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禁忌与诗歌文学与历史英雄悲剧

精品 禁忌与诗歌文学与历史英雄悲剧


作者:五月旧馆 举人,5633.8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078发表时间:2013-06-22 10:14:11

据说兰州曾经有很多鸽子,满城都是,可是当地人不敢食用,怕吃了之后带来灾祸。鄂温克族有一种禁忌,就是不让小孩吃羊的肥肠,鄂温克人相信吃了之后,会找不到好的草场,影响放牧,给大家带来不幸。鄂伦春族人禁忌妇女吃熊前半身的肉,他们认为,吃了之后会被熊抓住。
   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禁忌。禁忌,顾名思义,就是约定俗成地禁止去做某事。比如王士祯《中国民间风情》记载了这样一条禁忌:“吃新禾这一日,若有家人在外未回,则切忌谈及,偶或有人不慎谈及,则全家戚然不安,认为不祥之兆,被谈及的人必遭不测,非为虎啮,亦为蛇伤,终不能归来了。”以前民间有家人外出,必定要祭祀路神,但是祭祀路神时禁忌获罪受刑者以及凶服者参加,因为他们认为这样会冒犯路神,从而对出行者不利。《史记?五宗世家》记载有路神的身份:“祖者行神。行而祭之,故曰祖也。《风俗通》云,共工氏之子,曰修,好远游,故祀为祖神。又崔诰云,黄帝之子螺祖,好远游而死于道,因以为行神。”古代交通不发达,出远门的人短则几个月,长则几年才能回家,所以都要在出行前祭祀行神,以保佑出行者平安归来;在祭祀行神时,假如触犯了某些禁忌,那么出行者就会路途坎坷,凶多吉少了。在中国一些信仰树神的少数民族当中,比如云南路南撒尼彝区每个村寨都封一片山林为“密支林”,在林中又选一棵古老高大的树象征密支林中的“密支神”,密支林中的一草一木,自封为神之日起,严禁砍伐,不可冒犯,否则就会引来灾祸。
   大多数禁忌都是与神话联系在一起的。神话是古代人民对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自然景观拟人化,加以神话思维创造,口头相传,逐渐形成。它们或者说明某种自然现象为何如此,比如黑夜与白天的分别,上古人民就创造出烛龙“其瞑乃晦,其视乃明”的神话;或者说明某种自然景观是如何形成的,比如星辰多聚西北,水总是往东流,上古人民就创造出共工氏与颛顼争天帝,不胜后怒触不周山的神话。因为自然现象和规律几乎是不能改变的,所以对应的神灵地位也是不可撼动、不可侵犯的。为了维护神灵的权威,或者确切地说是为了维持自然现象常态化,人们就制定出各种禁忌。谁要是有意无意违反了这种规定,最后的下场只能是悲剧。不自量力的夸父,追逐日影,想要留住时光,可是日出日落、出生死亡是自然规律,时光岂是可以栓得住的?他违反了自然规律,冒犯了日神,最后无非落得一个渴死的下场。
   既然文学发源于神话已经是定论,文学中也会有很多的“禁忌”,分析文学中的“禁忌”,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
   关于聚少离多,人生短暂的诗歌,可谓多矣!其中的佳篇好句更是数不胜数。从孔子的“逝者如斯夫,曾不舍昼夜”,汉武帝“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叹,到晋代王羲之的“俯仰一世”,刘希夷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李白的“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再到晏殊的“夕阳西下几时回”,苏轼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他们共同揭示了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时光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停止流逝。夸父的逐日,只不过向人们显示了他的不自量力;活了八百多岁的彭祖,也要感叹“数遭忧患,和气折伤,荣卫焦枯,恐不度世”;秦始皇的求仙问药,不仅没有让他能够长生不老,让他的秦王朝相传万万世,反而给后人留下了讽刺、嘲笑的谈资;后羿从王母得来的长生不老药,最后也让嫦娥偷走奔到了月球上。所以正如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里借昆丁的口说的:“因为时间反正是征服不了的,他说。甚至根本没有人跟时间较量过。这个战场不过向人显示了他自己的愚蠢与失望,而胜利,也仅仅是哲人与傻子的一种幻想而已。”挑战时间,挑战日出日落,挑战四季更替,是一种既充满诱惑,但下场又无一例外会很悲惨的禁忌。被闻一多称赞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作者在这首宫廷诗里也表达了自己想要突破这个禁忌的欲望。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在这里,作者多希望一个人的青春,一个人的幸福时刻,也像这江月一样不会变老,每一年都一样。可是这花开花落,日出日落,四季更替,生老病死,是一个庄严肃穆的祭祀仪式,没有人敢打破、也不能打破这禁忌,于是作者在这样一种“求不得”的矛盾中,伤感地看到的就只是“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与其说那个月夜站在楼阁上远眺的怨妇感叹“昨夜闲坦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是盼望着时间能过得快点,好能见到久别的离人,还不如说是明月楼上的愁人害怕时光易逝,容颜不再,盼望着那个远行之人能够趁她最美好的时候归来,一起渡过难得的良辰美景。倘若说张若虚的诗比刘希夷的诗略胜一筹,那么好就好在张若虚心底里是明白“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禁忌是触碰不得的,所以他并不是一味沉浸在“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人叹息”的惆怅氛围里;而是看得更高,更远,抽出一份南北朝宫体诗遗留下来的柔弱的脂粉气,吸纳进对“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对大自然奇丽景观的赞叹,和对“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的人生哲理的积极探索。在对待“禁忌”这个问题上,张若虚在此诗中的态度和曹植在《洛神赋》中的态度是相似的。不论这个洛神指代的是甄皇后还是自己的理想抱负,曹植都是心向往之,然而却不敢越雷池一步。“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道出了曹植矛盾的心态。
   以上是心想打破禁忌,而不敢行动的例子,这些文学作品带给我们的无非是一点点的忧伤情调;可要是打破了禁忌,那后果就是悲剧了。陶渊明到底是不是真的厌恶官场生活,喜欢田园风光,古今往来一直很有争议,不过在本人看来,陶渊明是真的很厌恶官场上卑躬屈膝、阿谀我诈的日子。他在《归去来兮辞》里一直在强调自己的愿望和乐趣,“富贵非我愿,帝乡不可期”,“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他的情趣是与官场生活格格不入的,也就是说他与生俱来的情趣其实就是官场生活的禁忌。我们可以以他的另一首诗歌《归园田居》互相证明:正是他打破了自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禁忌,所以才“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从陶渊明上溯到战国的屈原,屈原不愿屈从于“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教条,高声呐喊自己反抗禁忌的决心:“世人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于是乎怎样?落得一个溺死汨罗江的悲剧!从屈原我们再上溯到《诗经》。《谷风》里那个女主角一直在控诉她的丈夫,“黾勉同心,不宜有怒”,“不远伊迩,薄送我畿”,“宴尔新婚,不我屑以”;她心里弄不明白的一件事是,为什么自己对丈夫那么好,曾今“德音莫违,及尔同死”,为什么他还抛弃自己,另娶新欢?到底自己犯了什么错儿?或许我们可以从首句“习习谷风,以阴以雨”感觉出不好的预兆来。“习习”是和舒状,“以阴以雨”是晴雨不节,两个不同性质的天气现象结合在一起,就预示着一种突然的悲剧,悲剧的发生就是因为弃妇触犯了禁忌。这个禁忌我们可以在“采葑采菲,无以下体”,还有在另一首诗《氓》“于嗟女兮,无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脱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找到答案。这个禁忌就是:既然已经知道丈夫是个注重外表不注重内在的人,那么为什么还要信誓旦旦地与他厮守终老?当我们习惯了从诗歌主人公身上找出“禁忌”行为以后,我们便很难在《黄鸟》这一篇诗歌里找出禁忌的主题。可是我们稍微变换一下思维,便可豁然开朗:犯禁忌的不是诗的主人公,而是诗中的“穆公”,也就是秦穆公。“交交黄鸟,止于棘(酸枣树),止于桑,止于楚(荆棘)”,意思是鸟得木而栖,比喻人死得其所。秦国子车氏三良是“百夫之特,百夫之防,百夫之御”,应该得到良好的待遇,可是竟然也要随秦穆公殉葬,可谓是死不得其所,所以秦穆公犯了大大的禁忌。于是我们就不难理解诗中“彼苍者天,奸我良人”一句话,不仅仅是在向苍天诉说痛苦,它更具有控诉、诅咒的意味:谁要犯了禁忌,必将要得到惩罚!而这控诉、诅咒的对象,依我看来,除了殉葬制度,还有秦穆公。
   以上是诗歌作品中的禁忌主题。神话传说,小说,历史典籍中的禁忌更是随处可见。《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射。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魃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这是古代人祈雨的巫术仪式,人们将它传说为一个神话故事。这个祈雨的仪式首先要“除水道,决通沟渎”,也就是说它的禁忌是,“不能让水道、沟渎堵塞”,否则祈雨仪式就没有用。《神仙传》录《左吴记》记载了一个神话传说:“安(刘安)未得上天,遇诸仙伯,安少习尊贵,稀为卑下之礼,坐起不恭,语声高亮,或误称寡人。于是仙伯者奏安云不敬,应斥遣去。八公为之谢过,乃见过,谪导都厕。三年后为散仙人,不得处职,但得不死而已。”刘安就因为犯了不尊敬仙伯的禁忌,先是被罚去洗厕所,然后又失去当神仙的机会。这让我们想起平常过年过节祭拜祖先、天地的仪式,要是我们也神态倨傲,举止轻慢,是否也会遭到祖先、神灵的惩罚?这一年中,是否也会诸事不利?
   假如我说,《史记?项羽本纪》首先是一部虚构的悲剧故事,然后才是历史人物传记,读过的人大概都会同意我的看法;因为这样近乎天神、下场却如此凄惨悲壮的人物怎么可能在现实中曾经存在过?怪只怪司马迁的文采太好了,把项羽杀宋义,破釜沉舟,九绝秦兵甬道,巨鹿之战,鸿门宴,救彭城,广武对语,瞋目楼烦,垓下悲歌慷慨,乌江自刎,写得一波三折,惊心动魄。看罢这一篇,总让人掩卷唏嘘长叹: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个英雄了得、近乎战神的人物落得如此下场?有人认为,项羽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命运是上天注定的,谁也更改不了,他在自刎前不也这么说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就好像希腊众神一样,哪怕有再高的本事,也难逃最终的厄运,阿伽门农,俄狄浦斯都是这样的悲剧。有人又从战略眼光来评论项羽的悲剧,第一不应该早早杀死楚怀王,失掉天下之心;第二不应该在鸿门宴放了刘邦,养虎为患;第三,不应该都彭城,而却使章邯、司马欣、董翳王关中。还有人用尼采的悲剧学原理来分析项羽的悲剧,项羽与刘邦争天下,是酒神狄俄尼索斯与梦神阿波罗之间的斗争,也是非理性与理性的斗争,因此从一开始,项羽就注定失败了。还有人从性格缺陷说来为项羽的失败找原因,正如韩信分析的那样:“项王项王喑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上观点都有其合理之处。本人从神话学出发,认为项羽的悲剧乃在于他触犯了禁忌。这个禁忌是什么呢?我们从《史记》开头对他的外貌描述,“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以及最后司马迁对他的评述,“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争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可以找到答案。如果我们把争取天下视为一个祭祀行为,把夺取天下视为祭祀的目的,把顺应民心的道视为祭祀的对象神灵,那么项羽所犯的禁忌就在于自恃才力过人,“欲以力争经营天下”;殊不知在他之前,秦始皇也犯了同样的禁忌,得到的下场是“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首”。刘邦虽然仿佛小人(作者观点),可是他并没有犯天下之大忌,他的所作所为都在按祭祀的流程按部就班,取悦了“神灵”,所以他也理应达到祭祀的目的。
   李广所犯的禁忌或许我们可以在“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找到答案,概括来说就是文中所说的“数奇”。为什么“数奇”呢?就因为他没把军事行动当作一种严肃的“祭祀”行为来看待,而是当作儿戏。司马迁在《刺客列传》里说:“夫行危欲求安?此所谓‘积怨而助祸矣!’”《孙子兵法》亦有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而我们从李广追杀射雕者,安营扎寨的方式,可见其视兵事如儿戏之一斑,无怪乎他从结发之日起,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却终生只为二千石。
   荆轲的禁忌可以在开头他与盖聂论剑,与鲁句践争博中看出端倪。后来在荆轲死后,鲁句践也道出了荆轲的禁忌:“嗟呼,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甚矣吾不知人也!曩者吾叱之,彼乃以我为非人也!”也许要有人像《红楼梦》里的那个癞头和尚,告诉林黛玉从此以后不许见到哭的禁忌,或者像《水浒传》里鲁智深的师傅告诫他的“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的禁忌,洪太尉看到“遇洪而起”禁忌,假如也有人这样告诉荆轲不可以剑术刺杀人,那么或许荆轲的悲剧是可以避免的。

共 533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融知识性、思想性和文学性于一体,看后能给我们诸多启迪。文章从民俗历史说起,讲述了历史上民间的诸多禁忌。作者没有停留于这种知识的讲述,而是深入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把“禁忌”加以引申,从一个高度和深度告诉我们,每个人行事都有禁忌,我们必须讲究,否则就会遭到失败。只是文章这个时候说的“禁忌”与文章开篇说的“禁忌”不同罢了。文章也让我们清楚地了解了民俗禁忌与民间故事的渊源。作者引述资料,阐述看法,分析有理,语言流畅。【编辑:春雨阳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06230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3-06-22 21:40:06
  文章不仅揭示了文学的发展历史,而且让我们接受了思想的洗礼。
语文教师
2 楼        文友:铁禾        2013-06-27 17:08:15
  精彩的讲座知识呢,历史就是让人缱绻不已.
铁禾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