮雕佛像(路廊佛)的青石板,石板下方凸出一条十几厘米宽的石条作为供台,佛像破损严重,供台空无一物。因为北面是墙,廊中的冬暖夏凉犹如受着神佛的护佑。和煦的阳光正在山野之间开始描绘春的图画。
   据老一辈的人们说,以前,路廊里都会备着一堆稻草干。依靠墙和屋顶的挡风遮雨,日暮长途的远客可以铺开稻草干,在此过夜。出远门的平民子弟,往往挑着行李(包括草席、棉被),带着干粮,一路徒步,可以不化一文钱的到达目的地。
   一九零九年,德国教师理查德?斯尔曼带领一班学生远足,途遇大雨,在一所乡间学校以稻草铺地而眠,那夜,理查德斯尔曼萌发建立青年旅舍的想法。一九一二年诞生了世界上第一所青年旅舍在一个废弃古堡中,一九三二年成立了国际青年旅舍联盟。至今,具有现代意义的青年旅舍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住宿连锁组织。真正的青年旅舍,都有一个很大的厨房,内有各种炉灶、锅、碗、瓢、盆、刀、叉、勺,大容量冰箱,水龙头提供冷热水,住客自己动手做饭,甚至自备睡袋、床单。其实,从原始意义来讲,源于一个空房子里铺稻草而眠的青年旅舍跟路廊等于同一码事,并且,要烧长茶的路廊里的灶具不可能每夜被搬走。
   在我们台州土话的语境里,路廊包括了凉亭、茶亭。《和毛泽东一起行乞记》说长沙的爱晚亭曾被穷困潦倒的蔡和森(与萧子升、毛泽东合为湘江三友)作为临时住宿处,所透露的意思,就是亭跟路廊一样可以供人过夜,尤其夏季无雨之时。当然,一般的路廊只是两门直通,至少有一面砌至屋顶的严实之墙;亭跟凉棚差不多,都是四根柱子,八面通风。
  
   想到了凉亭,使我耳边回荡起著名歌手许嵩演唱的歌曲《凉亭》:
   未曾见,愁似线,暗淡的下雨天/凉亭里飘散着落叶/用心去拣,一片一片,两路两边/雨水拍打我魂萦梦绕的凉亭/和十八岁那年,祭奠我的初恋/镶嵌残留思念,破灭未了心愿,很明显/稚嫩容颜,稚嫩容颜好象很远却又在眼前
   补课的星期天,云遮日的天/凉亭上的天,你走的那一天/找什么字眼,形容爱情的火焰/在很晴朗的天,不知不觉熄灭/凉亭下,池塘边,我无尽的等候/我们的爱失去了出口/你未告诉我一切的原由/没等我回头你就转身走/凉亭下,池塘边,你曾经的歌喉/说要一定会和我永远厮守/拱桥断,心也乱,时间不断回收/我却等不来你简单的挥手
   补课的星期天,云遮日的天/凉亭上的天,你走的那一天/找什么字眼,形容爱情的火焰/在很晴朗的天,不知不觉熄灭/凉亭下,池塘边,我无尽的等候/我们的爱失去了出口/你未告诉我一切的原由/没等我回头你就转身走/凉亭下,池塘边,你曾经的歌喉/说要一定会和我永远厮守/拱桥断,心也乱,时间不断回收/我却等不来你简单的挥手
   凉亭下,池塘边,你曾经的歌喉/说要一定会和我永远厮守/拱桥断,心也乱,时间不断回收/我却等不来你简单的挥手/与其痛,不如走,我们各向左和右/我们十八岁的凉亭浪漫的邂逅/还是那个雨后,平静的分手/不奢求做朋友,但渴求此刻停留
   我不知道,许嵩以及与他差不多的八零后男孩,是否见识过古道上的路廊?我只知道,三十年前河岙路廊的檐角与圆圆的券门,在初春时节正开始着绿的岭头转弯处映入眼中之时,我很是欢愉地向往那廊中的片刻停留。但那里不是暗淡的下雨天(三十年前,四季分明,农历的正月上旬,基本上都是冷如寒冬,日日晴明),没有爱情的火焰,我的稚嫩容颜所浪漫邂逅的是“旧社会”留给“新社会”的一个记忆之门,它是敞开着的,可以进去籍以休息从而走得更远。如果,长途只是长途,中间没有固定的休息处,就像高速公路没有服务区;那么,旅途便纯粹是逐步累积的辛苦与以目的为压力所造成的疲惫,把人累垮为止。
  
   二零一三年五月
  
  

共 418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开篇便介绍萧子升、毛泽东都是身上不带一文钱,剃了光头,换上破旧的裤褂,携着雨伞、包袱。出发之时,楚怡校内之人见了,无不诧异。,从长沙出发,一路行乞,经宁乡、安化、益阳、沅江而返回。将近安化县城的路上有凉棚,内有长凳,萧、毛在凉棚里休息了一阵子;在这里作者引用毛泽东乞讨回家到安化路廊休息,主旨在于介绍路廊的重要性。让我看到了凉棚就是类似于路廊、长亭的建筑物。作者用了很大篇幅描绘叙述了路廊的状态和形成发展,亭,最早出现于文献的,是周朝的边防小堡垒。到了秦代,成为交通要道之中可供旅客休息、过夜的公共建筑,并被作为县、乡以下的行政单位(十里一亭,十亭一乡)。此后,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逐渐地,亭进入宫苑、园林而装饰化,道路上的亭便成了路廊。作者对路廊,也就是长亭短亭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解析使我们看上去一目了然,如同身临其境。在了解路廊的同时萧子升、毛泽东的艰苦励志,勇于吃苦耐劳精神,体现了一代伟人的伟大胸怀。如今路廊已经很少见,倒是在公园到处可见。文章记录再现了一段历史的建筑,和形态。一幅历史景象呈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增长了许多知识。文章细腻慎密,蕴含许多历史沉淀。值得一读。推荐阅读!问好艄夫老师!【编辑秋心】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飘零        2013-05-29 20:17:41
  文章详细的介绍了五十多年前一本书中萧子升和伟人毛泽东所经历的一路乞讨及一路所经过的建筑物-长亭短亭的描述,让我们领略了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和勇于吃苦耐劳的精神!欣赏美文!问好作者!
用心做事做人做文为人行善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