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含蓄艺术随想

编辑推荐 含蓄艺术随想


作者:郭有生 秀才,1126.1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820发表时间:2013-06-26 23:09:14
摘要:对含蓄艺术多方位思考

含蓄艺术学写到这儿,也算到了尾声,但有关问题还是让我思来想去。
   含蓄有人结合风格来论述,如“沉郁”就是一种艺术风格。
   蒋寅在《“不说破”——“含蓄”概念之形成及其内涵增值过程》中说:
   从宋代开始,“不说破”就成为一个特定的诗学命题,与含蓄的概念联系在一起,后代诗论家无论着眼于呈示方式或艺术效果,都从含蓄的角度予以阐发。如竟陵派作家谭元春曾说:“琴酒之趣,但以含蓄不做破、不说破为妙。”王夫之说:“《小雅·鹤鸣》全用比体,不道破一句,三百篇中创调也。”甚至在词学中,“不说破”也渗透到抒情理论中去。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阐释词中“沉郁”的品格,有云:“所谓沉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言外。写怨夫思妇之怀,寓孽子孤臣之感。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而发之又必若隐若见,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匪独体格之高,亦见性情之厚。”由于抒情的含蓄观念,早已由“温柔敦厚”的诗教和“文已尽而意有余”(钟嵘《诗品序》)的修辞要求所规范,“不说破”所指涉的对象遂集中于具体的物象,在体物-咏物的方面丰富起来。
   也有人把含蓄与某种表现手法结合起来研究,如朱自清曾说:“象征诗派要表现的是些微妙的意境,比喻是他们的生命,但是‘远取譬’而不是‘近取譬’。所谓远近不指比喻的材料而指比喻的方法;他们能在普通人以为不同的事物中间看出同来,他们发现事物的新关系,并且用最经济的方法将这种关系组织成诗;所谓‘最经济的’就是将一些联络的字句省掉,让读者运用自己的想象力搭起桥来。诗人艾青认为:“象征是事物的影射;是事物互相间的借喻,是真理的暗示和比喻。”也有人谈到,象征追求意境“契合”的手法。象征派诗人每每认为自然万物是有灵性的,他们的诗要表现自我,又不采取直抒的途径,于是就留心捕捉时机,把自己的心灵感受附在自然景物上,运用主观上的“意”和客观上的“象”的刹那的“契合”造成意境。最典型的是钱春绮翻译的法国波特莱尔的《感应》:
   自然是一庙堂,圆柱皆有灵性,
   从中发出隐隐约约说话的音响。
   人漫步行经这片象征森林,
   它们凝视着人,流露熟识的目光。
  
   仿佛空谷回音来自遥远的天边,
   混成一片冥冥的深遂的幽暗,
   漫漫如同黑夜,茫茫如同光明,
   香味、色彩、声音都相通相感。
  
   有的香味象孩子的肌肤般新鲜,
   象笛音般甜美,象草原般青翠,
   有的香味却腐烂、昂扬而丰沛,
  
   如同无限的物在弥漫,在扩展,
   琥珀、麝香、安息香、乳香共同芳菲,
   歌唱着心灵的欢欣、感觉的陶醉。
  
   还有的从结构的角度认识含蓄,如有人谈到:
   以景结情就是用似结非结的景语把读者引领向新的境地。古人称之为“实下虚接”的艺术手法。“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这是杜甫对那种另辟新境的结句的赞美,也是历代诗人的苦心追求的境界。构成这种境界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一种艺术手法就是“实下虚成”。最早引用“实下虚接”这一说法的见于宋代范公《过庭录》所引用晁以道的话。晁以道引杜甫《缚鸡行》为例说:“如‘小奴缚鸡向市卖’,是实下也。未云:‘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是虚成也。”所谓“实下”,是指一首诗前面所抒写的是实在的情和事,而“虚成”,则是结尾处“以景结情”,将读者的想象引向一个无限性的时空,使他们去寻味那无穷的言外之意。
   这些都显示了,对艺术含蓄学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而对我们又会有不同的启发,不同的认识。
  
   各种文学艺术形式,含蓄手法有怎样的区别?这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怀素曾作《草书歌》:“含毫势若斩蛟蛇,挫骨还同断犀象。兴来索笔纵横扫,满座词人皆道好。一点二笔巨石悬,长画万岁枯松倒。叫啖忙忙礼不拘,万字千行意转殊。壁间飕飕风雨飞,行间屹屹龙蛇动。”书法的笔画、结构和章法,也给人许多联想,如这首诗中“一点二笔巨石悬,长画万岁枯松倒”,如李白《草书歌行》中,“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但这种使欣赏者产生的想象和联想,显然不同于诗歌。诗歌中使读者产生的想象和联想,往往是作品的组成部分,而书法不是,书法给人的想象和联想,只是增强了书法的美感。
   话剧你可以利用人物的语调,来含蓄地表现人物的心理,而三维空间艺术的雕塑就不可能;文学艺术,有时候一个虚词也许意味深长,而绘画就不能采用这样的方法;摄影可以用人物的一颦一笑来蕴含丰富的内容,音乐就不能;一幅对联可以以周围的环境为含蓄蕴场,一首诗就不能;雕塑可以蕴含一种思想,书法就不能;书法可蕴含的内容是极狭窄的,属窄蕴,文学可蕴含的十分丰富,属宽蕴;诗文中的含蓄,你可以停下来欣赏,而电影、戏剧中的含蓄,你就不能停下来细细品味之后,接着欣赏。
   颐和园谐趣园有这么一副对联:“菱花晓映雕栏日,莲叶香涵玉沼波。”如果赏园者是在菱花怒放、莲叶摇曳之晨,那么这幅对联只起点景作用,不过引导赏园者注意美的欣赏视点而已。如果是初春就不同了,水面上这时还是空荡荡的,人们看了这幅对联自然使人想象到菱花开放时这儿的情景,我们感到这幅对联也是耐人寻味的。有趣的是,这幅对联如果离开这谐趣园,作为案头欣赏之作,就显得浅显直白了。国画大师齐白石曾以“蛙声十里出山泉”的诗句为题,画了一幅画,画中一群蝌蚪顺着山泉而出,而并没有青蛙的影子,让人觉得耐人寻味;可是你如果用电影这种综合艺术形式来表现,一组电影镜头配着声响出现,情趣就不同了。
   含蓄艺术我们觉得很高雅,但是不是那些俚词俗语的民歌,就不懂含蓄了?其实,这是误解。民歌往往大巧若拙,在拙与巧和谐统一的民间艺术语言中,往往有含蓄隽永的风采。
   如《巧与拙——谈陕北民歌》一文就谈到这个问题:
   人们常说大巧若拙。
   也有人说,“诗宜朴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朴;诗宜淡不宜浓,然必须浓后之淡。”可见拙与巧是和谐统一的,拙在其表,巧在其里,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方是上乘之作。叶燮“其工处乃在拙,其拙处乃在工”,正是其意。陕北民歌,可以说就是大巧若拙的民间杰作,许多歌词同样耐人寻味。
   其拙,从五个方面可以表现出来。一言以蔽之,就是一个质朴。
   一、意象质朴。陕北民歌所选的意象,大都是农耕生活中,和老百姓的吃穿住行密切相关的物象,看起来一个个土得掉渣,如酸枣、圪梁、沙蒿林、羊肚子手巾等等,没有那些锦瑟、兰舟、明珠、琵琶,带着都市市民、官僚生活气息的词语,谁看了都会感到其拙。虽拙,但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仍然水乳交融,融为一体,并没比文人作品中的意象少了什么,却源于劳苦大众的生活,平民百姓自然感到又熟悉又亲切,而喜闻乐见;官僚士族、文人雅士来看,又感到非常新鲜,饶有兴趣,也乐得一听一看。这是其巧。因为同是意象,因此同样其中灌注着丰厚的韵味。
   二、语言质朴。不用生僻字眼,不用华丽词语,不用古典辞藻,不用艰涩笔法,就取日常生活的大白话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这自然是其拙。如:
   1、.听到哥哥的脚步响,舌尖尖舔破小纸窗。
   2、小妹妹挑水回不了家,瞭哥哥瞭得苗长大。
   3、前晌见面后晌里想,黑夜里做梦又跟上。
   这拙则拙也,却通俗易懂,是触动老百姓心灵的一幕,没有无病呻吟的弊端,而有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就像自己心动言出。这是其巧。更为微妙的是,这些语言老百姓看来不觉其深,文人墨客看来不觉其浅,仍然会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魅力。
   三、技巧质朴。不精雕细琢,不假修饰,不用超常组合的词句,一切都像清水出芙蓉般自然,看来就像随口而出,这是其拙。但非常善于应用生活化的修辞,即在陕北日常生活中就经常应用的,没有沾染一点文人习气。这样就更贴近生活,像“手拿绣鞋口噙针,想起哥哥泪淹心”,其中“泪淹心”就是陕北经常听到的一个口头短语。这类大多是起兴、比喻、比拟等修辞格。并且非常善于截取最富有蕴含的生活画面,异常凝练含蓄,表现力一点不亚于文人之作。如:
   1、和面盆盆底底沉,压住锅台压不住妹妹的心;擀薄面皮切成线,专留给我心上的人。
   2、小妹妹站在玉米地,毛眼眼忽闪爱死你。
   第二例,“忽闪”一词,能使读者想到一个农村姑娘,红扑扑的脸,毛茸茸的眼睛,美丽可爱。在田间劳作中,遇到了使自己动心的小伙子,就眨巴着眼睛,向他传送着自己心里的情意。这个小伙子显然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姑娘,用“毛眼眼"一词,透露出了他心里的秘密。因为在陕北民歌中,这种叠音词的应用,往往是一种亲昵的说法,可见情之深,意之切。这些诗句,技巧取于生活,却非常精彩,更易走入生活,被老百姓理解接受,这是其巧。
   四、情景质朴。陕北民歌,所展现的画面,是一幅幅实实在在自己生活中的画面,带着浓厚的乡土气息,没有离奇的想象,没有繁华富贵的踪影,没有游离生活的风花雪月。“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只能出现在文人墨客的笔下。但民歌的意境,更新鲜,更有扑面而来的清新气息,其内含的丰富蕴藉一点不弱,其拙其巧自然可见。如,“酒盅盅点灯半炕炕明,哥哥有半碟碟咸盐也觉得亲”、“握着犁把唱山歌,妹妹送饭一山圪梁香”。
   五、情感质朴。民歌所抒发的情感,往往和自己的生存现状有关,没有吟花诵月的雅兴,没有借古讽今的视野,没有引文用典的寄托,都是和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这是其拙。不过,情是真情,感是真感,又是老百姓自己的生活体验,最易引起千家万户的共鸣,这是其巧。但我们欣赏起来,还是感到浅中有深,因为最蕴藉的内容,就在最直白的生活中。如:
   1、见不到哥哥心尖疼,站在门道眼发神。
   2、天上乌云压在了山,老百姓还怕弯弯路难?
   3、怀胎正月正,雪花花落在身;河湾里水丛丛,妙妙就扎下了根。
   此外,我们可以研究含蓄艺术的历史;可以创立文学含蓄学、绘画含蓄学、雕塑含蓄学等等;也可以创立一些边缘性学问,如含蓄美学、含蓄信息论、含蓄心理学、含蓄修辞学、含蓄幽默学等等。
  
  
   后记
   我原来是想给榆林的作者群,写几十篇评论的,但写了几篇后,有关作者对我的评论不屑一顾,甚至还有些蛮横,于是严重挫了我的锐气。我这时才想,给中外名作写评论,一天一篇也写不完,那不是更有利于我艺术视野的开阔吗?或者钻研某个文学艺术课题,也一定会有更丰富的收获。于是选定本课题来探讨。此书可以说20多年前已有一个初稿,现在再深入研究。
   我由于工作的关系,几十年来曾分析过成千上万的文学作品。在分析中,也看别人怎样认识的,但更注重自己的见解,也更喜欢自己去深入剖析。这样,就使我逐渐形成了一些对含蓄艺术的看法,于是有了写成一本书的冲动。
   这本书,我的目标是写成具有学术性、资料性、普及性和操作性特点的一本书。学术性,力求有自己独到的一面;资料性,力求收集古今有关含蓄的一些有影响的言论,可供人们参考;普及性,力求有具体的实例,并有相对详尽的分析,一般读者可以读懂;操作性,力求对作者的创作有一点实际的价值。
   此书,选择文学艺术作品作为例证,大多以短小为标准,这样就可以全文展示,或便于描述整个作品,因为我在阅读他人同类的作品,大多举例是整个作品的“一鳞半爪”,这样严重影响我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如果你看了此书,你感到有一点收获,我就感到很高兴。如果你看了此书,感到我的观点没有价值,甚至是错误的,但引起了你对含蓄艺术一个新的问题的关注和探讨,那我感到我的书仍然有抛砖引玉的作用,我同样会感到很高兴。
  
   说明:引用的作品,凡是没有点名是他人的或出处的,均是我自己的作品。

共 472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是作者研究文章的尾声,在这里,作者把研究“含蓄”的不同角度和视野观点归纳了出来,给研究者和学习者以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作者还论述了含蓄手法在各种艺术形式中的不同表现形式,研究了“含蓄艺术”中的“雅”和“拙”的问题。“后记”中点明了作者的研究和写作目的。这篇文章层次条理清晰,内容具体。【编辑:春雨阳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铁禾        2013-06-27 16:43:23
  含蓄本是一种美,何况在文学中.
铁禾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