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韵】书话五则(散文)

精品 【菊韵】书话五则(散文)


作者:刘春 进士,7064.5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909发表时间:2013-06-03 18:56:47

一、我的书房
   从小就爱书,但那时家中经济危机连饭都吃不饱,精神食粮更是匮乏。零钱?过年时得到几毛零钱也被母亲捐走,那是母亲兑换来的,当然要收回。
   渐大,对书的兴趣不但未减,且更有过之。家中有十几本,是父亲买的。父亲上过扫盲夜校,能识字后就买《敌后武工队》《三里湾》等书,还是与别人合买的,早看过多少遍。哥哥的小人书有很多,六三年一场大雨泡成书浆了。而手中拮据依旧——没有经济支撑的精神,是空虚的精神,来到书店,隔着柜台望书兴叹——叹也无益,让眼睛过干巴瘾而已,有时候怯怯地,让售书人拿出一本,飞快的翻阅,赶快趁人家没有反感之前,还回。哪象现在,坐在人性化书店,尽情看吧,买不买没关系。有时到同学家看书,人家拥有十几本,羡慕的可以。所以,就狠心背,记忆,像《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大部分段落都能背诵。
   终于有转机,是在当兵后。那时处于文革后期,书店的书品种如过去北方冬天的大白菜,单一单调乏味。大多不合我意,也有喜欢的,如鲁迅的三闲、二心、花边等单行本,约十几本全部收入。《艳阳天》、《金光大道》也收取囊中。越几年,人民、上海出版的外国文学系列,被我一部部淘到手,书籍成为部队期间的精神寄托。流水的兵不允有书房,也没有那个梦想。
   转业时,几百本书托运回家,而住如蜗居(租房),狭小空间,书只好委屈窝在纸箱藏之床底。找书如翻江倒海,折腾不休。
   后有80平米住房,喜辟一屋为书房。书柜尚在物色中,却因居家过日子,东西渐次置多,书房屡屡被侵,终成书房一梦,书房变为杂货铺,穿行其间,倾听书的叹息。
   书房也是经济基础的体现。现迁新居,浩浩乎数千本书籍,虽不充栋,亦让我汗牛一把。沉重的纸箱搬至三楼,臭汗淋漓,那滋味,纵牛望而也会生畏。
   因惜旧物,未能统一书柜,木、铁间杂,玻璃门、木门、无门各具,高低、宽窄不一,十余书柜散排于两室,书籍略加整理塞于其内,仍余几纸箱置于地。本欲甄选之后处理一批,看随我数十年之分,不忍弃之,似乎觉察旧书殷切哀鸣之貌,遂作罢。
   书房简陋,未事装修,书柜排列于一壁。又做三脚架钉于墙,横搭木板,将杂志旧书摞于上,为防潮也。书有归宿,却无户口,身份未明。登记造册费时费力,心说抽大空分门别类,登记造册,完吾夙愿。然终因大空虽多懒惰成性未能成此大业。苦也我的书们。
   每日,步书房而巡,抚书脊而叹。书如儿女,爱惜有加。仍有初买之书包裹“衣服”未去,往日书事历历在目,睹之亲切莫名。时而抽出一本,见某书中夹有纸片或书签,多有回忆,往事如烟,书事如烟。
   虽非藏家,也非书香门第,对善本、足本、钞本以及版本学无所研,但有书房,有藏书,也附庸知识外皮,书香内衣,虚名如光环,罩之图自娱也。
  
   二、鲁迅的小书
  
   喜爱鲁迅的书,源于毛泽东对他的推崇。其实那个时候对鲁迅一无所知,尤其是他写的文章。不是那个轰轰烈烈的时代,还真的对鲁迅知之甚少。
   197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鲁迅的一系列小册子,那些书很薄,都是当年鲁迅自己整理出版的文集,扉页还附有当年的封面图样。对鲁迅的书名,不了解那段历史的,是不容易懂的,到现在,我对有些书名还是一知半解。
   其实读鲁迅的书,需要知道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那段历史。只有了解社会背景,才能读懂鲁迅。
   这套小册子,包括《集外集》、《集外集拾遗》、《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集》、《中国小说史略》、《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彷徨》、《呐喊》、《坟》、《伪自由书》、《花边文学》、《朝花夕拾》、《准风月谈》、《三闲集》、《二心集》、《热风》、《而已集》、《故事新编》等近20本。到底出了多少本,不得而知。
   这套小书很便宜,最贵的就是《集外集拾遗》,0.97元;最便宜的是《野草》,才区区两毛钱。不过,这些书在家是买不起的,还是1972年当兵以后,手中有固定的每月60大毛的津贴费,就省却其他花销,买书了。
   这些书,让我在枯燥的部队生活中有了精神慰藉,晚上,煤油灯下,鲁迅的书伴随我度过两年。那么,是否读懂了呢?没有。因为那时候书少的可怜,更何况,批林批孔的形势下,只能是借用鲁迅几句话,作为大旗,去写批判文章。后来,又买了天津人民出版的鲁迅杂文选,有注释,但角度不同,也不能解除心中疑惑。
   这套书,当时被我用包炸药的皮纸,包上书皮,红字写上书名,怕书角折坏,还用蜡封上。这套书随我30余年,还是那样保存着。
   还买了一本鲁迅翻译的《铁流》,是通过鲁迅散文了解的。说是好书,说实话,我却看不进去。很惶惑,是自己的脑袋有问题?主要是翻译的语言,是那个时代的印记,引不起兴趣,觉得还不如看武侠小说。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鲁迅全集》出版,精装大洋数百,当时每月工资刚过百元,只能望而却步。读孙犁先生文章,说《鲁迅全集》出版,买还是出版社送的记不清了,很羡慕。有一次,去河北日报社去,看到人家书架上散乱放着一套,当时心中恨不得搬回家,但是没有机会。
   前几年,有背着书登门串户兜售的,也难为他们,那么重,一次背几套书。50元买了上下两册《鲁迅文集》,囊括了所有册子,精装,十六开本,五折,觉得很便宜。像拾了狗头金一样,捡了个大漏。后来寻思:咋赔本赚吆喝?难道出版社傻了?现在想,那是盗版。
  
   三、爱上侠义小说
  
   对侠义小说的喜好,最早是在少年时代。哪个时候,在晚上十字街的碾盘上,村中有人讲大八义、三侠剑之类的,少头缺尾,不知道从那开始从那结束,反正东一段西一段也听的津津有味。
   真正接触侠义小说,还是当兵以后。不知道是谁,带到部队一本缺头少尾的《三侠五义》,竖排本,人人传看,看一次少一页,到了我手中,书前数十页的书角卷起成筒,前后还少了十几页,很多内容早就随着传看吃到肚子去了。
   不过,这本书最后的归宿,落到我这里,爱不释手的同时,包上书皮,藏之被窝卷内。书中的人物北侠欧阳春、南侠展昭、双侠丁兆兰丁兆慧、小侠艾虎以及五鼠都刻在心里,那部书的情节都能背过。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最先出版的是好像是广东人民出版社,定价2.3元,立马买了五本,一本留存,一本传看,送人三本。后来宝文堂出版的又叫《七侠五义》。
   继之《三侠五义》的续集《小五义》、《续小五义》由贵阳出版,毫不犹豫,马上买了。其实,《小五义》还说的过去,《续小五义》续的太粗糙了,不忍卒读。人们的心理就是这样,追求完美,当时想的是,既然有续,就应该买全,不然太遗憾,但是,买来也遗憾。好歹那时候的书定价不高,三两元就可以买到,就不计较文笔如何了。《续小五义》在传看中丢失,后来又买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忠烈侠义全传》,价格在每本10元左右。
   爱上侠义小说,主要是一种好奇。一段时期,对于侠义小说控制很严格,旧社会和古代的侠义小说出版的很少,主要源于侠以武犯禁的条条捆绑着人们,怕人们是非不清,学而习之,对社会起到反面作用吧?
  
   但是后来出版业一发不可收拾,对于古代解放前的侠义小说一版再版,泛滥成灾,不知道那是思想解放程度的体现,还是源于金钱利益的思想作怪。不过,前面总要做个说明,提醒人们要批判阅读云云。好比网吧门口写上“未满十八岁不许入内”的意思一样。
   后来买的《侠义英雄传》(描写霍元甲)《鹰爪王》等,都是出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其实艺术价值并不太高。《三侠五义》及其续集的一再出版,各出版社以此作为摇钱树,换个包装就再版;《三侠剑》、《小八义》、《大八义》之类的侠义小说一涌而出,泛滥成灾。对这些以《三侠五义》为代表的侠义小说,我已经失去兴趣了,我失去兴趣,社会也跟着失去兴趣了(哈哈),那时候书店里有的是(现在很少见了),但人们看的是金庸梁永生的新武侠小说,旧侠义小说的市场,仅限于供专家学者研究去了。
  
   四、两套《悲惨世界》
  
   煌煌巨著《悲惨世界》是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的名作。出版于1862年。我国是由人民出版社在1959年翻译出版,而且只有一二部。1980年重版一二部,后来陆续出版三四部。直到1984年,最后一部才姗姗来迟地难产,且开本大于前四部,摆在书架上,鹤立鸡群一般。前四部是李丹翻译,第5部由李丹、方于合译。对李丹的翻译,在下很是佩服的。因为读后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文学的厚重、文学的价值,正因翻译的成功让我们了解了法国那段风云跌宕的历史。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社还是大锅饭吧,出书奇慢,一套三卷本的书没有几年出不来。何况这套五卷本的书呢?五年出版齐全,还让我孜孜以求的买到,实在是庆幸得很。那时候,翻译者深厚的国学文化底蕴,决定了翻译的质量。所以,译者耗尽毕生精力,让中国读者读到世界名著,功莫大焉。这大概是在没有功利前提下的出书较慢的原因吧?现在出版速度实在是日新月异,出版社想出什么就出什么,眨眼功夫,成本大套精装豪华系列作品隆重当场。我看,主要是利益驱使。
  
   前几天,因为爱好读书,就有朋友赠送我一套长江文艺版精装上下《悲惨世界》,译者是金孩,不认识。就想验证一下两书的翻译水平。翻了一下,章节题目大致相似略有出入,似乎更精练一点,但也不尽然。比如,第一部“芳汀”九小节题目,人民版是“阿妹谈阿哥”,长江文艺版的是“妹妹是怎样讲哥哥的”,比较一下,那个更好一些?我觉得人民版的好多。插图人民版大概是原著插图;长江文艺版由金小弟、王万春等线描,很精致。
   后来翻译滥觞,让人不忍卒读的作品比比皆是,所以我基本上不看译著,主要是不愿意浪费时间,去看那些垃圾。但是看了长江文艺版的《悲惨世界》后,也让我赞许,假如其中没有翻译抄袭的话。对比两段主教的对话:
   人民版:“做一个圣人,那是特殊情形;做一个正直的人,那却是为人的正轨。你们尽管在歧路徘徊、失足、犯错误,但是总应当做个正直的人。
   尽可能少犯错误,这是人的准则;不犯错误,那是天使的梦想。尘世上的一切都是免不了犯错误的。错误犹如一种地心吸力。”
   长江文艺版:“成为圣人,那是一种例外;成为正直的人,却是人间的正道,你们尽管在歧路徘徊、失足、犯错误,但最后还是应当做个正直的人……不犯错误,那是天使的梦想。尽量少犯错误,这是人的准则,错误就像地心具有吸力,尘世的一切都免不了犯错误。”
   以为如何?不懂外语,但似觉长江文艺版的略强一些。其它差异很多,不一一细述。
   两套书摆在书柜,看去就像一个富人一个穷人,一个华丽一个寒酸。但重要的是内容。我喜欢人民版,也喜欢长江文艺版,因为,一套是近30年的珍藏,一套呢?那是朋友馈赠。
  
   五、手抄本
  
   就是二十啷当岁的时候,那就是青春时代吧?
   我的青春时代除了学校,就在军营度过。精力旺盛,精神饥渴,对读书的欲望尤为甚之。
   当时能摆上新华书店的书籍,少得可怜。鲁迅作品的单行本,见一本买一本;艳阳天,金光大道,买下;大刀记,才出来就为我拿下;描写知青的《青春》,也让我收入囊中,其中的词句经典至今记住:马是什么马?吹牛拍马;刀是什么刀?两面三刀。津贴费少,书的价格也低,块儿八毛一本书,一两个晚上,就看完了。合上书,脑子还是空空,还是饥肠辘辘。
   于是,就看到了手抄本。那个时候,地方流行的手抄本,不知通过什么渠道,流传到部队。首先看到的是《第二次握手》,反映科学家爱国回国的故事。很是吸引人。拿到手,第一念头就是:别人能抄,我为什么不抄呢?何况,我的手头子,还是蛮快的。
   于是,利用中午、晚上的时间,开抄。白天要防着领导看到,要知道,这些书可是很反动的,必须保密;而晚上呢,10点以后,就不发电了,还得开手电筒或者点蜡。值班的时候,有马灯,还能借光,蜡烛不能藏在被窝里,就只能浪费宝贵的电池,绿化精神荒漠了。
   这个抄好后,就在战士间流传,后来不知去向,但其中的科学家我倒是另外记在另一个本上,姓什么,叫什么,精什么,什么时间回国。
   就此一发不可收拾,又抄《一双绣花鞋》,很刺激,很诱人。部队开始清查手抄本问题,渠道暂时堵塞。我回家探家时,借了一部《清宫历史演义》,竖排线装,双面黄纸,应该是12本,丢了4本。我偷偷带到部队,指导员、副指导员当仁不让地,先睹为快。然后是排长班长,回到我手中的时候,已经是两个月以后了。借书的时候,说定一年为期。这么好的书,还了就再也看不到了。就下决心抄下来。用两个笔记本,开始浩繁的工程。大概抄了半年,终于完成。这个手抄本,虽然抄的不完全,但终于让我保存下来了,有时候看到了,还会浏览一遍。这之后,还抄过大鼓词之类,比如征东、征西、征南、扫北、打擂之类。最刺激的还是一部《曼娜回忆录》,这应该属于黄色的东西,让人血脉贲张,青春的欲望破突而出。这些虽然抄了,但没有保存下来。
   若干年后,第二次握手拍了电影。终于为手抄本正了名。而那双穿也穿不破的绣花鞋,戏剧、电影、连续剧,一再搅动着人老心未老的神经,似乎青春的心脏还在激烈跳动。
   是啊,在那个年月里,文化成了沙漠,小说少得可怜,民间文学作品冒出来,虽然不丰富,但却是不胫而走。人们争相传阅传诵传抄,本在常理之中,也不足为奇,饥不择食嘛。
   看到手抄本,至今我还是忍不住褒奖自己:哪里来的如此的精力?原因大概有三:一是精神空虚,总要找些东西填充;二是文化作品匮乏,抄了才能保存为自己的;三是精力充沛,用不完,当然要找到突破口。我想,抄书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现在?书太多了,买的书看不完,新出的书目不暇给,网络小说更是层出不穷。但是,岁数大了,老眼昏花,兴趣渐无,精力不逮,看都不愿意看了,别说买。若问我:你还抄书么?什么?抄书?傻了,病了,找死么?谁不知道有一副对联说:
   无事多赶集,犯傻才抄书。

共 555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书话五则,每一则都是一个历史时期的写照,跟随作者一一阅读,就明白了每个时期,每个阶段人们喜欢读的书。从小爱书,但因为那个年代经济条件有限,只能几个人合着买一本书,或者一本书传来传去,看烂为止;有了自己的书房。经济条件好转后,住房问题仍是问题,所以书依然是无藏身之地。喜欢读鲁迅的书,也是那个时代盛行的,因为有毛主席推举,鲁迅在年轻人中成了偶像和文豪。武侠小说盛行的年代是八十年代初期,那个时候年轻人可是喜欢金庸,喜欢《霍元甲》。读外国名著就是层次比较高些的人,一般人不喜欢读,也读不懂。手抄本的年代依然是文革的产物,那个年代的年轻人都经历过手抄本的时期,抄来大家传阅,津津乐道。对于读书人来说,书就是宝物,不管以哪种方式看到书,都想获取宝物一样,爱不释手。作者将自己的读书历程,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让大家记住过去,记住那些爱书的青年,记住书给人们带来的无尽财富。非常有价值的几篇短文,值得年轻人认真学习。【叶雨】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30504000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雨        2013-06-03 18:58:49
  每一则故事都是时代的缩影,读来受益匪浅。
文学陶冶情操,文字净化灵魂。
2 楼        文友:刘春        2013-06-03 20:11:19
  问候叶雨,这么快。点评让我汗颜。辛苦,握手,晚安。
老兵
3 楼        文友:秋月菊韵编辑部        2013-06-06 23:37:36
   恭喜,您的精品文章由“秋月菊韵”文学社团永久珍藏。感谢您赐稿秋月菊韵,祝您创作愉快!
【秋】河荡漾映云帆, 【月】下骚人诗语喃。 【菊】恋江山名万古, 【韵】存高雅醉千岩。
4 楼        文友:雪娜        2013-06-07 09:03:18
  刘春老师的文章读来令人很是舒爽,问候!
有时安静,有时聒噪!喜欢做最真实的自己!喜欢交朋友!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