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江南烟雨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江南】转型时期的二人转(杂文)

精品 【江南】转型时期的二人转(杂文)


作者:王晓峰 布衣,295.1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678发表时间:2013-05-29 20:16:43


   说在前面:我非常非常喜欢听古典音乐(主要是交响曲,但圆舞曲除外)和二人转。我从不认为听了看了二人转就不高雅。为此我写下此文,为的是请大家关注和喜欢二人转——当下二人转正处在一个转型时期;当下的二人转就是二人转。此文是在中国曲协和吉林省文联主办的“二人转文化论坛”发言稿。大家都来喜欢二人转啊!!
  
   【转型时期的二人转】
   一、二人转面临的历史境遇
   从历史上看,二人转就是一种深受时代制约和影响的艺术形式,没有哪一种艺术形式与时代如此近距离或者无距离。这一方面表现在二人转总是敏锐地感知时代与生活的变化,迅速地调整自己;另一方面,也表现在二人转总是站在东北百姓大众的立场与视角上,以民间的立场、情感、意志、理想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是东北百姓大众的精神文化代言和文化风向标。二人转是农业文明的产物。特别是它的表现方式(艺术表达方式包括表演方式、主题类型)、传播媒介(口口相传、田间炕头、舞台等)、传播速度与体量,都是在农耕生产的直接干预下而逐渐形成。但是,每每在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关头,二人转总以农耕文明的智慧调整自己,为自己赢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比如它和城市的关系。城市毕竟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里的一个文化高度。它的集中的媒体、物流、人群、资金……使其成为一个物质文明平台和精神文化高地。二人转屡次进入城市时都遭遇了种种不如意,被蔑视、被驱逐、被封杀、被体制化而改变自己,有时甚至丧失了本性、本质,但它进入城市的梦想始终没有改变。无论是农耕文明的城市,工业化城市,还是数字文明的城市,它总是一次次地尝试进入,一次次地失败,又一次次地重来。
   这一次,它又来了。
   这一次,它来的也可能恰逢其时:我们正处在一个重要的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
   先介绍几个数据和几个观点。
   2010年8月17—19日,“2010中国互联网大会”的一个重要观点:互联网经过16年的发展,网络文化已经成为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前的7月15日,据人民网报道: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当日发布的统计报告,截止2010年6月底,中国网民达4.2亿,手机网民达2.77亿。且这样数字化的人群,正以高速继续增长。
   显然,这是我们已经或未曾认识到的数字文明,包括城市的数字化、数字文明,包括我们的思维、生活的数字化,已经进入我们的生活里。这种数字文明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2010年8月27日,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主办的“中国文学高峰论坛”上,谈到数字文明对纸媒文学的影响,说到当下文学的“溃败”,甚至有人预测,纸介文学期刊将在三至五年内退出文学市场。数字文明显然要影响和改变现有的所有艺术的存在。这种数字文明,也就是经常为人提及为大媒体时代,全媒体时代。二人转在此时也面临着新的抉择、新的挑战,即处在重要的调整、变化和转型状态,其表现手段、内容都在出现新的因素;而二人转周边要素,比如表演场地、传播途径与渠道,也已经出现了较之以往的重要的变化。
   这时的二人转,已经面对着这样的时代与现实:传统媒体(口口相传、口书相传、纸媒等)数字化媒体(互联网)并存,即传媒的多样化,是大媒体、全媒体的迅猛发展时期;传播方式、途径畅通,无孔不入、全方位覆盖;传播范围极广,传播速度极快。也是在这样的前提下,传播的内容也出现了碎片化、片断化、零散化,整体性消失,单位体量减少而总量大增。人人都可能成为信息的源地、传播者,都可能是一个传媒源。
   这给二人转以一次历史机会:现代化。二人转正面临着转型,是数字化的二人转、城市二人转,是现代二人转。正是此时,二人转在传统的基础上,审视着自己,并以自己的方式适应、顺应时代与生活的的变化,而寻找、重塑新的自己。
   这一次的进城,二人转顺应着大媒体时代的技术上的种种要求,以交互性极强的“小剧场”、电视、光碟等数字化的存在方式,以它的单位体量的短小、热闹以及它特有的东北风情、风格、精神,而进入城市。特别是,它对大媒体时代的审美需求,有着很好的理解、把握、激活和引导。
   从田间地头院落炕头,二人转走向了“正规”的舞台、数字化的舞台(音响、灯光、背景、歌舞团队等),走向了城市,在新的时代里焕发了新的青春。
   二、作为艺术,二人转的生命周期
   任何一种艺术,都会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二人转也不例外。已存在了二百多年的二人转,在它的原初是从“无”开始的,即把东北之外的民间说唱表演挪至东北来,以东北的民间艺术方式来进行艺术表演。只要“我”看好的,就成为我自己的表演。因此而形成了二人转。这种起源命定了二人转的天性,它本身就是一个空空的筐,什么都可能往里装。这种混合存在是二人转的天性,也是它的本性、本质、基本精神:容量极大,包容性强,吸纳周边艺术的能力极强,任何艺术都可以成为自己。这种起源也命定了二人转的另一本性、本体:应时而进,只要时代、生活出现了变化,二人转就要出现相应的调整、应变的策略。这样的鲜活时代特点就是二人转的生存发展之道。
   我在《当下小小说》一书里,曾经阐述过这样的认识:
   一种艺术形式,包括一种文体,都要经过诞生、高潮、衰减、死亡这样几个环节。促成这种艺术形式、文体走向生命的每个阶段,都有外部的和内在的原因。比如在中国古代文论家那里,说这原因的时候,都用到了“时”这个概念,“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于时序”;“文合时而作”等等。这个“时”,是名词,有“时代”、“时尚”、“世风”的意思,还是动词,有“应时”、“适时”的意思。前者说的是外部因素,后者说的是内部因素。因此说,艺术形式、艺术文体,因时而生,而高潮,而亡。
   不用去仔细思考,光是读读《文赋》、《文心雕龙》这类中国古代文论,就会知道,曾经在我们先辈生活里存在过的多少种类的艺术形式、文体,现在都远离于我们。就是说,在历史上,由于“时”的原因,多少种艺术形式、文体已经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文体,都存在着生命周期的问题。
   也必须注意到艺术发展的另一规律与特点,即曾经存在过的艺术形式、文体,其中的精神要素、艺术的某些构成,也可能胚育、萌发了新的艺术形式与文体,还可能为其他艺术形式、文体所吸收、借鉴和发扬光大。比如中国的小说。中国的小说原是街头巷尾的小人传说——互相传着说,成为话本小说,成为章回小说,现在都成为现代小说形态里的一个构成。①
   这样,我们就可以理性地相对于某些艺术形式、文体的变化。一些艺术形式、文体,因不合时宜,即形式及其构成,不适于现代社会,已经失却存在的条件与土壤,失却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而一些艺术形式,则因时而变,为自己寻找到新的增长点。二人转的当下表现,就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证。他是在发展之中,在转型之中。
   所有的艺术都是历史的产物,因时而起兴。正如卡冈所说:“人类的艺术发展具有某种‘形态学脉动’:在一些区域里艺术世界总是靠不同的新形成物来扩大自己的范围;而在另一些区域里艺术系统则由于它的某些分支的枯萎和凋落而发生了压缩,缩减。看来问题在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不断改变。不仅引起了对艺术掌握世界的新方式的需求,而且使过去曾经很重要的某些艺术形式、品种、种类和体裁失去了社会价值。诚然,这后一个过程是在比前者有限得多的范围内发生的;艺术文化所积累的价值无疑比失去的多;不过艺术文化的某些‘细胞’的衰亡却在不断地发生,艺术的历史形态学应当对这种衰亡原因和方式作出解释。”②
   卡冈还分析这种变化的重要原因,说:
   “艺术创作一系列新形式的形成同艺术向与它相邻的‘王国’——技术世界——的扩张主义意向相关联。艺术不是闭锁在最初它所掌握的艺术摹拟生活的手段范围内,恰恰相反,它特别地注视着技术天才为人类带来了什么,并以令人惊异的坚定目的性‘致力于’各种各样的技术发现、发明和完善,极力掌握它们,使它们为自己服务,借助它们帮助扩大艺术掌握世界可能性。”③
   这像是针对二人转现状有感而发的。
   进入大媒体时代的二人转,在城市的舞台上展示出自己的许多新的因素,多多少少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二人转。但实际上二人转的本体没有丢失。它在努力适应时代与生活,同时它也在努力地保持着自己,保持着自己的本性本色。
   当下的二人转,还是二人转。
   当下二人转的演员,所表演的就是二人转,无论他在说、在唱、在舞、在浪。而我们也会惊异发现,无论有怎样名气和怎样聪慧的非二人转演员,走在舞台上,无论怎样努力去模仿二人转,都会给我们以不像不真的感觉。而二人转的演员,无论怎样去二人转化,无论怎样表演非二人转的节目,但还是像二人转,还是离不开二人转。
   对二人转来说,无论如何,在城市的舞台上,在大媒体时代里,都在顽强地坚持着自己,表现着自己。这个自己,就是二人转。进入大媒体时代的二人转,在城市的大舞台上,应时而变,却万变不离其衷,从而使自己的艺术生命,充满了活力。
   三、大媒体时代的二人转
   一些二人转专家认为,过去的二人转是一树两枝,树是二人转,两枝分别是单出头和拉场戏;现在是一树三枝,枝是单出头,拉场戏和小品。从另一个角度看,二人转里的“说、唱、扮、舞、绝”的“说口”,应该视为小品、东北小品的主要源出。与此类推,二人转里的“说唱扮舞绝”的任何一部分,在现在都可能独立成章,成为表演上的单独的单元,成为二人转的一树的另外的枝头。因此说,哪怕是流行歌曲,一经二人转之口,便成了二人转的“唱”了,是以二人转的方式,唱出了二人转的流行歌曲。在传统二人转里,“说唱扮舞绝”,以唱为先、为主;但在现在的二人转中,这“五功”,哪一个都可以是先,是主。比如在小品里,以说为主;在二人转的流行歌曲里,则以唱为主。二人转多个枝头是其进入城市后的重点的调整与收获。借用美国理论家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的话来说:时代与生活“已经发生的重大的文化变迁”。④这样的文化变迁可以理解为两种社会现实,一是整个社会,从农村到城市,文化传统都在“新条件下的一种移动,一种替代,一种重新安排”。⑤二是艺术方式在前面所说的前提和背景下,也出现新的变化。
   当下二人转的状态,表演形式和审美趋赴,可以用“混搭”一词来描述和概括。混搭本为时尚界的术语,是将不同风格、不同材质、不同价位的服饰按个人品味拼凑一起,而突显个性化。混搭其实也是大媒体时代的一种风尚,广泛存在于生活里的各个方面,其要旨是个性化,而内中深刻的哲学思维在于:在个性化的前提下,尊重他者的存在,具有强烈的包容、宽容态度,因此而成为一种生活态度、生活方式和美学风范。混搭既是实用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哲学的审美的风尚与精神。当下所有的二人转的舞台综艺节目,每一副架的表演以及具体到每一个表演节目,都具有混搭的审美格局。这是当下二人转的整体性缺位而碎片化、片断化、零散化明显。
   混搭和二人转起始直到现在的混合本性几乎别无二致。
   对二人转来说,它的起始直到现在,存在着三个重要本体,包容吸纳即混合性、与时俱进即时代性以及娱乐性。而当下二人转,无论如何混搭,都没有丢弃它的本体、本性,它依旧是二人转,只不过,是大媒体时代的二人转,是城市的二人转。它是在努力适应时代、顺应时代的同时,也在显示着和固守着它的本体意义与价值,并发扬光大自己的本性、本色。
   当下二人转有两个重要的问题需要澄清,一个是它的娱乐性(在大媒体时代也放大为市场效益、社会效益),一个是它的精神性,即以东北风情,东北人的生活方式及其之上的精神方式,这种精神性,也可以形容为“东北风”。
   娱乐性是二人转的天性。作为民间艺术,它的起初,是百姓大众劳作之余最受欢迎的娱乐艺术之一,是东北广袤大地上最受欢迎的心理调剂与精神享受,是散发着东北大地的芬芳、表达东北百姓的生活状态和存在方式的乡土艺术。也就在二人转所营造的快乐的氛围里,二人转所承载着东北人的大气、义气、忠诚、爽直等等有关道德、审美的规范与要求,成为百姓大众在人文伦理、审美上的自我教育、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一种艺术形式。进入城市的二人转,汇总了流行歌曲、说唱小品、歌舞笑话、曲艺杂技等诸多艺术形式,特别是在大媒体时代里,成为大众文化的一朵奇葩,甚至成为一种审美时尚,其内核与要旨,还是他的传统的娱乐性。比如它的解构,现挂,自嘲,调侃……都是为了缩短观众与舞台的距离,消弥观众对舞台的陌生感,都是想尽一切办法提高二人转的娱乐性,任何戏剧形式都没有这样的智慧和艺术心胸。应该说,在大媒体时代,二人转以其独有的聪明才智,以其独有的艺术胸怀,将娱乐性推向了一个艺术高度。
   这一次进入城市的二人转,是带着对艺术的觉悟而来。原本二人转的表演的高度自由在此得到了施展。此时,也有本子,也有谱子,也有导演等一干人员,但这都是二人转表演的大体的规范;其演出效果,更是根据二人转演员的现场发挥,即自由表演,现场的互动成为二人转表演的真正功夫,成为演员与观众自娱且娱人的艺术现场。
   此时二人转,也像以前那样,存在着庸俗至低级的现象。其实在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发展中,或多或少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存在高中低的品质问题。但进入城市的二人转,有高有低,亦好亦坏,但应该正确厘定,不应该以小视大,以偏概全,以娱乐性而否定二人转在调剂社会心理,平衡社会情绪、调动向上品格、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
   进了城的二人转实际上也带着“土”气,即散发着东北乡村大地的泥土的气息。东北百姓大众特有的生活方式、个性、人文精神比如道德理念,深入骨髓般地成为二人转特有的文化基因。二人转离不开“土”气,没有“土”气也就没有二人转。但此时的“土”气,并不简单地等同于粗糙的表演场地、粗糙的表演手段(包括背景道具舞美灯光、乐队),而更体现为东北乡村大地千百年来滋养的文化精神。这种具有独特地域文化特征的精神形态和城市所逐渐形成的“市民风俗”、“城市新风俗”、“城市精神”,聚拢而成为东北的许多城市特有的文化风景线,成为东北文化精神在大媒体时代里特有的代言和表征。进了城的二人转,大媒体时代的二人转,其实仍就散发着“土”的精神,散发着东北大地特有的文化气度,没有流失它特有的“土”气。一句话,依然是源于传统并光大于今天时代里的东北文化精神方式,一个快乐而简洁的艺术存在。在其中,那些朴素而直接的生活精神,以及简单而智慧的人文操守,道德水平,和着二人转的快乐弦律与舞姿,溶注在东北的许多城市的大众文化的热浪之中,而成为这些城市的一个精神地标。
   这便是转型时期的二人转。
   ①参见王晓峰《当下小小说》,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11月版,19—21页。
   ②[苏]莫·卡冈《艺术形态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12月版,272页。
   ③见上,256页。
   ④[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著《文化转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版,18页。
   ⑤见上,68页。
  

共 6231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很有力度的杂文,通过一些数据来阐述二人转面临的境遇,一度被人们视为低俗与粗陋的东西,像是无法登及大雅之堂,然而随着大时代的转型,进步,调整,在传统中审视着自己,努力走向城市,焕发着新的青春,继而说明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有着其一定的生命周期,二人转也不例外,而在大媒体而今的二人转,仿佛正以百倍的精神傲然存在着,将东北特有的“土”气用一种崭新方式溶入到艺术形式中,这朴素中的美丽更显露着二人转的独特与魅力。不难看出作者的文学功底,读来朗朗上口,感觉段落之间衔接的顺理成章,而且整篇如流水一般叙述的平和,平缓,可要表达的思想却足够力度,文字有相当的凝聚力,可谓佳作一篇,特推荐共赏! 编缉---指间年华【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05301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指间年华        2013-05-29 20:18:25
  问好作者,欣赏拜读了佳作,感谢赐稿江南烟雨,也祝作者有更多的精彩呈现江南烟雨,遥握。
指间年华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