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江南烟雨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江南】《挟尸要价》为哪般(杂文)

  【江南】《挟尸要价》为哪般(杂文)


作者:一孔 进士,10981.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088发表时间:2013-06-30 10:27:28
摘要:纪念一幅作品

打开电脑,在首页一个不显眼的地块出现了一行字:“《挟尸要价》的作者张轶,因患肝癌医治无效,于2013年5月22日14时在陕西渭南逝世,享年28岁。”
   这行字至少透露出以下两个信息:
   首先是一个叫张轶的作者因病逝世了,年仅28岁;其次是这个作者有一个重要的作品,叫做《挟尸要价》,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幅作品比这个人更出名。
   这是一组摄影作品,好几年的事情了,当时舆论反响很大,焦点有两个:一个是这个事件本身;二是这个作品有无存在的必要性,更何况还获了中国新闻摄影的最高奖——“金镜头”奖。
   这幅作品产生的过程多半人都知道。几年前,湖北的三个大学生为了救人溺水身亡,一帮同学找到打捞公司,但是打捞公司漫天要价,面对学生的“跪求”无动于衷,甚至已经找到了遗体但是因为钱没有到位,就是迟迟不愿意将遗体交给岸上的师生,直到三万六千块钱送到老板的手上,最后一具遗体才被送上岸,整个过程长达一个多小时。当时正在游泳的大学生张轶看到了这一幕,就拍下了这组照片并投稿,最后该组照片因揭露的深刻而数次获奖,被广为知晓。
   这组照片一出来就让人印象深刻,可以说与技术无关,完全是因为视觉的冲击力和事件的震撼力。年轻的救人英雄自己连遗体都需要用足够的金钱才能见天日,这些逝者在泉下作何感想?那些打捞的个人原非罪大恶极之人,为什么不见棺材就是不落泪,国人的道德底线在哪儿?在崇尚人死为大的国人心里,金钱的力量究竟有多大?
   不需要任何言语的修饰,单着几张照片就足以把部分国人的丑陋暴露无遗,在金钱面前,我们的最后一块遮羞布被彻底地扯掉。
   尽管后期有人怀疑事件的真实性,尽管有人人为地想把事情往好的一方面去牵引——圆谎!但是结果是事情弄的越来越复杂,不但事情的真实性得到了确认,而且事情的丑陋面越来越多:比如作者受到黑社会的威胁,比如学校之前就有可能存在着捞过尸体却不给钱的“前科”等等,而那个以捞尸为主业的打捞团队依然在江面上飘移,一双双高度聚焦的眼神正在寻找着新的财源——等待着新的死亡来获取着各自的暴利!
   一组照片除了获了一个奖项之外和引发了短暂的争议之外似乎并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生活就像江面上的死水一般,塞责而污浊,伴随着每天太阳的升起就会曝射到拐角的阴暗,到了夜晚,也就自然而然地藏匿于某个角落等待着第二天的重现,这不知是总那天开始的,也绝不会在短期内结束。
   好在那个作者当时很年轻,年纪大的时候他会犹豫的;好在还有一批尊重生活、尊重艺术的编辑与评委,让这组照片能得以见天日,他们还是用了各自微弱的力量给某些病态与劣根性挠挠了痒,否则,在臆想的歌舞升平中,谁会想到还有这样的事情呢?
   很多人不赞成把这幅照片刊登出来,一是对逝者不敬,二来不该如此赤裸裸地揭示着我们人性的阴暗。个人以为,对于前者是有一些道理的,但是那帮孩子能够下水救人就说明他们的良善,他们是怀揣着对他人生命的尊重与对社会的美好愿景下水的,他们还有火热的爱!而不是所有人都和他们一样,所以他们用各自的遗体最后一次鞭挞了那些人的丑陋,引起了人们对人性的思考,算是他们对社会的最后一次贡献吧!也许他们并没有这么想,可是他们的经历确实有着接近于普鲁米修斯般的奉献,他们是年轻的殉道者。而至于不愿揭丑我就不能理解了,这是不少国人的通病,家丑不外扬!不外扬怎么办?继续丑下去吗?或者假装什么都没有发生,继续做梦,在梦里勾勒出美好的田园,说说痴话而已!
   仅仅是讳疾忌医吗?怕是没有那么简单!
   我不能不说是我们骨子深处有一种对他人生命的草率。捞尸的人可能会想,你死你的,我这是手艺,我得挣钱吃饭,所以很正常;阻挠照片发表的人会认为,这样的事情又不是第一次,自家知道就行了,干嘛非要弄的全世界都知道干什么?人已经死了,活的人还得继续活着,这么一弄,活着人怎么办?种种理由摆在面前,似乎只有逝者可以牺牲了。
   面对问题,我们最为通常的做法就是回避或掩盖,还有一个很正统的词语叫做——救火,就是用水把火浇灭,让更少的人知道,知道的也会假装不知道,大家照样一团和气。
   没有人会选择防火!
   莫言的作品中充斥着大量的对饥饿的描述,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人们在饥饿面前的百态,《夹边沟记事》更是自始至终描述人们在死亡之前的挣扎,刘震云一九四二同样如此,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不约而同地写到了寻找死者的尸体充饥。
   这样的事实也是有着悠久的历史的,姑且不论华小栓焦急地等待着刑场上的枪声,就是在一千多年以前,张巡守着睢阳城弹尽粮绝的时候,一开始杀的是自己的坐骑,然后杀的便是自己的小妾,这段悲壮的历史被韩愈记录下来,张巡成为英雄,至于那个被杀的小妾,大概就是英雄的铺垫呗!
   我们不能苛求古人,毕竟我们不能用现在的观点来审视古人。可是,退一万步来说,他们杀人、吃人多半还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他们对其他生命的草率是因为已经到了要么你死要么我亡的绝路上了——睢阳城上的主帅不杀人的话,睢阳城就得破,河南的饥荒和我们被劳教的右派不找具尸体充充饥,自己就得死啊!然而,这江上的老头们还没有到那个境地,只是缺一些钱而已,甚至这个钱还在路上马上就会到的,可依然不行!
   这只能说明在我们的发展轨迹中,是不是生命的价值越来越轻了,轻到不值在路上行走的一沓人民币,轻到我们已经无法承受了。
   一个民族的发展绝不是简单的数字来体现的,在经过了初期的物质积累之后,我们心灵上的疮痍到了应该根治的时候了,我们得切断火源,浇灭火种,让更多的事情回归正常!
   毕竟掩耳盗铃只是一种自欺欺人,自我麻木带来的结果只能是自取灭亡。
   这样的事情当中很少吗?当真距离我们很远吗?
   医院里因为交不上医药费而见死不救的事情屡屡发生着,我们可曾正视过?大路上摔倒的老人和小孩还有谁去伸手?带着个亿万富翁的帽子还不知道真假就可以为所欲为地到处征婚,随意践踏别人的隐私,
   我们往往很无助,只能简单地归结为道德力量的薄弱。
   既然道德的力量是薄弱的,为什么不选择更有力量的法律武器呢?
   我们只能说事情过去了四五年了,如果不是因为那个年轻作者的逝世,我们怕已是淡忘了。我们的麻木是因为这样的事情几乎还在不紧不慢地在各个行业、各地地域里发生着,乃至变本加厉。
   海南的学生遭灾了,那几个畜生般的人居然把手伸向了自己的学生,他们的罪责难道不是先从道德水准的失陷开始的吗?还有那些名人以及名人的子女是怎样地对这个社会的秩序嗤之以鼻。
   我们喜欢把责任推向别人,喜欢把自己摘得干干净净,唯独忘记了我们也是社会的一部分,我们同时也参与了道德水准的集体滑行当中。
   拷问自己的灵魂:我拒绝了吗?我们当真就能问心无愧?
   约翰多恩说过: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因此,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为你敲响。
   我想他是真诚的,就像那个拍照的年轻人也是真诚的,他只是想唤起一些什么,尽管力量很微弱。
   不知怎么的,我在看《挟尸要价》的时候,总是能想起另一幅著名的摄影作品——凯文卡特的《饥饿的女孩》,它反应的是苏丹的一个丛林里,一直秃鹫虎视眈眈地盯着前面一个瘦得皮包骨头的小女孩,随时准备去吃那个小女孩!这个作品的争议更加巨大,你一个记者为什么不及时去救那个小女孩而选择了拍摄?记者的解释是出于职业他必须及时抓住那稍纵即逝的瞬间。究竟孰对孰错谁也说不清楚,不过我们的确是通过这个图片了解了战乱之下的绝望的非洲,而作者本人也随后救下了那个小女孩。这幅作品也因为让更多的人关注非洲而获得了普林策新闻奖,不过凯文卡特却一直在这个事情中无法释怀,他说他做梦都能看到那只秃鹫张开的翅膀和小孩无望的爬行,最终照片获奖两个月之后,34岁的他自杀身亡。
   我的理解是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他的敬业和嗅觉展示了自己的天才,而他终日的纠结则恰恰说明了他作为一个人对自己始终的拷问,为此,他的痛苦正好说明的他的人格完整。
   非洲毕竟还没有绝望,我们也会好转的。
   谨以此纪念《挟尸要价》的作者张轶,一并纪念凯文.卡特。
   没有丧钟,只有警钟!
  

共 336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个早逝的作者和一部被刻意掩埋和忽略的作品,被作者以翔实的笔墨铺展和陈述,实则是对人性的拷问和道德的唤醒。在当今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生命可以随意践踏,见义勇力的结果是连自己僵硬的躯体都难见天日,稍有良心的人都会为之寒心和愤恨。世界如海繁华,楼层高了,车轮多了,道路宽了,而人性却矮了,良知少了,心变窄了,这是生在这个时代的人们的悲哀。试问,当被风浪推向生活绝境的是我们,而周围感受到的只是绝望与冷漠,你又能做何感想?全文主旨清晰,立意深远,以小见大,步步深入,言语犀利精辟掷地有声,例证确凿有力,无疑给懦弱的人性上了精彩而实用的一课:社会需要担当,人性需要善良,世界需要温暖,道德应是我们永远的守护与遵从。发人深省的妙文,推荐赏阅!【编辑:简希】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简希        2013-06-30 10:29:59
  人性与道德,可不可以永远不受伤?真善美,才是全社会温暖的力量。感谢赐稿江南,祝创作愉快!
简希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