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海阔天空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碧海】《天下民勤》:民勤移民和生态的前世今生(散文)

精品 【碧海】《天下民勤》:民勤移民和生态的前世今生(散文)


作者:刘润和 布衣,469.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209发表时间:2013-06-23 00:47:20

《天下民勤》是一部长篇纪实著作。在这部洋洋四十万言的作品里,作者李玉寿全景式地展示了甘肃省民勤县的人口来源、迁徙途径以及错综复杂的历史渊源,勾画了民勤地区百年来的移民群像,重点描绘了民勤生态的变迁和当今民勤移民的生存状态。作者投诸十余年心血,披阅典籍,追根溯源,找寻古人踪迹,进而深入民勤移民聚居的城镇乡村,做了大量的田野考察和社会调查,以悲天悯人的文化情怀道出了“环境与人”的唇齿关系。
   一个被古人称为“弹丸之地”的边陲地区,近百年里究竟发生了何种变故,致使移民达百万之巨?二十世纪社会大转型中接连不断的兵燹、动乱、饥荒等等,都是造成移民的原因,但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造成民勤移民的主要根源却是生态问题。
   地处河西走廊北部、石羊河下游的民勤县,是楔在腾格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之间的一条狭长绿洲。《天下民勤》记述了绿洲曾经的“光辉岁月”:十九世纪以前,祁连山融雪汇成的石羊河水,曾使这块绿洲“粮棉繁盛,驼羊成群”,一派兴旺景象。滔滔河水在民勤县城以北积成了方圆数百公里的湖区。湖上水鸟翔集,湖底土色乌青。如此优良的水土,加上明清时期的移民“实边”政策,江浙晋陕的大量移民这里拓荒垦殖,将湖边沃土改造成了“人烟辐辏”的世外桃园。
   二十世纪中叶以后,石羊河上游成几何倍增长的人口不断地截水分流,柳林湖迅速萎缩。干旱和风沙,以湖区为中心扩大着危害范围,民勤的北部防护林带和天然草场几近全军覆没,风沙毫无顾忌地以每年15米至20米的速度蚕食着绿洲腹地。
   人与自然的博弈,往往以破坏环境为高昂代价。世界环保主义理论家利奥波德说:“在人类历史上,我们已经知道(我希望我们已经知道),征服者最终都将祸及自身。”这块三千年前就有人类生息耕作、“水草丰茂”的塞外江南,变成了沙尘肆虐的渊薮,旱魔横行的天堂。劲风过处,来自腾格里和巴丹吉林的沙尘遮天蔽日,干涸的湖区泛出刺眼的白色碱土。昔日的“瀚海明珠”,蒙上了一层抹不去的尘埃。日渐恶劣的环境激活了民勤人血液里的流动性。民勤县迁往新疆、内蒙、宁夏等地的人口急剧增加。而其它地区的人则惧怕这里的艰苦环境,很少有人迁居民勤,"天下有民勤人,民勤无天下人”的说法即由此而来。《天下民勤》诠释了这个漫长的过程,评价了明清移民对民勤文化的贡献,也试图分析民勤移民给其它地区输出的文化元素。
   历史上的民勤移民,经历了大量迁入和陆续外流的两个阶段。迁入是国家主导,迁出则情况各异。《天下民勤》突出了普通人物在历史演进中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该书是一部社会史学著作。作者根据民勤现存的族谱,梳理当地姓氏源流,清点了明清主流移民进入民勤的轨迹。这些移民来到“塞外奥区”,带来的不仅是江南的农耕技术,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发达地区的文化。这一脉生生不息的香火,在数百年的风水流转中砺炼为独具民勤特色的地域文化。
   民勤人口自清末和民国开始外流,形成了移民的第一拨高潮。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精细入微地描述了清代和民国年间走西口、闯山关的民勤人。他们长途跋涉,在西去北往的坎坷道路上留守驻扎,开辟新家园,挑战自身生存极限,藉此完成“自救救人”的天命。在敦煌镇番坊、新疆芳草湖、内蒙巴音浩特等地,无以数计的民勤移民唱着家乡南腔北调的小曲,操着未改的乡音,像随风流散的沙粒飘落天涯海角,继续谋生和发展。
   民勤移民的奔走和生存,多赖于号称“沙漠之舟”的骆驼。这种抗饥耐寒的动物,是民勤人最好的旅伴。《天下民勤》的前半部,一言以蔽之,就是“驼队上的民勤军团”。作者在历史的沙漠里,挖掘时光遮蔽的往事。明清两朝,西部边境时有战火燃起。在双方鏖兵的刀光剑影里,民勤的驼队作为运输主力,征战准噶尔,参与西藏平叛,跟从左宗棠收复新疆,为国家统一立下了煌煌功劳。《天下民勤》重现了这些富有传奇色彩的史实,场面宏大,情节跌宕,如“西关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豪放淋漓,回肠荡气。其主人公的所作所为,印证着民勤人爱国爱家,百折不挠的优秀品质。
   战乱间隙,民勤驼队穿行在华北、西北的千山万水,垄断了北部蒙古的茶叶市场,名震西北的著名商人马合盛即是其中佼佼者。民勤驼队来往于北京、西安、乌里雅苏台、库伦等各大商埠,把民勤驮到了天下,也把天下驮到了民勤。黄沙漫天,驼铃清脆,驼背上的民勤土布和食盐,源源流向外地。驼把式的行走路线,为民勤移民在危难时奔走异乡埋好了伏笔。
   1951—1954年,民勤驼队六万峰骆驼进藏转运军用物资、护送十世班禅大师、修建青藏公路,三次进藏,驼队所剩无几,驼夫牺牲百余。无法回到家乡的骆驼及其主人,永远留在了异地他乡:“漫上个花儿了我回头头看,望不见家乡了我心窝窝里寒……”这些凄苦的驼夫号子,合成了苍凉悲壮的移民叙事曲,听者怎能不潸然泪下,扼腕叹息!
   民勤历史上的第二个移民高潮,当在1959—1961年的“大饥荒”期间。民勤饥民硬是用双脚走出了一条血淋淋的移居他乡求生之路,逃荒者沿着先辈的足迹,多在邻近的内蒙落脚,有一部分远走河套,还有一部分西上新疆。移居者将他乡当做第二故乡,与当地居民融洽相处,最终摆脱了被死亡追杀的噩梦,幸运地生活了下来。其中的苦乐酸甜,见诸文字表述,使人悲喜交集,感慨不已。
   民勤的第三次移民高潮是1990年代至今。在《天下民勤》成群结队的移民背影里,一张张焦渴的脸庞在倾述背井离乡的苦难,一段段揪心裂肺的故事在演绎命运的多舛。
   民勤移民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全部蕴藏在行走的路上。他们勤劳勇敢,不畏艰难、敢于闯荡天下。这种精神既具有鲜明的民勤地域特色,更是华夏民族伟大精神的缩影。
   然而,《天下民勤》并未局限于移民的历史,其焦点对准的是当下和未来。作者透过纷繁杂呈的表象,探寻民勤移民的实质根源,虽归结为宏观意义上的生态恶劣,关键词却是“水荒”。
   作者关于“水荒”的思考,涉及中国农村社会行政管理的深层次制度性障碍。从1950年代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开始,行政管辖的制度链条日益强化。民勤所在的石羊河流域由上级政府统管,水资源的分配格局也因权力倾斜而改变。政治权力的介入,掌控“水权”的机构在上游修水库、打机井、开垦荒地,不断挤压下游民勤农民的生存空间。在行政管理的另一个层面,1950年代以后实行的户籍制度和商品购销制度,隔绝了乡村和城市间人口流动的通道,农民迁徙的机会微乎其微。而就民勤县农民的主观动机来看,似乎没有太多的流动意愿。“水荒”导致贫穷,贫穷产生移民,正如美国科学家芭芭拉?沃德夫妇所言:“贫穷是一切污染中最坏的污染”。行政管理的缺陷,终于在1990年代显露无疑:河水供应无保障,地下水资源急缺,农民负担加重,外加农业的不景气,农民苦不堪言,只靠种庄稼已无法维系生存,更谈不上发家致富或长远发展。于是只有一条活路——自发移民。
   《天下民勤》将改革开放以来的民勤移民划成两种类型:1980年代至1990年代中期移民多是整户搬迁,1990年代末至今的移民多以“子女移民”为主,即教育移民或“子女移民”。
   民勤是甘肃的高考名县,近年来每年高考外出的学生都在2000以上。民勤人血脉里固有的刻苦精神和逃离风沙侵害的强烈愿望,在高考中找到了最佳契合点。学生一旦考中,绝大多数不会回到故乡就业。在当地居民眼里,子女移民是家庭成功的标志,而非一种无奈选择。农民将未来寄托在年轻一代身上,倾注大量心血促成子女移民。年轻一代能在城市和其它地方扎根,对农民而言,至少是博取了生活的希望。
   《天下民勤》剖析了群体移民中的诸多个案,促使人们关注“三农”和生态问题。受全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员海潮般涌向城市的大气候影响,民勤移民的新高潮即将再现,如何引导农村理性移民,也是亟需讨论的现实话题。
   “水荒”蔓延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民勤县农村经济的虚假繁荣败落,农民的土地文章基本做到了尽头,一切复归原点。缺水、缺电的农户户均8—10亩地,年纯收入在5000元以下,勉强维持生计,诸如婚丧嫁娶、子女教育、医疗等大项开销则无力支付,农民生活依然窘迫。
   蕾切尔·卡逊在其《寂静的春天》里总结过杀鸡取卵式的生存形态:“我们冒着极大的危险竭力把大自然改造得适合我们的心意,但却未能达到目的,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心痛的讽刺。”改革开放后,农村行政村掌握了更多的自主权,中国古老的土地伦理被肢解粉碎。一些沙漠沿线的甜水区村庄,将其无力开垦的荒地承包给苦水区农民获取收益。此种行为很少受到相关部门的监管,致使贫困线上的农民又一次“挖坑自蹈”,给本来就已经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加上了沉重的砝码,农民不得不在故乡之外寻找出路。
   在创作《天下民勤》之前,李玉寿介绍过其作品的取向:从民勤这个“巴掌大”的蕞尔小县,放眼中国乃至世界的生态问题。“民勤不仅是甘肃的,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重视民勤的移民和生态,就是重视人类的未来。惟其如此,《天下民勤》是一阕与苦难抗争的生命颂歌,是生态保护与人类前景的警示录。

共 364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拿出长篇纪实著作《天下民勤》作为作品的开篇,深入浅出的勾画出来甘肃省民勤县这个地区在那个时代的人口来源,迁徙途径以及错综复杂的历史渊源,引古论今,深刻把握民勤县当地的地域特色和人类与自然的博弈,包括历史时期敏前线的几次移民潮,具体而又细致的描摹出民勤县人民的勤劳勇敢,不畏艰难,敢于闯荡天下的鲜明且具有华夏民族伟大精神的缩影。民勤县的历史,民勤县的经济发展模型,都历史再现般的被作者刻画出来,让我们读者再一次领略了民勤县这个地区的伟大之处。结合历史史记,结合当地民族特色,再现当地民族风情。实在是难得的一篇具有地方色彩的历史散文。问好作者,欣赏!【编辑:一片叶子】【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06241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一片叶子        2013-06-23 00:55:19
  好文欣赏,问好刘老师,祝福夏安。
2 楼        文友:一片叶子        2013-06-23 00:55:50
  感谢支持赐稿碧海,祝写作愉快!
3 楼        文友:王梦良        2013-06-23 01:16:10
  佳作欣赏,学习,问好刘老师,祝福夏安。
4 楼        文友:王梦良        2013-06-23 01:18:17
  天气炎热,敬您一杯清凉茶,祝写作愉快。
5 楼        文友:文长        2013-06-23 07:52:43
  拜读佳作,问好刘老师,祝福。
6 楼        文友:黑枫郎        2013-06-23 10:48:39
  佳作欣赏,问好刘老师,送去祝福。
7 楼        文友:溪洋        2013-06-24 23:28:36
  佳作欣赏,问好刘老师,祝福安好!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8 楼        文友:溪洋        2013-06-24 23:35:42
  祝您写作愉快!身体保重!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