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远方,从杨柳开始(散文)

精品 【流年】远方,从杨柳开始(散文)


作者:鲁北明月 秀才,1110.2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568发表时间:2013-06-21 06:10:29

那个时候,窗外看到的多是杨树或者柳树。
   在鲁北的隆冬或者孟春这样视野辽阔的季节,一眼望去,旷野的地平线上浅浅的、灰灰的,像是黄土地在蓝天边的淡淡洇痕的,大多都是杨树或者柳树。
   或许不仅仅是我的老家鲁北,千百年来,柳树一直就在杨树旁边,或者杨树一直就在柳树旁边,像携手的兄弟,或者是一对情人?
   他们牵着手,沿着道路,顺着沟渠,在鲁北平原直直地排成行。杨树在春天发出红红的顶芽,尖尖的芽苞,叶不着急,花儿先开,像一条绛紫的毛毛虫,柔柔软软,于是可以用来吓唬女孩子。开败了就在春风里往下掉,落在头顶上,一摸,毛茸茸的,能把自己吓一跳。花开始谢的时候,满树开始挂满翠绿的叶,油润,闪着亮儿,用细长的柄擎着,在风里忽啦啦地拍手,谁家的牛羊啃上几口,必是不能怪牛羊的。有蝉了,躲到枝叶深处,整个夏天都在唱,唱一首只有一个音节“zhi”的歌儿,把季节唱得如杨柳般繁茂。北风来得勤时,杨树叶儿黄了,沙啦啦地响。来得劲时,杨树叶儿落了,不像银杏般明黄眩目,但搂起来晒干可以烧灶。冬天的杨树一身轻松,光洁的树杆,枝丫错综处,灰喜鹊用细枝搭起的窝像个蓬松的灰色刺球,大风也来怕,稳稳地摇来摇去。
   与杨树相比,柳树婉约。刚进三月,弱弱的绿试探着、迟疑着便把早春染了。枝条柔软着便把一个温润的春天牵出来,然后在明媚的阳光里拂动,开花。柳树的花比杨花要小许多,仍然是谦和的绿色,像一条小而胖的毛毛虫,在春光里慢慢成熟,然后把所有的呵护化作洁白柔软的絮,裹起微小的种籽送给绵绵的春风,任意西东。
   杨柳都是柔荑花序,毛毛虫这样的比喻是知识贫乏的表现,其实“柔荑”二字本是指美人的素手如初生的茎或芽,柔嫩纤弱,出自《诗经·硕人》,原文是“手如柔荑,肤如凝脂”,比起总状花序、穗状花序这些植物学上的花序分类名称,虽然不知柔荑花序的取名是否源自《诗经》,但我坚信柔荑花序是最富美学想象的名称之一。
   美不仅在花序,《诗经》的“采薇”篇里有这样一首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个男女主角经过抽象的唯美爱情故事:当年,杨柳在路边相依,我却要与你分离;而今,我的思念如雨雪一般,绵绵不绝。杨为男,挺拔刚直,柳为女,柔弱缠绵,青铜时代源于现实并高于现实的别离画面蕴藏着无穷的美学张力,无穷到足以把一个民族千百年的离别感伤染上杨与柳的最美印记。或许折柳送别的风气当滥觞于此。
   《采薇》中,杨、柳的意象区别是清新而明晰的,但唐朝刘禹锡写道: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这是诗人专为杨柳而写的组诗《杨柳枝词》九首中的第八首,此处为何称作垂杨?杨是不垂的,亦或是刘禹锡杨柳不分?
   现代的专家解释为“垂杨”即“垂柳”,这是难以让人满意的未解之解。说服力更强些的解释来自一部传奇小说《开河记》,据鲁迅先生考证为宋人所著。小说里记述:隋炀帝杨广登基后下令开凿大运河通济渠,内史侍郎虞世基建议在堤岸上种柳树,隋炀帝觉得建议不错,欣然同意并率先垂范,亲自参加植树造林活动。如此还不算完,隋炀帝御书赐柳树姓杨,从此,柳树享受与帝王同姓的殊荣,“杨柳”之称据此而来。
   因为隋炀帝和大运河,柳不但姓了杨,而且有了“隋堤柳”的别名。不过,隋堤柳似乎专指大运河两岸隋堤上的柳树,尤以汴河两岸最为有名,著名的“汴河八景”其一即为“隋堤烟柳”。白居易在《隋堤柳》诗这样描给:西至黄河东到淮,绿影一千三百里。大业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烟絮如雪。
   关于杨柳这桩公案暂时的准确答案是:杨柳即为柳,乃姓杨之柳树也。刘禹锡没错,原因在于有太多的细节湮灭在漫长的岁月里,后人往往失却钩沉的耐心或执着。
   到明朝李时珍的时候,他在《本草纲目》里对杨柳试着并作出最接近科学意义的解释:杨枝硬而扬起,故谓之杨,柳枝弱而垂流,故谓之柳,盖一类二种也。现代植物学意义上的准确分类则是:杨与柳为属杨柳科中的杨属与柳属,关系类似于堂兄弟。
   循两汉到隋唐,垂柳终于成为送别必备的布景道具。据说长安的灞桥两岸,一步一柳,人们离京东往在此惜别,折柳枝赠别亲友成为一道风景,以至于柳条都快被折光了。白居易在《青门柳》里是这样写的: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如果是置酒饯行,则非《渭城曲》莫属。其实,《渭城曲》词用自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乐工配曲后成为当时最流行的送别曲,末句“西出阳关无故人”反复咏唱,所以也被称作《阳关三叠》。值得一提的是,《阳光三叠》与李白在《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中的“折柳”应是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的《折杨柳枝》曲,连同刘禹锡等一大批词作者创作的教坊名曲《杨柳枝词》都属于以柳为主题的文艺作品。
   沿袭至宋,以词壮观,折柳事却仍是不出古人。吴文英《风入松》:楼前暗绿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周邦彦的《兰陵王》:“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就连柳永与情人别离时执手相看泪眼的地方,仍然是在骤雨初歇的杨柳岸边,晓风拂柳,残月挂梢。
   令人欣慰的是,杨柳寓意的爱情传奇在宋朝再次找到新的寄主并以美满结局。明代学者梅鼎祚编纂的《青泥莲花记》里记载一个故事,说的是宋朝官员李之问与京城著名的歌妓聂胜琼相爱,却因调职离京无法长相厮守。惜别之后,聂胜琼写下《鹧鸪天.寄李之问》。李偷偷藏在书箱带回家里,不料想被妻子看到,只得和盘托出自己与聂胜琼的故事。谁知李妻“喜其语句清健,遂出妆奁资夫取归”,成为千古佳话。聂胜琼的《鹧鸪天.寄李之问》被《全宋词》收录,全文如下:
   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阳关后,别个人人第五程。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柳色青,阳关曲,窗前雨,枕上泪,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口语入词,情景交融,一唱三叹,婉约派语境之凄美无以复加,一阙心词成就美满姻缘,天下杨柳有知,当开怀不已。
   鲁北平原的杨柳最为寻常,多沿道路沟渠,遮荫,护堤,长成后可作檩条、房梁或是制作家具,送别折柳却是未曾闻之。不过另有一别与柳有关。永别亲人时哭丧所用的哀杖多用柳枝,大约半人高,一握粗细,哭时拄行。在我看来,这与诗意中的折柳送别无关,与挽留之“留”也无关,似乎只是因为柳枝取材方便罢了。虽然,这些柳杖插在坟前往往便可成活,但坟场间柳并不多见。
   真正的杨树不知何时淡出依依送别的画面,却并未退出送别的气场,白居易在《赠卢子蒙》诗中有“闻道咸阳坟上树,已抽三长白杨枝”,由此推知元稹的坟前是植有白杨的。似乎由此隐约生出垂柳寓生离,白杨寓死别之意。释疑解惑的仍然是李时珍,他在《本草纲目》里记载:白杨北土极多,人多种墟墓间。这算一个比较有力的证据,至于我所见的家乡墓场并无杨树,原因待考。
   无独有偶,在河南一带有关于“宅忌”的民谣:前不载桑,后不栽柳,当院不栽鬼拍手。“桑”是桑树,与丧谐音,故不栽。柳可作送殡的“哀杖”,不吉,又或者与“流”谐音,恐财水外流,不用。其实折柳惜别也有谐音“留”之意,意为不舍。同为“liu”,因时因地寓意有别,颇有趣。而“鬼拍手”指的是杨树,柄细、叶大,更深人静时迎风作响,自然像是鬼在拍手。此时若在坟场,该是《聊斋》里鬼魅出场的前奏。
   不过在鲁北,有关树木的禁忌似乎不多,因此,对于铁器时代末期的少年而言,杨枝也好,柳条也罢,首先是因陋就简的游戏道具,长则长枪,短则短棒,细枝带叶编成环套在头顶就是埋伏的伪装。进攻,像某支原始的军队,胡乱对打一番后兵合一处,凯旋。其次,杨柳的枯枝和落叶都是柴草,可以烧灶,收集的过程称为“拾草”或者“搂草”。在这里,“草”不是植物学上的定义,大凡野外可以用来生火做饭的植物似乎都可以笼而统之称谓“草”。
   在秋冬的农闲季节,树叶落了,杂草黄了,镰刀、筢子、筐,用竹筢子拢成堆儿,楦进筐里,回家晒干就可以用来烧水做饭了。农闲时候若给半大孩子派个活儿参与农业实践的话,搂草正合适。孩子们也喜欢,因为有个歇后语叫做“搂草打兔子——捎带”,说的就是搂草的时候是可以看到甚至捉到野兔的。其实,捉到野兔的机率微乎其微,真正吸引的是广袤的野外,蝉在树上唱那支单调的歌,沟渠上披满长草开满野花,蝴蝶或者野蜂在飞来飞去,一只肥胖的鸟慌乱地从草窝里飞出来,小河里有成群的小鱼儿,听到动静的青蛙依次跳进水里,扑通,扑通,有时能看到一条小蛇,慢吞吞地把盘起的身子扯开,不满地游走了。
   不过,时至今日,“搂草”以及搂草的筢子,不管是竹制的还是铁制的,还有揎草的那个筐,都已慢慢消失,连进博物馆的资格也没有。噢,搂草的那个筐就是柳条或者棉槐编的。鲁北的柳条不用来送别,那就用来编筐,沉重、结实、耐用,大大小小,剜菜搂草,各司其职。那时的农家若是没有两三个筐,是一件无法想象的事情。当然,机械时代到来的时候,他们与搂草之类的动宾词组一并消失。
   少年们折了柳条或者可以做柳笛。选新发芽的次年生柳条最佳,粗细若筷,折一段,两手先执一端,捏紧,反向用力,一拧,再重复操作另一端,树皮和里面的木质茎就会分离,一段完整的筒状的柳枝皮就可以制作柳笛了。用小刀将树皮两边修剪齐整,把一端的外皮稍稍刮去大约0.5cm,这就算做成了。把刮去外皮的那端放在嘴里,用力,可以吹出嘟……嘟……的声音。声调因柳笛的粗细长短而异,细短的轻快明亮,粗长的浑厚沉闷,虽然并不悦耳,但毕竟也算乐器。
   柳树仍在,柳笛还有人会做吗?
   还有人含着柳笛,去追那漫天飞舞的杨花吗?
   或者,杨花已经如李白般,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共 395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鲁北平原路旁沟渠常见的树木——杨树柳树或刚劲,或婉约,都在作者笔下摇曳生姿,它们曾经在《诗经》中蕴藏着无穷的美学张力,也曾为皇帝赐姓演绎出杨柳公案,更成为送别必备的布景道具在以柳为主题的文艺作品中流行……杨柳寓意的爱情传奇成为千古佳话,杨柳遮荫,护堤,作檩条、房梁或是制作家具的功用,枝条为孩子们游戏的道具,枯枝和落叶作为柴草烧灶,柳条用来编筐剜菜搂草……一直延续到机械时代到来之前。作者博古通今,将最为普通的两类树木追溯其历史意义,展示其现实价值,在诗意与伤感的情调中为我们呈上了一道集知识性与文艺性于一体的美味大餐。佳作,荐阅。【编辑:风逝】【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06213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风逝        2013-06-21 11:54:33
  鲁北老师将文章的题目设计为——《远方,从杨柳开始》,意蕴很深厚,很好地突出了杨柳在文学作品中的寓意,让人不由得想象出一幅杨柳青青、依依送别的画面,路途的遥远,惜别的情深,尽在文字中。问好您,佳作不断 !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2 楼        文友:逝水流年        2013-06-21 12:34:46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
3 楼        文友:鱼浪        2013-06-21 15:50:15
  赏读鲁老师佳作!鱼浪学习了!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