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陕北闹秧歌(散文外一篇)

精品 【流年】陕北闹秧歌(散文外一篇)


作者:高宝军 秀才,1601.2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353发表时间:2013-05-31 21:04:21

【陕北闹秧歌】
   陕北人爱红火,尤喜闹秧歌。闹秧歌是陕北的大景观,老百姓的大狂欢。从城市到农村,从机关到厂矿,家家都参与;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人人都喜欢。爱扭的扭个够,善唱的放歌喉,扭不了、唱不好的喜欢得直拍手。
   陕北闹秧歌,也称“耍社火”。源自上古时,成形汉唐间,之前为祭祀,之后成民俗;一来庆丰收,二来迎新岁。腊月里练,正月里演,其余的时间做庆典;年轻人多,老年人少,碎娃娃特殊情况才需要;大街上扭,广场上演,山村里常把“九曲儿”转。城市里有组织:人从单位抽,队以系统分,提前发通知,到时大集中。农村里搞自发,“点火”的是承头人,众乡亲齐响应,全体都行动,村村火一盆:会吹的吹唢呐,能打的敲锣鼓;身材好的作骨干,体力壮的跑后勤;小娃娃仿孙猴,老汉汉划“旱船”;有功夫的“踢场子”,爱诙谐的“赶毛驴”;文采好的的编台词,手艺精的扎彩车;有威信的当领导,有资金的捐费用……不在乎张高低,不在乎李多少:“一棵白菜九条根,红火人看见热闹人亲”!
   锣鼓响一声,村村乱了营;锣鼓响三声,人人发了“疯”:胸脯里小鼓擂,屁股上热油燎;饭也不想吃,水也不想喝;站也站不定,坐也坐不稳。家家狗守院,户户锁把门;男女都出动,老小不留人。山路上跑,坡洼上奔,河湾里招手场院边迎;虽然天天见,好像久重逢。妈妈追着儿子骂:“水不担,草不铡,提起秧歌就泼上了命”;小弟弟拉着姐姐吵:“你要去,我得跟,为什么撂下我一个人”;老汉歪着脖子生怒气:“我不去,不要紧,这丑角差事总得有个人”;婆姨瓦着脸问男人:“庄邻院舍都能去,就咱有这么个穷光景”;七十的扶着八十的“摇”:“咱不去,好几个玩艺就耍不了”。
   秧歌表演前,人人忙打扮。男的相互帮,四眼细端详:我帮你把白衬衫的领子露出来,你帮我把毛巾上角角竖起来;女的向隅站,对镜独自忙:汗毛儿拔个干干净,嘴唇儿舔成嫩嫩红;正看“刘海”媚不媚,侧看胭脂匀不匀。最倒霉的是头发,反来复去受“苦刑”:小梳子梳,大栊子拢;梳子梳得秀发顺,拢子拢了有精神;扎好了又拆,拆开了又扎;扎起像个李铁梅,拆开来像个宋祖英;一样样的漂亮两样样型,把个姑娘快急疯。场院里锣鼓声连声,公窑里演员人挤人:老年人四处找烟袋,小娃娃寻娘把纽扣缝;猛听见铁哨吹一声,一股子欢乐射出门。
   秧歌队那边正集中,这边先急坏了等候的人。城里边乱就是个乱,灯如繁星睁不开眼;满街人流如潮起,一层人头似浪涌;广场、街道人挤人,房顶、阳台人垒人。高个的伸长着脖子看,低个的运足气力跳,不高不低的“日死没活”向前涌。直挤得男的趔、女的趄,碎娃娃怪嘶声,婆姨女子掉鞋跟,执勤民警不住气地“骂”:“这是看红火还是闹人命?”农村里的情境更是个怪,打麦场里成沸腾的海:圪塄是人、地畔是人,崖崖畔畔尽是些人;里三层、外三层,里外围了几十层;碌碡上站、树格杈里挂,红油桌上垒板凳;肩膀上扛、脖子上架,猴娃娃笑声破长空;前腿儿绷、后腿儿蹬,老汉把老婆扛上了土圪塄;满头是汗、满脸是笑,一口口白牙映马灯。
   秧歌街头过,场面大恢弘。前面不见头,后面不见尾,彩带花扇舞春风;锣声急、鼓声沉,唢呐吹得热血涌。年年有花车,标志十二种:龙年龙出海,虎年虎下山;鸡年金鸡唱,兔年玉兔升;牛年开拓牛,狗年忠诚狗;马年千里马,羊年吉祥羊;鼠年鼠嫁女,猪年聚宝盆;猴年孙悟空,蛇年白淑贞。形式虽一统,图案各区分;工业夸利税,农业说增收;文教展喜报,政法显公平;开口问候话,见人祝福词,开拓有广告,服务有承诺,借机齐造势,插空做宣传。
   再看秧歌队,家家有特色:人数百十名,花样数不清;男的扑天舞,女的就地拧;“旱船”悠悠摆,“竹马”腾腾飞;“高跷”半空悬,“狮子”舞流星。再看秧歌服,喜庆又亮眼:红是艳艳红,黄是亮亮黄,绿是翠翠绿,白是纯纯白;桃红生妩媚,淡青出典雅;七色巧交合,缤纷说不清。衣鲜精神振,喜气溢出心;天下谁最美?入迷秧歌人。正走“十字步”,猛然“跌软腰”;红绸绕腰舞,团扇半掩胸;腰鼓浑身打,竹板一崭声;铁哨领鼓点,鼓点引图形。过街“大摆队”,转弯“鱼翻身”;交时“双辫蒜”,分时“白菜心”;广场展开舞,图案最纷纭:“十字红梅鱼戏水”“十二莲花灯套灯”;整队大集合,图案最威风:“九里山下铁骑马”,“秦王宫前乱点兵”。
   擂大鼓的“猛”,紧着牙,圆睁眼,两条胳膊抡了个圆;虽然满头满脸汗,人要顶他他不干;势如猛虎出深山,声若惊涛拍两岸。吹唢呐的“傲”,头颅仰得高,眼睛闭得紧,胸脯挺得直,步子迈得慢,脚尖点节奏,腮帮控高低;声调随形变,姿势应境生:高时响入云,低时夏虫鸣;缓如龙摆尾,急如雨打蓬;欢如活鱼跳,苦如病鸟吟,声声动情弦,一曲九回肠。当丑角的“憨”,一会儿是孙悟空,一会儿是猪悟能;一会儿扮赶驴老汉上山峁,一会儿演梢公老头溜河湾;头如卜浪鼓,颈如安轴承;一步三摇晃,三步一出丑:直惹得老婆扭嘴乐,老汉张口笑;碎脑娃娃拍手跳,婆姨女子直不起腰。
   秧歌过完街,汇演又开场;中央是舞台,四边是观众;领导来参加,评委来打分;节目分大类,高下就地分;好汉里选英雄,矮子里拔将军;家家都摩拳,人人齐擦掌。艺高的人胆大,刻意要出新;势弱的选捷径,特点抢眼睛;舞台变擂台,高手大竞争。舞蹈扭得美,式样种类繁:这家伞儿转,那家扇子扇;彩绸兜天舞,腰鼓动地跳;龙出三摆尾,狮上九层台。乐器吹得欢,声柔腔调圆:坐鼓敲奔马,扬琴打百花;笛子吹流水,三弦弹狂风;琵琶扫急雨,胡琴拉天星;百样的乐器千样的调,一样的高兴各样的表。文场子刚罢武场子到,出台的演员都嗷嗷地叫;枪挑一条线,棍扫一大片;挥刀流水断,拔剑月光寒;上打雪花来盖顶,下打柳树要盘根。靠的是真功夫,用的是快节奏;粗犷之中多敏捷,飙悍之间显矫健。秧歌闹毕后,倍增健身人。
   原生态秧歌在乡下,一为红火二拜年。排好秧歌第一天,敲锣打鼓就拜年:“一圪堵葱来一圪堵蒜,一圪堵婆姨一圪堵汉;一圪堵秧歌满村转,一圪堵娃娃撵着看”。前坡上后坡里下,秧歌队扭成一朵朵花;张家院进李家院出,村头院落闹了个红。刚进户主门,伞头已唱出声:“快来接快来迎,我给你带来了活财神;满年四季交鸿运,手抓泥土变黄金”。主人好高兴,满面有春风:好烟好茶摆上来,稠酒端出几大盆。酒不醉人人自醉,满院都是洒乐人:秧歌队扭主人也扭,老婆和老汉手拉手;秧歌队唱主人也唱,一哇声唱起了信天游。欢歌唤得春风回,秧歌扭得光景美。这时候,你一定会觉得这里的山也在舞,水也在唱,白云蓝天都在笑,一草一木都在乐。
  
   【陕北吹鼓手】
   陕北人爱吹唢呐,也爱听唢呐,更爱看吹唢呐的吹鼓手。
   唢呐,也叫喇叭,起源于金元时期,记载于明代文字,古为军中之乐,今乃民间所用。它是由杆子、碗子、篌子、哨儿等部件组成,首尾用铜制,哨儿嫩芋作,杆子选柏木,上凿八个眼,全长约二尺,最宜户外用。由于陕北历史上地处边关,在千百年的争疆夺域战事中,唢呐这种乐器久而久之便由军方流传于民间,形成了陕北特色的地方文化。那欢快、激越、悠扬、婉转、悲壮、忧伤的唢呐声,始终牵绕着每一个陕北人的情感。
   在陕北,凡婚丧嫁娶、开张庆典、乔迁新居、秧歌庙会等各种活动,都少不了雇一两班吹鼓手吹打助兴。只要那清丽宏亮的唢呐声响起,不是洞房里有人笑,就是坟头上有人嚎。迎亲时,“三班子吹来两班子打,响吹细打迎回来个新娃娃”;埋人时,“一班吹手一顿糕,老人家一生就算结束了”;庆典时,“唢呐长号一哇声,场面像个红火盆”;闹秧歌时,“几班吹手守彩门,秧歌队扭成一股风”。也由于此,吹鼓手便成了方圆数里的“红人人”。哪里红火热闹,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当地人有可能认不得县长,但吹鼓手却人人熟悉。吹鼓手们也“日能”,红白喜事的规规矩矩他们能说得头头是道,方圆百里的根根底底他们都记得一清二楚。
   一班吹鼓手多数由五人组成,两个吹唢呐,一个敲小鼓,一个拍“镲镲”,外加一个小娃娃,吊儿浪当把铜锣打。吹唢呐的形象“傲”,高昂着头,大腆着肚,闭着眼睛,鼓着腮帮,大叉着步子走,像个横行大螃蟹;敲小鼓的模样“怪”,脖子朝前伸,肩膀向上耸,两手相向抖,屁股左右拧,像个被提住后领口的大猩猩;拍“镲镲”模样奇,弓着个腰,歪着个头,手里拍,嘴里念,好像盲人在听电池不足的收音机;捣锣的娃娃最“日怪”,上衣长过膝,裤子露小腿,身上挂长号,耳朵上别香烟,锣锤随意捣,眼睛四处瞄,嘴里不住地骂,“好饭不耐饱,早早就饿球了”。
   迎亲队伍进庄的时候,也是吹鼓手们最卖力的时候。羊子刚进圈,天气麻麻黑,事主硷畔站满人,翘首等着新人到。吹鼓手号一张,老人们笑,小娃娃跳,半搭子后生开始放鞭炮。这时候,火把照得满庄明,鞭炮震得耳欲聋,唢呐声声沟间荡,锣鼓咚咚似雷鸣。再看那吹鼓手,眼睛眯成一条缝,脖子炸起筋一根,脚尖点得如母鸡啄小米,脑袋摇的似病羊生脑虫;喇叭杆子朝天扬,十个指头上下忙,左吹一个《得胜令》,右来一曲《大摆队》,只吹得那姑娘脸蛋红,后生乱了心,光棍汉抱住个树格桩手不松。等到快上硷畔时,吹鼓手已是头上汗水掉线流,涎水顺着喇叭淌,口里吹,心里骂:“拉马娃娃哟,谁的碎先人,你在胡拧伺,老子得挣死。”等到新人入了洞房,事主忙着招呼客人,吹鼓手才一屁股坐在那火堆旁喘起了粗气。
   吹鼓手最眼明的事,当数待客时的“响堂”了。“响堂”是事主为了抬举外家客和一些有身份的客人,让吹鼓手吹奏一些欢快的曲子助兴。客人为了让自己体面,让吹鼓手高兴,总会大方地发给吹鼓手一些小费。吹鼓手一为展示技艺,二为得到实惠,自然十分卖力。“响堂”一开始,吹鼓手便拿出了看家的本领。你看:吹唢呐的腮帮子又鼓圆了,打锣鼓的手腕儿又舞活了,他们把大杆吹罢吹小杆,老调吹完奏新曲。吹到兴奋处,他们还会卸下碗子学鸟叫,两杆唢呐放在一个嘴上吹。而那些席上人为了助兴,他点一个《走西口》,你要一曲《绣荷苞》,总管不制止,“响堂”不停工。
   而到了过白事埋人的场合,吹鼓手吹唢呐的曲调就变了形式。这时候,他们吹的是《西风赞》、《哭长城》,奏的是低沉音、慢节奏。回荡在孤山旷野的凄惨哀音,时如小河潺潺淌流水,时似寒夜月下洒白雪,加上孝子贤孙撕心裂肺的哭声,一下就能把人推入悲伤凄凉的氛围。随着如泣如诉的唢呐声,哭声便由小到大,不一会儿便淹没了唢呐声。
   陕北吹鼓人最风光的时候是腊月里和正月天,这边请,那边订,张家争,李家抢,珍贵得像个“活神神”;最落寞的时候是二月里、三月里,“狼不理,狗不闻”,闲吹个小曲还没人听,可怜得像个多余人。让他们最窝火的,是转“九曲”时的围风。吹吹打打半晚上,那风就是不停,灯就是不明,冻得手指头僵硬,脸蛋子黑青,还不能松劲。一则害怕领导,二是惹不起神神。令他们最伤心的是旧社会的封建传统。吹鼓手在过去属下九流营生,“活时抬不起头,死了收不全魂”,虽然是些封建迷信,但切切实实地影响着他们的人生。随着人们观念的更新,现如今的吹鼓手不一样了,穿得风流走得快,吃了喝了有外块,过事不过事一样受人们尊重。
   这就是陕北唢呐文化,这就是陕北吹鼓手。

共 448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美丽的陕北是一个舞的世界,歌的海洋。无论是秧歌还是鼓乐,都是流传于陕北高原的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艺术。“锣鼓敲起来,彩绸舞起来,花伞撑起来,秧歌唱起来……”读完作者笔下的这篇散文,仿若置身于陕北的土地上,看着秧歌舞起,听着鼓乐奏起,感受喜气红火高原原生态大景观。作者笔下的这篇散文文风简朴,语言充满浓郁的地域特色,场景感十足,将陕北民俗文化通过文字的形式作了生动的呈现,一幅幅陕北的风情画卷,在他笔下一一铺开,原汁原味的陕北风扑面而来。作者的散文给人以特殊的美感,极富感染力,特别是文中运用了大量排比、对仗句式的修辞,加之他对节奏、音韵方面的讲究,赋予文章一种汪洋恣肆的大气和畅怀骋目的开阔,美文,倾情推荐!【编辑:纷飞的雪】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30613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13-05-31 21:16:02
  问候宝军老师,十分喜欢这般原汁原味的散文作品!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2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13-06-13 11:56:47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