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陕北人过年(散文)

精品 【流年】陕北人过年(散文)


作者:高宝军 秀才,1601.2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405发表时间:2013-06-18 10:29:59

我说的陕北人过年,是我小时候记忆中的家乡过年情境。那时候,尽管人们平时缺吃少喝没钱花,但在过年这段时间里,却尽好的吃,拣好的穿,整个人像换了一个样儿。
   你瞧:平时讲究衣能遮体的乡亲们,家家门上贴的新对子,户户炕上放的新被子,个个身上穿的新衫子;你看:平时追求“简单扛硬”的乡亲们,这一时候却挑肥拣瘦起来,早上的扁食没煮烂,中午的排骨没炖绵,晚上的羊肉少点蒜;你问:他们平时“活苦重”,春种夏锄秋打场,十冬腊月砍柴忙,过年时却成了“信天游”,年轻的闹红火,中年的拉家常,老年人坐在土圪塄下晒太阳,个个似退休干部一般。
   陕北人过年时间长,起自腊月二十三,落至正月二十三,整整一个月。这一个月分三个阶段,年前家家忙碌,年后人人“洒落”,大年夜,全家人坐在一起细细拉话,直到半夜三更,洋名子叫守岁,土名子叫熬年。
   这之前还有一个准备阶段,那时间就长了。春种前就得给过年时作计划,种多少软糜子和硬糜子,种多少小麻子和老麻子,种多少黑豆、绿豆和白黑豆,留那些猪和羊;软糜子做年糕、酿米酒,硬糜子摊“摊黄”、蒸黄米馍馍,小麻子榨食油,老麻子熬灯油,白黑豆做豆腐,黑豆和绿豆生豆芽,富家指定一头“猪克郎”,穷家“站”一只“羯子羊”,都和过年有关。秋收时就要盘点,哪些东西多,哪些东西少,哪些东西是个正好好;于是,多的卖,少的买,正好好的藏起来。
   一入冬,准备的就更具体了。男人们像些失了巢的鸟,没有窝的蜂,逢集赶集,遇会跟会,三不六九就往外跑。他们不仅要置办东西,调剂余缺,还要清理债权债务,个个都在闯“年关”。这时候的女人却不同,一个个像些“老窝鸡”,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没明没黑地在家里埋头苦干。晚上纺线,白天织布,休息时还抽空缠梭子、拐线。布织好了,更忙了,又要缝衣,又要做鞋,哪一件都得做好。老人穿不好别人骂,丈夫穿不好不体面,孩子穿不好心里疼,自己穿不好见不了人。家人身上衣,针针细细缝,天天起鸡叫,夜夜睡五更。
   腊月十五一过,就得开始忙“年茶饭”了。这时候的陕北农村,村村忙,户户忙,人人都在忙。不但人忙,家俱也忙,最忙的要算碾子和豆腐磨了。天不明,碾盘上就放了一行“驴夹板”,它们是代表主人排队哩。碾子从早响到晚,总是这家还没用完,另一家人就等在了旁边。等的人也不闲着,不是帮助牲口推碾子,就是帮助主人箩箩子,人人身上都沾满了面屑,个个脸上都挂着笑容。豆腐磨的情况就不同了,不在固定的地方,谁家用就抬到家里去了。豆腐磨的样子很特别,比一般磨小得多,直径不到二尺,下扇和底座连着,底座是一个环形的槽,前面开一槽口,像个努起来要亲吻人的嘴。豆腐磨不用牲口拉,而是两个人把连枷棍的窟窿套在那轴上拐,另一个人往磨眼里灌泡好的豆子。这活做起来累,看上去美,特别是晚上磨豆腐更好看,三个人的影子在墙上乱晃,像“群鬼打架”一样乱,可谓一景。
   这段时间,家家户户的门窗都是大开的,热气从门里、天窗里、甚至猫道里直往外涌,烟囱青烟一天到晚格轴轴地冒。这些气和烟汇集在一起,把个村子搞得热气腾腾,给人一种暧洋洋的感觉。但也不是万物都高兴,猪、羊、鸡这时候就倒霉了,那些平时对它们呵护备至,关怀备至的人们,突然都变了脸,持刀而来,大开杀戒。前后村里,时不时就传来它们的嚎叫声,猪叫得有底气,像是在反抗;羊叫得最凄惨,像是在央告;鸡叫得很滑稽,像是在调侃,但无论如何难免一死。院畔上到处是猪毛和鸡毛,树杈上都挂着羊皮和羊肠,河滩里小娃娃们一人拿一个吹胀了猪尿泡在玩,高兴得跌倒又爬起。
   这段时间年老人也忙,不是忙着做营生,而是忙着吃饭。陕北人敬老,无论谁家杀了猪、宰了羊,做下豆腐、蒸下糕,都要请老人来尝。不但要请父母、请爷爷奶奶,族里的长者、村里的老者也要请。每个村子几乎都是聚族而居,加上以前没搞过计划生育,老年人少,他们能不忙吗?总是这家还没开始吃,那家又来请,有时一下来了四五家请人的,且都是些小娃娃,一个比一个心诚,一个比一个情急,请着请着就争开了,请人变成了“抢人”。请到的哈哈笑,请不到的一屁股坐在地上嚎。急得那些老汉老婆不知说什么好。
   请老的同时,还要互相送。近一点的端着老碗送,远一点的提着筐子送;先送邻家,后送本家,再送亲戚;关系越疏远,礼貌越周全。特别是那些有点隔阂的,更要郑重其事地送,“话说开,水拨开”,“相逢一笑,隔阂顿消”,称得上是民间智慧,“年茶饭外交”。送得多了难免乱,往往是这家人刚准备出门给那家送,那家倒先送来了,双方一边交换,一边笑得“咕达达”的,吓得墙头上叫鸣的公鸡可世界飞,总以为要杀它们哩。
   一到腊月二十三,过年才算正式开始了,这天男人都得去赶集。在陕北,腊月二十三可以说是一年最后的一个集日,过了这一集,年内可以说就没集市了。因此这天的集市非常热闹,交易额相当于平时的几十倍,有关这方面的情况,我在别的文章中已经写到过,这里单说村里的情况。赶集的男人刚一进门,全家人立刻围了上来,小孩子翻开褡裢看,女人们不住追着问,老人虽然不言传,眼睛早就看过来了,各人关心各人的事。孩子们最关心的是,年画买了多少张,鞭炮买了多少挂,给自己买了什么新衣服;女人关心的是,点茶饭馍馍的颜色买了没有,给稠酒里放的糖精买了没有,剪窗花的彩纸置全了没有;老父亲关心的自己的水烟买了几片,老母亲关心的上坟的香纸置了没有。这么多的样样,这么多的头绪,谁能记得住?总有置不全或者置了不合心意的,于是,问题就来了。孩子不满意了,藏到门背后哭开了;女人不满意了,扭转屁股走开了;老父亲不满意了,在炕沿上磕烟锅脑子,老母亲不满意了,双手抱住揉心口子。弄得个当家人不知说什么才好。
   好在这种时候不会持续太久,因为灶君爷爷等着要升天哩。陕北人说,灶君是家神,相当于老天派到这个家的特派员,一年四季天天在这里值班,这天要回天宫汇报工作哩。如果让他在天上说这家人的瞎话,那还了得?惹谁也不敢惹了他,和他相比,其他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这个道理谁不懂,于是人神矛盾上升了,家里的矛盾风吹走了,闹别扭的一家人立刻团结成铁板一块,齐齐地跪在灶君前磕头,说好话,要他老人家“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说了半天仍不放心,就献上几块面糖去,一来是让他尝个甜头,二来想封住他的嘴!
   一过腊月二十三,村村庄庄都显得神秘起来了,会出现许多平时想也想不到的怪东西。你看,家家脑畔上都压一根长杆子,那是挂灯笼用的;户户门扇上都贴着秦琼和敬德,那是守门的门神画;财神、灶君位上也贴着类似的木刻,那是财神和灶君的尊容。陕北人敬这些神,但对他们了解得很少,只知道财神好像姓赵,灶君姓什么不知道,连是男是女都说不清。除了画像外,门神、财神和灶君位上还放着“枣山”,那是一种面花儿,模样像人又不像人,大概是人们想像中神的样子。
   从腊月二十四到年底这几天,人们很少上山劳动了,都做些家里的营生。男人们破扁材、打沙毡、清扫窑、糊灯笼、写对子,糊窗子;女人们贴年画、剪窗花、拆被褥、洗衣裳,拾掇针头线脑,办整油盐酱醋。老汉们这几天都出了怪,动不动就坐在对面的山坡上,把村里的人家挨个地看,一边看,一边自言自语:“这家人翻梢了”,“这门人不顶事了”,发一些莫名其妙的感叹。老婆婆们一个个都“还了小”,一遍又一遍地给孩子们讲娘家的故事,她小时候的故事,没人听了就自己给自己讲,讲一阵,笑一阵,直笑得泪花花流。孩子们都“疯”了,走走路路都在放炮,吓得女孩子双手捂着耳朵到处跑。
   说话之间,除夕就到了。这天家家户户的早饭都吃得早,一吃饭,就开始理发了。男的理,女的剪,小娃娃留些“不揪揪”,都说:“有钱没钱,不能连毛过年。”理完发,女人们开始做下午饭,男人们领着男孩子上坟。上坟有先后,先上祖坟,再上家坟。一个坟头一沓钱,见个坟墓就磕头。自家的坟上完了,还要在空地上划一个大圈儿,点上香,祭奠一番。这是给那些孤魂野鬼敬奉的,怕它们争吃自己祖先的祭品。他们说:“没有穷鬼的活路,就没有富鬼的安全。地狱和人世一个理。”陕北的坟头很分散,东山里一个,西山里一个,上完坟就半后晌了,回家就吃下午饭,一般是面条,吃个半饱就行了,给晚上留着肚子,不能让“羊毛把店占了”。
   吃完饭,女人准备年夜饭,男人们的活就多了。先是担水,要把所有的水缸都装满,因为,正月初一不担水,怕把龙儿子担回来。担完水就开始贴对子了,院门上贴,家门上贴,驴圈、猪圈上也要贴;灶君要敬,财神要敬,土神、天地、说不上的神神都要敬。碾子上敬青龙,石磨上敬白虎,前院里敬朱雀,后院里敬玄武,村口上敬的是马王爷,猪槽上敬的是猪瘟神。在这方面,陕北人是些势利,凡是生活中有用的,害怕的,都是过年时要敬,不图沾他们的光,只怕受他们的害。贴完对子就要打“醋坛”了,把铧铁烧得亮红亮红,一边往上浇醋,一边窑里窑外跑,每一个角落都要跑遍。名义上是敬神神,实际上是讲卫生,给窑里消毒哩。打完地“醋坛”就开始点香了,每一个神位前都要点,大人在前边点,小男孩跟着磕头,鸡啄米一般地磕。香一点完,院子里的灯笼就挂起来了,重要神位前也有灯,都是通宵灯,直要到油干捻子尽,自己灭了才算完。
   上灯是一个标志,意味着过年开始。上完灯,放完炮,年夜饭就开始了。炮仗的硝烟在天上飘,好酒好菜往炕上端。先说肉,有红烧肉、白条肉、肘子肉,炖酥肉、丸子肉、卤鸡肉,还有豆腐粉条炖羊肉,生葱大蒜猪头肉,鸡血拐拐羊头肉,有说不完的花样。然后说酒,酒的样样也不少,老年人喝的是高粱酒,年轻人喝的是白干酒,婆姨女子喝米酒,娃娃们缩着脖子喝稠酒。布置和用具也讲究,家家都是新席新毡新油布,新盘新碗新筷子。整个窑洞里,抬头是墙上的画,低头是盘中的肉,一副大富大贵的样子。吃到中间,小娃娃争着给大人们敬酒,先递酒,后磕头,磕完头就是不起来,等啥呢?等压岁钱哩。一给钱,大人欢喜娃娃笑,气氛马上就活跃起来了。一家人又说又笑,都说高兴的话,都盼明年比今年更加好。娃娃们瞌睡得躺倒了,大人给他们枕头下压上一点钱,外加几个炮、一圪堵蒜,一方面辟邪,一方面祈福。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初一早上,一家比一家起得早,一起来就放开门炮,人们在炮声中进入新的一年。然后是包饺子,全家动手,匀面的匀面,擀皮的擀皮,小娃娃也跟着“丸蛋蛋”。家家都较劲,看谁家吃得早。饺子里还要包硬币,谁吃出来谁的财命大。大人不介意,小孩子都认真,吃不出来不罢休,吃出来的少了也不放碗。好在大人们事先预料到这一点,早给有硬币的饺子上做了记号,分给孩子们,让他们都能吃出几个来。
   吃完饺子就换新衣,小也换,老也换,从头上直换到脚后跟。换上新衣后,孩子们又跳又蹦出了门,要给小伙伴们夸;后生们站在院畔上打口哨,想让意中女子看;姑娘们换上新衣对着镜子看,越看越脸红。老婆老汉换上新衣不习惯,不是裤子上的拉链没拉好,就是上衣上的扣子错了位,老俩口相互抱怨着吵开了。当家夫妇总是最后才换,换好了,相互对着笑,男的说:“苗格条条身子白格生生脸,越看我婆姨越顺眼”;女的“骂”:“头大脖子细,我怎看你怎着气。”
   这时候,村里的锣鼓敲起来了,秧歌队也排练开了。这是在作准备,真正的秧歌在初七左右开始闹。陕北人在初六还要过一个小年,俗称为“人庆”,路套和过大年一样,初六晚上点通宵灯,吃好的,初七早上吃饺子,只是气氛没有过大年那样热烈了,这是让闹秧歌妨碍的结果。从初七开始,秧歌进入了高潮,村村的秧歌都闹起来了,排门逐户转院子。转到谁家,谁家就要认真地准备一番,米酒、香烟、水果糖,见人就递;窗花、面花、新家具,逢人就“征求意见”。一边是村里的秧歌队,一边是家家的小展览,看得人眼花缭乱。
   闹秧歌的最高潮在正月十五,那天晚上各村的秧歌要集中起来汇演,还要转九曲。九曲是个大灯场,361个高粱杆做成桩子,横排十九行,竖排十九列,一个桩子上放一个萝卜灯,组成一个硕大的正方形,里边套着九个小正方形,因此叫九曲。整个九曲只有一个入口,一个出口,转不完出不来。转九曲时,秧歌队在前边引,看秧歌的在后边跟,进去的人和所有人都有几次擦肩而过的机会,只是隔着灯。灯海里走,灯海里游,人们像进入梦境一般,不由得飘飘欲仙,情思迸发。许多男女就是在灯场里定的情。
   一过正月十五,过年就进入尾声,人们都开始准备春耕了,年味就渐渐淡了。只是正月二十三晚上还有个景致,那天晚上家家都在院子里生一堆篝火,让大人小孩往过跳,叫跳火龙,为的是消灾祛病。也就是在这天晚上,灶君爷从天上述职归来,又开始新一年的特派员工作。人们不知道他上天后说了些什么,只是老老实实做事,规规矩矩为人。
   正月过去了,红火热闹也过去了,庄稼汉又开始劳作了。像磨道里的驴,又开始过转圈圈的日子,红火人又成了受苦人了。

共 522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陕北人过年是什么样子呢?看到标题,相信一定会勾起陕北以外的读者的好奇心。华夏之大,从塞北到江南,从西域到东海,风俗总会有所不同。而读作者此文,让人最大的感受倒不是那些过年的细节,而是陕北人的生活的热情:他们从春种开始便为过年作起了准备:过处要做什么样的糕点,便会种什么样的作物。种什么,种多少都会有一个具体的计划。然后,入冬以后的准备,小年前后的准备,除夕的准备……陕北人借过年作载体,倾注着他们生活的热情,寄托着他们对幸福的向往。初读作者此文,想起陕北的信天游,看似信手拈来不加取舍,实则构思颇为讲究:先写陕北人过年的状态,然后写陕北人为过年所做的准备,最后又回到陕北人过年的细节上。年过完了, “像磨道里的驴,又开始过转圈圈的日子,红火人又成了受苦人了。”陕北人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劳作与盼望。作者的语言表达朴实有趣,有一种原生态的美,足见生活的底蕴之深厚。佳作,推荐阅读!【编辑:石语】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30619002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石语        2013-06-18 10:36:34
  “摊黄”是什么美食呢?还有,“猪克郎”、“羯子羊”……好有趣的名字哦。
2 楼        文友:逝水流年        2013-06-19 21:12:32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