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春花秋月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春秋】繁体字与简化字(杂文)

编辑推荐 【春秋】繁体字与简化字(杂文)


作者:北极主人 秀才,2262.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4984发表时间:2013-06-14 08:50:25

近年,有些人极力鼓吹繁体字的好处,呼吁废除简化字,恢复繁体字。理由大致是:繁体字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而简化字割裂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是“脑残”的人使用的。
   果真如此吗?先看看繁体字与简化字的来龙去脉和作用影响。
   汉字从甲骨文发展到今天的汉字,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文字的发展经过了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几个阶段。所谓的繁体字就是指简化字出现之前楷书字体。
   楷书定型于隋唐,相对于以前的文字,就是当时的简化字。
   简化字,又称简体字。一般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现代中文的法定标准写法,是与繁体字(台湾当局认为繁体字的称谓有所谓矮化及贬低含义,加上自视正统的政治因素,岛内部分人士称为正体字)相对而言的。简化字以1964年公告,1986年修订的《简化字总表》为国家标准。此外,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等国亦在传统繁体汉字的基础上实行简化字。简化程度与中国内地基本一致,但不完全相同,例如新加坡简化字的简化力度更明显。
   简化汉字由来已久,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楷书。
   楷书在魏晋时开始出现,而简体字已见于南北朝(4-6世纪)的碑刻,到隋唐时代简化字逐渐增多,在民间相当普遍,被称为“俗体字”。
   汉字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中,简化一直是主要倾向,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都有简体字。现在见到的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是殷商武丁时期(公元前1250年开始)的甲骨文,距今3259年。此前陶文符号只认出了个别符号,还读不出一句话来,因而还不能证明已经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或者文字。战国和秦汉时期是汉字形体大变动的时代,篆书变为隶书,再到楷书,都是在这段时间里完成的。由古代篆书到近代汉字隶书的隶变是质的飞跃。东汉后期出现楷书,从此字体才稳定下来,汉字形体是汉朝定型的,一直用到今天,这样我们的文字才称为“汉字”,到现在为止总共使用了约1849年。
   简化的原则是约定俗成。1956年以来正式推行的简体字大多数古已有之,有颜元孙的《干禄字书》、刘复和李家瑞的《宋元以来俗字谱》(1930年)、钱玄同的《简体字谱》(1935年)等为证。《简化字总表》第一表350个字、第二表132个字,共482个字。有人考察其中388个字的来源,发现汉代和以前出现的有111个字(占28.61%),三国到唐代出现的有55个字(占14.17%),唐代和以前的合计有166个字(占42.78%),宋代到清代出现的有175个字(占45.1%),清代和以前的合计有341个字(占87.88%),民国时期出现的有46个字(占11.86%),民国和以前的合计有387个字(占99.74%),1949年以后出现的仅有1个字(占0.26%)。
   书法家和群众创造并使用了不少简体字,因此说简体不好看不符合事实。
   书法家写的简体字就非常好看。例如:
   楷书
   唐代虞世南(?—638年)书《孔子庙堂碑》中有:状、弥、将、于、来、随、尔、涌、麦、继。
   现行的简化字
   草书
   汉代史游《急就章》中有:时、东、陈、孙、检、帐、项、楼、来、夹、颊、侠、箧、贝、学、见、为、伪、长、张、随、状、问、觉、乐、犊、读、断、变、郸。
   王羲之(晋代303年—361年)
   王羲之用过:东、岂、试、为、缅、临、终、张、时、将、见、当、孙、扬、实、尔、鲤、鱼、与、诏、长、乐、陈、来、诚、绝、顾、灾、宽、饮、谢、杨、学、万、发、问、怅、颐、视。
   行书字帖中见到王羲之用过:
   于、将、随、终、岂、谁、维、侠、绵、绛、结、给、粮、纺、谓、语、为、数、谢、败、丧、盖、纸、书。
   王献之(晋代344年—386年)
   王羲之用过:尝、临、谓、诸、当、问、顿、许、尔、闻、弥、将、来、终、缠、绝、随、门、与、岂、劳、肾、为、汤、怅、时、经、传、写、孙、觉、陈、见、茎、顺、东、险、会、诣、请。
   欧阳询(唐朝557年—641年)
   欧阳询用过:来、闰、馀、问、盖、维、临、终、随、隐、将、侠、荣、门、闲、墙、粮、顾、纸、纷、绥、纭、间、丧、辞、结、数、状。
   虞世南(唐朝?—638年)
   虞世南用过:来、问、礼、绝、维。
   苏轼(宋朝1037年—1101年)
   苏轼用过:顾、盖、来、堕、于、饥、误、敛、将、请、绝、万、尔、贾、闻、祷、须、阙、计、时、诚、夸、纳、记、诉、纠、与、访、谁、长、诗、语、馀、缘、弥、纪、闲、终、谓、闰、债、状、谒、见、间、挟、维、问、谈、啸、传、东、宽、当、闰、绝、须、数、挟、细、鸾。
   赵孟頫(元朝1254年—1332年)
   赵孟頫用过:来、给、诸、惮、质、丧、将、门、壶、设、请、绝、违。
   董其昌(明朝1555年—1636年)
   董其昌用过:记、为、将、纳、缉、于、万、证、盖、萧、顾、楼、赋、长、与、谓、览、尽、时、诸、谱、传。
   郑板桥(清朝1693年—1765年)
   郑板桥用过:问、觉、尽、梦、诗、来、绸、缪、潍、为、两、现、画、闻、壮、剑、红、饭、贾、见、语、状、胆、尔、阅、词、缓、继、应、给、证、宽、讯、说、请、违、麦、随、时、课、该、调、结、约、对、详、诉、贤、险、赋、蒋、学、劲。
   敦煌出土文献中的俗字
   这一部分简体字是群众创造的。
   爱、绊、笔、缠、尘、虫、床、纯、辞、断、堕、尔、盖、个、顾、挂、国、号、饥、迹、继、夹、荚、颊、坚、检、将、绛、经、颈、来、赉、礼、怜、粮、乱、脉、门、弥、鸣、纽、凭、栖、齐、启、弃、悭、墙、惬、箧、轻、师、随、万、闻、问、无、狭、侠、贤、挟、兴、烟、痒、异、隐、与、语、岳、灾、沾、众、嘱、装、庄、壮、状。
   近代简化历史
   近代汉字简化运动,源于太平天国,为了提升识字率,在太平天国玉玺及官方文件都书简体。经非正式统计,太平天国总共使用一百多个简体字,其中80%为后来采用(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P.38)。太平天国最有名的字是将“国(囯、国)”的“或”改成“王”,不过太平天国灭亡后,文字简化运动也停止。
   五四运动的白话文运动为大家所知悉,事实上,文字简化运动应和白话文运动相提并论,因为两者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在此期间,许多人提出提升国人知识水平的方法,要提升知识水准就先提升识字率,增加识字率就要将复杂的中国字简化。简化文字获得许多知识分子的赞成,主张使用白话文的知识分子绝大部分赞成文字简化。著名的国学家胡适也不反对。
   1909年,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论文《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
   1920年2月1日,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发表《减省汉字笔画的提议》一文。
   1922年,陆费逵又发表论文《整理汉字的意见》,建议采用已在民间流行的简体字,并把其他笔画多的字也简化。
   1922年,钱玄同与黎锦熙等知名学者又向国语统一筹备会第四次大会提出了《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系统地阐述了简化汉字的理由和办法。
   1923年,胡适在《国语月刊·汉字改革号》的《卷头言》中说:“中国的小百姓不但做了很惊人的文法革新,他们还做了一件同样惊人的革新事业:就是汉字形体上的大改革,就是‘破体字’的创造与提倡”。学者的建议引起蒋介石的关注。他找来教育部部长王世杰询问汉字简化的可行性。并指示逐步推行简体字。王遂委托北京大学教授、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黎锦熙主持这项工作。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对简化字反响强烈,
   1928年,胡怀深的《简易字说》出版,这是为简化汉字服务的最早的资料专书。
   1930年,刘复、李家瑞的《宋元以来俗字谱》、卓定谋的《章草考》、陈光尧的《简字论集》等出版。
   1931年,徐泽敏的《常用简字研究》出版。
   1932年,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编的《国音常用字汇》出版,收入了宋元以来的大多习用简体字。
   1934年1月,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第29次常委会通过了钱玄同的《搜采固有而较适用的简体字案》,呈请教育部施行。
   1934年,杜定友的《简字标准字表》出版。徐泽敏的《550俗字表》发表。
   1934年,钱玄同又一次向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提出《搜采固有而较适用的简体字案》。
   1935年2月24日,上海《申报》首先刊载《手头字之提倡》的新闻报道,同时发表了《推行手头字缘起》和《手头字第一期字汇》。上海其他报刊纷纷转载《推行手头字缘起》。手头字运动由蔡元培、邵力子、陶行知、郭沫若、胡愈之、陈望道、叶圣陶、巴金、老舍、郑振铎、朱自清、李公朴、艾思奇、郁达夫、胡蜂、林汉达、叶籁士等200位当时文化教育界知名人士以及《太白》《文学》《译文》《新中华》《读书生活》《世界知识》等15家杂志社共同发起。
   1935年8月21日,中华民国教育部发布第11400号部令,正式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手头字第一期字汇》所收的300字大部分被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颁布《第一批简体字表》所采用。亦即钱玄同所编《简体字谱》中2400字中的324个,这是政府第一次大规模推行简化汉字。但当时戴季陶等文化元老强烈反对。
   1936年2月5日教育部奉行政院命令,训令“简体字应暂缓推行”。《第一批简体字表》被收回废止。
   1936年10月容庚出版了《简体字典》,并且在燕京大学开设简体字课加以试验。
   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体研究会发表的《简体字表》第一表,业已收录简化汉字1700个,只是抗日战争爆发,汉字简化工作才被迫停止。
   后来退守台湾的蒋介石于1952年再次提出文字改革。并指示“考试院副院长”罗家伦先写些文章造舆论。同时,台湾国民党当局的“教育部”组织专家学者研究简化汉字的方案。后遭著名学者胡秋原极力反对。胡认为,汉字是汉文化的载体,是中国文化之根,已使用了几千年,书写时并没有什么不便,完全没有必要简化,简化汉字就是破坏中国文化。1956年大陆推行简化汉字运动,国民党当局开始将简化汉字斥为“共党阴谋”、“忘本卖国”等等。那时的台湾,汉字简化方案被赋予政治颜色。遂被永久搁置,最终以不了了之而告终。
   1955年1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教育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出联合通知,印发《汉字简化方案草案》30万份,征求意见。自《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发表至同年7月的半年多时间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共收到各界群众的来信和意见书5167件,全国参加讨论的人数达20万,其中赞成《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的人数占97%
   目前简体字主要在中国大陆、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东南亚的一些华人社区中使用。过去简体字与繁体字并存于联合国各式文件中,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71年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目前联合国中无成员国家使用繁体中文字体。联合国的汉字体系标准与大陆的简体汉字保持一致。对外发布的汉字正式文本以简体汉字为准。2008年后,联合国不再同时发行两种汉字文本,只保留简体文本。近年来,随着世界其他地区来自中国大陆移民的不断增加,简体中文正逐渐取代以往海外华人所主要使用的汉字的地位。
   由此可见,简化字取代繁体字是汉字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符合社会发展和人民愿望的。恢复繁体字就是倒退思潮在文字上的具体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与港澳台等地区的频繁交流,带有繁体字的商品和音像制品的大量涌入,早已在大陆停止使用的繁体字,又闯入人们的视野。
   渐渐的,写繁体字与说粤语一样,成为时尚。好像这样就能与港商华侨沾边,被人看做是富有的人。一时间,为了标榜自己是时髦的富有者,争相效仿,趋之若鹜。
   不知道从何时起,有人鼓吹废除简化字,恢复繁体字。美其名曰:为了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初时,应和者甚少,被人认为这样的人就是《子夜》里抱着《太上感应篇》的吴老太爷式的人物,在自作多情而已。
   近几年,呼声越来越高。直至2009年两会期间,便有几乎与简化字同时诞生,学习简化字成长,入赘东洋为婿,归来成为爱国华侨的“潘老先生”提议废除简化字,恢复繁体字。其著名论断是:简化字的“爱”下面没有了心,便使中国人失去了爱心。
   此后,反对者和支持者进行了论战。反对者打着“国学”、“国粹”的大旗,对简化字及其使用者、支持者,口诛笔伐。认为简化字坏了中国的文化、道德、艺术等等,甚至辱骂简化字是脑残人使用的。好像简化字继续使用下去,就要国将不国,民族将亡了。一些随帮唱影的人,也纷纷叫嚷什么“不符合美学”、“不利于练书法”。

共 728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汉字的简化是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大潮并非就不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天天鼓捣繁体字的都是些无事生非的假文人,一味地钻故纸堆而不抬头望远的孔乙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尊重历史更要推动历史的发展,允许选择更要慎重科学的选择。相信举凡与时俱进的人都会明白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律,还是放下一人之见或是一小撮之见,来看看这篇北极主人的宣贯性知识好文吧!推荐学习!【编辑:米奇】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米奇        2013-06-14 08:54:35
  繁体字之美,与古代美女之美有些相似。然而,复杂的打扮虽然看着好看,但是极其繁琐。所以,窃以为只可以偶尔欣赏一下即可。如同汉服好看,不可能大家都去恢复汉服着装一样。
米奇
2 楼        文友:迦南        2013-06-14 09:54:48
  有些人就爱打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旗帜排斥现代文明,说到底是自己的思想意识难以融进新时代的潮流,为自己的不思进取找到理由。再者,有些传统的东西未必有价值,死死抱着只能成为行进途中的阻碍物。没有新的观念形成,怎能期望有新天新地的景象。
迦南
3 楼        文友:田浩然        2013-06-14 22:03:26
  这篇文章的含金量非常高,非常值得反复研读学习,知识点很多,细节详实,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那些假冒的文化人、爱国贼、伪国学大师们,一语中的,讽刺力量巨大。学习了。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4 楼        文友:莫子商        2013-06-15 12:19:29
  问好北极先生。
   其实我既喜欢繁体字也喜欢简体字,所以到底是用繁体字还是简体字,我都不介意。
   汉字是历史的载体,是人民智慧的结晶,真正传承的是民族之魂。而那些不是抱着热爱祖国的热忱,不是真心传承民族文化的人,不是真心想延续历史的人,有什么资格在发展的潮流中横插一脚。
   o(∩_∩)o 遥敬北极先生!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