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江南烟雨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江南】《江河水》评析(赏析)

精品 【江南】《江河水》评析(赏析)


作者:紫墨青函 举人,4572.2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921发表时间:2013-06-08 00:55:59

第一次听《江河水》,那还是在初三时,一个星期六的夜晚。那晚,校园按例没什么人走动。而我之所以通常在,是因为但凡不至于挨饿,我绝不舍得花时间在路上往返——不如困觉。熄灯时分,从哪位老师的寝室中传出一阵很凄厉悲怨的音乐。寂静的校园,一个人在空荡荡的寝室,听着这如泣如诉的旋律,青春年少的我,突然就感觉了人生的彷徨无助,以至于辗转反侧,郁闷了大半夜。
   以前,音乐之于我,从未想到去深究什么内涵,更遑论乐理,只是好听就去听,简简单单的喜欢。而声乐评论说乐曲可以如此这般的左右人之心情,我总想他们是在卖弄高深,所以不大以为然。他们所谓的靡靡之音害人匪浅,大概是拿来吓唬人的吧?自此以后,我确信无疑。
   当时不知道这是首什么乐曲,只知道想听却又怕听见。人总是矛盾的,如果再加上缺乏阅历,对诱惑的抵抗就显得更虚弱。所以,接下来的几个星期,我还是怀着期待和忐忑的心情,想再一次邂逅。终于,又一个周六的夜晚,它穿过层层壁垒,钻入我的耳朵。我走出寝室,融入黑夜,来到传出音乐声的宿舍窗下。是吴老师的寝室。她好像和我心灵相通,一遍遍反复播放着,感受着那种痛彻和酸楚,尽情蹂躏着自己的神经。
   第二天,我特意找借口去了吴老师寝室(我是化学课代表),又找借口逗留,终于看到了一张CD的封皮,上书“中国古典音乐——管弦乐”。我记住了。于是,在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特意进了趟城,买下了这张CD。封皮设计古朴典雅,一根大管和二胡交叉放在苍松下的的原石上。纯水墨,看着就是苍朴厚实的感觉。
   里面的音乐都是古典名曲。一首首听来,当那首单管吹奏的《江河水》哽咽响起,我又有了那夜的感觉——怅然若失!那些日子,我几乎魔怔了,明知道听了会心情黯淡,却又欲罢不能。
   你们吴老师请假了,说是身体不适,估计得休养个把两个星期。另一外老师来代课时,如是说。想听不想听都听不到了,我不知道是庆幸还是失落。但后来想起,幸亏她请假了,不然……时日不多,我用好胜战胜了好奇,用疲劳轰炸着自己的神经,慢慢摆脱了这件事的羁绊。稍后,偶听同学们八卦,终于知道吴老师为什么要听那首曲子——她失恋了。而我为什么也要去沉迷?现在想想,那时,大概是少不更事,抑或是压力等等,都有可能吧。
  
   人生总会有时不如意,情绪的起落不可避免。快毕业时的失落,女友又不失时机的闹别扭,这种感觉更是如影随形。于是,我又买来了那张CD,在一个人的夜晚,一遍遍往复着清晰的疼痛。我不知道毒瘾是什么感觉,但想来应该和这差不多吧。
   有人会说,音乐本身没有喜悲之分,只是听者心理暗示而已。
   不曾听说有人赞美过噪音,也不曾听说有任何一种艺术无所指向。无论多快乐的人绝不会错觉到《悲怆》表现的是快乐,反之,心情再怎么晦暗,也不太可能觉得《田园》是悲哀的。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也并非否定音乐本身之影响力,相反,他论述的恰恰是音乐的艺术性和潜移默化作用,着重于音乐本身的理性。可见,此论近似武断,看似唯物,却是典型的唯心论。
   《江河水》有很多版本,不乏名家作品。所用乐器也种类繁多——电子乐、古筝、唢呐、双管单管等等应有尽有。而最多的是二胡演奏。虽然他们都有共性——哀怆、绝望,但最具杀伤力的,无疑还是我手中的这首管子演奏。这种版本流传很少,网络上也不多见——前几年还见过,现在怕是没有了。许是都知道它的蛊惑力吧。
   那首《江河水》是单管独奏,间或有大提琴的低沉烘托润色。特别是起始阶段的渲染,我闭上眼睛,脑子里总能浮现出一幅画面:秋风萧索,一个年老的乞丐,白须狂舞,一手拄着拐,另一只手牵着一个小乞丐,走在白草纷飞的荒野,去往落日中的江河。
   序幕缓慢拉开,纤若游吟的大提琴音像从大地深处逸出……低沉,但绝不会让你置若罔闻——强制被共鸣。渐渐的,音阶波折起伏,总体呈上扬趋势……然后缓缓下滑……像黄叶被秋风托起,然后低回,盘旋……稍一沉寂,管子如裂锦般响起,略带嘶哑,有如霹雳在长空中震彻,回荡不绝……在这里,管子的音质特色,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尽情表现了压抑后的彻底爆发,这是其他乐器无法比拟的优势。其间,偶尔夹着的大提琴和弦,又隐隐透出一种诡异气氛,一如寒气一波波袭来。大提琴的低沉和管乐的拔峭,绝然相反的两种音色,共同营造出一种绝望的氛围。
   《江河水》是一支纯情绪化的作品——赤裸裸的,毫不掩饰,就像被苦难完全击垮者肆意的宣泄,不在乎旁人的眼光。我总在想,无论哪种艺术形式,在对生命意义的诠释,大体上是向着求生方向去的。也就是说,艺术,可以忧伤,但不是其固有目的;可以困惑,但不能给人看不到希望的感觉。一来,这不积极——虽说生命的历程,真的很艰难,二来,这也不是中国人的普世价值观,更不符合深受儒家文化熏陶下的艺术承载要求。这首曲子却让我困惑了,抛开一切冠冕堂皇的高调与音乐本身固有的表现力不谈,它存在的价值是什么,为了痛而痛?
   进入中段,只剩下管乐在空中游荡,孤独而悲怆。此时,已经没有了嘶哑,但偶尔的间断,就像是一个人哭得接不上气,需要缓口气再来。这种处理手法,更添了哀绝气氛。间歇是极其短暂的,演奏者垫音和花舌音的技法,再加上其鼻息也被纳入音乐中,时而抽泣,时而铿锵,将哽咽和愤懑表现得无以复加。极强的音乐表现力,穿透了时空和身心,让人不由自主进入一种低沉、走投无路的心境。
   我不知道曲作者,作这首曲子的初衷是什么。但我可以想象,他的境遇一定非常凄惨。就如阿炳一样,但想来比阿炳还有过之而无不及。(《二泉映月》表现的是忧伤和彷徨,但相对平和、理智,没有那种肆无忌惮的哀恸,让人还有点点希望)。后段,音乐稍微平缓,但音乐显现出的痛楚和压抑的本质依旧——就像一个人哭累了,只能隐泣一般。听到这里,倍感凄凉无助。如果还有人无动于衷,我想,他是坚强得没有了感觉。这样也好,至少不知道疼。
   除开《江河水》给人的心灵感受外,就这首曲子的艺术表面构成形式来说,具备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特征——先抑后扬,张弛有度,还有点格律对仗的韵味:大提琴的低沉,牵引出基调,管乐主旋律音阶随即跳跃式升高,借着管乐的声色特质,形成了不加掩饰的悲愤情绪爆发,之后旋律呈起伏下行趋势,像是想积蓄力量,等待下一轮的爆发。整首曲子很讲究呼应和互补,起首的音色晦暗,与接下来的两对斩波式上扬,表现一种很激烈的情绪波动。中段下行的那部分,又人为的瞬间间歇,给听众一种上气不接下气的感觉。结尾部分实际上是起首部分的逆行。很明显,这部作品沿用了中国古式的五声音阶,在音乐的衔接部特征显著:宫音转入半角,为中段从已羽融合主音徵承接作了铺垫,然后徵、羽入宫……如此周而复始,使整部曲子形成了一个圆。
   圆,是中国人文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符号。它几乎是纲领性的理论原型——暗含着轮回之意。它与中国人的,无论是宏观的宇宙意识、生命本体意识,还是内在的微观世界,都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几乎贯穿了整个的精神领域。顺理成章,它也是我们用来勘解中国艺术生命秘密的基础理论。看来,作者充分吃透了这一点,所以从表象上来看,他应该是一个很传统的人。
   以上说的是艺术构思。从思想结构上来说,窃以为《江河水》算不得传统的中国古典音乐。老聃的哲学命题——曲则全,对后世的影响,我们从没怀疑过。其形而上的道体——精神,延伸为形而下——为人处世,被毫不走样地延续至今,看情形还不可预测终点。圆,从微观到宏观,大概是所有物质唯一的运行轨迹。曲则全,也就是说,曲折是肯定的,没有曲折就不可能回归生命的来源,也即“全”。音乐是什么?音乐是一种情绪,也是物体的运动频率在激荡着空气做同频运动,被人为地调配,去表达一种意象。它也需要“全”——内涵。换而言之,间接地,它也在寻找存在的状态——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江河水》这首曲子的外在,符合以上解释,但其内在,给人的感觉却是一条生冷的直线,不符合古代先哲对人生、世界的思考。子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也就是说,任何的艺术形式,其初衷应该是让人更好的审视自身存在的这个时空,用其内在的平和,去消除人心里的暴戾。这才是古人提倡的艺术之道,也即精神的感召力。这首曲子之所以流行,我想,它只不过是迎合了人某一段低落期的需求——自虐!而这种需求,我们真的需要吗?
   人,莫非真的喜欢自虐?这首曲子,在一段时间内,让我愁肠百结,也颇费了脑力去困惑。后来,我想到了去找找这首曲子前前后后的渊源。
   原来,它的出处并非是众人皆知的音乐版《孟姜女哭夫》,而是黑河一带的一种地方小调。而且,这首曲子的风格,是被所谓艺术篡改的结果。篡改的手法其实很简单,就是某些地方加快了节奏,再在器乐上加大了“悲”的表现力。原作属中速偏于舒缓,悠扬婉转,多用于婚嫁之乐。但就是这么一改动,与原作大相径庭,抑或根本成了另外一种东西。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恶搞,其灵感来源,或是前人某一次录音机带速抽风所致,也可能是有意为之,不得而知。
   看来我的感觉很对,《江河水》真的不是古典音乐。虽然表面看起来很像,但它的骨子里却是典型的现代元素——无殇不美!我终于解脱了,不再纠结于这首曲子所宣泄的情绪。因为,它是杜撰的,也或者是它是非理性的产物。
   篡改后的作品,从气氛的营造上来说,无疑达到了一种极致。从艺术外在的渗透力来说,《江河水》的改编是成功的,而其内蕴,却不值得恭维——只有挣不脱的黑幕。谁都知道,压抑对身心健康的破坏,不异于疾病,所以找一种渠道去宣泄,是很好的缓解方法。注意了!是为了缓解而不是加重。
   人生总是在不断的得失中前行,所以对忧伤和唯美特别敏感,悲剧美也就是基于这种心理而有了生命力。这种美,是有感于生命的独特和脆弱而存在,所以人才会对此产生深沉而巨大的情感共鸣以及特殊的心灵触动。音乐就是以这样一种形式——艺术感染力,给人以激励和启示,进而引发人们更深层次对生的渴望。简而言之一字——惜、省!这才是悲剧性艺术所要带给我们的东西。而且悲剧性艺术本质往往是有崇高目的的,要表现的是一种壮烈的抗争。
   但《江河水》给人的印象,简直就是绝唱,绝望者的自戕。这首曲子,如果非要说还有亮点的话,也就是反证的作用。因为它至少能让人反思——一步错步步错!有时候命运转折的结点,不一定是轰轰烈烈之后,哪怕行差踏错一绺,方向也可能南辕北辙!
   又有人说,既如此,何必煞费苦心搞一篇赏析?无论持何种观点,也算是变相宣传吧?
   好像不无道理。但是,潮霉的东西,不晒晒,会滋生更多的臭虫虱子什么的。就如讳疾忌医一般。若论到生活给人的痛感,现代人无疑是更免感了。敏感到个什么程度?打个喷嚏都能联想到人生不如意。而这种敏感还在往深处感染——一时的无聊,便拿朱砂笔在胸口点个血痕,曰,我的心在流血。
   太夸张了吧?
   非也非也!此种现象比比皆是。君不见,红尘哀怨横流,大有淹没之势?文章,顾影独怜,扮作弃妇状,幽怨诡异,则观者趋之若鹜;无病呻吟则谓之美;小情调则谓之生活本义;但凡传统则谓之说教,好像除了饮鸩以求刺激外,别无他途获得活的感觉。颓废到如此,人的生命、艺术的矜持等等等等,能不丢失?于是乎只能乱搞,然后,我们的精神世界便成了没有供奉的空空庙堂。这般艺术,你想要么?
   一首曲子可以恶搞,不管是谁谁谁,抑或多经典的名著也可以恶搞。但人生真的不能恶搞,因为它不像曲子,可以往复播放,也还有篡改的机会。人生只需要理智,像孟姜女望着逝去的江河水无助而凄惨的哭泣,获取同情有可能,但那由泪水构成的滔滔江水,却洗不尽你我臆想出来的哀愁。
   我偶尔还听听《江河水》,不是为了欣赏,也不是自虐——它已经不能撼动我的神经,更多的是带着回忆青涩的心情。
   以上纯属个人愚见,如有刺耳,敬望海涵并请不吝赐教。
  

共 469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对于《江河水》这一曲的评析,在描述上,比较的注重本心的感受。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着作者对于这首歌曲的喜爱。或者,从作者回忆式的情感流露中,就能够初步的看出这一点。往往在很多时候,一首歌曲,特定的环境,就可以让我们喜欢上它,并且伴随着我们很长的一段生命旅途。作者对于这首歌曲的喜欢,也是如此。从初次听闻开始讲述,之后,是对于这首歌曲的理解,不同的生命阶段,所产生的感悟,也是不尽相同的。以一种欣赏的角度,并且透过生活的本质,感悟出属于自己的理解,从而衍生到旁的事物之中,才是喜欢的极致。推荐阅读。——履泽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30608003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履泽        2013-06-08 01:21:39
  问好作者,很不错的文字,欣赏了。。。。欢迎作者赐稿江南烟雨社团,祝福创作愉快的同时,也祝福阅读愉快。希望作者在江南烟雨社团里,有新的收获,以及有更多的精彩作品呈现在大家的面前,有更大的进步。
时光飞逝,岁月变迁,记忆燃烧的温暖,一如从前。
2 楼        文友:秋梧飘絮        2013-06-08 09:39:11
  我是个乐盲,《江河水》,我也没有听过,然而,我却从字里行间看到了作者对音乐独有的赏析和品读,或许,音韵的穿透力量和呼应灵魂的共鸣,本身只不过源于——“心”。
   紫墨,我只想说一句题外话,你这个工读生,究竟还会给我多少惊喜?一波又一波的。
3 楼        文友:芈蜜        2013-06-08 13:38:50
  紫墨老师好,嘿嘿
4 楼        文友:羽痕丢丢        2013-06-08 16:28:32
  再次读着文字,只是怀念,怀念一段时光……
世间万物皆有荣枯!君若怜之,唯有惜之!
5 楼        文友:羽痕丢丢        2013-06-08 16:30:48
  还有,偷偷地说,有些,些微的不甘心!呵呵,你要快点再次更新哈。哥哥,夏日安好!
世间万物皆有荣枯!君若怜之,唯有惜之!
6 楼        文友:紫墨青函        2013-06-14 19:39:24
  呵呵,来迟咧,告罪!列位,不一一回复了,祝都好!呵呵呵
天地繁复,大道至简!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