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由七擒孟获说开去

编辑推荐 由七擒孟获说开去


作者:天天天蓝 探花,14365.6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895发表时间:2013-07-03 15:20:31
摘要:七擒孟获,读来有很多值得思考、借鉴的地方。

《三国演义》中,七擒孟获是很典型的故事,也很有启发意义。南征的武侯,一次又一次地将当地首领孟获擒住,又释放,直到第七次,孟获心服口服。诸葛亮未留一兵一卒撤回,南方因此得以安定。
  
   兵法云: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如果孔明只会杀人,那么即使杀了孟获,也会有其它首领继续和蜀国对着干;而当地环境的艰险陌生,又为远道而来的蜀军增加了作战的困难;如果留一支蜀军在当地,不仅削弱了蜀的军力,是否能够立足也成问题。所以,采取七擒七纵的战略,让他们心生畏惧,也感受到蜀丞相的恩德,是为上策。
  
   这里不想对诸葛亮用兵的奥妙过多评说,只想就某些现象发表一下感想。
  
   不管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遵循着优胜劣汰的法则。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也。或许有人会问:怎么解释尊老爱幼,如何看待对弱势群体的日益重视?我想,这是因为人类社会不仅需要物质,更需要精神;而且,人类社会尊崇的不仅仅是现在的实力,更有曾经的贡献、未来的潜力。作为辛劳一生的老人和有无限可能的孩子,理应受到善待;至于那些残障人士,不管是智力还是肢体,也都有其被善待的理由--或者有某一方面的特长,或者为其亲人朋友情感所系,或者是同类的一种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超越功利的道义。人,不仅仅是靠吃米活着的。
  
   近日报道了一个杀害八名小学生的惨剧,据说主人公因为情感受挫、事业不顺才产生了报复社会的念头并付诸实施。我认为,这也是被压力压垮的象征--不到崩溃的地步,不会丧心病狂地对无辜的小学生下手;这样的人,与其说是社会淘汰了他,不如说是他自己先抛弃了自己。
  
   举凡轻易伤人或自伤者,都或多或少的宣布了自己的失败。因为违反社会规则甚至公然报复社会的行为,就是一种自绝。这样的人,被历史的车轮碾压过去也就不足为怪了。
  
   其实,自知与致知永远是我们需要用心对待的问题。自知者明,格物致知,前者是对自我的认识,后者是对世界的认识;两者缺一不可。自我是需要不断完善的,从一无所知到略知一二,从无知无畏到畏天地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这样的过程,是弃去幼稚与浮躁,走向智慧与成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承认所遇到的一切,不要像孟获那样一而再再而三地心存侥幸;如果我是孟获,就不会一味把失败归于对方的幸运,而更多地要从对方的实力入手,从所经历的失败中入手,找出真正的原因。如此,或许历史就会被改写了也说不定,呵呵。一味把失败归于客观因素的人,其实正是没有真正认识自我、认识世界,其实正是忽略了偶然中的必然。先承认自己的不足,并不意味着马上认输,而是要发动脑筋,正视困难,再对症下药。非如此,不能有根本上的逆转。
  
   说了这么多,也就是伟人的“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的思路吧。相信最终可以战胜困难,但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却要打起十二分的小心,不要盲目自大,也不要盲目推卸责任、寻找借口。知耻而后勇,知不足而后学;勇敢着、勤奋着,智慧还会远吗?快乐还会远吗?

共 121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从“七擒孟获”说起,鲜明地指出,一个人,一个团队的胜利,靠的不是武力,而是有自知之明。文章想到了武力加害于学生的行为,指出了这种行为的本质。然后文章从孟获的角度展开论述,指出了一个人具有自知之明的重要性。【编辑:春雨阳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天天天蓝        2013-07-03 19:20:48
  谢谢春雨阳光的编辑与点评。
   问好,祝编安!
爱好广泛,待人真诚,追求真理,营造高质量人生。
2 楼        文友:铁禾        2013-07-04 16:38:32
  诸葛也真是的,擒三两次就算了,擒7次,孟获多没面子啊.
铁禾
回复2 楼        文友:天天天蓝        2013-07-04 18:03:42
  哈,看这个势头,如果孟获不服,还要擒他个八次、九次、十次呢,哈哈。擒是手段,让其口服心服才是目的呢。
   问好铁禾,并祝快乐!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