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指间微凉 >> 未知栏目 >> 未知栏目 >> 『指间★杂谈』情何以偏

精品 『指间★杂谈』情何以偏


作者:刘福田 进士,9992.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293发表时间:2009-02-27 14:08:13

一个朋友与父母常有磨擦,年逾不惑还时被父亲责骂,有时甚至拳脚相加,朋友是个明白人,自然不会针锋相对,孝敬父母也是依然如故,但感觉总是苦不堪言,闲时相聚不免牢骚满腹。作为朋友只能耐心解劝,因而也引发了我相关思考:是啊!这么大的儿子了,作为父母怎么还会这样?
   交谈中了解了朋友的过去,原来这一对父子一开始就不投缘,他不到三岁时父亲就不喜欢他,他从小跟着祖父长大。不管跟着谁长大,也总还是一家人,所以长大过程这对父子不少接触,只是关系一直不融洽。磨擦伴随着他成长,带给他很多不愉快的记忆,直到他长大成人,才终于摆脱了这样的环境。
   独立过程历经磨难,但朋友终于事业有成,成为兄弟中比较出色的一个。父亲却慢慢地老了,于是朋友就成了这个家的支柱,不可避免地继续与父母接触,可是他们的关系却仍然无法融洽。我朋友对家里人从不吝啬,物质上对父母也非常孝敬,可为什么父母还是对他这么不满意呢?我无法了解具体情况,当然就只能以理推断。
   按照我的哲学理论,人的童年心理发展非常重要,先入为主根深蒂固,一般五、六岁就已基本定格。性格当然不是不能改变,但改变起来非常不易,童年心理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一生,那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朋友童年苦涩的记忆,一样会今天都留有阴影,反映到现在与父母的关系上,很可能还是心有芥蒂,这种心理下意识地影响言行,不知不觉就可能让父母感觉心里不舒服,他自己却意识不到。
   物质孝敬是一种直观弥补,但这却可能使心理阴影进一步彰显,两相抵消,那未必就能改善父子关系了。俗话说“百孝顺为先”,这对有心理阴影的人却很难做到,能够不吝钱财地瞻仰父母,这对一般人已经不容易了,要想彻底消除从小的心理阴影,那除非获得超人的理性。每个人都要对自己行为负责,为人父母也是这样,如果从小给孩子造成了太残酷的心理阴影,那也就只能接受现在的结果了。儿子都已经年逾不惑,父亲还有多少年能够打得动他呢?双方都有责任,双方都要尽可能去调整。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童年,我母亲好象有点偏疼大哥,这应该也是一种先入为主,但对我也比较其它兄弟更偏一些,我记事时大哥就已经出去了,所以给我的感觉就是偏我。父亲则有一个特别的习惯,他只偏疼小孩子,我在家里最小,当然也就最受宠爱。母亲对我偏爱表现在平常言语,以及对我的特殊称赞和放纵,父亲却体现于默默的行为,这些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记忆,现在回忆起来也很温馨。
   多子女家庭,父母偏爱某些子女自然而然,不可能真的一碗水端平。家庭小社会,一样只有公平没有公正。父母偏爱某些子女,在个人习惯之外,还在于子女表现,这两个方面需要偶合。子女无法选择父母,但可以学着适应父母,那样就可以获得更多宠爱了,当然这对小孩子来说很难,父母不去引导,那只能更多地决定于天性。我小时候聪明乖巧,自然也容易讨父母喜欢,比如很小我就特有“眼力见”。
   也不是没有惹父母生气的时候,我也曾经顶撞过他们,但一见他们生气我就会跑,跑出去玩一会儿再回来,他们自然也就不生气了,所以我从没有挨过死打。当时直观地感觉不能惹父母生气,见父母生气跑掉就可以不挨打,否则父母可能越打越来气。不固执是小孩子智商的表现,另一个方面的表现就是自私,这两者还存在相互作用。自私而不去固执,不固执是为了自己不受罚。小孩子自私不是坏事,那说明人性本我意识强烈,这是将来成就发展的动力,儿童自私和成人自私不是一个概念。
   童年性格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开始主要是血缘遗传而来的属性可能性,童年环境客观造就也逐渐产生影响,后者的作用越来越大,性格基本成型的五、六岁时,这两个方面的作用大体均衡。童年性格先入为主,对人生影响至关重要,其后性格还会发展,但童年性格已经是当然基础。性格后天发展,一是继续受环境影响,二是被自身理性调整,受哪个方面影响更大,那要看自身获得的理性。理性要同于自身才起作用,而且要接受客观环境检验,它最终归于现实理性,这是性格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性格在相对绝对意义上决定人生命运,由此可知培养童年性格的重要性。主要影响童年性格形成的两个方面,几乎完全决定于父母:父母血缘传承(自身理性、选择配偶和优生优育等),父母童年的环境引导(胎教、早期教育等)。人之初的环境无法主动选择,但那一样是父母生命主动的造就,不能因此推论出生命的悲哀,这恰恰是生命价值的永恒。
   不要抱怨孩子不是天才,那恰恰是为人父母的责任,血缘遗传的天分无法绝对,童年环境的引导总是可以开展的,那作用起码占到一半,加之因此而来的知性惯性,天才是可以由父母造就出来的。“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是作为广告用语,这句话没有问题,至于怎样才能有效地实现这种引导,那就是一些科学、具体的方式方法了,这里不作详述,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照我的《混沌哲学心理学基础》。
   不管父母对子女早期引导是否偏情,因为子女本身的遗传属性差异,以及一些客观同步性影响,多子女家庭孩子性格发展都不可能均衡。子女性格与父母偶合程度不同,父母也就自然有所偏情,这种偏情进而影响孩子的早期环境,于是性格差异越来越大,父母的偏情也越来越明显,以至这本身就成为一种知性惯性。父母偏情在孩子心理留下痕迹,潜移默化地就会影响以后的父母和子女关系,一般父母偏宠的孩子会比较孝敬,而父母不喜欢的孩子就容易留下阴影,以至影响相互之间后来的关系。
   孩子大了对待父母为什么不一样?那根源于父母当初的偏情,作为父母应该也没什么好抱怨的,缓和关系需要双方调整心理。情有所偏的现象自然而然,人与人之间都以偶合的状态生发关系,这就是我们平常说的缘分,尽管许多时候没有道理甚至违反道理。怎样的偏情属于违反了道理呢?这可以从结果反溯,如果偏情结果事与愿违,那就说明自己偏情得缺乏理性。比如我朋友,父亲最不喜欢却最有出息,那说明他父亲当初偏情存在偏差,更严重的直接反向,那就会物极而反了:父母最疼爱的孩子长大了最不孝顺,父母最看不上的孩子大了却最孝顺,这只能说明父母严重缺乏理性,而孩子却被相反地造就了。
   无论如何父母都不能选择,作为子女可以因父母偏情而感恩尽孝,却不应为父母偏情而心存芥蒂,不管怎样父母都是我们生身之源,反哺和抚养一样天经地义,后者还要尽量理性地调整自己的心态。我这样引导朋友去思考:假如不是童年时遭父亲冷落,那可能会有自己很早独立和今天的事业吗?这要从结果去看。过程和结果往往反向,要想心理平衡,那理由还不好找吗?朋友还是不满:“那以前不好,现在总应该好点啊!”我笑:“父母在那位置就是道理,他意识到以前错了,却不能承认错误,甚至还会坚持错误,那不正是为了自己能心理平衡吗!”今天的结果,这样的推测几乎顺理成章。
   朋友仍然苦恼:“那我就这么忍着?”我告诉他:“可以主动调整自己心态,进而引导父亲调整,慢慢地关系也就缓和了。缓和之前只能忍着,父亲动手那还得跑,多大了被父亲责打都不难看,因为在父母眼里,孩子永远是孩子。”俗话说:“二十年前瞧父看子,二十年后瞧子看父。”子女长大成人之后,理性理应超越父母,如此才能一代更比一代强。如果代代沿习,接着打儿子那是没有进步,简单直接一还一报更是退步,可以老子打儿子,不能儿子打老子,这个道理再简单不过。
   偏情现象不仅表现于亲情,只要是人与人之间关系,这种状态都自然存在,环境不能从根本上创造,但其最高层次却可以改造。以偏情而论,用自身理性的言行,可以逐渐改造这样的环境,这就是环境的经营。人都是会偏情的,这种偏情因而却可以利用,怎么让不喜欢你的人喜欢你,让不愿帮你的人帮助你,这可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它几乎包括人生经营的全部范畴。既然人人都会偏情,那为什么不让他们偏向自己呢?偏情虽然需要偶合,走出自身围城却可以实现这样的主动。

共 313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从父母为什么不满意讲到性格是从童年时的心理发展开始影响,取决于血缘遗传的可能性和后天环境影响,并运用举例论述了是缘于童年父母偏情,告诉我们不能因为偏情而对父母心存芥蒂,因为在他们眼里,我们永远都是孩子,应调整心态,进而引导父母调整。(推荐理由:确实,现实社会当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由于父母偏情造成长大后的各种影响或者是父母与孩子间的沟通。论点清晰,令人信服!)浅见,如有不妥见谅!【编辑:陈已妃】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902273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陈已妃        2009-02-27 14:10:25
  很不好意思刘老师,中午吃饭耽搁了,评的也不好,见谅!
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将忘记写下。
2 楼        文友:无酒不欢        2009-02-27 16:38:21
  偏情似乎很常见,但父母都是爱每个孩子的。我记得小时候,我姐姐总觉得家人偏向我。至今都有些微词。
身形无居,怅生死茫茫;简爱为命,寻灵魂上者。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